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与死神狭路相逢时该怎么办?
核心书摘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美国天才医师保罗·卡拉尼什的生命笔记。36岁那年,保罗在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之际,却忽然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书中没有心灵鸡汤一样的道理,也没有用癌症去煽情,而是坦然真诚地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个人的经历,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和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适合谁读
· 进取者
· 珍爱生命的人
· 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活着的人
关于作者
保罗·卡拉尼什,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他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的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硕士学位,又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回到斯坦福,完成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培训,并进行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其间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学会研究领域的最高奖。2013年,36岁的保罗突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在与病魔抗争了22个月后,保罗于2015年3月不幸去世。
学什么?如果死亡即将来临,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们生活的当下,好像每个人都很忙,忙着工作,忙着赚钱。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是否会后悔自己活得像台赚钱机器?是否会遗憾自己还有很多理想没有机会去实现?是否会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是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临终遗作。这位37岁就英年早逝的天才医生,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用笔记录了自己的余生。书中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他对医疗与生死的思索。这本书其实我们,即便我们无法掌控生死,但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询,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你还会发现
·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 什么是“医者仁心”;
· 保罗为什么在患病后坚持工作。
一、弃文从医,进一步感受生死
保罗·卡拉尼什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医生,他的哥哥也是医生。保罗对医学的最初理解,就源自从小到大父亲的“缺席”。对病人的尽心尽力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使得保罗的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保罗见到父亲一般是在深夜或者周末,父亲基本都是缺席保罗的成长的。作为一个医生的孩子,保罗看到了医生工作的繁忙,所以年轻的保罗起初并不愿意选择这种既辛苦又影响生活的职业。
父亲为了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一家人从纽约富裕的郊区搬到了亚利桑那州的一个落后的沙漠小镇。这个沙漠小镇的教育水平当然和纽约没法比,保罗的母亲当然不想让小保罗输在起跑线上。她开始让保罗阅读“大学学前书单”,从此书籍成为保罗形影不离的密友,阅读为小保罗开启了新的世界。也许正是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人文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小保罗的人生轨迹。
在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保罗深深地爱上了语言文字,他梦想长大后能当一名作家。正是基于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保罗选择了斯坦福的文学专业。不过保罗也意识到,要想实现文学带给人类的价值,还需要大脑这个机器。所以,在大学里他不仅拿下了英语文学学位,还拿下了人体生物学学位。
在大学时代,强烈的求知欲给了保罗研究人生意义的动力。但是他发现,探索文学本身并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他想要亲自经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去解开生理和精神到底在什么地方相融交汇的问题。保罗为了理想,做了职业道路上最重要的决定:“弃文从医”。因为他发现比起文学,神经医学更能接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保罗的经历和鲁迅先生当年的决定不谋而合。虽然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但是他们两个都是为了各自的理想,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鲁迅是一代文学巨匠,不过在他留学日本期间,选择的专业不是文学而是医学。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是想通过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从而使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虽然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非常刻苦,并且赢得了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但是作为一个弱国的子民,经常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他们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这使鲁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1905年学校里发生的另一件事,给鲁迅的刺激更大。
