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书】《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政治兴亡常与军事成败相关,而地理又与军事密切相关,故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上历代兴亡则至为关键
核心书摘:
了解古代的军事地理是更好地认识当代军事地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历史军事地理又是历史地理学,也是军事地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篇章。政治兴亡常与军事成败相关,而地理又与军事密切相关,故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上历代兴亡,实为一个重要关键。全书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棋盘型格局”,因有“棋盘型”,乃有“四角”的分析,即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乃有“四边”的阐述,即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乃有关于“合天下之全势”的中原的认识。概而言之,全书由地理而言军事,由军事地理而论政治得失。
关于作者:
饶胜文,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主要从事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及战略思想文化研究。
学什么:
1、四角
2、四边
3、中原
1935年,红军从瑞金出发,突破蒋介石的重重防堵,抵达四川大渡河南安顺场。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异常兴奋。因为他知道那里正是太平天国起义领袖石达开的兵败之地。他给部下发电,要求他们集中全力,一举歼灭红军,让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可他不知道的是,毛主席曾认真研读过《读史方舆纪要》这本古代军事地理学著作。通过这本书,毛主席知道安顺场北有座泸定桥,可以跨越大渡河天险。最终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最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由此可见,读史,尤其是结合地理环境读史,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今天要共读的这本《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也是一本古代历史军事地理学著作。“历史军事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的是古代军事战争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历史地理学,也是军事地理学。我们都学过历史,知道政治兴亡常常与军事成败密切相关,而军事战争往往又在大的地理背景中展开,所以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于深入了解历朝历代的成败兴亡,有着重大的意义。
《布局天下》这本书的作者饶胜文,1969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主要从事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及战略思想文化研究。在书中,他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棋盘型格局"。因为有“棋盘”,于是就有了“四角”,即:关中、河北、东南、四川;又有了“四边”,即: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也才有了“合天下之全势”的中原。
一、四角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四角。
大家知道,我国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西南向东北看,我国地势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第三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二、三阶梯被一系列山脉分割,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而从南往北看,长江、淮河、黄河依次流过。
这些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把整个中国划分成一个不规则的围棋盘。
其中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棋盘的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四边,中原则是棋盘的中央腹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和我们现在的行政区划略有不同。其中关中主要是指陕西秦岭以北的部分;汉中在陕西的南部,因其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单独划为一个战略要地;而东南主要指的是江苏、安徽两省的中南部;中原则主要指河南境内。其它几地则基本等同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
这九大地理单元内部均有较大的纵深腹地,外围则有险要的山脉或者江河为险阻,可以说是群雄割据时代的战略宝地。有纵深的腹地,可以形成较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更容易进行先期自保,形成局部的秩序,积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则便于向外部投递力量,介入全局。其中四角的地理位置最为优越,我们就先从它讲起吧。
我们先来说关中地区。这片区域的南面有秦岭横亘,西面有陇山延绵,北面是黄土高原,东面有华山、淆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其中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地区的往来通道;武关控制着秦岭东段的险要之处,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掐住了秦岭西端的险要之地,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则控制住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这就是秦汉隋唐这些强势政权把这里作为龙兴之地的天然优势。
