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 II (10) || 高三女生填志愿的思考:我带着我的选择迎风飞扬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此刻,我眼前正在怒放的蜀葵。
(摄影:作者)


也许梦想实现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真正的实现,而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的敢于与生活和自我战斗的勇气。


一枚写在前面:

7月6日,全国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一枚园地刊登了来自辽宁山村的高三女生质点的一篇投稿:民声(48) || 一个高三女生的思考:那些被前进社会所冷落的人

无数的留言和祝福,开始涌向了这位心中有爱,眼里有关怀,梦想考到北师大、未来当一名老师的质点姑娘。虽然,当时她的手机还在老师那里,要一直到高考结束才能拿回来。

我第一时间把文章给她转了过去,告诉她, “发表了, 在你即将走上考场的这一夜。无限祝福。等你考完拿到手机,立即跟我联系啊。”

那两天,心里一直牵挂着她。不知道她在考场上发挥得怎么样?起码辽宁没有在发洪水,她不用像我老家安徽的一些考生那样,因为洪水,无法来得及按时赶到考场,不得不推迟了考试。

两天后的7月8日的晚上20:37分, 我终于收到了质点的消息:

“一枚阿姨您好。我考完了。题目有点难,答得不是很完美,但我比较冷静,把我会的都写了,数学还蒙对了两道选择题。但北师大肯定是没戏了。谢谢您和读者们的祝福。我很感动。”

她说,无论结果怎么样,她都可以接受。经过高考,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

她还记着我在几个月前答应她考完后要分享她读的一本书。是我喜爱的小万工姊妹 (也是我们的接力者之一)的那本描写高中生生活的半自传体小说《我如果爱你》

她拿去读了,跟我一样,也是喜欢极了,说内容既真实又亲切,她从一个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同学们的影子。

我把大家给她那篇文章的赞赏全数转给她。一开始她坚决不肯要,最后在我的百般劝说下,终于接受了,说会把这笔钱用来交第一个学期的大学学费,也当作是读者们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吧。

然后,我们就一起等分数出来。

一直等到7月23日。高考成绩出来了。

601分。辽宁省的一本分数线是500分。她超过了分数线整整101分。

我为她欢喜,她却还是有一些伤感,因为根据以往的录取分数线, 这个成绩, 应该是不够去上她梦想中的北师大。

如何填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在刚考完时,我就有问她到填志愿的时候是否可以给她一点建议。一枚园地耕耘者群里也有作者希望到时候可以跟她分享一些经验教训。她欣然答应,并充满感激。

于是,带着她的成绩和梦想,去请教了耕耘者群里的作者Z教授,十三岁少年禹方的妈妈雪琨,江南大学黄忠晶教授,还有我在家乡县城最好的中学里执教多年的大哥(梅老师)——大哥今年正好也是高三班的班主任。

我们每个人,都就自己的经历和角度给质点姑娘分享了我们的一些想法供她参考。尤其是雪琨和黄教授,在过去几天里,更加是花了很多时间与质点姑娘通语音电话,更好地了解她的兴趣和爱好,提出想法和建议。

前天,雪琨在语音群聊结束时对质点姑娘说,你要不要把大家的建议用文字总结出来,正好也整理一下思路?

质点姑娘答应了。我没有想到的是,她刚刚给我们发来的总结,是如此有份量的一篇佳作:



关于填志愿所收到的建议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质点|文



填志愿果然是一件比高考还要难,比等待放榜还要煎熬的事情。

因为它不是关于现在,而是关于未来。

未来是我眼中飘忽不定的风筝,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虽然线在我的手中,但在努力抓住它时总会略感疼痛。

其实我并不相信今天我所做的选择真的会决定我的一生,但是我真的相信,今天的这个选择一定会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从此,我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将与我身边的大多数人不同。想起这些时有一些激动,有一些兴奋,还有一些茫远的不知滋味的哀愁。

最近我的同学们都在转发一句话,高考最迷人的魅力不在于如愿以偿,而在于阴差阳错。我是相信这句话的。虽然我的高考分数不能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如愿以偿,虽然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最后将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但是在隐隐之中,我开始期待并寻找属于我的那份阴差阳错。

