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二战中,为什么大国领导们的决策总会一错再错?
核心书摘
《命运攸关的抉择》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书中通过对各国元首不同战略决策的精确解读和深入挖掘,探索出了这些重要抉择背后的客观规律。通过作者的讲述,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二战史。
适合谁读
· 职场精英
· 军事爱好者
· 害怕做决策的人
关于作者
伊恩·克肖, 20世纪世界知名的德国史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在希特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曾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从1989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与《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2002年,因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学什么?二战中那些命运攸关的抉择都是如何做出来的
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日本决定偷袭珍珠港、德国决定迫害犹太人……为什么在二战还有三年多进程的1941年底,最终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十大重要决择到底是怎样影响二战格局的?
《命运攸关的抉择》就是一本深入钻研二战中重要抉择的战争之书。书中指出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都在影响着二战中重要决策的形成过程。通过作者为我们分析的十个决策的作用和深远影响,我们或许能够看见隐藏在战场之外的硝烟。
你还会发现
· 决定二战规模和走势的十大重要决策是什么;
· 法西斯国家都有哪些;
·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有哪些。
一、德国、日本、意大利为什么决定组成法西斯同盟
首先,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德国、日本、意大利为什么要组成法西斯同盟?
这里我们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法西斯”。法西斯这个词是音译词,指的是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斧头,是古罗马高官的权力标志,象征着万众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一个权力。
在古代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由于没有国王或皇帝,执政官便成了最高的政治领袖。执政官外出时,一般都会带十二个贴身侍卫,这十二个侍卫,每个人都会装备一把这样的斧头。
到了近代,法西斯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体制的代名词。在法西斯国家,个人意志是被忽略的,所有人必须高度服从于集体组织。而这个集体组织,又要无条件地忠诚于他们的领袖。
也就是说,领袖的个人意志,就等同于国家的整体意志。一旦领袖采取极端的策略,整个国家立马也跟着陷入一种疯狂状态。
二战之前,世界上还没有法西斯国家,二战爆发后,德国元首希特勒让“法西斯”这个词语进入了大众视野。整个二战,实际上就是法西斯国家对抗全世界的过程。
那为什么偏偏是德意日三个国家成了法西斯国家呢?
简言之,就是因为德国要洗刷一战的耻辱,意大利要谋求强国地位,日本要独霸亚洲。
1919年,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败给了协约国,一战宣告结束。输掉一战的德国,不仅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且连正规军队都不能拥有,国内唯一的武装力量就是警察。
在凡尔赛和约的谈判桌上,战胜国们以胜利者的傲人姿态瓜分着德国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人把这种屈辱记在了心里,发誓有朝一日要找回自己的尊严。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上下陷入了悲愤和绝望中。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不甘于弱者的角色,但是,战败后的德国又没有实力支持他们打破僵局,所以整个德国就在矛盾中徘徊。
直到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上台。希特勒极富煽动力的演说,以及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让德国民众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于是便全力支持希特勒的所有主张。在一战失败的大背景下,希特勒成功利用民意和政治手腕上台,从而让德国的战争机器缓缓启动,再也停不下来。
作为二战的头号发起者,希特勒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年无往不利,横扫了整个西欧。眼见德国这么威武,不甘寂寞的意大利果断选择跟随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凡尔赛和约的受益者,意大利怎么又站在德国这边了呢?
