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
释迦牟尼成佛前于摩揭陀国的前正觉山西南15里的卑钵罗树下苦行,这块圣地现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伽耶成道大塔南面,目支邻陀(Mocchalinba)村东,杂树葱茏,幽深古拙。释迦牟尼苦行的情景以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的描述最为详细,其云∶“比丘当知,我昔唯食一麦之时,身体羸瘦如阿斯树,肉尽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眼目陷如井底星,头顶销枯如暴干瓠。所坐之地如马蹄迹,皮肤皱如割朐形,举手拂尘身毛燋落,以手摩腹乃触脊梁。”苦行六年后的悉达多太子骨瘦如柴的形态,“身肉为消尽, 唯其皮骨存”。
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形容憔悴,肤体羸瘠,经行往来,攀树后起。
苦修无果后,来到尼连禅河边沐浴,吃了牧女供奉的乳糜后恢复体力。他认识到苦修并不能解决,转而到一棵菩提树下,以“不证菩提,宁可碎身,不离此座”的决心静心思惟,终获觉悟。悉达多太子的这一段苦修历程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思想,是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的诞生来源之一,主要表现为苦乐中道。在大乘经典中,苦修成为释迦成道的直接因果。释迦牟尼苦修的形象在佛教美术中更是成为重要的题材。
肉身的自我试炼的极限在释迦牟尼的苦修中,悉达多太子沧桑的面部、胸部骨骼凸显部位交代得很清楚,高度写实的身躯消瘦如柴的形象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磨光高髻,面相消瘦,颧骨突出,两腮下陷,却面带静谧与法喜。颈部喉结突起,两肩瘦削、双臂骨立,胸部助骨根根凸起,骨节如珠状相连、腹部凹陷、上身坦露可想见苦修的极致身体痛苦。而艺术家瓦西姆·艾哈迈德(Waseem·Ahmed)却抹去所有的痛苦痕迹,仅仅勾着金边将无数化为木叶与花木填充其中,以青金石蓝与松石绿为主色,原经文所述的形容枯槁全部抹去,单纯呈现法相的重现与省慎。
无题 Untitled
瓦西姆·艾哈迈德 Waseem Ahmed
52.7x34.6cm
颜料粉、银箔、手工瓦西里纸
Dry pigment color and silver leaf on handmade Archival Vasli Paper
2023
©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
长安从十六国时期已是佛教译经中心,十六国北朝晚期在长安蓬勃发展,长安译经对长安佛教造像存在直接影响;长安佛教造像从十六国时期就与域外因为丝绸之路重镇交往紧密;长安城的“都市风格造像”与边沿地区民间风格造像并存发展。
北周到唐的长安,方正长安风格的佛像拥有都城的自然气派,具体内容是“佛道并存”、“胡汉交融”、“传统样式与民间趣味”。长安地区在强大的本土政理,域外犍陀罗等艺术风格的影响下,融合中土传统石刻艺术逐渐积累并形成一种独特的长安模式,融合西域与北齐部分的富丽装饰纹样与风格,与传统长安的雄浑的地域风格。在风格上整体比例身体粗壮,头与身体比例较小,约为 1:5 左右;面部面相庄重敦和,跟北齐的富丽风格相较略微俭朴,但是也受到了北齐的风格影响,部分拥有强烈的装饰性风格,繁缛的联珠纹与高饱和的画彩,整体风格方中固圆,眼尾细长,神态悲悯,脖颈处有三道蚕节纹;造型上突出人的庄重体量感。
北周长安风格菩萨像
©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
西安博物院藏
隋代 菩萨像
1987年西安市莲湖区唐礼泉寺遗址出土
“气序和畅,飘风飞埃,俗知礼仪,人性温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众庶富乐,编户安业。国尚音乐,人好歌舞。”
法显有幸曾经见证此地寺院的恢宏庞大 。“寺有僧人三千,吃饭时众僧,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无声。”
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于阗时,“伽蓝(寺庙)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他在当地宣讲经论,听讲者不仅有佛教僧侣“满城鼎沸”,连国王伏阇信和百姓也“皈依听受”“日有千数”。
8世纪前后于阗地区文化的高速发展与贸易的昌盛的背景下,于阗佛教艺术高度发达,与南亚、中亚、中原相互交流的极为密切。佛教作为国家统一信仰深入普及,造像整体拥浓重的犍陀罗影响的同时,和中亚地区泥塑像有渊源关系,同时也受到中原影响,也兼具独特的新疆地域特征,主要以佛塔和佛殿中出土的佛像及菩萨壁画为主。人物脸型饱满,长耳垂肩,弯眉深目,高鼻丰唇,线条优美刚劲,柔韧舒展,冠饰为铁红色,极具于阗佛教绘画“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之特征。
