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评合辑:永基;立言;刘川

雷徕 象外 2023-11-22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刘川 pop子买到烂尾楼 布面油画 40x50cm 2022

©刘川|Liu Chuan
图片来源:拾萬空间 Hunsand Space





作者按:


据不可靠小道消息,雷徕因为上期的阅读量差,情绪低落了,所以这期合集,没有大家期待已久的吸睛标题党了;当然您也可以理解为,他改邪归正了。本期内容是:张永基,〇起;黄立言,形而上学与日常生活;刘川,伐木。












张永基:
〇起

VIS ART MAIMAI空间
2023.09.01-2023.10.19



元宇宙曼荼罗or半导体神秘学?



个人认为,张永基不在乎他的创作,是否达到一种成品的完整自恰状态,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探索新的可能性。



艺术家绕塔旋转118圈

本篇图片提供:艺术家及VISART



“〇起”这个艺术项目,大约有内外两条线索。


直观的外线,是让圆圈——这样一个图形符号的隐喻意义,在相串联的制图中,不断变形:从PS的旋转复制指令,到转塔的虔敬信力,再到自然界漩涡状能量场,后脑勺的旋,指纹的旋,地水风火空,苏菲派关于圆的诗,小侄女信手画的圈圈,大的框架约摸是,从互联网的当下、到宏观世界图景的宇宙能量、再到个人内在小宇宙、最后抵达虚无……阿基认为,它们之间,以及串联它们时所发生的巧合,或许指向某种神秘的联系。或者换一种理解方法,阿基围绕着“圆圈”这个字面不停地做转喻,在展览的场域中,将一些本没有内在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关联,而这些事物,有时不仅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甚至横跨不同类项,通过表象的视觉调整,而显得属于项目整体——这里似乎出现了一个潜台词:阿基应该会认为,视觉整合行为本身,或许就具有某种神秘力量,否则,这种整合就成了一种僭越。




张永基 蓝波 2023 艺术微喷、铝板、不锈钢、硅胶 、玻璃、线、丙烯 150×100cm



张永基 白波 2023 艺术微喷、铝板、丙烯 142×106cm



内线则有关类比性思维发展的历史脉络:一边是,西方前现代思维中,存在巨链式的世界图景,中国传统的引譬连类式认知方式,另一边是,后现代的开放能指式符号秩序泛互文性的文科知识文本观,两造之间,实则相通,都指向感性直观上的无限类比编织的秩序感,并在瓦尔堡晚年,有着星相学、神秘主义养分的非实证图像学中,达到贯通。当然,前现代和后现代,有着重与轻、庄与谐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对应着阿基创作中,拿捏的两难、游移。




张永基 地水火风空 局部 2023,艺术微喷、铝板 25×25cm ×9件/piece

张永基 地水火风空 局部2 2023,艺术微喷、铝板 25×25cm ×9件/piece


在主线之上,出现的副线(如十字星符号的意义变形过程),和各种细节,看似丰富,但实际上还是非常整体,既然它们经常是透过趣味性,随机组合、生成的意义——因为他调皮着离题的行为本身,有着统一的风格气质:他对待诙谐感的方式,透露出一种并不轻松的严肃对待。譬如,橙子瓤瓣中的佛像,去掉指针、不可知见地转动着的摆轮,另一种作品系列“丁老头(关于由关键词生成图像的考古作品)”的乱入,等等。

笔者不打算过细地复述他项目的内容——读者可以去看他自己的导览阐释。这里更多的,是想要对他的创作方式,作出某种价值判断。




张永基 张麻子 局部 2023 艺术微喷、铝板、电子钟表、不锈钢 116×106cm


张永基 2023 艺术微喷、铝板、亚克力UV打印、不锈钢 150×141cm


一般来说,他那种旁逸斜出、离题俏皮话,打猛浑出、打猛挥入,刻意以诙谐、轻松的口气,来图像叙事,这样的编织手法,是预设了反体系、后崇高时代的解构趣味的。但他又将这样的创作语法用在了相对挺严肃的密教思想的表达上。而他所用的图像符号,则更明显,是屏幕/网络时代的视觉;和传统上各种密教符号、无意识神秘原型思想的厚重沉淀感,截然不同。神秘学的外观,被替换进了轻松诙谐的新时代。对如笔者这样的旧时代余孽来说,这里有一种头尾颠倒的错位感,但或许恰恰是这样,他才在表征时代的意义上,是非常有效的:在小时代语境沉浸的趣味教养中,重新去追求神秘复魅——当然,作出这个价值判断的基础,是限于视觉艺术范畴,在宗教哲学之类的意义上,这是否是有效的新式视觉体验、方便法门,则不属于这里讨论的问题。


