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力》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不只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新颖的观念能否很好地符合领域和学界的要求,是否能得到这些领域和学界的认可,并由他们来传播这个新观念。本书还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指出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不同人的心流体验包含目标明确、不怕失败等9个共同因素。心流不仅可以提升创造力水平,还可以有效增进幸福感。
适合谁读
· 创业者
· 企业高管
· 创意工作者
关于作者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理论的首创者和发展者,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他的著作包括《创造力》《心流》《自我的进化》等,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有重要地位。他还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为《纽约时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撰写了多篇文章。
学什么?如何提高创造力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种观念和产品的迭代越来越快。面对不断变化的现状,企业家和创业者如果不改变、不创新,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当然,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创造力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创造力?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创造力呢?
《创造力》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创造力的指南,作者通过对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位卓越创新者的访谈以及对他们创造生涯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创新者的共性和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帮助人们更为有效地提高创造力。
你还会发现
· 产生“心流”体验的9个条件是什么;
· 为什么说有时幸运也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晋羊祜与东吴陆抗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一、产生创造力的系统
在物理学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1989年,有两位物理学家弗莱希曼和庞斯,声称自己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冷核聚变,一时间,这个消息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精神一振,因为,自然界已知存在的核聚变都是在恒星内部超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热核反应,如果能够在较低温甚至常温下实现核聚变,那将会极大辐度地降低核能源的建设成本和控制复杂性,甚至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类似“永动机”的东西都有可能会成为现实。
于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狂热地投身到这个实验中,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能成功地重复做出弗莱希曼和庞斯的实验结果。
随着失败的增多,结果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两位号称成功了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本身就有缺陷,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这个科学史上的丑闻也成了科学发展过程中操之过急以及过度炒作的典型例证。
弗莱希曼和庞斯两位物理学家所做的实验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新颖的事,但我们能说他们是具有创造力的吗?很明显不能,他们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进一步的证实,更没有创造出价值,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定义不单单和个人有关。最全面、合理的解释是创造力来自于由领域、学界和个人构成的系统中。
领域,包括一套符号规则和程序。比如数学是一个领域,或者更细化的代数和几何都可以被看成是领域,领域存在于我们所说的文化中。一个人不可能在他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内产生创造力。想想看,一个孩子无论多有数学天赋,如果不学习数学规则,他根本不可能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
学界,相当于是给领域把关的个人,我们喜欢把这些这叫做权威。他们的工作是确定某个新观点或新产品是否应该被纳入该领域。比如在视觉艺术中,学界包括艺术教师、博物馆馆长、艺术品收藏家、评论家等,正是艺术学界决定了某种新的艺术品是否值得被认可、被保存、被记忆。
我们还是来说说小孩学数学的事,即使那个有天赋的孩子学习了数学的规则,如果学界没有承认这个新奇的贡献,那么创造力也无法表现出来。
个人,不需要多解释,就是创造出新东西的人,我们刚刚谈论的那两名物理学家就属于个人。虽然我们必须承认个人对创新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我们不能说是某个人开启了创新的过程。
你可以把创造力想象成一起车祸,一些特征的确会让某个人更有可能遭遇车祸,比如刚拿到驾照的年轻人,但我们不能只凭驾驶者的特征来解释车祸。因为车祸还涉及太多其他的变量,比如路况、交通类型、天气等。创造力也是一样的,创造力的发生是整个系统的原因,而不完全只是个人的原因。
作者说,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创造力水平不只取决于个人的创造力,它还取决于新颖的观念能否很好地符合各自领域和学界的要求,得到这些领域和学界的认可并由他们来传播这个新观念。