新疆和阗地区菩萨像
彩绘白膏泥
©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
西域于阗同时有大量唐代佛教密宗对其影响,原来也在达玛沟喀拉墩1号佛寺遗址,可以窥得千手千眼观音“真容”。于阗古国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方面的造诣不仅驰名当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入居长安的于阗画家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蜚声画坛,将"铁线描"和凹凸晕染法传入汉地,被称为"于阗画派"。于阗乐在汉晋时期就传入中原王朝,受到追捧。于阗的乐舞还与佛教融合,创造出《于阗佛曲》法乐兴盛,自凉州传入北魏,促进了古典戏曲的形成。奥雷尔・斯坦因所拍摄图片
图片取自艺术家刘雨佳作品《寻宝》
西来的佛教,并没有在于阗国停下脚步,而是沿着丝绸之路进一步向东传播,进入中原腹地。于阗是其中重要落脚点,于阗梵本佛经是汉地译经的重要来源。而这些都深深的掩埋在沙漠中的成团的红柳、骆驼刺的巨大红柳包下,自然跟遗址存在有趣的共生关系。
犍陀罗(Gandhara)的名称可能有多种含义,但最突出的理论是将其与 Qand/Gand(意为“香气”)和 Har(意为“土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最简单的形式中,犍陀罗是“芬芳之地”——“香风国”。
犍陀罗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文明,作为身处文明十字路的古代国度,复杂的文化来源、频繁战祸与政权更迭,似乎注定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犍陀罗国,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其范围相当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大致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犍陀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处在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在繁荣的时期,这片核心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成为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其西边是兴都库什山,东北是喀喇昆仑山。东边到印度河,南边是以白沙瓦为中心的平原。穿越北部的山脉,就进入了古代的乌仗那地区,以斯瓦特谷地为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数百年间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来说,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贯穿此处的丝绸贸易,而是在犍陀罗受到系统佛教训练的僧侣们,怀揣着佛教的理想和执着,穿越流沙,将佛教传入中土。
犍陀罗文明,即指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425年之间形成的独特文明,它在中原文明、内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相互交融与碰撞中,极尽辉煌。犍陀罗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最早尝试,不同文明为犍陀罗文明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当古希腊艺术伴着亚历山大的东征进入到印度河的白沙瓦谷地,一场艺术的对话就此展开。犍陀罗释迦牟尼小青铜佛
与其他现存的犍陀罗佛像相比,这尊佛像与罗马雕塑的关系更为密切
犍陀罗佛教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它的雕像,千百尊大大小小犍陀罗时期的雕像,明显地带有希腊风情:佛像一般身穿希腊式的披袍,衣褶丰富,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人物则身材高大,比例匀称,骨架分明,肌肉健硕。佛像面部表情沉静肃穆,有明显的欧洲人特征:高鼻、大眼、薄唇,颐部丰满,额际宽阔,头发自然卷曲,通常有宽大而鲜明的顶髻且带着胡须。印度君主推广佛教是为了避免王权受到威胁,而希腊君主也有他们自己推广佛教的动力。一方面这些外来者孤悬海外,势单力薄,另一方面,他们在传统印度婆罗门教构建的种姓制度里找不到位置。而依靠提倡众生平等,打破种姓制度的佛教,希腊裔君主就能解构旧秩序,建立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后来在贵霜君主的支持下,犍陀罗的佛教极为昌盛,成为当时的世界佛教中心,从首都到边疆都能听到寺庙的钟声。他们将法轮、释迦牟尼名号印在钱币上,自称转轮王,试图利用佛教的影响力为自己赢得支持。