张永基 橙心有菠 局部 2023 艺术微喷、铝板 50×50cm


张永基 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 2023 艺术微喷、铝板 118×84cm



张永基 九连星,哇,佛 2023 艺术微喷、铝板 118×84cm





 〇






黄立言:形而上学与日常生活

丹丘

2023.09.09-2023.10.14



“无意义颂”


一.一张典型的画作

《形而上学与日常世界》。展览标题参考化用自这件作品。这张画或可以作为整个展览作品的概述导言:既在风格语言上,也是表达意趣上。


黄立言 形而上学与日常世界  2023 布面油画 180 × 230 cm
本篇图片来源:丹丘 Wonderland


一个画太阳的人,用粗拙简笔来画太阳,这种“坏”笔来自挑衅的绘画语言,但在这件作品中,是对“形而上学”于今时小时代的无能无力感之寓。从画面感受来看,黄立言调侃小时代的形而上时,并不带有恶意,至于他对原教旨式的形而上学是否有爱,则不得而知,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暧昧的爱恨情愫。

总体来说,黄立言大部分画面语言中的“坏”,和一些肆无忌惮的年轻荷尔蒙、年轻战术家不同,他缺乏一种,对文化传统满不在乎、可以全然只为了吸眼球而挑衅的价值平均主义态度;这个中年人的“坏”,是无伤大雅的小小使坏,甚至可以说,过于优雅,分明是旧时崇高精神的同情者

和“哲人”的阳春白雪作出对比的,是“末人”时代的“日常世界”。他们是运动着的身体,却是没有意义指涉的运动,他们的形象没有性格差异,姿势刻意地图示化,脸则刻意地脸谱化(是黄式独有的脸谱,准确合用于其表达意涵的面孔,或在无所事事中微微窃喜,或将脸与身体完全脱节),显然,他们是处在以不同姿势,面向“无意义”的微差身心状态。不确定这几个人物是否在艺术家的前作里出现过——更可能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场景,在一个统一的风格图式和情致指涉中,诉说着:非重复无以见差异,非差异无须再重复——这样一种图式延异的过程。他是在以丰富差异的画面,不同生活场景的细致(提炼情境意旨上的细致,而非照搬现实物象琐碎细节的细致)再现,去表现精神中的“重复”。

动物是“哲人”(或“诗人”?)的仅有观众。在其画作中一再出现的鹦鹉,比凡人更加微小一点点(就像“人比天使”只是“微小一点点”),代表微弱者,在冷眼旁观(它似乎并不是有着来自经典传统的象征意义的符号);狮子只有一个头,张开口,明显的无力,显然代表人身体里/精神上失语的“野兽”。


二.这个展览有一个高度统一的主题?

“无意义颂”。

于无意义处升华,为无意义写颂歌——一如米兰.昆德拉的书名,《庆祝无意义》。“无意义”处,尤其表现在,假装有意义的一本正经姿势。“无意义”的意义,有两面性:一,对这个后崇高时代语境,并不完全坦然,但理解为既成现实而选择接纳;二,因为经历过宏大叙事之难,所以对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都怀有一种危机感,面对沉重的不可说,转过身来顾左右而言它,刻意表现的“轻”


黄立言 首要美德 2023 布面油画 100 × 120 cm


黄立言 临时避难所 2023 布面油画 80 × 80 cm


黄立言 实在的本性 2023 布面油画  150 × 200 cm

三.风格演变,今作与前作

和艺术家的旧作相比,他的近作体现出一种表达先行的绘画语言经济性,而旧作则有绘画性的反复酝酿、通过材料语言经营而抵达生成的意趣氛围(展览中的《失语者》,是和新作形成对比的旧作代表;它们很“厚”,不是手法的“厚”,而是过程的“厚”,新作则“薄”)。而画作的标题,则准确地提示了表达意图的指涉区间。


