他的画,美好得流光溢彩。
用“流光溢彩”来形容刘艺超的作品大致不会过于偏颇:无论所画的是什么,最打眼的无非是光和彩——光线流动闪烁,色彩则明亮艳丽,几乎要溢出画面,流淌于现实空间。
光、彩,在印象派之前的画家笔下是一种应然:绿叶的绿,红花的红,大理石的灰白,几乎有着约定俗成的色阶和色相;到了印象派那里,光与彩合二为一,光就是彩,彩就是光,光不是附着于物之上的、使物“显现”的介质,它就是物本身。
对刘艺超来说,上述两种认知和实践的立场或许都已经趋于古典了;他的画,与其说是浪漫主义的遐想,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解码-编码行为:将物像分解为不同的色域、色值,然后重新组合,降低“分辨率”,呈现为一种模糊的、朦胧的、色彩交织融合的梦幻效果。
然而,这种梦幻理应不是对《金刚经》中的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应和;刘艺超所绘的,不是佛法中的“缘起性空”,而是一种混合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产物。
它固然是对风格化的一种探索,但不容置疑的,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的价值判断——他几乎本能地选择了那些美好的事物入画:飞鸟、天鹅、花朵,树林,林间白马,人躺在如茵的绿草上,母亲和孩子在嬉戏,身着白色旗袍和裙子的女性沐浴在洁净的光中……
如果用“年代感”来形容,画里似乎有一种用肥皂擦洗过后的回力鞋的味道。
刘艺超的画,几乎看不到黑暗、阴郁、消极、愤世嫉俗或仇恨怨念。有一些艺术家会在看似美好的画面中暗藏祸心、铺设伏笔、指桑骂槐,但遍览刘艺超这五年的画作,我相信他没有这层意思;他就是天真而且淡然地选择了在艺术中表现美好。
跟消极的、负面的事物划清界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寻常事。它意味着艺术家毫不犹豫地站在美和好这一边,选择了相信世界。
换而言之,他制造了一层滤镜,使原本的现实之相脱离现实,进入前现代式的、宫崎骏漫画式的世界,轻松、惬意、雀跃、温情脉脉,迥异于文人水墨的闲情雅致,却像带着少年的眼光,从周遭喧闹混乱的世界中寻找一点静谧和安宁。
从这个角度看,他所画的那些光和彩——暖色从冷色中浮现,物像的边缘在光中彼此消融,一些小品式的取景,如一缕光,一杯金鱼,一双背影……光的如歌行板中,倒忽然有了一些悲伤的意味。
它们越是美好,越显虚幻;越显虚幻,则越近真实。光与彩,竟有如斯伟力,让观者(或许只是我)由表及里,推人及己,终至乐极生悲——这,或许也是艺术家本人始料未及的吧?
Ps :2023年开始了,但我并没有太多感想——世界并未改变多少,我们也尚未到纪念或庆祝的时刻。
以下,先分享刘艺超2022年的部分作品,接着是小问答,最后再附上2018年至2022年的其他作品。
欢迎大家留言,说说对画作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新年愿望。
我会抽三个读者,送出三本艺术书。
象外 x 刘艺超
象外 :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刘艺超 :对未知感到好奇、有点热情和积极、又挺简单和普通的,但以前的自己似乎不是这样的。
象外 :难忘的小时候二三事。
刘艺超 :小时候难忘的事比如捕鱼抓虫、爬树摘果。家乡是南方小镇,四面环山,以前交通不好,环境挺原生态的。记忆中小时候跟大自然挺亲近的,父亲常常带着我和哥哥到河里游泳网鱼,母亲在河边捡螺,这些都是小时候美好的记忆,但从高中就离开家乡了,一直在外上学、工作,到现在。
象外 :为什么对光如此钟情?最开始的尝试是成功还是失败的?
刘艺超 :阳光正好,岁月静好是我向往的安宁和美好。在绘画上,最初是思索色彩的关系,比如冷暖、纯灰和亮暗等,早期很多试验的效果都不大好,但正常的。
象外 :广东和北京的光,你觉得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来北京读书,对这个城市的理解和感受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刘艺超 :在我看来似乎没有太多不同,也许差别在于天气晴朗的时候,广东的天空似乎更蓝更干净些吧。
当初到北京的时候很年轻,和大多数人一样感到理想在北京,尤其是那年最流行的一首歌“北京欢迎你......”2019年国庆节时候再听到这首歌还是蛮感慨的,因为决定离开北京了,生活的面貌很现实,容不下太多幻想,但10年的北漂确实给予我很多体验和见识。
象外 :表现场景和事物的光感无形中让这些事物看起来更美好了,美好的/阳光的/积极的属性,这是你本来就想表现的吗?你如何处理生活/生命中那些悲伤的、消极的经历和状态?
刘艺超 :可以这么说,美好和安宁是珍贵的,尤其在焦躁不安的当下生活里,我也不确定该如何在作品里表达这一种情感和思考,在创作上来回折腾了很多,才给观者现在的画面。生活中的困惑和考验总是很多,也许这些都是生命的常态吧,个人认为静下来去坚持做一两件事,生命就会有意义。
象外 :能否罗列几张你最喜欢的,说说这些画背后的故事?
刘艺超 :《日光星点》《珍贵》《红昏》《有鱼》等。
记忆中有一个这样的情景,那时候我很小,大人们都下田干活了,门外阳光明媚,不是灼热而是温暖,穿过小巷走到村里唯一的小商店,店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我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乘凉、等待、发呆、观察和感受,阳光正好,岁月静好,微风拂面,光影婆娑,日光星点,这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安宁了,仿佛“世界是明亮、洁白、清新的,还有一阵淡淡的薄荷味”。
象外 :有少数一部分画的是音乐人/音乐场景,听说你也玩乐队,音乐对你的绘画有什么影响吗?
刘艺超 :在我看来,之前玩乐队对画画影响并不明显,但因为音乐认识了一些朋友。更多的是从听音乐的角度去思考创作这件事,比如音乐和绘画有相似的方面,如果把其中的“歌词”去掉,就会变得抽象,但也可能更接近于艺术本身。我对音乐的认识还比较浅,如果音乐不讲故事的话,也许会给听者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这和绘画一样。
象外 :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刘艺超 :画画和教学是目前的工作状态,因为我也在学院里教美术,虽然现在画画条件比较有限,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但现在画画更主动了,就是在创作上有很多构思,不管在哪里一有时间就想着捣腾画画的事。
象外 :最近耳闻目睹的一件荒诞/有感触的一件事。
刘艺超 :最近感触比较深的是舆论这件事,或许我们会强调个人思考和独立意志,但我们获得的大多数信息和认知可能是大环境下的舆论所导向的,所以我们如何保持清醒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
象外 :最近看的书/电影。
刘艺超 :最近翻看了《牧马人》这部老电影,感触挺深,我们一直在往前走,面对大量新信息的冲击时,有些过去珍贵的东西仿佛已经不见了,也回不去了。这部电影除了家国情怀外,也记录了当今社会匮乏的那个年代的纯真、质朴和真挚感情。
更多作品
👇
《爱德华·霍珀:寂寞的回响》
作者:席尔默/莫泽尔出版社 / 亚当·D.温伯格 / 德博拉·莱昂斯 / 布赖恩·奥多尔蒂
出版/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风文化
译者:金黎晅
2022年8月,320页,定价98元
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