其实这是因为意大利这个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完全就是注水的。意大利由于军队战斗力极差,所以在一战中贡献极低,甚至还拖后腿,就这样的表现有什么底气去和英法美几个老大哥争夺战利品呢?很显然,意大利在战胜国这边本身就不受待见。
一战结束后,英国继续强化自己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中海有两个出口,一个是西班牙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另一个是北非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这两个出口,都被英国人全权把持着。地中海就好比一个口袋,口袋的两个口全被英国人捏着,意大利作为口袋里的国家之一,自然非常不满。
早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等法西斯政客就在国内煽动舆论,主张实行所谓“地中海战略”,试图打破英国人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渐渐地,墨索里尼的言论被很多人接受,他本人也一步步走向了法西斯领袖的地位。尽管他的权威不如希特勒那样稳固,但也足够带领国民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了。
虽然墨索里尼等人想法很好,但现实的意大利国力却支撑不起他和英国开战的野心,这时候,墨索里尼就把目光放在了正在横扫西欧的德国身上,希望能从德国那里得到支持。
恰好,此时的希特勒也需要一个盟友,来帮助他在地中海和非洲地区打击英国,从而掌控地中海的运输线,切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联系。于是,德意两国一拍即合。
那与德、意隔着大半个地球的日本又为什么要加入法西斯同盟呢?
坦白来说,日本并没有从一战中损失任何东西,而且还一直受到美国暗地里的扶持,但日本也是一个不甘充当配角的主,经过明治维新和工业化发展,日本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支配亚洲的秩序,龟缩在岛上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去广阔的陆地掠夺资源,才能满足自己的霸权野心。
但陆地也不是谁想打就能打的。虽然当时中国的国力衰微,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军进军中国一定会陷入持久战。在二战爆发前,中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中日双方人力物力都消耗巨大,日本的石油储备更是在慢慢枯竭。这个时候,日本如果不去掠夺更多的战略资源,别说挑战欧美列强,就连中国都有可能搞不定。
那么,上哪里去寻找战略资源呢?美国倒是一直卖石油,但美国的态度很微妙,是敌是友还分不清,东南亚也储存了不少石油,但东南亚是英法荷三国的殖民地,一旦日本决定入侵东南亚,就意味着要和欧洲列强撕破脸。
日本人再狂妄自大,也明白“远交近攻”的道理。现在欧洲的老大已经变成德国,如果日本能和德国结盟,那么就算和英法荷翻脸也不怕了,于是日本也加入了德意的阵营。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各怀鬼胎地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至此,法西斯轴心国组织正式成立。
二、哪些抉择真正敲响了法西斯帝国的丧钟
我们都知道,法西斯国家最终没能赢得二战,但在1940年至1941年期间,德意日三国可谓是如日中天。西欧除了英国之外,其他地区基本上都已经被德国征服,苏联也在德国的突袭下节节败退。日本不仅在中国战场取得优势,更是在东南亚等地为所欲为。
但是,这种强势是短暂的。因为这期间的一系列重要抉择,已经为法西斯联盟敲响了丧钟。这些抉择分别是:英国不投降,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德国迫害犹太人,接下来,我们分别说一说。
1. 英国不投降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至暗时刻》这部电影,《至暗时刻》讲述的是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反击,抵抗德国的故事,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故事。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前,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
到丘吉尔上台后,希特勒也习惯性认为新首相也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没想到,丘吉尔是个强硬派,他坚决主张对抗德国,哪怕英国二十五万远征军全部葬身在敦刻尔克,也要与德国战斗到底。
这时候,希特勒就有些犯嘀咕:当初老首相张伯伦为了避免战争,情愿把捷克斯洛伐克拱手让给我们,怎么这个新上任的首相如此冥顽不灵,执意要跟德意志对抗到底呢?
