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说 2020-08-30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策划:先知书店
文:屏营  编:先知书店店长柏果


在我们的观念里,死,是心底最深的忌讳。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逃避死亡。

 

小说中,美猴王在地府,一笔勾销了生死簿。

 

历史中,无数皇帝求道炼丹,妄图长生不老。

 

许多人一生都想逃脱死亡,但当死亡真的来临,却万分恐惧。

 

有人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的教育、爱的教育、死亡的教育。

 

因为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人格的三个支点——身体完整、灵魂丰沛、生命价值。

 

今天,前两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可死亡的教育依然乏人问津。

 

难怪有人说:“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其实,逃避对死亡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逃避对生的思考。


接近死亡的时候,才会珍惜生命


葡萄牙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说:

 

“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

 

人与人的唯一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有的人或许拥有了看似不错的职业,但对于“精神世界”、“个人价值”甚至社会责任无知无觉,只能随波逐流。

 

既难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也难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最终只能浑浑噩噩的走向死亡。有太多的人,在步入社会的那一刻,灵魂就已经死亡了。

 

更可怕的是,是那些抱着“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人,他们对世界仅有的一次贡献,正是他的死去。

 

就像希特勒,将德国和全世界推向了更深的地狱。

 

但对有的人来说,活着的意义,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砥砺奋进,不留遗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活着是为了“向死而生”。

 

比如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家国情怀,是他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东西,他用一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哉问。(推荐阅读《向死而生: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


胡适曾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明志,“向死而生”,让死亡成为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良师益友。

 

盲人处在黑暗中,才更珍惜光明;

 

聋哑人处在寂静中,才更珍惜声音;

 

当人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才会反思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

 


但也有另一些人,仅仅为了实现一己之私,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扮演起了人间的“上帝”。


不应将抽象的价值,置于他人的生命之上


在有些思想谱系中,有的价值比生命更重要。

 

儒家的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珍惜生命,也珍惜大义。

 

但他认为,如果两者发生冲突,他宁可放弃生命,选择大义。

 

陈寅恪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为了自己的价值追求,而选择牺牲生命,是值得尊敬的。

 

但,轻言牺牲绝不是一种美德。

 

美国哲学家安・兰德曾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中说道:

 

“牺牲是一种美德吗?一个人能牺牲他的正直、荣耀、自由、他的理想、信念、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独立吗?这些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财富。为了它们放弃任何东西都不是牺牲而是交易。”

 

在安・兰德看来,“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是用一元钱换回了一分钱。

 

一个人因救灾抗险而牺牲,这种牺牲,常被歌泣。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才是美德。

 

退一万步,即便牺牲不可避免,但鼓励牺牲,绝对不是美德。

 

今天为了仁慈牺牲正义,明天为了信仰牺牲理智,后天就会为了整体牺牲个人。

 

莫言在参观某场战争的纪念馆时说:


“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现在,要做到勿忘“我”,实在是太难了。

 

我们总是不能理解,比起牺牲,更伟大的是不牺牲。

 

不要为别人的“理想”牺牲自己,把自己的灵魂拱手让给任何人,沦为无辜的枉死者。

 


黑格尔说:如果要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精神”,如果要问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自由。


关于生与死的哲学命题,保守主义思想反对抽象意义诱惑之下的“忘我”与牺牲,但也警惕以自由为名的放纵,因为自由的真谛,绕不开信仰。


▍知道生命去向何处,方知怎样去活


对生与死的解释,是任何一种哲学或者思想绕不开的问题。代表着不同文明对世界的终极追问,更是区分不同思想的试金石。

 

曾经有人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对于圣人,活着的道理尚且践行不完,哪有时间研究死呢。

 

但是,假如我们只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真的热爱生命。

 

死亡让人生的一切价值面临毁灭,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生其余问题便无从讨论。


有时候,比无知更可怕的是一个人灵魂的堕落。

 

唯有向善者的灵魂能在茫茫宇宙中,发现自己的孤独无助,才会在绝望中呼唤更高的存在——信仰。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关于生与死,关于意义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的坚定不移的相信。

 

比如,耶稣曾对犹太人说: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谁如果遵行我的话,永远见不到死亡。”


可见,在基督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基督徒在面对死亡时,心里不会感到压抑与绝望,因为这不过是他们生命的必经路口,下一站将是无比美好的。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因为他发自内心,超越了恐惧,鄙夷了欲望。

 

有信仰的人,会平静的面对死亡,甚至超越死亡,知道人生在世,为何而活。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墨西哥作家帕斯所说:


“死亡是我们最钟爱的玩具,是永恒的爱。我们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爱抚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


死亡只不过是归于天上的神,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是信仰让生有了意义,让死有了方向。


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而隐藏在门后的,是人性的爱、尊重、平等与慈悲。


这也是保守主义思想在生死问题上,区别于其他思潮的底色。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有的人的活着,跟死了没有区别,被框定在生存与繁衍的框架内,行尸走肉,麻木不仁,活一生,只不过是把一天重复了几万遍。


保守主义认为,生命的意义,是通过创造,荣耀自己心灵深处的信仰,人在世间获得一切财富,不过是在替上帝托管。

 

有的人被奴役而不自知,以为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仅不反思,反而主动、自愿地为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理想”,献出自己的生命。


保守主义以实现自我为责任。它既不使自我成为别人肩上的重担,也不要求他人为自己牺牲。保守主义语境下的自我实现,是自治、自律的。

 

有的人经过思考,得到了自由,却越过自由的边界,沦为欲望的奴隶,成为生命堕落的根源。


保守主义提倡一种理性、节制的生活,他们关照精神信仰、关照“社区和公益”,在对世间的爱中得到永恒。


……


保守主义思想是如此的重要,它是一种让我们正确理解生命的思想,它源自天道的信仰与人类自由的灵魂——它正视死亡而不避讳死亡,跨越死亡而不畏惧死亡,珍爱生命而不轻贱生命。

 

但遗憾的是,国内介绍保守主义思想的作品,一直寥寥无几,而更糟糕的,仅有的作品中,质量良莠不齐。为此,先知书店携手译林出版社推出“西方保守主义译丛”。

 

“西方保守主义译丛”是近40年来,国内首次引进出版的最全面、最经典的保守主义作品,作者包括柏克、柯克、诺克等保守主义思想大家,由冯克利老师策划,并领衔翻译。由先知书店全网独家发售,您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一个不敢讨论死亡的民族,不过是假装在活着

对恐惧的三种错误认识

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

曲突徙薪:被误读的寓言

绥靖的恶果

去术存道:应对危机的三个层次

荐书|《保守主义思想》:为文明及其秩序寻根

孤寂百年: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唤醒一种新的思维传统

不思考的恶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