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欧阳明高&刘凯:一种兼具安全和性能的超分子电解液!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不断追求更高能量密度和超快充技术的情况下,电池的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人们普遍认为,高度易燃的液态有机电解质是造成热失控的主要原因,期望通过发展固态电解质、非燃或阻燃的液态电解质等解决安全问题。有研究表明PEO基的固态电解质在高温高压下会产生可燃气体,这仍然有可能导致热失控,因而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发展非燃/阻燃液态电解质是实现下一代安全锂离子电池的有效策略。抑制可燃气体燃烧也是一个有效策略,然而传统的“抑制可燃气体型阻燃剂”与电解质的兼容性很差,因而需要发展能够抑制可燃气体燃烧新型电解质添加剂。
近日,清华大学刘凯教授和欧阳明高院士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阻燃”添加剂,可以很好的兼容传统的碳酸盐电解质,不仅有效抑制了由于喷射可燃气体而引发的电池燃烧,同时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SFR电解质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与现有工业工艺兼容性好等特点,为大规模生产安全电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同时,这种“超分子阻燃”策略为未来多功能电解质材料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① 新型“超分子阻燃电解质”可以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自组装,无需使用传统的基于共价化学的方法,操作简单。
② SFR电解质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喷射式着火”,还可以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③ SFR电解质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与现有工业工艺兼容性好等特点,为大规模生产安全电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图1】超分子阻燃添加剂的分子设计图。(a)PMP, (b) PFTP, (c) SFR的分子结构。结构下方的文本框标明了优缺点(红色对应优点,绿色对应缺点)
该种“超分子阻燃”添加剂(简称SFR)包含两种分子,如图1所示。一个是全氟-2-甲基-3-戊酮(简称PMP),其作用是抑制由于喷射出可燃气体而引发的起火;另一个2-乙氧基-2,4,4,6,6-五氟-1,3,5,2,4,6-三氮化三磷(简称PFTP),作用是阻断燃烧链以及助于形成稳定的SEI和CEI。这两种功能分子可以通过分子反应形成“PMP-PFTP”络合物。
SFR电解质具有以下优点:(1)PFTP提升了PMP与碳酸盐电解质的兼容性;(2)PFTP-PMP络合物能降低电解质黏度、提升电池的动力学性能。(3)这种调控电解质功能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共价方法更为经济友好。
【图2】软包电池着火的关键步骤。(a-c)1Ah Gr/NCM523软包电池的热失控过程;(d)电池热失控过程图;(e)热失控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f)热失控期间收集气体成分分析。
图2a-c记录了一块软包电池(1AhGr/NCM523传统碳酸盐电解质)起火的过程,加热速率为10℃/min。电池起火会经历几个状态,首先是“闷热”状态,热量和气体在电池中积累(图2a);随着表面温度的进一步升高,SEI分解,负极与电解质反应使得温度继续增加;当表面温度接近隔膜熔点时触发电池热失控,伴随着一声巨响,电池包裂开,有大量白烟冒出;白烟由几种可燃气体(H2,CO,O2,C2H4,C2H­6)和其他气体组成,如图2f所示。这些喷射出的可燃气体形成了一条“火舌”(图2b),此时温度迅速增加;在喷射式着火后,电池燃烧进入“稳燃”状态(图2c),燃烧相对温和最后熄灭,电池表面温度迅速降低。因此,“喷射式着火”是电池发生燃烧和爆炸的关键步骤。
【图3】对SFR中PMP和PFTP之间的卤素键合进行表征。(a)SFR电解质及添加了5wt% PMP的碳酸盐电解质的光学图像;(b)SFR的分子结构;(c)PMP,PFTP以及混合PMP-PFTP的19F-NMR谱;(d)纯碳酸盐电解质,SFR电解质以及在纯碳酸盐电解质中添加了5.17wt% PFTP的黏度曲线。(e)PMP和(f)PFTP在电子密度等值面上的静电势,亮蓝色代表F,深灰色代表C,浅灰色代表H,红色代表O,橘色代表P,深蓝色代表N。(g)SFR的梯度等值面,蓝色代表静电吸引作用,绿色代表静电排斥作用。(h)SFR的RDG。