再来说说河北地区。这里东、西、北三面山海环抱,只有南面对接中原,地理优势也很明显。其中,北边的燕山山脉作为屏障能阻挡塞北游牧民族南下,保护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居庸关、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着穿过燕山山脉的几条交通孔道。西边的太行山脉为河北的右侧翼提供重要屏障,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滏口等关隘扼守着穿越太行山脉的往来通道。东边则是一片汪洋的渤海,古时候海运不够发达,基本不用担心敌人从这个方向袭击。而在河北平原腹地上,还有一些东西走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沱河、漳河等,当年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大辽政权对峙时,就是沿着这些河流建立的河防体系。而对辽国,以及之后的金国、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他们也喜欢这个角。因为这个区域能把农耕经济的中原地区与游牧经济的塞北联系起来,成为他们踏入中原、定鼎山河的重要跳板,所以这些政权不约而同地把首都就定在了这里。
然后我们再说说东南地区。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过南北对峙的格局,在东南地区曾建立起东晋、南朝、南宋、南明等多个政权。这些政权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建立起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其中长江的防御意味最为明显,它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千里,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长江南岸的采石渡(今安徽马鞍山)、瓜洲渡(今江苏镇江)和北岸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历阳(今安徽和县),都是南北对峙时代的军事重镇。而淮河兼有被动防守和主动进攻的战略意义,是长江外围的重要防线,自古就有“守江必先守淮”的说法。其中淮西的军事重镇主要有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淮东则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xū yí]。若南方政权想积极进取,还可以在彭城(今徐州)布点,以图北方。
最后一个角是四川。四川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是典型的盆地地形,被外围一圈崇山峻岭包围着,和其它三个角相比,这里的保护天险更稳固。其中长江三峡是四川与东方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孔道,两者都非常险要。这两个方向坐落着四川两大重心城市:重庆和成都。由重庆东出,经三峡穿越巫山,可入湖北,矍塘关就建在这里;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剑门关就在此处。在重庆与成都之间,还有几条江河水路相连通,可以遥相呼应,成掎角之势。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占据四角之地的割据政权,大多能成就一方霸业。但要想统一天下,那这四角的基础又有所不同。其中源自关中和河北的政权都有过统一天下的先例,历史上的全国性政权也大多定都在这两个地区。而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大多能统一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形成对峙格局,但除了明朝朱元璋外,其他人都没能打过淮河、统一天下。在四川建立的政权就更弱了,历史上没有一个政权统一过天下。原因何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角的“人”是不一样的。
其中关中地区地近西戎,民风彪悍,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秦朝给下层民众打开了以军功实现阶层晋升的通道,形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气。等到了南北朝后期,北朝的鲜卑军事贵族开始与北方的汉姓土族结合,在这里形成了关陇集团。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的统治者都来自这个集团,他们的血脉中多少都有一些胡人的基因,相应地,也继承了大西北粗犷豪放、好勇尚武的精神。
河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类似。早在战国时期,匈奴崛起,河北就处在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河北精兵一时为天下之雄。而且很多来自塞外的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过政权,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是天生的战士,在积极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之后。新兴民族初起的锐气、宜于征战的天性和勇于学习的开放胸襟,这些元素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实力。
和西北、东北这两个角相比,东南政权、四川政权的尚武精神和进取精神相对就薄弱得多。东南政权多是在异族入侵后,北方皇族渡过长江建立的乔迁政权,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正朔所在,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点对南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保有江南半壁江山。但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乔迁政权往往有着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特性,想北伐同时能够成功的案例可谓少之又少。而四川是典型的盆地,这会让当地政权养成一种政治上的“盆地心态”,他们安于偏霸,安于割据,不愿意谋取天下。另外,这两个地方的政权往往都是由客籍集团所建,和当地的政治势力很难融合,这就形成了较大的内耗,比如东晋朝廷中,从北方流亡来的世家和江南本地的士族就经常发生冲突;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中,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也存在很严重的内耗。作者说,这大概就是东南政权、四川政权从没有完成过统一天下大业的原因。
