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会 | 大城市就业的心态调整与规划准备(上海)

Legal Road Legal Road 2021-09-1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Legal Road:相信共同成长的力量

前言

在法考和双十一第一阶段结束的同时,Legal Road管理组邀请到两位在一线城市有求职经历和心得的前辈,以“大城市就业的心态调整与规划准备”为主题进行了内部语音分享会。本次分享会主要分析了北京、上海两地在律所之外的各种职业选择,包括各行各业法务、公务员的待遇以及户口问题等等。

针对本次分享会的具体内容,Legal Road将分两次推送,本期为第二位嘉宾L学姐的分享内容记录,她主要针对上海地区求职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从why层面分享了她从毕业、Gap Year,再到本科即就业的求职心路历程和一些看法,与前期嘉宾分享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



一、求职时间线



2015.09  上财法学院本科 入读英美法证书班 雅思7.5分


2017.09-2018.06  本科大三期间前往英国伦敦,受留基委资助于UCL法学院(LLB)交换一年,与LLB学生共同排名,学年成绩获得Upper Second Class(二级甲等)


2018.07-2019.11 回国+大四学年+贸仲杯全国一等奖+Vis East Moot+毕业+优秀毕业论文+中伦杯商事仲裁论文比赛全国二等奖+三段律所实习+2019年史密夫斐尔中国奖学金Final-Round Candidate+50天通过法考客观题并同年通过后续主观题

   

2020.06-至今  入职新加坡SEA集团大陆区域法务部,主要面向游戏业务,base上海  



二、“内卷”之下如何看待本科即就业?尤其是在上海就业?



1. 本科即就业也可以是很好的个人成长路径


我成为工作党之后意识到,本科即就业也可以是很好的个人成长路径。我也曾纠结过保研-红圈所,也在见识过Common Law教育后在本科即申请LLM/JD的道路前犹豫过,但在种种机缘巧合下,一步步放弃了很多选项,最终选择了外企法务部门作为本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我回头反思,发现自己身处象牙塔太久,太习惯学校对于所谓“优秀”的评价体系,在围墙内非常会当“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的青年人,有时候不免被焦虑、同辈压力捆绑得喘不上气。工作以后,开始学着以一个“社(打)会(工)人(人)”的身份进入职场,拥有自己独立的居所,做出很多大大小小的生活安排,完完全全靠自己把握节奏,真正自己开始独立生活。工作后带来的这种身份转变,让我以更平和、更踏实的心态认真生活,谦卑地放下自己在工作中学习,对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和所在城市有更多的亲密接触。


2. 外企法务部门也是可供关注的职业生涯起点


从就业市场地域特点来看,上海VS北京的特色可能在于央企VS外企。外企法务部门可以说是base上海的学生一个有独特优势的就业市场。企业法务相对于律所律师也许节奏相对放慢了,但对于愿意在工作中学习的有心人而言,仍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可供研究学习,互联网乃至TMT行业的法务更有很多独特的行业性的关注点。我所在的企业业务领域包括游戏、电商和移动支付。我Base在游戏方向,公司中形形色色的年轻人是主流,背景多样,氛围有趣。在外企开始第一份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养成规范的工作习惯。


3. 总结


总而言之,毕业一年多以后回头来看,本科即就业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契机——进入新身份,获得社会成熟的transition,而我在一步步的抉择中意识到,我不愿将这一过程延后。若当时在未认清自己方向时候无缝衔接读书,我不免会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也会让我产生更多的逃避心理,不能很好的解决自己身心各个方面所面对的问题。我现在相信,读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选择先工作的同时保留日后读研的选项,在工作中过程发现需要、明确目的,再去读研也会更踏实、坚定。



三、关于Gap Year



1. Gap Year的黑暗时刻


大三一整个学年,我在UCL法学院和LLB同学一起学习普通法。在伦敦期间也有幸作为观众,和UCL的校队一同前往维也纳现场观看Vis Moot比赛。并因此对国际商事仲裁产生兴趣。

大四回国后,身边的同学纷纷在确定自己的出路,而我却另辟蹊径地(同时也是没留后路地),选择带队参加贸仲杯,一路去到Vis East Hong Kong的赛场,还创办了上财仲裁学社等等,此外也尝试了两段律所实习。因为我实在放不下当时的兴趣和好奇,实在不愿意也不想在没有真的做出一些尝试之前就急着确定自己未来几年的去处。


因着上述这些经历,我在2019年初尝试申请了当年的史密夫斐尔中国奖学金,顺利通过了网申环节、第一轮现场面试和第二轮视频面试,最终获得了在上海办公室实习4周的机会。


我一路顺着自己心意而行,但也实在是分身乏术,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不留后路。压力积攒到后来超过了身心极限,再加上最后“一事无成”的受拒绝的时刻,给自己带来了一定心理上的崩溃:最黑暗的记忆包括被迫只用50几天复习法考客观题,复习到最后基本是哭一轮看一会再哭一轮;强撑着考完法考主观题后又紧接着收到了中国奖学金在实习环节结束后的rejection,接着大病一场。当时大四一整年承受着可能会失败的风险,完全孤注一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来失败后也曾面对着来自家人push去读LLM等等各种压力,的确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