为抑制“喷射式着火”,作者将一定量的PMP添加到商用碳酸盐电解质中。PMP液滴沉淀在瓶底,表明其与碳酸盐电解质兼容性差。与PFTP络合后,PMP的溶解性显著增加(图3b)。19F核磁共振谱(图3c)的结果表明,PMP中的19F被屏蔽而PFTP中的19F被去屏蔽,可能是由于PFTP中的电子云转移到PMP中。如图3d所示,原始的碳酸盐电解液黏度为4.5mPa s,只添加5.17wt%的PFTP使得黏度增至~4.8mPa s,与PMP络合后黏度降至~4.2mPa s,这表明超分子络合物能改变电解质的流变性质。PMP和PFTP的溶解自由能分别为23.41kJ/mol和 -3.96kJ/mol,这与实验结果一致。作者认为极性环三磷腈头可能是PFTP溶解度高的原因,通过与它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络合物,PMP也能溶于电解质中。图3e展示了PMP分子表面静电势,由于羰基吸引电子的效应,PMP中F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呈各向异性分布,在C-F键远端观察到正电势,PFTP中N和O附近呈现负电势(图3f)。约化密度梯度分析(RDG)结果表明PMP和PFTP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以及微弱静电相互作用(图3g)。尺寸互补效应和多重“F…N””F…O”相互作用是形成SFR的主要驱动力。此外,SFR在碳酸盐溶解的溶解自由能为-181.18 kJ/mol,要远低于其组成分子,这与先前的实验结果一致。
【图4】使用传统碳酸盐电解质和SFR电解质的锂金属电化学性能。(a)使用不同电解质的Li|Cu半电池中,锂金属的库伦效率。(b)不同电解质的Li/Li对称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比较(2mA cm-2, 2mA h cm-2)。在不同电解质中Li表面形成SEI的XPS,使用SFR电解质的(c)F 1s,(e)Li 1s谱,使用碳酸盐电解质的(d)F 1s, (f) Li 1s谱。(g)在不同电解质中锂金属的沉积和SEI形成的简图。
作者进一步测试了添加了SFR后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兼容性。显然SFR电解质提升了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如图4a所示,在Li/Cu半电池中,使用碳酸盐电解质的电池库伦效率在89.8%,在电解质中添加了SFR后库伦效率提升至97.5%。为了进一步证明电池的长期循环性能,作者又测试了Li/Li对称电池。图4b是采用不同电解质电池的电压曲线。在100h时,使用纯碳酸盐电解质电池的电压曲线随时间波动,而使用SFR电解质的电池在500小时后仍表现出稳定的剥离/沉积曲线。这一结果表明添加了SFR的电解质提升了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100h时的电压曲线细节图(图3b)表明使用SFR电解质的Li/Li对称电池表现出更小的电压极化(52mV),这可能是由于SFR电解质更小的黏度以及更好的SEI形成,因而促进锂金属更平滑的沉积。
作者采用氩离子不同溅射深度的X射线光电子谱(XPS)研究了不同电解质下SEI的化学成分,以此来评估SEI的质量。由两种电解质和锂金属形成的SEI都包含了无机(Li2O等)和有机(ROCO2Li等)成分。随着Ar+溅射深度的变化,由纯碳酸盐电解质生成的SEI中的LiF信号变化很大,而在SFR电解质中的LiF表现出更均匀的分布(图4c-d)。这表明在SFR电解质中形成的SEI拥有更多且均匀的LiF,这会缓解SEI的厚度,因为LiF电子电导很低。如图4e所示,当溅射深度为30nm时,在SFR电解质中形成的SEI出现了Li金属的信号,而在纯碳酸盐电解质中形成的SEI在溅射深度为90nm时才出现Li金属信号(图4f),这与之前的结果(图4c-d)一致。由于SFR电解质中PMP和PFTP的分解,在SFR电解质中形成的SEI要更薄,且有更多且更均匀的LiF结构。富LiF的SEI能促进Li+在界面的迁移,改善锂金属沉积形貌,增强循环稳定性。
【图5】分别使用碳酸盐电解质和SFR电解质时LCO正极的电化学表征。(a)Li|LiCoO2半电池的长期循环性能(40mAg-1);(b)电池的倍率性能。在(c)碳酸盐电解质和(e)SFR电解质中循环后LCO电极的HRTEM像。在(d)碳酸盐电解质和(f)SFR电解质中循环后LCO电极的SEM像。(g)CEI的形成简图。