其实希特勒不知道,老首相张伯伦虽然看上去是个老好人,政治上也比较保守,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投降主义者。张伯伦执政时期,英国虽然还延续着日不落帝国表面的辉煌,但是巨大的债务危机已经让英国无力组织军队参战。
这种苦楚,张伯伦不愿意让外界知道,所以只能在个人的外交决策上偏于保守。哪怕自己多挨些骂,也不能让敌人看清楚英国的内部危机。而且,张伯伦也不知道希特勒会这么贪得无厌。
新首相丘吉尔上台后,国内的局面相对有所缓和,而且希特勒疯狂扩张的丑恶面目也更加露骨。眼见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希特勒的野心,丘吉尔便借机游说各大部门和民众,让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德国法西斯。
当然,丘吉尔能这么自信地号召大家,是因为他的手头还有一张底牌。这张底牌,就是美国的支持。
一战之后,尽管美国的GDP早已是全球第一,但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依然不如英国。英国渴望从美国那里获得足够的物资援助,美国也想借助英国的地位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于是,这两个国家达成了合作,英国因此也具备了和希特勒叫板的底气。
就这样,在国内和国际的条件都日趋成熟的条件下,英国人民变得空前团结,军队的战斗意志也被激发到最高点。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相继投降后,英国扛住了德军的轰炸,让希特勒的空军部队无功而返。
一个独立完整的英国,不仅让德国不敢全力对付苏联,还为日后的反攻提供了绝佳跳板。没有英国的抗争,苏联的崩溃会更加彻底,诺曼底登陆更将成为天方夜谭。
2. 日本偷袭珍珠港
我们读历史都知道,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是二战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它直接导致了美国对日宣战,而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可以说是促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那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抉择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其实早在日军决定偷袭珍珠港之前,日美两国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1941年,日本军部估算国内的石油只够再用两年,如果不能获取大量的石油资源,日本迟早会进入瘫痪状态。但想要获取石油,只有两条路,要么南下东南亚,去荷属东印度等列强殖民地去抢夺,要么只能向美国购买。
但是,从当年7月25日开始,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全面石油禁运,而且即便日军南下,攻击的也是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当时是和美国捆绑的,攻击它们的殖民地,实际上也等于打美国耳光,所以不管选哪条路都必然“撞上”美国,于是要不要和美国开战就成了日本内部争论的焦点。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军部里面也产生了巨大分歧。以海军大将永野修身为主的激进派坚决主张开战,他给出的理由是:大日本帝国打败了中国,打败了俄国,肯定也可以打败美国;而以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为主的保守派却不建议开战。
山本五十六年轻时曾在哈佛大学进修,是日本驻美国的武官,他很清楚日美两国综合国力的差距。当永野修身问他日美两国差距到底有多大时,他直接回答:“阁下可以去看看底特律的汽车,去看看德克萨斯的油田,看了之后,您就知道两国的差距在哪里。”
尽管山本五十六等人非常理性,但还是难挡上层将领们膨胀的野心,他们一来想摆脱缺少石油的尴尬境地,二来也想速战速决,和美国来一场大决战,逼迫美国走上谈判桌。但很显然,日本的抉择犯了致命的错误。
日本策划的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行动,不仅没有让美国伤筋动骨,反而让美国上下变得空前团结,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美国的全面介入,标志着法西斯优势地位的彻底丧失。
一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就是一个生产能力爆炸的巨无霸,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装备和物资。美国参战后,美军一边在西欧和德国人作战,一边又在太平洋揍日本人,中间还能不断地给中苏英等国供给物资。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抉择,可以说给自己和盟友敲响了丧钟。
3. 迫害犹太人
如果说上面两个抉择还不足以让法西斯彻底走向全人类的对立面,那么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就足以让法西斯在道义上成为孤家寡人了。那到底是什么迫使德国人作出迫害犹太人的决定的呢?其实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痛恨早有渊源。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罗马统治者血腥镇压犹太人,犹太人只能逃往西欧,但在西欧他们也没有受到尊重,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经营商业(当时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反犹太人。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那些靠经商富起来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了犹太人的头上,大批犹太人被迫流亡东欧及美洲各国,这是欧洲人第二次反犹太人。
