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杜甫传》|“诗圣”是如何炼成的。
真实还原杜甫的一生。
核心书摘:
杜甫是我国诗史上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名门,从盛唐出生,在晚唐离世,亲身经历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心境、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变化着。但我们对杜甫的印象,却一直扁平而单一,《杜甫传》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甫,而这个杜甫要更血性、更复杂、更精彩。
关于作者:
冯至,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本名叫冯承植,1905年生于河北涿州,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1993年病逝,享年88岁。
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在创作领域既写旧诗、新诗和十四行诗,又写小说和散文;在研究领域既研究德国文学,又研究中国文学,在治学上他是“洋为中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冯至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学术专著《论哥德》《德国文学简史》等,传记文学《杜甫传》,历史小说《伍子胥》,诗集《十四行集》《昨日之歌》,散文集《山水》《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
学什么:
1、杜甫的出身和背景
2、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3、杜甫几首著名诗歌的创作环境和背景
一、开元盛世:家世、童年与青年
杜甫出身名门。从父系来说,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曾是晋太祖司马昭的幕僚,后为征南大将军,指挥灭东吴、统一三国之战,封当阳县侯,被民间称为“杜武库”。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进士出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唐代“文章四友”。这种家族文化赋予了杜甫很多的荣光,所以他在诗中自豪地说,“吾祖诗冠古”,并在教育孩子时反复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杜甫的家族受到世人的推崇不仅因为功名和诗学,还因为崇高的德行。在杜甫的叔叔杜并身上发生过一个传奇故事。
相比于父系,杜甫的母系家族更显赫。他的母亲出身于清河崔氏,这是隋唐时期著名的“五姓七望”门阀之一,他的外婆是唐太宗孙子的女儿,只是母亲在杜甫很小的时侯就死了,后来,由于武则天执政,李氏王族自相残杀,太宗的子孙大多不得善终,所以杜甫虽然沾点皇族血脉,却没有享受到什么福利。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因为母亲早逝,姑姑收养了他。杜甫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但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又生逢开元盛世,所以他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还算是顺风顺水。
杜甫在少年时期就已借由诗文在洛阳崭露头角,杜甫就已经频繁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和玄宗宠臣崔涤的府第。
漫游是那个时代青年成长的必修之课,青年杜甫也踏上了漫游之路,其目的就是走出家乡,开阔视野,以诗文会友,拓展人脉,求取功名。
杜甫的第一次漫游是沿着水路经过淮阳、扬州,渡过长江,到达江南,这次游历耗时一年有余,直到他在公元735年回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没有认真准备,杜甫不出意外地落榜了。
落第之后的杜甫又开始了第二次游学,这次他去的是齐赵一带,他是以省亲的心态来漫游的。杜甫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他早期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望岳》,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这就是青年时代的杜甫,与我们后来熟悉的忧国忧民、“叹民生之多艰”的杜甫有着巨大的反差。
二、高山流水遇知己:杜甫的好朋友
公元741年,29岁的杜甫结束了十年的漫游,从山东回到了洛阳。但这十年的漫游,并没有为他的事业和前途打开通道,回家第二年,他的姑母和继母也分别去世了。事业不顺,亲人离世,让杜甫第一次感觉到人生的艰难,就在他苦闷彷徨的时候,他人生中一位重要朋友出现了,他就是李白。
李白生于701年,比杜甫大11岁,745年两人相遇时,杜甫33岁,李白44岁。当时杜甫的诗才刚刚建立风格,李白却早已成名。二人在观念和心态上的差异是巨大的,但这不妨碍两人的交往,对于杜甫来说,李白是他精神上的一股清流。
那年秋季,李白、杜甫与高适相遇,这三个风格各异、同样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三人在边塞草原呼鹰逐兔、饮酒和诗。三位好朋友呼鹰逐兔于山野,饮酒赋诗于琴台,半年后才尽兴分开。高适南游楚地,杜甫和李白结伴到山东济南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二人之间的情感又进一步加深,白天他们携手同行,晚上醉酒后同榻而眠。
