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新书】《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皮克斯持续创新的秘诀是什么

卡特姆、华莱士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到2020年的《心灵奇旅》,皮克斯公司35年间创作了24部动画长片,拿下了28座奥斯卡小金人,全球累计票房高达140亿美元,在艺术和商业上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可以说,皮克斯把动画电影推上了一个历史新高度,在动画电影行业和广大影迷心中,皮克斯拥有着无可撼动的神圣地位,而皮克斯创造奇迹的原因,都要归功于它强大的创新能力。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皮克斯联合创始人、现任总裁艾德·卡特姆和《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埃米·华莱士共同撰写的,探究皮克斯成长经验的诚意之作。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系统讲述了皮克斯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以及皮克斯在创建三十多年里,是如何管理创意、持续创新,并最终走向行业顶峰的。




关于作者:

艾德·卡特姆,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皮克斯联合创始人、现任总裁。

埃米·华莱士,《纽约时报》专栏作者。

学什么:

1、皮克斯的诞生

2、皮克斯如何讲故事

3、皮克斯怎样管理创意

一、皮克斯的诞生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在充斥着质疑与艰辛的孕育阶段,皮克斯公司是如何破茧而出的?

1、最初梦想

皮克斯能在动画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三个成就:

第一,皮克斯创作的《玩具总动员》,是世界上第一部3D动画长片;

第二,皮克斯被迪士尼公司收购后,反向改造、影响了迪士尼创作动画的技术规范和流程,让整个行业重新洗牌;

第三,皮克斯帮助当年出走苹果的乔布斯成功翻盘,走出了人生低谷。

别看皮克斯有这么多成就,在它创建之初,却被各种苦厄包围着,可谓命运多舛。那么,皮克斯公司究竟是如何由弱到强,最终破茧成蝶的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本书作者艾德·卡特姆的人生经历说起。

1945年3月31日,艾德·卡特姆出生在美国的帕克斯堡市。虽然现在的卡特姆已经是动画迷的偶像,但是小时候,卡特姆自己也有两位崇拜的偶像,一位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另一位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

在幼年卡特姆心中,这两位就是创意的化身,是创造力的巨人,卡特姆尤其痴迷迪士尼的动画片,认为迪士尼是创新的专家。

所以,卡特姆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迪士尼的动画师,但不幸的是,他没有啥绘画天赋,始终不会画画。不过,电子计算机的兴起,给了卡特姆启示:为啥不用计算机帮助自己进行动画创作呢?

1969年,卡特姆从犹他大学毕业,获得了物理和计算机科学双学士,为了完成儿时梦想,他选择在犹他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影响一生的恩师——交互式计算机绘图开创者之一的伊万·萨瑟兰教授。

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卡特姆把当时还无人问津的三维电脑动画作为课题,并在1972年的春天,以自己的左手为模型,用电脑绘图技术,制作了一部4分钟左右的动画短片。

博士毕业后,作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学专家的卡特姆,敲开了迪士尼公司的大门,试图说服公司高层,引入数字化动画制作技术,然而,保守的迪士尼拒绝了卡特姆的提议。

2、二易其主

为了生存,卡特姆不得不干了一段时间程序员。直到1974年的11月,纽约理工学院的创始人亚历克斯·舒尔,几经辗转找到了卡特姆,并聘请他成为计算机图形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卡特姆的儿时梦想,得以再次重启。

和卡特姆一样,舒尔十分看好计算机三维制图技术的发展前景,他对卡特姆的团队十分慷慨,在财力和物力上,提供了巨大支持。

在纽约理工学院,卡特姆可谓如鱼得水,他招募了大量人才,在计算机动画和计算机制图领域开疆拓土。但慢慢地,卡特姆却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虽然纽约理工学院为卡特姆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让他在计算机动画技术上取得了提升,但是卡特姆却找不到一个电影制作方面的人才,卡特姆在骨子里相信,只有迪士尼这样的老牌动画公司,才能提供给他必备的资源。

所以,卡特姆就背着老东家舒尔,私底下和迪士尼公司多次联系,希望迪士尼能把他的团队收编过去。

遗憾的是,此时的迪士尼仍然对新兴的3D动画技术无动于衷,对卡特姆的团队表示怀疑。无奈之下,卡特姆和他的团队,只能一边蛰伏在纽约理工学院修炼内功,一边继续等待迪士尼回心转意。

然而,卡特姆没有等来迪士尼的电话,却收到了乔治·卢卡斯的邀请。

1977年5月,因为在影片中加入了视觉特效,电影《星球大战》备受推崇,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电影的导演兼编剧乔治·卢卡斯由此获得启发,认为现有的电影制作技术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他想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电脑特效团队。

就这样,在1979年,卢卡斯把卡特姆团队收入自己的全资子公司工业光魔麾下,负责电影的数码合成、数码混音,以及视觉特效等方面的研发。

然而,这次改弦易辙,却让卡特姆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新老板卢卡斯的脑洞很大,卡特姆的团队几乎没有人能理解老板的意图,卢卡斯所追求的技术特效,短时间内无法在电影中完全实现。