作为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贵霜帝国依靠垄断中国与外界的贸易,从中获得丰厚利润。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产生深层次的精神诉求,于是大量资金投入宗教产业,刺激了佛教信仰的传播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带有释迦牟尼形象的迦腻色伽金币
©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
佛传故事是表现释迦牟尼化现世间的人生经历。这些佛传故事遗存数量众多,其中,《燃灯佛授记》这个故事既是佛本生故事的结束,又是佛传故事的开端。
在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东方之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可谓是一次全面的“全球化”运动,以兴起于犍陀罗的大乘佛教为机制(mechanism),以中国文明为核心动力,几乎重新塑造了东亚世界。包括日本和朝鲜半岛在内,整个东亚的信仰、思想与历史记忆,都在这个文化体系的影响之下,至今仍是连接东亚世界的重要纽带。
有人曾说:天堂掉了一角,落到地上便成了斯瓦特。
巴基斯坦北部的斯瓦特河谷,当年殖民印度的英国人把这里当成避暑胜地,号称东方的瑞士,是世界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中心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创立者莲花生大师的家乡。法显在《佛国记》首次记录此西域国家名为乌苌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作乌仗那国,均为梵文Udyāna(或拼写作Uddiyana)的音译。
乌仗那国周五千余里,山谷相属,川泽连原。谷稼虽播,地利不滋。多蒲萄,少甘蔗,地产金、铁,宜郁金香,林树蓊郁,花果茂盛。寒暑和畅,风雨顺序。人性怯懦,俗情谲诡。好学而不功,禁咒为艺业。多衣白氎,少有余服。语言虽异,大同印度。文字礼仪,颇相参预。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夹苏婆伐窣堵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并学大乘,寂定为业,喜诵其文,未究深义,戒行清洁,特闲禁咒。历史上斯瓦特与中原往来密切,北京八大处灵光寺中供奉的佛牙舍利就来自这里。北魏神龟年间,宋云、惠生率官方取经团到访过乌仗那国(乌场国)都城,所记景观与今日无异。
“ 十二月初入乌场国。 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暖,地方数千里。民物殷阜,匹临淄之神州,原田膴膴,等咸阳之上土。……土地肥美,人物丰饶。五穀尽登,百果繁熟,夜闻锺声,遍满世界。土饶异花,冬夏相接,道俗采之,上佛供养。” 摘自《洛阳伽蓝记》
加哈那巴德大佛
©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斯瓦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地位,许多中亚部落来到这里定居,并与当地居民通婚,这导致了宗教哲学、艺术、文化、思想和传统的融合。
释迦牟尼在进入涅槃时,佛大音普告,声至有顶;面门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众生悲鸣,大地山海皆悉震动。涅槃,并非生命的终结或者开始。《涅槃经》云:“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本师释迦佛百千亿劫来屡屡地示生示灭,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世尊揭示生命真相: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犍陀罗涅槃像
约2-4世纪
释迦牟尼和比丘们到达娑罗树林时,已是傍晚时份。释迦牟尼着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之间稍作清理,让他在那儿躺下。释迦牟尼侧卧着,头顶向北。所有比丘都围在他身边坐着。他们都知道释迦牟尼当夜便要进入涅槃。
释迦牟尼向上望去四周的娑罗树,对阿难陀说:“阿难陀,看!现在还未到春天,但娑罗树上已开满了红花。你可见到飘下来的花瓣,都落在‘如来’和比丘的僧衣上吗?这树林真美。又看到西面天边火红的落日吗?可听到娑罗枝叶在微风中的声响吗?‘如来’觉得这些东西全都富有生命力。释迦牟尼身现示疾严重,仍然在为众比丘做最后开示:一切法的无常性。有生,便有死;有起,便有灭;有聚,便有散。怎可能会有生而无死?有起无而无灭?有聚而无散?