不久后两人分别,杜甫准备西去长安,李白也要重游江东。临别时,两人互赠诗篇。杜甫的诗写的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回赠的诗写道:“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以后,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他的旅途中又遇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不再出现在他的诗里,可一往情深的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却越来越深,他写了两首想念李白的诗,诗的名字就叫《梦李白二首》,在第一首中写道:“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在第二首中又写:“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充分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除了李白和高适,杜甫还有几位挚友,这些人都是名传后世的诗文大家,比如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被唐玄宗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
这个郑虔在历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多才多艺,曾被玄宗亲笔题赠“郑虔三绝”,他熟通音律,潇洒诙谐,但他的著作没有一件流传下来。郑虔比杜甫大21岁,处事也更加圆滑炼达,他是在杜甫个人的贫困与时代的痛苦一天比一天加深的时候,能让杜甫笑逐颜开的人。冯至先生在书中说,“如果说李白使得杜甫的胸襟豪放,那么郑虔则以他的聪颖启发了杜甫的幽默感。”
753年前后,长安连降暴雨,米价一日三涨,杜甫的生活一直得到郑虔的接济,虽然儒家的风骨让他羞于求人,但眼前的饥饿终究是铁一般的现实,他安然接受了自己好朋友的接济。这一年,曾与杜甫在山东游猎的苏源明也到了长安,杜甫与苏源明、郑虔常常在一起饮酒论文,亲密无间,这种不论贫贱的友谊持续了十年。
764年,郑虔与苏源明先后死去,杜甫在《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一诗中痛苦地写道:“故旧谁恋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三、安史之乱前后:流亡人生
安史之乱前,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原本是为了谋求官职,但一直没什么结果,这也加深了杜甫对政治的失望。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早已不是当初开元盛世时期的一代明君了,年过60的唐明皇迷信道教,沉迷声色,把一切政务全都交给了“口蜜腹剑”的阴谋家,中书令李林甫。
杜甫虽然能看到官场的险恶,但生存的压力和儒家对政治的热衷,又让他想在长安谋得一官半职。杜甫在政治上的短暂高光出现在751年,他的辞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玄宗命宰相考核杜甫的文章以便给予合适的官职。然而,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没有等到回音,仕途之路就此中断。
754年,杜甫在长安终于有了固定的居所,但他微薄的收入很难负担全家人的生活,只好让家属返回家乡。随后杜甫得了一个外放的小官,在赴任的途中,他决定回到家乡去看看亲人。一路上,民生凋敝、水深火热,安禄山已经起兵,唐朝从此结束盛世,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一路颠簸回到奉先老家,一进家门却听到一片哭嚎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和儿子夭折的打击,让杜甫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中,杜甫带着家人出逃,一路上混在流亡的队伍中,几次死里逃生,最终到达好友孙宰在鄜州的家中。寒冬的深夜里,主人一家点灯迎接,给他们煮水洗脚,还不忘为他招魂安抚,这种真挚的感情深深感动了杜甫,也就此奠定了杜甫和底层民众同呼吸共患难的感情基础。
杜甫把家安在了孙宰家附近,但山洪爆发淹没了家园,远方是兵荒,眼前是水灾,身后还有胡人的追兵。杜甫身在路上,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他被胡人抓住,送到了沦陷的长安。由于杜甫既没有官位,也没有名声,所以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也没人来招揽他,他就这样被困在长安两年多。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找机会逃出长安,去拜见肃宗,得到了左拾遗的官职。主要工作是对皇帝不合适的命令提出意见,并举荐贤良。但是杜甫并不擅长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没做多久,就因为营救被皇帝厌憎的前宰相房琯,触怒了肃宗,先是被贬官,最后不得不辞官回到家乡凤翔。
在回老家的路上,杜甫看到战乱过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遇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步行月余,杜甫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中,有感于沿路的见闻,杜甫写了一组五言诗《羌村三首》,用白描手法生动描写了自己艰难回到家乡后,妻儿、邻居、亲友的反应,可说是诗人的“还乡三部曲”,同时也是一部“唐代离乱图”。
他说自己是“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看到自己居然回来了,妻子的反应是“妻弩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居们听说他回来了,于是“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因为担心自己回来之后,马上又要走,所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到了晚上,夫妻二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第二天早晨,邻家父老都带着酒菜来看望我这九死一生的归人,他们“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还不好意思地说“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在兵荒马乱的时节,杜甫终于体验到了来自家人和乡亲的温暖。
四、寄人篱下:成都草堂与幕府生活