这些历史渊源让很多欧洲国家把反对犹太人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之后屠杀犹太人的决策也就做得不那么艰难了。
除此之外,当时很多突出的人物都是犹太人,比如德国领导社会党人起义的几个主要领导人都是犹太人,这给当时的民族主义右翼分子对犹太人的仇视提供了口实。
另外,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基督文明和无数科技文化成果。但是作为新秩序的奠定者,纳粹德国必须要在欧洲大陆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秩序,这个时候,以犹太文明为代表的欧洲旧秩序就成了他们的头号大敌。为了扫清犹太文明的障碍,希特勒不惜建立无数个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集中的迫害和屠杀。
相比之下,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虽然千夫所指,但他们更多是临时兽性大发。不像德国,对于灭亡犹太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这种包裹着文明外衣的屠杀,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正因为如此,全体犹太人,以及大多数民众都对德意志深恶痛绝,法西斯成功地把自己放到了全人类的对立面。而且,像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顶尖的犹太科学家,干脆远走高飞到美国避难。
这帮天才科学家的出走,也为后续美国原子弹的研发埋下了伏笔。希特勒一意孤行的种族灭亡政策,不仅让自己成为世界公敌,更是让美国享受到犹太文明的诸多成果,同样也是因为希特勒的这个抉择,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遭到核武器攻击的城市。
三、我们该怎样看待二战时期各国元首的战略抉择
从占据优势,到步入黄昏,轴心国仅仅用了四年。但这个结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1940年的各种决策开始就埋下伏笔。通过各国元首的战略抉择,我们不难发现:局部的正确决策的确可以影响战局,但最终的结果依然取决于综合国力。
1940年下旬,英国在北非的防御刚好处于一个弱势期。如果意大利把握机会,乘势猛攻埃及,那么完全有可能拿下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一旦拿下,亚洲殖民地的物资就无法直接通过地中海运往英国,这样就会让原本物资匮乏的英国本土更加难受。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依然对意大利军队以往的失利耿耿于怀,他渴望为自己正名,渴望让欧洲列强认可意大利的实力。
于是,他瞄准了内忧外患的希腊,从1940年10月开始大举入侵希腊,结果,希腊军队利用地形和士气的优势,把意大利军队打得狼狈不堪。到了1941年3月,百万意大利士兵依然没拿下只有十二万军队的希腊。
这可咋办?墨索里尼只能去找大哥希特勒求救了。这个时候,德军已经开始准备入侵苏联,意大利的这一出闹剧,让德军不得不暂缓进攻苏联的计划,先攻打希腊。
虽然德军用六个礼拜就拿下了希腊,但这也让德军预计的五月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到秋季,导致德军要面对苏联的寒冬,不适应严寒的德军连连失利,而苏军却在这场寒冬中实现了大逆转。
墨索里尼攻打希腊的局部决策,直接影响了苏德战场的进程,这是巨大的错误决策。相比于法西斯领袖们的短视,我国古代的先贤们就显得更加明智了。
公元211年,曹操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势力,不仅统一了北方,还把西北地区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下“最强诸侯”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这时候,西川(也就是四川)诸侯刘璋的内部出现了变数:以谋士法正、张松为主的激进派看出了刘璋的软弱无能,希望把西川献给更加英明的主人。那谁是更加英明的主人呢?一个当然是曹操,另一个就是刘备了。
因为曹操实力最强,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张松的首选,于是张松就带着自己收藏多年的西川地图来到了曹营,准备献给曹操。可当时曹操刚平定了关中叛乱,正在兴头上,他见张松相貌丑陋,语言中又有顶撞,竟乱棍将张松赶走了。
在曹操那碰了一鼻子灰的张松只得去二号目标刘备那里探听虚实。刘备这边获悉情报后,就做出了和曹操截然不同的抉择。从刘备、诸葛亮、庞统,到关羽、张飞、赵云,都把张松当尊贵的上宾对待,更加高明的是,刘备集团全程不提取西川的事,只是一个劲地让张松吃好玩好,这让张松觉得有些奇怪。
临走时,刘备更是亲自带领文臣武将为张松践行,期间,刘备忍不住潸然泪下,说:“张别驾(张松的官职名)乃世之贤才,今欢聚三日,不知来日相逢,又是何年何月。”
那一刻,张松是大受感动,他觉得刘备才是真正值得托付的明主。于是,主动交出了西川地图,还和法正等人里应外合,帮助刘备顺利夺取了西川。
不管刘备对张松流的泪有多少演戏的成份,但“善待张松”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抉择,本来刘备的底牌是不如曹操和孙权的,这一下,刘备瞬间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扭转了战略上的弱势地位。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如果轴心国的领袖们能像刘备一样,把每一个局部决策都做好,是不是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我们不能光看到轴心国的战略失误,也要看到苏联、美国等国的错误决策。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刚刚经历了惨痛的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逮捕并处死了数万名军队骨干,其中还包括最优秀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一个国家的优秀将领和军官大面积死亡,可想而知对军队的影响有多致命,