黄立言 失语者 2021 布面油画 140 × 100 cm


黄立言 士兵、鞋匠或政治家 2023 布面油画 100 × 106 cm


我们试着再看看展览中的另两件“新作”:

《节假日》中的两个人,相背对地躺着,似乎是类似夫妻关系之类的。粉衣人转过身去不理睬蓝衣男,蓝衣男在做起身前的伸展,好像准备要“做事情”(=自认为有意义的行动)。因为那口子不搭理,就欲去和有着卡通脸的瓜果菜蔬互动。而他开始伸张起身的胯部,被处理得像一个托盘。袜子在发光发亮:袜子,内容中的非意义重点,被偏移为视觉中心,叙述着无意义本身的意义。


黄立言 节假日 Holidays 2023 布面油画 100 × 106 cm


《存在主义达成的共识》中的两个人,“共识”性地看向一处:那是一道白,一撇无意义的笔触。左边人鞋底多出来的一道竖杠,既可能解为有对应内容的塑造,也具有抽象形式感的表达;右边那个人鞋的复影,既是错画覆盖不实的“痕迹”、又是勾出投影的外轮(古怪的再现手法),作为地平线的横线被他的身体截断后,理直气壮地位置偏移,连不上了。可以理解为,具体物象被简化为有意味的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平面抽象因素同样发挥了服务于具体形象叙事的功能。而右人脸上拼贴的勾线唐老鸭,手法陈旧,却偏偏反映得出一种独特的黄式气味。


黄立言 存在主义达成的共识 2023 布面油画 170 × 170 cm





 〇





刘川
:伐木

拾萬

2023.09.16-2023.10.15




俗话说得好:抒情很具体,叙事很抽象

刘川讲故事,作品长得有漫画因子,但声称不那么想要故事;他的作品里有轻描淡写的残酷,黑色幽默但又透出本性温情,戏谑,反抒情,很丧却很平静,不为弱者落一滴泪,但与弱者同在,不平则鸣,但对不平又没有大恨意
 

一.
 
自传故事是一个常用的手段。不仅仅是因为熟悉好上手,也因为“自己”可以随便玩弄,哪怕是一只“著名画家的右手”截下来放食物搅拌机,也因为是和自身的想象有关联的缘故,便显得不算过份恶毒,画得下去。“自传”之名又可以玩弄关于绘画艺术的元叙事。有时,经想象加工的自传故事,又会用上他人形象,通过间离,加强普遍性。“私己”又有浓缩及温和化之用,对主流声音的不同意,“贱斥”,因为变成“自传”或“准-自传”而去尖锐。在展厅中,出现了“艺术家故事”和“男人三十”两套“自传”,一些本意不是“自传”的故事,也通过展陈编排进入自传叙事的序列。


刘川 自画像 36.5x26cm 木板油画 2020
©刘川|Liu Chuan
本篇图片来源:拾萬空间 Hunsand Space


刘川 榨汁机 布面油画 35x30cm 2021


二.
 
作为一种波普因子,他将各种国外流行文化的符号/人物形象,来讲中国故事,讲得俏皮、甚至无厘头,由此来消解故事本身的尖锐。而另一方面,引入了通俗符号的画面,却并不总是通俗直白,而讲求韵外之味。
 
自我检查的教养尤其体现在这一类画作中。因为说不平本身,不是目的,为微物发声才是初衷。沉重的故事内容,会因为轻质化的画面处理,而出现形式感与叙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有时会让透出来的气氛更冷,有时则让之变得堪忍温情,堪称比所谓正能量者更合理的真·正能量。
 
我们看到几张“姜饼人”。Ta倒了,在倒下的地方、手边立个旗。看上去是冷酷的黑色幽默,但其实又是暗暗在道述ta这微小物最后的尊严

 
刘川 Dignity(吊绳)木板油画 23x16cm 2023


三.
 