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漠然地围观被日本人处死的同胞。当时,看这部影片的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欢呼。
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 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不管是鲁迅的弃医从文,还是保罗的弃文从医,他们两个身上都有一种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长期奋斗下去。
二、保卫生命的召唤: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
保罗把文学暂时放在了一旁,但这也给了他理解人生意义新的机会。通过学医,他找到了另一种方式的崇高,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和衰弱的同时,继续追寻“什么让人生有意义”的问题。
医学院让所有人永生难忘的一堂课,想必就是解剖尸体。尸体解剖是医学院学生的重大仪式,一开始会百感交集,有嫌弃、恶心、沮丧和敬畏。但是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枯燥沉闷的课堂练习,医学院的新生们从一个有着情感的正常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医生。不过保罗心中一直没有改变的,是对病人的责任感。所以在医学院的前两年,保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经常把自己埋在书山题海中。
虽然医学生以后会变成救死扶伤的医生,直面死亡与痛苦,但是在象牙塔里暂时还不会感受到压力。不过露西的出现(她后来成为了保罗的妻子),让保罗看清了学术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一天,同为医学院学生的露西在保罗公寓的沙发上研究一张心电图,在苦思冥想之后,她指出了其中致命的心律不齐的状况。这本应该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是露西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一瞬间流下了眼泪。原来,从这张不知从哪儿来的 “练习用”的心电图中,露西看出来,这位病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纸上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只是简单的线条,还显示了一个人从心颤再到心跳停止的全过程,露西因为看懂了这张图,所以她会为那个病人生命的消逝而心痛落泪。保罗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学的这些抽象的医疗知识的背后,其实蕴藏着的是“医者仁心”。
即将毕业时,大部分顶尖医学院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有利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专业,像那些上班时间比较人性化,工资比较高,压力比较小的,比如放射科或皮肤科。他们在申请医学院时写的雄心壮志,要么打了折扣,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哪还管什么使命的召唤。
保罗当初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所以他要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直面生死的抉择和挣扎。他没有选择轻松的专业,而是申请了最艰苦、培训时间长达7年的神经外科专业。保罗坚信,在生与死的空间,他一定能找到一个施展医术的舞台。
在神经外科,医生们必须竭尽全力追求完美,光有一颗善良的心是不够的,关键还要靠技术,这里不允许有一分一毫的偏差。
在书中,保罗讲述了一个叫马修的小男孩的故事。
八岁的马修,有一天因为头痛来看医生,结果发现下丘脑附近有个肿瘤。下丘脑控制着人的基本需求:睡眠、饥饿、口渴……那附近的任何肿瘤如果不及时彻底地处理,都会让马修的余生生活在化疗和更多的手术之中,头上还需要插着导管过活……简单来说,这个肿瘤会毁了他的一生。完全切除肿瘤就能避免上述情况,但可能有损伤下丘脑的风险,让他染上暴饮暴食之类的毛病。
肿瘤的切除很成功,不过几年后的一天,马修再次入院了。因为,当初他的下丘脑在肿瘤切割手术的过程中受到了轻微的损伤。但这个轻微的损伤却让当时那个俏皮可爱的八岁男孩,变成了现在这个十二岁的怪兽。他一刻不停地暴饮暴食,常常充满暴力地对人拳打脚踢,他母亲的手臂上全是青紫的抓痕。最后马修被送进了专门的机构,就因为那一毫米的损伤,他变成了一个魔鬼。
类似小马修这种问题,已经不是简单地选择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问题。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是没有质量的活着,还是就此解脱。
这就给神经外科医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自己的技术要精益求精,还要努力确保病人的个性不受影响。所以医生必须要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为什么而宝贵,需要医生好好计划,要尽可能保留这些病人珍视的东西。
手握着这样生杀大权,就一定要有很深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保罗和死神一路拼杀,面对命悬一线的病人,用手术刀力挽狂澜。即使医术再怎么高超,依然会感到在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时候,还是处于劣势。
即便如此,保罗心中仍然坚信,不能放弃希望,还是要不断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而正是这种时刻,让保罗明白医者的职责,有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
三、生命最后的时光: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本来一切都很完美,保罗马上就要从医学生变成神经外科教授了。保罗不仅能够熟练地完成许多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而且在研究领域也获得了业内的最高奖项。工作邀请从全国各地雪片般飞来,可以说,三十六岁的保罗即将走上人生的巅峰。