在作者研究的那九十一位卓越创造者中,有一位非常成功的艺术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卖出很高的价格,很多还被挂在最好的博物馆中供人瞻仰。
他买得起带游泳池、能养马的豪宅。但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位艺术家说,世界上至少有一千个和他一样优秀的艺术家,但没人知道他们,他们的作品也没有得到赞赏。他说自己和那一千个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在多年前的聚会上遇到一个人,并和他喝了几杯,他们很谈得来,还成了朋友。
后来那个人成了一名成功的艺术品商人,并竭尽全力地推销他的作品,他的推荐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一位富有的收藏家开始购买他的作品,评论界也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后来一家大型博物馆在永久收藏中添加了他的一幅作品。这样下来,他一下子就成功了,艺术界发现了他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有时候幸运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人们常说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当然仅靠运气也是不够的,作者认为,除了运气等外界因素外,真正激发这些创造者的创造能力的是他们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让外界力量支配他们的命运,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而且朝着这个目标持续努力。
创造力不是某一些人独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目的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成为那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创造与心流
要想让自己富有创造力,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人的创造力。但富有创造力、能够产生创造价值的人究竟长什么样,却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美国花旗银行前CEO约翰· 里德曾经深入研究过类似的问题,他对经营业绩排名在前100名的美国公司领导人进行了统计调查,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原因真是千差万别,与行业、性别、年龄、甚至出身和家庭背景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果硬要说那些成功的商业人士一定具有某些一致性,那么除了经营业绩之外,几乎找不到他们的共同之处。
作者经过调查发现,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之间也同样彼此千差万别,他们也有且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他们喜欢通过从事费力、有风险且困难的活动扩展自己的能力,作者把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心流”。
“心流”(Mental flow)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在我们的日常表述中,“忘我”和“心流”有很大的相似性,佛家修行讲的“禅定”也大约是这种状态。
作者曾经对大量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享受着事情本身、不图名也不图利的人进行过研究,这些人包括象棋手、攀岩者、舞蹈家以及作曲家等。
通过和他们交谈,作者发现,这些人每天都会花费很长时间在这些普通人看来很枯燥、乏味甚至艰苦的工作上,他们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感受到充实、满足和幸福,而那些普通人认为的放松、喝酒或高消费等单纯财富带来的满足对他们的影响则很小。
相反,越是那些费力的、有风险的、能够扩展他们的能力、又包含新奇发现的活动,越能让他们有一种理想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心流。
无论产生心流体验的活动是什么,下棋也好,攀岩也好,研究数学也好,练习舞蹈动作也好,这些产生心流的人,对它的描述几乎是相同的。这些描述并没有因文化、性别、年龄、国籍的不同而不同,他们似乎都在以同样的方式体验着这种乐趣。
他们在描述心流这种体验时,有9个重要因素被反复提及,分别是“明确的目标、行动有及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平衡、行动与意识融合、不受干扰、不担心失败、自我意识消失、遗忘时间、活动本身具有目的”。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三点:行动有及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平衡、活动本身具有目的来具体说一说。
1、行动有及时反馈
这一点在电脑游戏或手机游戏上被运用得最充分,游戏之所以能让玩家沉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就是,它能让玩家随时看到自己的努力变成了经验值、金币、装备或者功勋值,说白了就是努力就有收获,这种即时的反馈和成长的喜悦会让人乐此不疲,深陷其中。
借鉴这种及时反馈的设计,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运用这种办法来刺激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把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与勋章对应起来,达成一定的业绩额度就发给相应的勋章;对装配的工人实行计件和阶梯奖励制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奖励会上一个台阶等等,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投入度。
有人会问了,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们的工作是非常特殊的,几乎没有什么客观的量化标准来评价他们做的事情对不对、好不好,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还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作者经过研究发现,那些处在心流体验中、坚持创造力工作的人,更能够成功地深入了解学界的评判标准,更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己给自己反馈,不必等着听到专家的意见。