即使叙事性在他的展览现场占据压倒式的多数位置,他还是宣称,其实想避免过于直白的叙事性,甚至是想要反叙事性。一些情况下,这会走向所谓“冰山”式的叙事美学,而另一些情况下,则是抹平了一些起始动机里非常明确的故事,而让画平面的抽象形式感,来补足故事的意味和感受
 
《喀布尔航空》等画飞机的画,就属于“冰山”式叙事。
 

刘川 喀布尔航空 布面丙烯 80x120cm 2021


刘川 忠诚号 粘土丙烯上色 8x23x21cm 2023


而后一种情况,可以打个比方,来描述他想要达到的状态:这就类似于那种,只保留最低限度的、旁敲侧击的叙事线索(以及内容上,基本就是日常、没有特殊故事性的“故事”),反而主要用抒情和风景描写等文体,来构筑小说/叙事作品。在展览标题同名的画作,《伐木》,以及《伐木》周边的树林故事(包括从《取暖》开始的整条展线),就属于这一种状态。

树林中的劳作,就如同弗罗斯特,或者说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式的“劳作”,这种诗意的劳动,颇有些半心半意。铁皮锅炉人的形象,砍光了整片树林,ta燃着的心,偏显得寂寞空无冷;而平面装饰化的画面处理,进一步间离、消除了直白的抒情,就更冷了。
 

刘川 取暖 布面油画 180x120cm 2021


刘川 无题(取心) 布面油画 40x50cm 2022


《伐木》和《Road to Ruin》,平面抽象化的处理,让画面气氛变轻的同时,也有类似于仪式化的倾向。“Road to Ruin”,像个诗歌的题目,如果不嫌过度诠释,和它一组的“伐木”,就有诗经中惯用套语的嫌疑,“伐木丁丁”,一个重复在各种地方出现,适用于比兴,而不再有自己的叙事重量的词组。


刘川 伐木工人 布面油画 145x95cm 2023


刘川 Road to Ruin 布面丙烯 145x95cm 2023


如上各方面的考量,都会得出,“伐木”是一种徒劳的象征性感受。
 
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来总结:刘川时常把本身有叙事性意味的图像,进行反叙事化处理;反过来,又时常把一些象征或日常描绘(也即非故事性)的图像,配以实际完整的故事内容
 
四.
 
《两条死狗》是一件有着元绘画叙事意味的作品,但和笔者所直接感受的不同,它其实不是设计好、然后实行的,作为画中一个反讽层面的文字,是在过程中生成的。实际过程是:先把一个很“拙”的小稿放大,然后发现立不住,于是添加了树影等等,强化抽象形式感的元素,但还是立不住,于是,作为“画面”的一个层面,文字被加进去了。显然,它是一件所谓的“观念绘画”,但基于是否知道实际生发的情况,它会被理解为两件全然不同的作品。
 

 刘川 两条死狗(木十字) 布面油画  95x145cm 2023


刘川 两条死狗 布面油画 16x23cm 2023


五.
 
从纯绘画的角度来讲,刘川的部分作品,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倾向:因为他的叙事本能过强,但又刻意追求反叙事的意图,在这个拉力中,作为一个特别真诚的艺术家,想要的和达到的不一致的状态,在画面中留下耐人寻味的痕迹。叙事意图在为另外的意图,自我掏空、留出余地,非叙事意图又不得不去补足,原本从叙事意图出发造的坑。在这个过程中,形式上的部分“未完成感”,成了和艺术家感受性最对应的画面平衡状态。在这种未完成/“糙”,于立得住和立不住的阈值边缘反复挣试探的时候,拓宽标准式的力量,就出现了,以“拗”救“拗”的相互修补,成为新的绘画语法,成就了新的视觉平衡标准/绘画样式
 
但其实,这一倾向,在现场画作中,出现得并不太多,但,无疑是刘川自陈的绘画新方向,所给出的表现。



 







象外近期文章


摄影。
泰康美术馆开馆,百余藏品纵览中国百年史
迪科西亚。
胡昌茕:隐秘的回溯。
佐杜洛夫斯基。
恋爱“好”教养?祖宗问候囡?咱就古风范!
中国旧影,之二。
喷子也说强?淑女画男男?写信恁抽象?
中国,之一。
女足男陪练和甜食诱惑都咋做艺术?
马蒂斯的粉丝有吗?
Josef Koudelka。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