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命运》|如何处理每天体量庞大的无用信息?
核心书摘
《人类的终极命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人工智能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和进步让人们欣喜和依赖;另一方面,人们对人工智能也是充满了担忧,担心人工智能会攻破人类智慧的堡垒,失去控制,在未来的某一天把人类取代。本书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从文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方向探索了人工智能。他打开历史的时光隧道,带我们回到到旧石器时代,探索人类祖先心智的演化过程。接着又转向心灵哲学和神经科学,追随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的脚步研究他们对于心智的理解。
关于作者
乔治·扎卡达基斯,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人工智能博士,计算机系统工程师和科普作家,曾在埃森哲和美国硅图公司等机构工作。他因为在国际科学交流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还被法国政府授予爵士头衔。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处理每天体量庞大的无用信息
我们跟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正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巅。人工智能思想从何而来,又会把人类引导向何方?西方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计算机离获得自我意识还有多远,一旦他们获得自我意识会发生什么?
我们可以跟随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更为浪漫的方式审视人工智能,学习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静心凝神的识别自己收到的信息。跟着作者的思路以历史视角探究心智起源,寻找文学叙事、哲学与科技之间的紧密连接,人工智能发展的商业价值,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层面的问题。
你还会发现
· 信息究竟是什么;
· 关于意识的理论;
· 自反性与秩序的涌现。
一、我们能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吗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能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机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
作者扎卡达基斯在书中提出,人类之所以拥有独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拥有意识。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类的意识通过不断衍生和发展慢慢成为现在我们常说的“心智”,而机器要想变得智能,就一定要拥有和人类相似的心智。但是,这真的可能吗?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扎卡达基斯的思路,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种可能性。
1、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要探索的是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在雅典的德尔斐神庙中,有一句著名的神谕,叫“认识你自己”。有人说,这句话之所以流传了两千多年依然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的大智慧。的确是这样,我们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弄明白我们自己的心智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从考古学角度看,人类意识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演化,通用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心智的先决条件,它的出现引发了“现代心智的大爆炸”。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语言,才有了认知、有了意识、有了智慧,才开始统领地球的一切,成为地球的主宰。
早期人类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就像牛津大学教授、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所说的那样,早期人类的语言是一种社会语言,是一种培养感情的方式,人们用语言传递感情信息,这是一种为传递八卦而生的语言。
这一点我们从祖先那里得到了完美的传承,一直到今天,大多数人类依然喜欢“八卦”,谈论明星的隐私、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等等,对于人类来说,谈论这些八卦远比谈论科技进步和环保问题有意思得多。
这种用来联络感情的社会语言在距离今天15万年到5万年前经历了快速演变,变成了一种能描述变化的、能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拥有演化的优势,因为用它能够谈论关于动物行为、打猎或者制造工具的问题,通用语言的产生能促使我们的种族不断加强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感知,而善于运用通用语言的人更容易获得配偶,也能更好地照顾子女,于是这种通用语言就变成了通用智能。
随着通用语言的演化,我们不仅可以用通用语言来描述一些实际物体,还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些虚拟的物体,比如灵魂、鬼神、精灵、妖怪等事物,哲学领域把这种现象叫做“二元论”。这个说法看起来挺深奥的,其实也不难理解,说白了,“二元论”就是把世界分成感官能体验到的自然世界和灵魂居住的想象世界这两部分,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可以归为一元,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要是通过修炼成了精,那就可以分到第二元里去了。
人类通过“二元论”的思维把很多雕塑、壁画、自然现象都看成了活生生的事物,都赋予了人类的思想,这就诞生了艺术。二元论的思想不仅帮助人类的祖先表达他们全新的、通用的心智,还提供了一种叙事式的表达,可以用来讲述故事、记录知识、表达宗教,甚至在数千年后,“二元论”还影响了科学。
比如在现代计算机中,利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思维区分了硬件和软件,这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刚刚我们提到的从“社会语言”发展到“通用语言”,再从“通用语言”发展成“通用心智”的过程,就是从考古学角度解释人类心智形成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再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看人类意识也就是心智的发展。作者扎卡达基斯认为,人类的意识是从大脑中特殊的生理结构中产生的,这个生理结构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它可以搜集零散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拼凑在一起,用想象力弥补空缺,再结合已有的记忆组成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这一系列结论构成了我们对自身、对外界环境、对身边人的判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识”。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比如,同一个案件的多个目击者,往往会给出不一样的证词,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的大脑在下意识做出判断时可能会“合理想象”一下,这就导致了最后结果和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偏差。
人类意识的起源和发展从考古学和神经科学两个角度来看并不矛盾,我们从大脑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可以通过反复强化变成故事,这些自传性质的故事再通过语言交流的形式变成给人类带来帮助的通用语言,这些语言又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迭代,形成了我们对自然、对宇宙、对自身的共同的认识,于是现代心智就产生了。