二、四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四边。
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金角银边草肚皮”。意思是说,围棋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效率也不同。角上围的最多,像金子一样宝贵;边上次之,中腹最不易围空,跟茅草一样不值钱。中国这盘棋也是如此,在群雄割据时代,四边的价值往往不如四角,中原的价值不如四边。
我们所说的四边分别是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这些地方虽然也有险要的山河形势,但往往夹在两角之间,军事地理条件相对来说差一些。但对兴起于“四角”的政治势力来说,“四边”的战略意义也至为重要。因为他们要想摆脱割据一隅的偏霸局面,就必须争夺这些“边”,从而打开问鼎中原的通道。
我们先从西北这道边,也就是山西说起。山西是中国北方东西两角间的枢纽,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夹着一系列珠状盆地构成,地势极为险峻。它东面的太行山脉构成河北西部的屏障,西部吕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起,构成了关中的东部屏障。山西境内的山河分布错综复杂,有一系列相对独立而且封闭的小盆地,这又在山西内部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这样的地势使得山西在内线作战时非常有利,它既可以自保,也可以对外出击。五胡乱华时第一个崛起的匈奴族的刘渊刘聪父子正是在这里发展壮大,最后向西出兵长安灭掉西晋的;而北魏百年来的兴起也是发迹于此。
从山西往东走,越过太行山脉,就进入了棋局的另一边,山东。山东的地形非常开阔,以低山丘陵为主,三面平原,东面为渤海和黄海所环抱。山东境内有两条大河流过,其中黄河大动脉在北边东西纵贯,南边则是济水,目前已经断流,当年是和黄河、淮河、长江齐名的一条大河,济南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此外淮河的支流泗水也流经山东,山东就处在多条交通大动脉交汇的位置。此外海上运输的物资可以通过胶东半岛转运内陆。因此在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往往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等到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山东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明朝初年,朱元璋率兵北伐,正是在攻下山东后才打开元朝首都大都(今天的北京)的大门,而几十年后,明成祖朱棣也是苦战越过山东后,才得以攻下首都南京,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可见山东在南北争衡时的地位有多重要。
从山东往南走,就到了棋局的另一个边——湖北了。湖北古称荆襄,地处长江中游,是整个长江领域的核心枢纽。从湖北沿长江上溯,可以穿越三峡入川,有效地遏制川中势力东出,保护中下游地区安全。这个区域对于江南政权来说非常重要,当年西晋灭孙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蒙古灭南宋,都是从荆襄上游打开局面的。同时,湖北也是南方政权北伐时的大本营,东晋时期权臣桓温、南宋时期岳飞组织北伐,都曾在这一带苦心经营。讲到这儿,或许我们就能明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为什么赖着荆州不肯还,孙权为什么不惜和盟友撕破脸皮,也要用武力拿下荆州了。
从湖北往西,就是秦岭和大巴山脉夹着的汉中地区。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条谷道连通汉中与四川。大巴山脉之间也有两条谷道,分别为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这两个角之间,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从这里进出的。但蜀军出祁山后并没有和魏军在秦岭一侧硬碰硬,而是绕道去攻打陇西。这是因为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自关中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会更容易。魏延曾建议诸葛亮走子午谷出奇兵,但被一生谨慎的武侯否决了。历史容不得假设,如果当年魏延的计策得以实施,蜀国的结局会不会被改写呢?
我们再说说四角和四边的关系。
当四角的政治势力稳定后,就要积极地“走出去”经营两翼,做好“两边辅一角”的布局。以守而言,占住两边可以巩固角的防守态势;以攻而言,两边出击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对于关中这个角来说,汉中和山西为其两翼,尤以山西的经营为关键。当年秦、西汉、隋、唐都是先在关中夯实基础,然后从山西和汉中两个边拓展两翼,最后逐鹿中原,取得全国的胜利。
对于河北这个角来说,山西和山东为其两翼,尤其以山西的经营为关键。历史上北方的争雄常表现为关中与河北之争,山西就像个楔子一样楔在中间,其归属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东汉刘秀就开创了由河北进取天下的先例。
对于东南一角来说,山东和湖北为其两翼,北据山东以稳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其中湖北是关键。明朝朱元璋开创了由东南统一天下的先例。当时,朱元璋占据金陵,向西平定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向东灭掉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平定江南后,兴师北伐元朝,先攻山东,由山东包卷河南,再北上攻取大都,驱逐蒙古势力,统一天下。
对于四川而言,汉中和湖北为其两翼,唯有东据江陵,北守汉中,四川之险才称稳固,其中汉中更为关键。建立于四川的政权中,虽未完成过统一天下的大业,但是,只要时局震荡,四川地区一定会出现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而这些政权的覆灭,往往都是因为汉中门户被攻陷。
当然了,历史大势在不断变化,四角、四边的战略地位也会相应调整。在隋唐之前,我国的政治重心主要处于关中地区,当时的湖北成为西北与东南两地衔接的纽带,地位与其它三边相比更为重要。等到隋唐之后,我国的政治重心转移到了河北,山东成了南北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枢纽,逐渐取代湖北成为“四边”中最重要的那一边。
三、中原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最后一个内容:中原。
我国历史上有个典故,叫逐鹿中原。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里的鹿,就是指天下。这里说的中原,究竟是在哪里?为什么各个政权要在中原,而不是在其它地方逐鹿呢?