感谢上天并没有让我在孤军奋战中寻找那份阴差阳错,我先后收到了一枚阿姨,Z教授,雪琨阿姨,梅老师和黄忠晶教授的建议。

衔环结草,无以为报。虽然这些建议有的可能看上去会有一些相互矛盾,但是它们对我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我十分感谢,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遇到这么多的良师益友,使我在这个高度紧张与煎熬的时期感受到了宝贵的温暖、平和与亲切。

感谢一枚阿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在我的高考前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考之前发文助阵,高考结束后又为我的志愿填报的事情做了大量工作。我十分感动。一枚阿姨一直建议我一定要注重大学所在的城市,一个开放的城市会带给人更多的机遇。这样的建议是宝贵的。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不仅会滋养本方之人,它也同样会滋养异方之人,从心性到人际,从视野到格局。

我当然向往北上广深的繁华,向往江浙之地的开阔,但是如果选择较为良好的地域,便很难兼顾到学校的头衔,恰恰无奈的是,中国又是注重大学的名头的,这实在是一个较难的抉择。能去
985211就一定要去985211,这是Z教授和梅老师共同的建议。

这样的建议是十分符合眼下的国情的,因为学校的名头对于就业和考研都十分重要。其实我也是十分看重学校的名头的。
这并不是一种执念,而是一种惯性下的不自信。我和我的同学们,我们高中三年来一路被挑选,最后我们完成了学校赋予我们这个班级的使命,分数达到600分,创造我们这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一个又一个高度。但是,我们的高度又是什么呢?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我们可能已经是优秀者,但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缺乏自信的。这并不是害怕自己难以保持优势的不自信,而是,当生活融入更多的复杂因素之后,我们最后的信心来自于哪

正如雪琨阿姨所说,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家人遭遇变故时有应对的能力,尽到更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我觉得,我们在不确定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发挥出来自己最大的本领的情况下,一所拥有较好的名头的大学,会为自己增添出一种光芒,它并不一定会使我更加闪亮,但它会使我看到更多的光。

雪琨阿姨留给我一个思考,
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学历,还是为了梦想?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雪琨阿姨说这不仅是有意义,而且是有用。

在一个既渲染学历,又冷淡学历的时代,成功实在是有太多种模式。
但我想梦想只有一种模式:全力以赴,永不放弃,宠辱不惊,虽败犹荣。

在很多情况下,学历是实现梦想的基础,它像是一张通行证,可以到达大多数地方。我所生活的环境是十分真实的,它虽然偏僻溃瘠,但我在这里见证过的悲欢离合,是这世上大多地方都存在的。它允许梦想,但同时激烈又残酷。

梦想是绽放在心里的,只要心不死,梦想就永不会枯萎。但是学历,它像是能浇灌梦想的一壶水,如果梦想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多获得一些滋养,即使这壶水不是专门为它而备的,但它的生长也许会因此而更加旺盛。

我不认为学历与梦想之间存在绝对的矛盾,如果梦想足够坚定,哪怕不能实现,心里也永远不会放弃。
正如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老师,但我不是想教人考试,而是想教人做一个更好的人。在我的分数可选择范围内,似乎并没有我梦想中的院校有希望可以被录取。但是,无论将来我从事什么,我依旧可以坚守自己的初衷。我可以将我自己不太成熟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尽我所能地去给出我认为相对可参考的建议。我想这样的话,我最后有没有真正地站在讲台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希望学习的专业是中文或者新闻传播,如果我在入学后无法改专业,也许我在本科阶段就与中文和新闻传播无缘了,也许回头我考研的时候也会失败,但如果我一生都坚守对书籍的热爱,对一些事情真相的追求,对于文字表达的不减的热情,我想我依旧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我还喜欢历史,喜欢诗词,喜欢美丽的风景,喜欢在某音乐软件上听完歌之后再写个评论,喜欢写日记(还喜欢帅哥,捂脸),
喜欢的这些都在心里和我的梦想一起,成为我精神的后花园,灵魂歇脚的地方。我将尽我全部的努力,用尽全部的力气,去实现我的梦想。虽说星光不负赶路人,但梦想总挫追求者。