释迦牟尼问众比丘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众比丘静默。释迦牟尼合上双目,他说了最后的遗言了。大地震荡,火红的娑罗花如雨般从天降下,每个人都感到身心颤动,他们知道释迦牟尼已进入了涅槃。
而当代解释下的艺术家瓦西姆却在涅槃上方隐藏了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变体隐喻
无题 Untitled
瓦西姆·艾哈迈德 Waseem Ahmed
34.6x22.4cm
颜料粉、银箔、手工瓦西里纸
Dry Pigment color, silver leaf on handmade Archival Vasli Paper
2023
©万一空间 Copyright©W.ONESPACE
正在展出
Lin Aojie,Liu Yujia, Waseem Ahmed and Treasures along the Silk RoadNO.202, 2nd Floor, Sea World Culture & Arts Center, Shenzhen
林奥劼
林奥劼1986年出生于广州,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广州,工作于北京和上海。
林奥劼的作品涉及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形式。其艺术实践取材于自身经验,艺术家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同时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始终贯穿于叙事结构中,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 Lin Aojie, born in Guangzhou in 1986, graduated from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in 2010. He lives in Guangzhou, currently working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Presented through video, photography, painting, text, etc., Lin Aojie’s artistic practice departs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artist has a keen and delicate record of the trivial details of daily life or deliberately planned events with strongly improvisatory and humorous images, while a seemingly dispassionate tone threads the whole narrative structure. By beating around the bush he tries to question, ridicule and criticize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rtist's survival predica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other art professionals.
Liu Yujia
刘雨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艺术家近期的创作利用诗化的语言来探索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她将中国边疆地区的风景看作时空漩涡,通过糅杂纪录影像与民族志、文学、民间传说和游记等多重文本的方式来构建带有具身性和情动体验的散文影像。Liu Yujia graduated from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and obtained her master's degree from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She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Her recent practice reveals the fictional and illusory aspects of social reality,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reality as pure fiction. She views the landscapes of border regions in China as a vortex of time and space, and constructs prose images with embodied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by blending documentary images with multiple texts such as ethnographies, literature, folklore, and travelogues.
瓦西姆·艾哈迈德(Waseem Ahmed)是一名巴基斯坦艺术家,1976年出生于巴基斯坦海得拉巴。现生活与工作于巴基斯坦拉合尔。
在巴基斯坦,传统细密画一直是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实践起点,他们尊敬地将这项技术视为重要的且需要传承的文化遗产,同时以个人的方式重新诠释与演绎这一种辉煌的技法。艾哈迈德(Ahmed)通过遵循严苛的传统实践的制作基础上发展出兼具创新风格与创造性的图像学作品,将绘画、水粉、颜料和金箔或银箔结合在以特殊的瓦斯利纸基底版面之上,试图划分出从自我身份中探索到的历史、社会背景,与我们当前时代的冲突和迷失。他丰富的图像语言常常同时涉及东方和西方的神话或历史,并联通了文化遗产与当下时代的动荡。
Waseem Ahmed is a Pakistani artist born in Hyderabad, Pakistan, in 1976 and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Lahore, Pakistan.Ahmed hails from the generation of artists who initiated the move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miniature’ in Lahore about fifteen years ago. In Pakistan, the traditional miniature has been a starting point for many contemporary artists who have honored the technique as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reinterpreting and reinventing it in their own way. Ahmed has distinguished his work by producing creatively incisive images with innovative stylistic and iconographic contributions within a practice that is rigorously traditional, combining drawing, gouache, pigments, and gold or silver leaf on Wasli paper. At the heart of his imagery lies the human figure and the boundaries that divide humanity in relation to his own historical, social context, and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nflict and displacement that tinge our current time. His rich vocabulary of images often refers to mythology or history,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His work bridges ou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turbulence of our time.
展览相关阅读
万一空间是由三位90后艺术从业者在深圳创立的艺术空间。其诞生于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在后疫情时代涌现对艺术与生命的全新思考。空间致力于消解当代与古代的边界,融合美学研究逻辑下的现当代与古代艺术,构建一个不同国家、时期和形式的艺术在同一语境下共容的场域。W.ONESPACE is an art gallery founded in Shenzhen by three Generation Y art practitioners. It was established in 2020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New perspectives on art and life have emerged in this post-pandemic era. W.ONE SPACE aims to mel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resent, future and the past by mixing contemporary and ancient art under the logic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us bringing together ar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forms to interact and express in unity as ONE.
weonspice为一个灵感、冲动和际遇碰撞交错的实验场,这里有灵机一动、不切实际或偶尔严肃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