一直喜欢写诗的诗人知道每一句诗写得如何,每一个词选择的是否恰当。享受自己工作的科学家能够感觉到好实验是什么样的,当实验做得顺利或报告写得清楚时,他们已经能够觉察到,不需要等到看诺贝尔奖的名单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
2、挑战与技能平衡
这一点说的是,只有在能力与行动非常匹配的情况下,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当面临一个挑战时,如果我们觉得它与自己的能力相比,难度太大时,人就会变得沮丧和焦虑;而如果感觉难度太低时,又会觉得很无聊。
比如你是一名业余6段的围棋爱好者,当你的对手是世界第一高手柯杰或者那个变态的“阿尔法狗”时,你是不是会产生列强的挫败感;如果你的对手是一个还没入段的爱好者,你是不是又会产生极其无聊的厌烦感呢。
但如果你的对手是一名同样6、7段的爱好者,与你对弈又经常是互有胜负,当你俩开始一盘势均力敌的博弈时,你们可能会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对外界的一切都充耳不闻,因为你们都进入了心流的状态。
喜欢三国的书友可能都知道,在三国的中期,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后期魏晋之交时,则是西晋羊祜与东吴陆抗之间的相爱相杀。这两人年龄相当、家世相当、智谋相当,真正是棋逢对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各为其主,拼力争胜,又惺惺相惜,互为知己的英雄故事。
羊祜是西晋大将,祖上九代都是高官,他的岳父是夏候霸、姨妈是蔡文姬、姐夫是司马师,25岁官拜太守。而陆抗是吴国名将,他的父亲就是火烧刘备连营的陆逊,他的外公是小霸王孙策,吴主孙皓是他的表哥,20岁官拜中郎将,驻守柴桑,抵御西晋。
公元272年,东吴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变,投奔晋国。吴主孙皓闻讯后,派大将陆抗率军讨伐,晋武帝当然也不能坐视不管啊,心说人家都投靠我了,那我总得保证人家的安全吧,于是就命羊祜率军前去支援,羊祜与陆抗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西陵之战正式打响了。
这一仗,陆抗棋高一着,处处占得先手,他先是命人提前毁坏了堰坝,阻断了晋军水上粮道,使羊祜大军的后勤补给受到影响,拖慢了进军速度,然后就用这争取来的时间迅速攻下了西陵,俘杀了叛将步阐。
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被降了职,但他认真总结了教训,他认为吴国的国势虽然已经日渐衰退,但只要陆抗这样的能人还在,拿下吴国就不是那么容易,平吴之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打持久战。
于是,羊祜以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为根基,建起五座坚固的城池,开始经营荆襄之地。他带兵屯垦荒废的田地,优待来降的吴国兵民,兴办教育,发展经济,对百姓提供休养生息的条件,对逃难的百姓一律优待,初到之时,羊祜的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三年后,军粮足支30年。
羊祜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羊祜都会提前和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不搞偷袭那一套,而且他善待吴军俘虏,让他们来去自由,用这种以德服人的手段来俘获人心。
陆抗心里很清楚羊祜这些做法背后的深意,也不好使用阴谋诡计,否则一定会被扣上“不仁义”的帽子,于是索性按兵不动,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吴晋两国都在和睦相处,边境百姓自然也都安居乐业。
在长期的对恃过程中,羊祜和陆抗都对对方的能力和人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谊。
陆抗知道羊祜喜欢美酒,就派人把自己酿造的好酒送给羊祜,羊祜毫不怀疑,开瓶就喝,手下提醒他当心有毒,羊祜却说,“我了解陆抗,他绝不是那种下毒的小人”。陆抗生病了,羊祜也把派人把自己用过的特效药送给陆抗,陆抗也同样是不理手下人的提醒,拿起就吃。
有人说,对手或敌人往往对你了解得更深,这话是一点不假,但它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个对手得是“值得尊敬的、势均力敌的对手”,只有双方的能力和挑战相平衡的时候,我们才有耐心持久地迎接挑战,在心流的体验中,实现完美的平衡。
3、活动本身具有目的
作者在电脑刚开始盛行的时候,对使用电脑是心存恐惧的,他之所以去尝试使用电脑只是因为工作需要。这背后有一条简单的逻辑关系,即“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所以我要使用电脑”,这时候,使用电脑这项活动就变得有目的了。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存在着外在的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它们,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像有人读书是为了考试,而并非真正热爱一样。但那些具有创造力、产生心流的人,一定是把做事本身的乐趣放在目的之前的,或者说,做事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对想从事心理学的年轻人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他说:“如果你对钱感兴趣,那么不要进入科学领域;如果不能出名你就不喜欢科学,那么也不要从事科学工作。”作者在和九十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访谈中,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是追求金钱和名气的。
其中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发明或作品而变得非常富有,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觉得自己很幸运。真正让他们感到幸运的是另外两件事:一是做如此有趣的事情还能得到报酬,二是他们的工作对人类有所帮助。
由此可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把工作本身当做目的,将更有助于心流和创造力的产生。这就象我们在读冯仑的书《岁月凶猛》和《行在宽处》时,他始终在强调的那句话:“我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顺便赚点钱”。