公元758年底,杜甫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3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爆发大战,唐军大败。一路上,杜甫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他奋笔创作了流传后世的不朽诗篇:“三吏”和“三别”。
这期间杜甫还应朋友之邀去过同谷县和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但战乱让他找不到一个能安定生活的地方,他只好转道去成都。杜甫几经辗转,于759年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在成都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的帮助下,他在浣花溪畔开辟了一块大约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200年的古树下,建起了一个不十分坚固的茅屋,这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杜甫草堂”。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颠沛游离了一年多的杜甫终于在这里得到了一个栖身之所。离开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和动荡不堪的战乱,眼前难得的宁静让杜甫看到的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他诗情涌动,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
在成都的五六年是杜甫一生最快乐的时刻之一,虽然他离开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草堂也没有能与自己唱和的知己,平时与杜甫来往的,大多是些落魄的文人和乡野村老,但这里的美景和村民们的质朴真实,给了背井离乡的杜甫很多安慰。
但成都草堂的物产并不能养活杜甫一家人,为了生计,杜甫也不得不和一些官员和商人周旋。这一时期,杜甫一家的生计几乎完全依靠他帮人写诗去换。当地那些使君、县令知道杜甫能诗能文,还懂得一些药理,就经常请他去陪酒,在酒宴之上,杜甫往往都是陪居末位,需要时就帮人写上几首陪酒和送别的应酬之作。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这样的地方,让杜甫既伤心又无奈。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自己已经混到如此地步,居然还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不得不说,杜甫“诗圣”之名中的“圣”,绝不简单是因为他的诗超凡入圣,更是因为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脱了凡俗。
为了养活家人,杜甫不得不离开草堂,接受政府给予的微职,进入严武府中担任幕僚,开启了自己的幕府生活。杜甫此时已经53岁了,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他在那种互相猜忌,互相攻击的工作环境中充满了难言的忧郁,他的身体也渐渐难以支撑,不得不请求辞职。
公元768年,杜甫思乡心切,带着一家八口乘舟出川,先后在江陵、公安、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之间往复辗转。这期间,杜甫甚至因为战乱,躲在长江上的一条小船中连续5天没有吃过饭,后来幸亏耒阳县令听说之后派人送来食物,他才逃得一命。从768年中旬到770年冬,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杜甫一家几乎都是在漂摇的小船上度过的。
公元770年冬天,一代诗圣杜甫在从潭州到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终年58岁。
结语
以上就是《杜甫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出身名门,从盛唐出生,在晚唐离世,亲身经历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哪怕他是一代“诗圣”。这是杜甫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活着的杜甫并没有自己是“诗圣”的自觉,所以他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虽以“腐儒”自谦,但作为一生信奉儒家救世思想的书生,他又不甘于平庸,所以他又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位伟大的诗人即使是在临死前也依然心怀家国天下,他在自知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在漂泊不定的小船中写下了绝命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中写道:“……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首诗写完不久,他就在湘江上的舟中逝去了。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不能避免的悲剧,但他也被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悲剧磨练成了一代“诗圣”,名流千古。
【编辑:闫燕】
相关内容:
《无乐之词》|透过格拉斯的创作和生活,理解他的音乐风格和人生态度。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杜甫传》|“诗圣”是如何炼成的。
【严选好书】假如历史是面镜子,你多久照一次?
《卖轮子》(萌版)|一则跌宕起伏的商业寓言。
下次推送: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
【严选好书】熟不逾矩,是跟好朋友相处的基本教养。
《公司声誉危机维护与修复的12步骤》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也可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五、输入想搜索的作者也可以得到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人物”管仲“就可以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