中原地区大体在今天的河南境内,位于黄河中游,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被棋盘上的四个角、四条边围了起来。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这片区域又可以分为四大块,即西北三川河谷、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
其中三川河谷地处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间,由黄河、伊河和洛河三条主要的河流冲积形成,是我国东部和西部往来的重要通道。古老的名城洛阳就位于其中,它周围的关隘大都是依三川河谷的山川险阻设立的:潼关在西面扼住崤函之险;虎牢关在东面卡住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伊阙(今洛阳龙门)在南面阻挡嵩山与熊耳山之间的伊河河谷通道;孟津在北面扼守黄河渡口;另有广成关(今临汝西)控制经由汝河河谷的往来通道、轘[huán]辕关(今巩义西南)控制由颍河方向来的通道。
再说南阳盆地,它处于秦岭西麓、伏牛山、方城山、桐柏山、大洪山和鄂西北山地之间,由汉水支流冲积形成,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像是关中、汉中、湖北与中原四个区域间的一道旋转门,四面都可进入,四面也都可出击。其中两座军事重镇,襄阳和南阳分处于盆地的南北两端,在南北对抗时期,两个政权往往分别占据其中之一,形成对峙。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讲到大侠郭靖保卫襄阳数十年,成功遏制元朝军队南下,这是有真实的历史根据的。从公元1238年荆襄保卫战正式打响,到1273年襄阳陷落,整整35年,南宋和蒙军围绕襄阳展开了殊死拼杀,襄阳保卫战可以说是整个宋蒙战争至关重要的一战。
然后是淮河上游地区,它在河南的东南,位于黄河与大别山之间,自北向南依次有汴河、涡河、颍河、汝河等淮河上游支流成扇形展开。这些河流的源头都深达中原腹地,下流则汇入淮河,成为中原与东南之间的主要交通线路。南北相争时,这些河流可以让中原势力沿江淮直达东南,也可以让东南势力出江淮而图中原。此外,这片地域南边紧靠大别山,扼住武胜、平靖、黄岘三个关隘,护卫着中原的南侧翼。
最后是河内地区,它北倚太行,南阻黄河,成为关中与河北之间往来的要冲,太行关隘、孟津渡口是攻守的要点。其中太行八陉中第一陉轵[zhǐ]关(今河南济源市西北),是山西西南部与河内之间往来必经之路;第二陉即秦汉时的太行道,是山西上党与河内之间的咽喉。而黄河的孟津渡口则是河内与洛阳之间的主要通道。
讲中原地区的地理格局,永远绕不开洛阳,因为这座城市正处在围棋盘的“天元”位置上。所谓“天元”,在围棋中指的是棋盘正中央的星位。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乱世诸侯争夺的几座关键城池中,必然包括洛阳。洛阳就是“逐鹿中原”的那只鹿,谁能把它攥在手里,谁就最有可能一统天下。
我们可以把洛阳想象成一个洋葱,它被三重防线紧紧地保护着。
第一重是三川河谷这道外围保护,包括潼关、虎牢关、龙门、孟津、广成关等关隘和渡口;第二重则是中原的四大区域,即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再加上三川河谷西北崤函之险;若将视野再放大一层,则其外围还可延及关中、河北、东南及荆襄等大的战略要地。洛阳可以说是这三重包围的核心,换句话说,中原的防守是一种以洛阳为中心、由内到外的层层辐射;而其它政权对中原的进攻则是一种以洛阳为核心、由外到内的层层逼近。
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对峙,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都是双方争夺的交汇点,也是动荡的交汇点。在乱世后期趋于统一的时候,几个有雄心的政权会走出四角、开拓两翼,在中原地区展开激烈的厮杀。可以说,中原是逐鹿的最后一个主战场。而有资格参与这场争夺的,往往也是少数几个已在两翼打开局面的政权。这也意味着,乱世即将接近尾声。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太宗组织的洛阳决战中感受一下。
唐朝初年,我国北方主要有三股势力:唐军占据关中,王世充建立的政权占据中原,窦建德建立的政权占据河北。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5万进攻中原,直指洛阳。他派遣将领占领龙门,还有一支精兵从太行山东边迂回困住河内,另遣兵自洛口断掉洛阳的运粮通道,最后他自己率大军屯于北邙,逼近洛阳。就这样,通过对外围三川河谷要塞的占领,唐军切断了洛阳与外部的所有联系。此时,王世充占据着河南大部分州郡,但因为失去了四周险要关隘的保护,而且中枢洛阳也无法遥控指挥,这些州郡看不到希望,只能纷纷降唐。