三、用心流促进幸福
作者潜心研究创造力的真正目的,其实不仅仅在于启发企业设计出更有创造力的产品,利用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作者内心深处,有一个更宏伟的理想和希望:他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创造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都能学会用心流促进幸福。
那么,心流与幸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微妙的问题。作者认为这两者必然是一回事,但又没那么简单。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处在心流中时,通常不会感到快乐。
因为在心流中,我们只能感觉到事情本身,事情之外的东西,包括“快乐的感受”实质上都是一种分心。诗人在写作过程中,或者科学家在计算方程式时,不会感到快乐,至少在思考的时候不会有快乐感。
只有当我们从心流状态中出来,在一段工作结束或者在工作中分心的时刻,我们才会沉浸在快乐中。就像当诗作完成或定理得到证明后,我们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一样。从长远来看,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心流越多,我们整体上就越会感到幸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也取决于产生心流的活动是什么。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几十年来一直很喜欢物理学家的工作,但后来发现他的工作成果害死了数百万人,那会怎么样呢?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就因为自己研制了原子弹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因为他认为,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并增进人类福祉。
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却很难与此目标一致,且包含着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潜在危险。所以,在后来,奥本海默怀着对于原子弹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内疚,怀着对于核军备竞赛的预见和担忧,积极地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
这说明,能够产生心流的活动会因为它带来的危害,而造成长期的不幸福。所以如果想要获得长期的幸福,不要忘了在产生心流的九个条件的基础上,加上“做正确的事”这一条,心流加上“正确的事”才能等于幸福。
总结
“创造力”是很多人、很多企业穷尽所有在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需要一本提高创造力的手册,而作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用三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了九十一位公认的最具创造力的人之后,为我们总结出了这本手册。
创造力是从一个系统中产生的,是领域、学界、和个人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可能。尽管富有创造力的人之间彼此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并能从中体会到“心流”。
“心流”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和“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学会用心流促进幸福,唯有如此,“心流”才算是发挥出了它最大的能效。
恭喜你,与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生命中的第1243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小燕)
《创造力》金句:创造力从来不是突然的灵感,是多年艰苦工作的厚积薄发。
人们须臾都离不开创造活动所带来的现实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史。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提高创造力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使他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
相关内容:
《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如何用成长开思维创造一款成功的产品。
《日本之镜》|如何大量地吸收、模仿外来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颠覆式成长》|用S型成长曲线帮你突破职业生涯瓶颈,实现成长。
上次推送内容
4-25《健全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健全的社会”?
《柳井正:怀抱希望》|柳井正是如何让每个人的衣柜都有一件优衣库的?
本次推送:
《高效能阅读》|如何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喜欢上读书?
冯玉祥自传2/3|凝集斗志,全力抗战 。
《终极算法》|我们应该向人工智能学习什么?
《谈判是什么》|谈判宝典:如何在各种谈判场景占有利地位?
《理查德·布兰森自传》下|你以为一个好创意就能支撑公司吗?
《创造力》|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上帝、国家、可口可乐》|百年品牌可口可乐的经营秘诀。
史记·殷本纪|商王朝五百多年的兴衰史就像一部百年老字号的企业发展史。
下次推送:
《越读者》|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走出阅读困境?
【视频】杜子建《情商密码》01|情商就是以别人舒服的方式说自己有用的话
史记·周本纪|一个王朝用了怎样的智慧,才可以延续近800年之久?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如何利用设计赋于品牌生命力?
《克服组织防卫》|人们为什么会屡次不改并且还变本加厉的犯错?
《洛克菲勒:工商巨子》|如何应对“不涨工资我就走”的员工?
《这样提问才能成交》|绝对成交:如何提问才能击中客户需求?
冯玉祥自传3/3|合作者眼中的“反革命家” 。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