但就在保罗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体重急剧下降,背部剧痛,还有间歇性发作的严重胸痛,在一次旅行途中,他因为疼痛,倒在火车站的长椅上无法动弹。身为医生的他,第一次绝望地意识到,自己可能快死了。他不愿相信,前几天还在为别人做着十几个小时的手术,而现在自己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在确诊癌症后,保罗没有故作勇敢,而是主动跟朋友倾诉病情,跟深爱的妻子说“我需要你”。妻子露西决定留在保罗身边,和他一起共渡难关。确诊那天,保罗看着露西写在浴室镜子上的字:“我余生每一天都想和你一起待在这里”,流下了眼泪。
不过最让保罗难以适应的,就是从医生到病人的角色转换,他可能再也不能回到热爱的岗位,并且还要和死神进行殊死搏斗。
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让他有一种撕裂感。作为医生,他很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并发症和治疗方法;作为病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病痛的折磨,无力的身体以及慢慢消磨的希望。
虽然多年来治疗过无数病人,如今自己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本应该看到和跟随他们密集的脚印,然而眼前却是一片白色沙漠,空空荡荡,艰险残酷,荒无人烟,闪着刺眼的光,仿佛一场暴风雨过境,抹去了所有熟悉的痕迹。他知道,这一次,真的要和死神正面交锋了。
身体已然垮掉,灵魂需要拯救。在最难熬的那段时间,是文学让他重获新生。保罗一边获得关于生死的亲身体验,一边回到文学作品中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保罗想起《等待戈多》的作者塞缪尔·贝克特说过的一句话,“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保罗决定不能就这么等死,要继续前进。
于是,保罗一边积极接受抗癌治疗,一边重新拿起了手术刀。已经癌症晚期的保罗要完成一台手术,远比身体健康的医生困难得多,因为他要克服手术中不断袭来的恶心、疼痛和劳累,虽然这个过程没有快乐可言,但随着和病人重新建立起亲密接触的关系,保罗又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保罗在这个艰苦的历程中感悟到,“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保罗还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活着,他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自己虽然是一个将死之人,但仍然还活着,所以还要有尊严地做好一个主人应该做的事。
虽然保罗一直坚持,可死神就是这么无情,化疗让他的身体不堪负荷,他的病情开始迅速恶化。在他重返工作岗位后的第7个月,癌症复发了,保罗最终还是离开了他热爱的手术台。面对人生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保罗已经进入了过去完成时,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保罗从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身上,看到了一个笃定的未来,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保罗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给自己的女儿写下了以下这段话:“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总结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保罗·卡拉尼什的妻子露西写的,露西告诉我们:保罗离世之前,已经决定不想接受只是续命的治疗,如果还能度过一些有意义的时光,他想把面罩摘下来,好好抱抱他的女儿卡迪。
他最后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说:“我准备好了”。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准备好了撤除呼吸辅助设备,注入吗啡等待死亡的来临。那天,保罗和妻子、家人还有朋友,依依惜别,随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死亡总是残酷的,它让相爱的人阴阳两隔,但是保罗教会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正如保罗的妻子露西在书的后记中写的:“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在保罗活着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人生的意义。从他身上,我们学会了面对死亡的从容和成熟,看到了对生活的坚强和努力。透过这种力量,引领我们勇敢而笃定地追寻人生的意义。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415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一苇)
《当呼吸化为空气》金句:盲目的乐观,和绝望的放弃一样,都带有焦躁不安的气息。
关于如何“生存”,“死亡”或许能给你答案。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保罗对生命的感悟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想清楚生命的意义。
医药相关:
相关内容:
《崩溃》|崩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如何提高预见性和危机处理能力?
《美国陷阱》|在利益面前,美国政府根本没有道德可言,只有不择手段。(任正非案头之书)
《注定一战》|“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第三种黑猩猩》|人之所以为人,是哪些关键因素塑造的杰作?
《当呼吸化为空气》|与死神狭路相逢时该怎么办?
《抢占心智》|品牌想抢占市场,先学会抢占用户心智。
史记·天官书|司马迁及其前人对天文学研究的成就。
《零售心理战》|三个关键点,抓住用户的“明日需求”。
【形象管理】如何管理IPO前后的形象。
《苍茫大地主沉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
《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哪些问题?
下次推送:
《垃圾之歌》|如何认识正确垃圾的价值?
《超级用户》|如何找到你的超级用户,保持基业长青
《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 1956-1966年间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创业,生与死》|从日本IT办传奇创业人物的失败中汲取养分?
《从零开始做运营》|如何留住你的用户?
史记·楚世家|紧扣时代的脉门,是每个成功者共通的秘诀。
《师从天才》|如何带徒弟才能实现导师和徒弟的共赢?
《骄傲之塔》(上)|黄金时代阴影下的勇者。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