据说苏德战争前,苏联军队连25%的防御战备都做不到,也正因为如此,苏军才会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即便如此,苏联最后依然取得了反攻的胜利。因为苏联毕竟是大国,辽阔的国土面积能帮助它缓冲敌军的攻势,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即便让德军一个先手,但后面获胜的一定也是苏联。
无独有偶,美国也让日本在珍珠港打了一个先手,甚至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一直占据下风。但是,当美国开足马力生产军事物资时,日本的失败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归根结底,战争打的是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建造并改装的航母总共不到20艘,而美国方面则超过150艘,光送给英国的就有30艘;钢铁产量,美国日本9比1;石油产量,美国日本45比1;至于飞机和火炮的产量,更是数以百倍的差距。在这种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日本任何的局部决策都只能缓解一时,无法改变战争的最终结果。
总而言之,当美国、苏联这种综合实力超强的大国决定站在正义这边的时候,法西斯轴心国的命运就已经无法改写。更何况,日本还招惹了中国这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几个大国一起合力,德意日这种小体量的国家自然是抵挡不住的。
总结
以上就是《命运攸关的抉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命运攸关的抉择》虽然是一本谈论历史假设的书,但它的本质却是探寻假设背后的真相,从而为我们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
很多人都习惯于假设,假设希特勒春季发动苏德战争会如何?假设日本不去招惹美国会怎样?但其实假设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一旦改变了某个抉择,那么必然引发后续的蝴蝶效应,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所以,相比于假设,我们更应该像作者一样,去探寻当时各国领导人做出抉择的背景和心理,一个看似简单的抉择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很多事后诸葛亮所谓的更好选择,其实在当时就已经被各国决策者给否定了。
学习历史,就是要洞察各种抉择背后的前因后果,总结客观规律,从而为当下服务。不断崛起的中国会面临很多抉择,我们每一个人也会面临很多抉择,面对抉择,不要恐惧,梳理好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好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措施,做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决定就够了。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437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苗远洋)
《命运攸关的抉择》金句: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会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理性决策的理念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探索决策背后的规律,找到正确决策的方法,成为一个理性果敢的决策者。
相关内容:
《二战解密:盟军如何扭转战局并赢得胜利》|合理利用资源,是走向胜利的唯一途径。
上次推送内容:
《亚洲大趋势》|分析亚洲国家经济成败原因,预测未来发展道路。
【亲子教育】洪兰:睡眠及梦游(一)|睡到自然醒是最快乐的事情。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本不足传,太史公特爱其书之文词颇足观览,故采入为传。
本次同时推送:
《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为什么成了生活的常态?
洪兰:睡眠及梦游(二)|心放宽就会远离失眠。
《形象市值》|如何通过形象管理获得持续影响力?
《丝绸之路》|为什么说丝绸之路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历史中窥探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慈禧全传》05 清宫外史(下)|扫清障碍,大权独揽。
《追求卓越》|如何应对人性中的复杂性。
下次推送:
《论不服从》|什么是真正的服从?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回荡的钟摆》|全面解读中国模式。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如何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为什么你会控制不住自己?
《创新者的变现力》|如何制定一个伟大的创新策略?
史记·鲁周公世家|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从战后欧洲的快速复兴,看今日职场如何协作共赢。
【诺奖文学】《特雷庇姑娘》|你是否想过, 陌生来客原是故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