2、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要从计算机的角度来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性。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存在,有一种思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想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想法都可以被表达成一些抽象规则的集合,而且这些规则都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而这种把思想抽象成符号的机制就是“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认识到人的思想是可以和大脑分离的人,而他的逻辑学理论也统治了西方思想十几个世纪。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关系非常密切,计算机就是靠逻辑性的编程语言来运行程序的。
计算机从最早的“高级算盘”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追溯,只讨论“现代计算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现代计算机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发挥重要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二战”不仅是将军和士兵的对决,也是数学家们的决斗,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海里的船舶都需要庞大的加密信号来调动,无论是发送信号还是破解信号,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于是计算机就派上用场了。
当时,德国海军和空军使用的是一种叫“恩尼格玛”的密码机(Enigma,也被翻译为“哑谜机”,或“谜”),这种密码机主要由键盘、编码器和灯板组成,三组编码器、再加上接线器和其他配件,就能提供一亿种以上的编码可能性,很快“谜”就成了希特勒闪电战术的核心,每天更改的加密排列维系了强大快速的攻击。
为了破解德国使用的“谜”式密码机,英国组织了一群牛津和剑桥的语言学家、字谜专家、埃及象形文字专家、国际象棋冠军和数学家,组成了一支“英国最强大脑”团队,我们都熟悉的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就在这个团队里。
当时,图灵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谜”每天都会更换一套设置,想要正面解密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好在德军有一个疏忽,那就是有一个翻版的“谜”被丢在了波兰,没有被销毁,于是英国就想方设法把这个“山寨版”的“谜”弄到了手。
“最强大脑团队”有了这个神器之后,他们以这台机器为基础,设置了一个电子机械装置,这个装置可以通过复制“谜”式密码机的连线动作,预测它每天的设置,这样英国人就知道了德国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提前化解了很多危机。
这种用一台机器有效模拟另一台机器的思想是现代计算机理论的核心,而这种模拟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两台机器的运行逻辑是相同的。
再后来,计算机的发展故事我们就比较熟悉了,硬件和软件的分离造就了计算机工程的巨大进步,让机器能够实现指数级的前进。我们熟悉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此产生了。
强大的单体计算机相互连接成互联网,拷贝、传输数字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人类从此进入了数字时代。
故事发展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计算机照着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是不是就可以诞生意识了?答案是否定的,作者扎卡达基斯在书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打算建造一台有意识的机器,就必须先突破现有的计算机技术,符号能力只能带我们走到这里了,下一个十年,计算机能够在一秒内完成多少运算都无关紧要,计算机技术也许会取代很多需要知识基础的工作,但是它们不可能变得有意识,也不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
3、机器能否具备意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人类离建造一个具有意识的机器还有多远?
1978年,当人工智能进入了所谓“冬天”的时候,创造了“人工智能”术语的计算机先驱约翰·麦卡锡悲哀地说:“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还需要1.7个爱因斯坦,2个麦克斯韦,5个法拉第,加上0.3个曼哈顿计划。”虽然我们不知道像1.7个爱因斯坦这样的系数是怎么来的,但是麦卡锡的大致意思我们是能懂的,那就是要想造出人工智能,需要足够的才智和投资才能成功。依靠现有的计算机技术自发演化出心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用计算机模拟神经这条路还是相当靠谱,相当有前景的。
作者扎卡达基斯认为,未来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会集中在模拟神经计算机上。比如,我们不再用编写软件的方式来表达真实世界的知识,我们会彻底地用硬件构建大脑的复制品。未来的类神经器也不像今天这样使用固体材料加工,也许液体电子元件或者量子计算机的新技术能够允许我们使用可流动的物质建造计算机。
这种“液体”类神经器可以获得和生物神经元网络一样的能力,它们可以构成复杂的神经结构,拥有可塑性,可以自动构成组织,最后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人工大脑。
这样的大脑一定需要连接身体,就像任何活物一样,它们可以通过分布式的感觉网络和外部世界相连,它们也可以像人类一样拥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系统,同时还可以访问海量数据库和其他计算机资源,和其他近似的人工大脑相连接。
它们的演化是逐渐发生的,一开始这些人工大脑会非常简单,可能和昆虫的神经差不多,然后开始完成与人类进化相似的演进过程。也就是说,人工大脑会从获得昆虫的智能开始,很快达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灵长类动物的智能,最终达到人类的水平,到那时,我们就最终完成了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机器在未来是有可能具有意识的。
二、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挑战
现在,我们看到了制造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这就难免引起人的恐慌。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恐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工作机会、社会政治和生存的意义,这三个方面也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最大的挑战,下面我们详细说说。
1、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第一个挑战表现在工作机会上。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部分白领的工作。然而,新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不会只影响就业市场,政治体制和自由市场决定的自由经济也会发生改变,在系统性变化的大背景下,工作机会就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历史已经向我们表明,重大的技术变迁会导致社会和经济也发生变化。
一万两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组织方式,让人们从游牧者和狩猎采集者的身份转变为拥有世袭财产权力的帝国公民,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改变就受到不良影响,反而是更上一层楼。之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取代了地主和贵族,土地权力被能够自由流动的资本取代,这些资本可以在任何地方投资,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让它的所有者变得更富有。
在工业时代刚刚来临的时候,很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砸机器,他们认为新技术抢走了自己的工作机会,但是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从长远看,就会发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会大大抵消就业市场的暂时性困难。