2. Gap or not?


要不要Gap,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a personal question)。


我选择Gap,原因在于我认清了一件事:虽然很迷茫很害怕,但很快地进入研究生身份,只能延缓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我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最终拒绝在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支撑我得出一个明确的why之前就逼迫自己做出选择。事实上,那不会是个真实的选择,只是一张盖住真相的安全毯。一定程度上说,Gap更多的是我在发现自己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一个被迫的抉择,非我所选,但让我成长,予我收获。


同时有必要提醒大家,在我看来,Gap Year应当区别于这种安排——“我预计自己休息x个月,并在x个月之后明确地去到xxx。”——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被规划的休息。我所认知和定义的的Gap Year,是积极拥抱一定的未知,开放一些未来的可能性,愿意接受自己在Gap Year后可能会因为这期间自己的经历而走向之前从未想过可能去向的道路——这就是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


这种Gap Year,是对学校rolling的环境一个突然的暂停。在这段突然地和自己独处的时间里,我渐渐感受到,很多压力和焦虑是没有必要的,是对自己的一种过度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时候给自己一段和寂寞相处的时光,也是对自己心态的沉淀。


至于我对在犹豫是否Gap的学生的建议,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如果很努力了却又仍身处真实的迷茫之中,可以选择Gap(或者是延毕),给自己一些余地,一些更多的可能性,没有必要给自己急于找一张救生的船票,正如没有必要在20出头的年纪就一定要把之后几十年人生的一切通通确定下来:所处的行业、工作性质、所居住的城市、陪伴在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等等。我们的年龄在增长,但成熟并不会随之发生。Gap或许就是一个成熟发生的契机。但这当然不意味着推荐所有人选择Gap。是否选择Gap,要真实地看待自己的处境,和真的在意自己前途、在意自己身心状态的人去沟通商量,然后勇敢地去拥抱变化。




四、律师or法务



有一个比喻可能有一点借鉴意义:律师作为专业的乙方,更多强调专业,就像开饭店,要准时准点(或者说加班加点)为点菜的客人及时提供色香味俱全、符合客人预期的饭菜;而法务作为甲方,更多强调行业,就像在家里每天给自家人提供一日三餐,要熟悉家里人的口味和偏好,至于是十一点半吃午饭还是十二点吃午饭,可能会次要些。身处的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不同,法务所关注的法律问题的侧重点也会不同。选律师选专业,选法务选行业。但是无论哪条路,想要成为优秀的人才,专业要努力精深,行业要广泛观察。律师专业性强但也要关注客户资源培养,关注商业模式;法务行业色彩浓厚但也要必须靠过硬的专业才能更好的服务业务部门。


最后,我在刚刚入行的几个月法务生涯中,我感受到的是新兴行业的法务可以走在业务前线观察,跟业务第一线的、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和实践做法打交道。这种敏锐的嗅觉、与实务紧密结合的素养,也是未来我努力的方向。



五、Q&A



(1)Q1:未来的职业规划?

A1:不排除任何的可能性,但会先专注行业。个人目前粗浅的想法是:需要行业在行业,需要专业学专业。至于读书,在工作中看到有必要会去读书,仍然认为读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做优秀的绵羊。


(2)Q2:上海生活压力大吗?

A2:我本身是在上海念的大学,在上海有许多朋友,许多social support。我个人逐渐适应了上海的节奏,以及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所以上海的压力目前尚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


(3)Q3:社招招人的难度会不会比秋招大?用人单位的更高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搜集求职信息?

A3:社招招人的难度一定比校招大,所以这也是一个不是很推荐GAP的原因。社招的难度还体现在非常看重市场需求和时间性,天时地利人和真的非常重要。有legal community真的非常好,要学会主动理解行业和甲方需求,积极求职,长于推销自己。


另外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一点是,如何利用平台获得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学会从人身上学东西,而我们都太擅长从书本上学东西,而忽视了从人身上学,但其实社会生活的每一环都是人在运作。


与大家共勉的一点是,不被学生思维捆绑,并逐渐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如何跟别人相处,如何面对失败调节心态,如何坚定提出观点并守住底线,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智慧。最后,希望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并以“Be the person we needed when we were younger”来勉励自己,不忘初心~


以上就是L学姐分享的主要内容!


语音分享会是Legal Road法律社群的核心子栏目之一,Legal Road管理组会定期邀请优秀的社群成员就其专长领域向社群内成员进行分享。考虑到隐私保护需求,语音分享会在原则上仅对社群内成员开放,不得录音录频外传。会后管理组如征得分享嘉宾同意,将对部分分享内容进行公开。


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仁通过加入社群的方式参与分享会,也期待各位成为分享会的嘉宾!


The End

致力于打造优秀法律同辈的圈层文化,

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


点击链接,了解 Legal Road 往期的精彩故事:


Legal Road社群3.0入群申请

分享会 | 大城市就业的心态调整与规划准备(北京)

分享会 | 内外所面试全攻略 (一)

分享会 | 内外所面试全攻略 (二)

周报 | Legal Road第二十二期周报(上)

周报 | Legal Road 第二十二期周报(下)



Legal Road 微信公众平台与社群尚处初创阶段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提出宝贵建议!


文字 | L学姐 Candice

编辑、排版 | Ryanne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