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线下同步丨固态电化学和储能器件专业课程


背景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的发展,未来对储能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了解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掌握储能器件材料的计算、结构表征和失效分析方法,从而掌握电池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开授了以“固态电化学与储能器件”为主题的博士生秋季学位课程。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部




培训时间



2021年9月7日-2022年1月25日

每周二晚19:00-20:50





培训形式



线上线下同步




参与方式



线下授课地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236会议室


线上直播:天目湖储能学堂


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直播


-扫码参加-




培训内容



1) 电池的基础科学:介绍电池涉及的热力学、动力学、界面、结构演化、反应、稳定性等问题;

2) 电池研究的计算方法:介绍电池材料和器件涉及到的理论计算方法;

3) 电池研究的测试方法:介绍电化学、电镜、衍射、吸收、光谱等各种非原位和原位试验方法;

4) 电池材料:介绍电池中各类材料;

5) 电池体系:介绍各类主要的电池体系。




培训教材



1)固态电化学,杨勇,科学出版社
2)无机固体化学,洪广言,科学出版社3)透射电子显微学,李建奇,高等教育出版社


培训安排



专家介绍(按照报告顺序排序)



李  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固态离子学。提出和发展了高容量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60余项发明专利。



禹习谦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 2010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在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2016年4月为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16年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E01组工作。近年来一直从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与固态锂电池材料设计、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先进表征和锂电池失效分析与逆向分析等相关研究。至今已在包括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Chemical Reviews在内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IF>10论文104篇),引用13000余次,H因子66。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9获英国皇家协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资助。



索鎏敏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二次电池体系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具体涵盖如下研究方向:(1)新型电解液体系探索开发及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新型安全、绿色、低成本水系二次电池研究(锂/钠离子电池);(3)新型高能量密度金属锂基电池(锂硫电池/金属锂电池);(4)新型高能量密度多价转移二次电池体系(铝/镁电池)。近年来发表SCI论文共计63篇 (IF >10, 52 篇), 引用次数:> 1000次(2 篇)、> 100次(21 篇)。通讯/一作身份发表文章33 篇,包括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Adv.Mater (4 篇)、Angew (3 篇)、JACS/JACS Au (2 篇)、Matter、Adv.Energy.Mater (3 篇)、ACS Nano/Nano Letter (3 篇) 等。文章发表以来 SCI 引用次数大于8200次,其中60%以上源于通讯/第一作者论文贡献,H因子 38。



胡勇胜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海钠创始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自2001年以来,主要从事先进二次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立足科学前沿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基础与应用,在钠(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多尺度结构演化、功能电解质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结果:1、发现Cu2+/Cu3+氧化还原电对在钠离子氧化物中具有电化学活性,并以此设计系列不含Ni/Co空气中稳定性好的低成本氧化物正极材料;2、提出无烟煤作为前驱体制备低成本软碳负极材料,并研制出容量大于400 mAh/g兼顾高首效的碳负极材料;3、提出新型高盐/低盐浓度电解质体系;4、多尺度研究了多种电极材料的储锂/钠机制;5、提出利用阳离子势来预测层状氧化物相结构的方法;6、提出了水系碱金属离子电池新材料体系;7、2018年6月推出了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微型电动车,并于2019年3月发布了首座30 kW/100 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2021年6月启用首套1MWh的钠离子电池光储充智能微网系统;在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Mater.、Joule、Nature Commun.、Science Adv.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合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30000余次,H-因子90,连续7年入选科睿唯安 “高被引科学家”名录。合作申请6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40项专利(包括多项美国、日本、欧盟专利)。目前担任ACS Energy Letters杂志资深编辑。最近所获荣誉与奖励包括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访问学者等。开发的钠离子电池技术在第三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中荣获“2019储能技术创新典范TOP10”和“评委会大奖”、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2020年科创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TOP10、2020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亚军、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0项候选成果,合著《钠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专著一本(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王雪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金属锂电池、混合锂离子/锂-氧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关键材料结构表征、机理研究和失效分析,擅长采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辐照敏感材料。至今已在Nature、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 Letter、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引用2000余次。



肖睿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博导,从事锂电池材料输运性质的模拟与新型能源材料的开发,发展高通量的计算模拟方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70余篇,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 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 项,2016 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20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往期 · 推荐

北大潘锋:锂离子热力学及动力学行为剖析促进高浓水系电池实际应用

中科院化学所万立骏院士、郭玉国教授团队SusMat:废旧锂电池的可持续回收研究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索鎏敏Adv.Mater:氟硅基超轻电解液实现锂硫软包电池长循环

孙学良院士AM:比容量超过石墨负极3倍,3000次循环,这类锂电负极实现再突破!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