作者选用层状LiCoO2(简称LCO)作为正极评估SFR和纯碳酸盐电解质的氧化稳定性。图5a展示了在40mA g-1电流下Li|LCO电池的充放电曲线,使用纯碳酸盐电解质的电池初始放电比容量在183.7mA h g-1,在循环100圈后容量快速衰减至80.5mA h g-1。而使用SFR电解质的电池表现出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85mA h g-1,在循环100圈后仍然保持152.7mA hg-1。循环后LCO颗粒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HRTEM)图像如图5c所示,在纯碳酸盐电解质中LCO颗粒表面的CEI厚达6.6nm,而在SFR电解质中LCO颗粒表面CEI厚度仅为3.9nm(图5e)。
为了探究电池的电极动力学,电池分别在40,80,160,320mAg-1的电流密度下测试。如图5b,使用SFR电解质的电池表现出更高的比容量。为了找出SFR电解质中LCO电化学性能提升的原因,作者通过LCO的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图像去观察循环后内部结构的变化。从图5d中可以看出,由于碳酸盐电解质无法促进有效CEI在LCO表面的形成,电解质和LCO的连续反应导致颗粒的破碎。然而SFR电解质有利于在LCO表面形成高质量CEI,由此避免颗粒的破碎(图5f),缓解了电解质在高电压下的氧化。
【图6】对电解质(非原位)和使用不同电解质的软包电池(原位)进行阻燃测试。分别对(a)碳酸盐电解质(b)SFR电解质进行阻燃测试;(c)SFR电解质和碳酸盐电解质的SET值;(d)对使用SFR电解质的软包电池(1AhGr|NCM523)进行阻燃测试;(e)SFR电解质和(f)碳酸盐电解质在90℃时释放气体的气相色谱图,插入的图片是采用蜡烛燃烧实验模拟“喷射式着火”过程中的火花。
SFR电解质可以有效抑制“喷射式燃烧”,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如图6a所示,作者测量了电解质(在电池外部)的自熄时间(简称SET),可以看出碳酸盐电解质高度易燃且SET为~100s/g。将SFR添加到碳酸盐电解质后,电解质的可燃性降低,如图6b所示,明火无法点燃SFR电解质,因而SET降至~0s/g(图6c)。
作者将SFR电解质应用于实际的高能量软包电池(1AhGr|NCM523,SOC=100%,4.2V)中。图6d记录了该软包电池的热失控过程。首先软包电池膨胀,而后气体从软包电池中喷射而出,但并未形成“火舌”,只有火花偶尔喷出,伴随着大量的烟雾。喷出的火星很快就完全熄灭,电池并未燃烧。这表明SFR电解质能有效抑制“喷射式起火”,阻止电池整体的燃烧和爆炸。通过分析90℃时SFR电解质释放气体的化学成分可以发现,PMP-PFTP络合物发生分解(图6e)。
作者采用蜡烛燃烧实验模拟“喷射式着火”过程中的火花,烧杯中盛放了一定量了碳酸盐电解质和SFR电解质。当电解质温度升至90℃时,燃烧着的蜡烛被放在烧杯上方。当蜡烛放置在盛放SFR电解质的烧杯上方时,火焰立即熄灭,因为气相中包含PMP和PFTP(图6e)。相反,在盛放碳酸盐电解质的烧杯上方,蜡烛剧烈燃烧,因为气相中包含高度可燃的气体(图6f)。因此,将SFR添加到电解质中能使火花和火焰熄灭,从而抑制“喷射式着火”。
作者认为喷射可燃气体而引发的“喷射式着火”是造成电池燃烧和爆炸的关键步骤,因而作者设计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阻燃添加剂(SFR),有效抑制“喷射式着火”的同时还可以提高SEI和CEI的质量。SFR与碳酸盐电解质有很好的兼容性,提升了高容量锂金属电极和高压钴酸锂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更重要的是,SFR电解质能抑制“喷射式着火”,成功避免了软包电池的起火。SFR电解质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与现有工业工艺兼容性好等特点,为大规模生产安全电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Xiaoxia Chen , Shuaishuai Yan , Tianhao Tan , Pan Zhou , Junxian Hou, Xuning Feng , Hao Dong , Peican Wang , Dong Wang , Baoguo Wang ,Minggao Ouyang , Kai Liu , Supramolecular “flame-retardant”electrolyte enables safe and stable cycling of lithium-ion batterie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1)
DOI:/10.1016/j.ensm.2021.11.026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1.11.026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