也许梦想实现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真正的实现,而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的敢于与生活和自我战斗的勇气。
学历只是梦想实现过程中的一壶水。梦想是永恒的,贯穿于生命之中的过程,而学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追求。我们读书的终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梦想,而为了实现梦想,我们拥有一生的时间,我们又何必介意花些时间为梦想浇一壶水呢?这是我一些浅显的看法。

雪琨阿姨告诉我,学校能带给人的机遇和学校的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利用参加各种社团的机会,锻炼出自己的潜能。这点我深表认同。谢谢一枚阿姨和雪琨阿姨同我分享她们的求学经历,受益匪浅,感激不尽。阿姨们都是十分优秀的人,也许我到达不了她们的高度,没有那种收放自如的能力,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应该在自己能力框架的范围内,尽其所能,达到最好。

在与黄教授交谈的过程中,他亲切又平和,像爷爷一般慈祥温暖。我在询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时候,黄教授提到了通识教育。他的人工智能应该是通识教育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性。人工智能在现阶段是属于一种比较前沿的领域,但它终归会像计算机一样,成为各行各业的必需。

我向黄教授阐述了我的报考思路,黄教授给了我很多中肯建议,他建议我考虑学习心理学,这个专业对于学习我所心爱的新闻中文和做教师都是有帮助的。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一个很好的思路。黄教授关注到了我之前对于一些事情的疑问,很耐心地询问我的看法,给我相应的解答。在这样的交流中,我的认识又深入了许多。我想说,我很渴望说话,不必害怕,不卑不亢。

最后,经过参考各种宝贵建议以及与家人的沟通,我为我的志愿填报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它不够完美,不够成熟,也未必正确,但它凝聚了我的希望,也凝聚了我家人的希望。

首先我想试一试农村专项S大学,然后在本科批里将L大学作为第一志愿。之后是两所北京的学校,北京XX大学和中国XX大学。

北京XX大学里有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国XX大学主要报的是计算机类的专业。这两所大学都是在北京,城市很好,并且离家不是很远,我知道母亲希望我离家近一些,虽然她不会强行干预,但她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最后我选择了本省的辽宁大学作为保底学校,这座学校录取的概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在辽宁省招生有
1000多人,我的分数也完全够用甚至超过了。其实辽大还是可以的,对本省的学生分数线也相对较低。辽宁大学最好的专业集中在金融财经方面,报考时,我选择了这类专业,既然学校和地域都没有占优势,就只能进攻好专业了。

对了,我还特别不知天高地厚地把我的北师大也给报了,我在想有没有那么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我可以捡个漏,因为录取是一次投档分数优先原则,对其他学校的录取没有影响,只是你自己一个试一试的机会。我本着先学校档次,再地域,再优势专业的原则,因为对我来说,众专业在我眼里是一视同仁的,因为我最想学的中文和新闻等专业,眼下作为理科生根本无法报。

希望我将来可以通转专业或考研或者辅修双学位的方式,去学我最感兴趣、最想学的领域。万一不可以的话,那个美丽的梦也会永远在我的心里,枝繁叶茂,花开不息。

十分感谢一枚阿姨,雪琨阿姨,Z教授,黄教授,梅老师对我的关心。经过高考,我感受到了我自身的成长。我无法预判今后的日子,希望能够美好如梦。

另外,我在想,目前在高中生里,尤其是农村的学校里,有关未来的职业方向的教育是不是有些缺乏了?如果当时我知道理科生不能报考中文新闻之类的专业,我一定会努力去说服家人允许我去学文科的。

高考结束后,我的大多数同学们其实都不清楚应该去学什么,大家的选择基本都是填志愿机构大数据下的产物,或者是班主任和家长的推理产物。我听说过见证过无数的高考故事,很多家庭因为选择学校和专业,在家长和孩子中间产生了莫大的分歧甚至争吵。

如果我们从刚入高中时,就能够引导我们去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知道自己将来要学什么,我想很多困惑也许就可以避免。
但是从来都只有人告诉我们去学习,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现在所学的,对将来的职业选择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尤其是我们下一届面临着高考改革,面临着选科,很多学生还是被迫选择了全理,选择全文的人依旧很少,甚至还受到歧视,文理交叉选择的,大多数人也是选择了物理。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但是长久以来的偏见这么重,想改变又是何其的困难。