回顾中国古代,也有因为技术的变革引起统治者和社会担忧的例子,火药的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众所周知,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遗憾的是,火药的军事化革命却没有在我国率先完成,反而在清朝末年落后了欧洲近两百年的时间,鸦片战争中,还被欧洲人用我们发明的火药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社会对火药这项新技术的态度出了问题。
据古籍《范子计然》记载,早在中国春秋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发明,还应用在安全防卫上。书中指出:“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烬屋舍者。”这句话中的蜜指的是蜂蜜,蜂蜜加热之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变成炭,而硫磺、硝石和炭混合,就产生了火药。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火药配方,距今大概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火药真正被用在军事上是在中国唐昭宗时期。唐昭宗讨伐西川的时候,在西线战事上,唐军每一次攻城都会发射大量的飞火、火箭,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而到了宋朝时期,常年的战争加速了火药武器的发展,截止到南宋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突火枪,这种火枪是用竹子做成枪管,里面装火药,再进行发射。
元朝取代宋朝之后,更是发明了铜将军(又叫铜火铳[chòng],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而在中国明朝中后期,整个社会对待火器的态度就变了,“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和轻视发明创造的政策,让火器既得不到统治者的政策扶持,又得不到老百姓的尊重。
统治者认为,十个文官作乱也不如一个武将作乱严重,火器的存在就是对社会治安和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因此明朝对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有着严格的控制,地方不得擅自制造,严禁个人研制,这就严重阻碍了火器在军事上的发展,以至于在永乐年间(1403年左右)就已经定型的手铳,一直到嘉靖时期(1522年左右),将近12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重大的革新和突破。
而到了清朝,火器的发展就更不受重视了,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落后欧洲200多年了,据资料记载,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在紫禁城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军火库,里面全是明朝时期研制的火枪,但因为长时间没有使用,这些当年威力强大的武器,都成了摆设。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任何一种技术的革新都会伴随着无数的质疑,但是消极抵抗带来的只会是落后,只有积极接受并不断寻求改变,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对待人工智能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2、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另一种挑战表现在社会政治上。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能处理海量数据的智能计算机给政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工具,这将导致社会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分歧变得越发模糊。
在以前,很多政府对市场的介入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更多问题,苏联解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回顾前苏联的历史,我们就能发现,尽管苏联动用了大批数学家搞计划,但计划的不精确性仍然导致了经济畸形和溃败。这是因为,数学家也是人,是人就可能出错。然而人工智能可以让计划犯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资源进行精准配置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有利于改变自由资本主义存在的一些弊端。
不过另一方面,只要是人还在掌握经济决定权,就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哈耶克所说的“通往奴役之路”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计划经济必须要有一个负责全国经济计划的部门,那么这个部门就必然会拥有控制全社会个人生活的权力。这也启发我们,无论技术进步到什么程度,社会管理的公平正义,始终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总结
以上就是《人类的终极命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人类自身的命运,其实就是人类最大的未解之谜。人工智能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技术,不仅因为它能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它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和沟通?
回顾人工智能的演化史,分析被心灵哲学和神经科学所影响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推演我们和人工智能共同的未来,其实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在思考人类自身需要什么样的未来和人生。正因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才会努力追寻,去爱,去希望。当一切都尽在掌握,从一出生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墓碑,我们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会决定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命运。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90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王羽)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黑帮的逻辑》|在美国,帮派依靠精密组织、成文规章来规范监狱黑市、衡囚徒与狱警之间的矛盾。
《蜜蜂的寓言》|如何发挥人性恶德的优势,结出公共利益的善果。
【小说】《金色梦乡》|以纯真、依赖、生存为核心,让人怀抱温暖。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如何左右人的思维的?
《大生意人》|一代商王如何把一套几千年的把戏玩出新意?
《孙子兵法》3/5|从战争理论中参透用人之道。
《幽暗国度》|印度三部曲01:没有统一的思想和道德标准会怎么样?
《人类的终极命运》|如何处理每天体量庞大的无用信息?
《闪电式扩张》|如何快速干掉对手,实现规模化发展?
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国:秦始皇唯一没有灭掉的诸侯国
《社会性动物》|如何用简单直接的方法看透人性?
下次推送: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八卦对语言的进化有何作用?
《算法时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简化成为一个公式吗?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02:凝聚力如何而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
史记·陈杞世家|人生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
《剪刀石头布》|如何运用“超预测者”思维获得先机?
《选择的价值》|如何节省选择成本,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文化战略》|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开拓蓝海市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