李世民组织人马开始攻打洛阳,但这座城池王世充经营多年,非常坚固,唐军强攻占不到便宜。最后李世民下令围而不打,跟王世充拼消耗。此时的洛阳城因为外围都被唐军控制,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王世充几次派人运粮,都被唐军打败,城中坐吃山空,粮草越来越少,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王世充无计可施,只能派人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李世民派其它将领继续围困洛阳,自己亲自率领3500精兵奔赴东边的虎牢关,把窦建德挡在了关外。虎牢关的地势险要,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民仅用数千精兵,就成功地拖住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最后李世民使用疲兵之计,找准时机快速出击,窦建德战败被擒,困守洛阳的王世充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能出城投降。
从当时参战三方的军事实力来看,洛阳的武装力量一点也不弱,而且城池极为坚固,再配上威力强大的守城器械(《资治通鉴》记载,王世充拥有守城的“大炮”,可以把五十斤重的石头投出二百步远,还有长达1米多的巨型弓箭——八弓弩,箭杆像车辐一样粗,箭镞如同巨斧,射程可达五百步),唐军如果只是一味强攻,损失惨重不说,稍有不慎还可能饮恨坚城之下。
李世民不愧是军事大家,他先攻下三川河谷的军事要塞,其中就包括洛阳的运粮通道,让粮草成为扼住王世充咽喉的最强利器。之后,李世民又借助最大的地利优势——虎牢天险,成功地阻击并打败了窦建德的军队。可以说,王世充不是败于洛阳守城战役,而是败于三川河谷的战略布局;窦建德并非败于军队实力,而是败在了虎牢天险;相比之下,李世民对中原地区军事地理大势的深度了解,是他赢得这一战的关键。
结语
以上就是《布局天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由地理而言军事,由军事地理而论政治得失,把中国大地看作一个不规则的围棋棋盘,分析历史上的各个政治势力是如何占据四角,拓展两翼,最终逐鹿中原的。
《孙膑兵法·月战》中说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意思是说,军事战争要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好综合布局,否则即便侥幸胜利,长期来看,也会留下巨大隐患。这是古人对战争布局的理解,不要拘泥于一城一地一时之得失,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要站在更高的维度谋划,最终才能取得全局的、长远的胜利。
【编辑:北桔】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一本探讨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的书。
《美的历程》|了解我国美学的基本脉络,培养欣赏经典美学的眼光。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布局天下》
【财经界】“泡泡玛特,您的吸引力余额不足,请充值”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
【听读史记学管理】伍子胥列传
【炳泽诗话】徘徊
【严选好书】贫民窟的魔咒(只有死了才能逃掉)
【党建读书会】093新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建读书会】094“四个伟大”与“四个自信”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财经界】三只松鼠高管偷卖68万废纸箱,你信吗?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拿破仑为何断送了他的前程?
【听读史记学管理】孝景本纪
【严选好书】985毕业的他,第一次坐飞机,被空姐羞辱了。
【炳泽诗话】小马过河(二)
【党建读书会】095新时代新思想的两大征程
【党建读书会】096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举措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