高考之后,我返回学校照毕业照和填写档案,又回到学校的食堂,再吃了食堂一顿饭。我看到我的学弟学妹们有的夹着书本,一脸凝重走进食堂,有的三五成群,嬉笑打闹,还有的搂着所谓的爱人亲密甚至有些过火。他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但是他们每个人却都不同。

当时我就想,在我们
2020届毕业生身上发生过的故事,将来会以另一种形式在他们的身上重新上演,那些有关于青春,有关于梦想的美好,当然很好,但是那些迷茫和苦痛,那些失败和懊恼,他们也同样需要承受。他们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在志愿的选择上又会有怎样的遗憾呢?

无论如何,我已做出了我的选择,我期待着我的选择带给我的那种阴差
阳错。我将我带着我的选择迎风飞扬。

写了这么多,说一件有趣的事吧。

高考前后,妈妈、奶奶和姑姑都找了大师,给我进行占卜,为的是预测前途和命运。每个大师都说,我命极好,大富大贵,与爱人白头到老,还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家人听到这话都十分高兴……

我知道这是迷信,但并没有嘲笑这样的行为,因为我知道,对于她们来说,这就是希望,是坚守多年后看到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闰土拿走的偶像,也不是丰子恺看到的云霓,
这种希望是打破命运黑夜的光。

我心中也有希望,这种希望当然不是来自于迷信,它来自于我坚韧伟大的家人,来自于我曾遇到过的许许多多善良的人,来自于我在今年初那几十个不平凡的夜晚所阅读到的日记里的文字,来自于在那些日子里为这些文字保驾护航的所有人,来自于为我提供宝贵建议的一枚阿姨,雪琨阿姨,黄教授,Z教授,梅老师……来自于无数一直关心着我这个来自北方山村的普普通通高中生的读者们。

因此,我对未来,仍然满怀着希望。

我将带着我的选择迎风飞扬。


【作者简介质点:坐标辽宁一小山村,梦想考上北师大的高三女生。身材优美椭圆,性格比爷们还爷们。方方日记和日记接力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一枚写在后面:

质点姑娘的这份“总结”惊到了我。我读完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问她是否同意,允许我发表这篇到园地来,让更多的读者,包括身边有认识高三毕业生的读者们读到它。这两天就是高考填志愿的最后时间了,我多么希望质点姑娘的这些思考和感悟,可以对其他填报志愿的毕业生们,高中生们和甚至大学生们也能有所启发。

用雪琨的话来说, “有思考有感悟”的质点姑娘,“坚持多思考,坚持写下去!” 无论你回头会录取到哪所大学,“你一定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因为如黄教授点评的,“你既能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只要努力下去,将来必成大器。”

当我回想过去这几个月来与质点姑娘的交往,心中充满了感动。我与质点素未平生,因着方方老师的日记和接力,在辽宁小山村的她,与大洋彼岸的我产生了交点。然后这一路,随着她的上一篇文章在高考前夜的发表,伴随着园地无数读者们的祝福,和耕耘者们对她的关爱,薪火相传, 大家把爱传递。

从这个角度来说,质点姑娘无疑是幸运的。而我也毫不怀疑,在未来的岁月里,质点姑娘会把这爱继续传递,让自己会成为更多人的祝福。


(本文编辑:一枚)




征稿:


《民声II》、《特刊 • 武汉故事》继续征稿中,欢迎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民声(48) || 一个高三女生的思考:那些被前进社会所冷落的人

民声 II (9) || 追忆,缅怀,重生 - 唐山大地震救灾亲历者自述
特刊 • 武汉故事(1) || 那些烟火和书香
特刊 • 武汉故事(2) || 我的武汉情结
民声 II (8) || 杨胜慰:《撕裂,与“鬼吹灯”》续
民声 II (7) || 邹健:疫情里的公交驾驶员
民声 II (6) || 风吹沙:洪水是另一种病毒,每年不期而至
民声系列之一文章汇总(1-60)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我手写我心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