另一方面,工业光魔的硬件设施很弱,整个计算机部门没有足够的电脑供卡特姆团队使用,这让卡特姆团队的科研工作捉襟见肘。

后来,为了向新老板证明自己,卡特姆团队费尽周章制作了一个特效短片,被用在了《星际迷航2》中,电影虽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卢卡斯却不买账,他觉得卡特姆团队的电脑图像设计很糟糕,人物设计和情节都很幼稚。

3、载入史册

到了1985年,压力山大的卡特姆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计算机绘图团队需要一个新环境了。说巧不巧,这个时候乔治·卢卡斯的婚姻破裂,离婚官司让卢卡斯需要支付一大笔钱给前妻。

于是,卢卡斯出价1500万美元,决定卖掉卡特姆团队。此时,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遇到了麻烦,他因为在如何对付IBM竞争的问题上,和董事会闹掰后被扫地出门。

乔布斯找到卢卡斯,说自己对收购卡特姆团队很感兴趣,不过价格嘛,得优惠点,500万美元还算合理。经过几次反复谈判,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急于变现的卢卡斯接受了乔布斯的报价,把卡特姆这个烫手的山芋抛售出去,而乔布斯一接手就是二十多年。

乔布斯给新入手的公司,取名为皮克斯,在硅谷东湾的奥克兰为它兴建了一座办公楼。不过,很难想象的是,为了维持生计,在皮克斯公司成立之初的几年,它们的主营业务是制作电脑动画广告。

可就算卡特姆的团队努力接活儿,皮克斯每年都在亏损,仅1990年一年,皮克斯就烧掉了乔布斯830万美元。持续的亏损让乔布斯失去了耐心,他也动了把皮克斯卖出去的心思。

就在皮克斯为生存奋力挣扎的时候,1990年的夏天,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管彼得·施耐德突然向皮克斯投来橄榄枝,想要和皮克斯合作一部动画长片。

迪士尼这么做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1984年杰弗里·卡岑伯格接过了迪士尼的大位。

作为新掌门人,卡岑伯格想要为迪士尼注入新的活力,他通过那些动画短片广告,注意到了皮克斯的存在,想要进行一次新技术的尝试。

卡岑伯格的邀请正中卡特姆下怀,多年以来,他的梦想就是能和迪士尼合作,完成自己的动画电影梦想。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迪士尼为皮克斯的动画长片投入资金,而皮克斯则可以分到电影票房12.5%的收入。这部动画长片,就是后来载入史册的《玩具总动员》。

此时,乔布斯天才的判断能力又起了作用,他在《玩具总动员》上映之前,宣称皮克斯要上市,并把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1995年11月22日,耗时近5年的《玩具总动员》正式上映,77分钟的动画电影、1561个镜头,以及电影里的76个角色,全部依靠电脑制作完成,影片上映后,立即震动世界。

这部史上第一部3D动画长片,以3.6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当年全球电影票房总冠军,并成为奥斯卡史上首部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动画电影。

借着这股东风,皮克斯一炮而红,并顺利上市,筹得了1.3亿美元的现金,拥有公司80%股权的乔布斯,持有的股价超过11亿美元,让他在不惑之年成为亿万富翁。

乔老爷这招非常精明,他借助皮克斯上市,一方面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打造出大家喜欢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证明了自己可以造就一家上市公司。可以说,皮克斯的成功让乔布斯逐步走出了长达11年的人生阴影,也为他后来回归苹果公司奠定了基础。

在乔布斯的推动下,皮克斯和迪士尼继续深度合作,先后完成《玩具总动员2》《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电影,连续刷新票房和获奖记录。

到了2006年,迪士尼公司以总价74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皮克斯公司,结束了它们长达十几年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皮克斯虽然成为了迪士尼的全资子公司,但是迪士尼扮演的仍是投资方和出品方的角色,对于动画电影的创造和制作方面,皮克斯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卡特姆也继续担任皮克斯的总裁。

二、皮克斯如何讲故事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在动画创作上,皮克斯都有哪些独到之处?

提到皮克斯对动画电影的创新,很多朋友都认为是皮克斯擅长运用3D动画制作技术,是技术为王。但本书作者卡特姆却告诉我们,和讲故事的能力相比,技术只是细枝末节。皮克斯真正的王牌,其实是故事为王。

接下来,我们就从叙事的主题和叙事的结构两方面,来谈一谈皮克斯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

1、叙事主题

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真人出演的电影,主题永远都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不同于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在故事设定、脚本创作、人物刻画上始终追求原创性,而且在皮克斯的动画世界里,永远是以人类永恒的情感诉求为叙事主题。

比如说,皮克斯在2003年推出的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就是一个以“家庭亲情”为核心的“深海寻子”故事。

这个故事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儿子尼莫离家出走,历尽艰辛踏上回家之旅;另一条是父亲玛林战胜恐惧,费尽周章找到儿子尼莫。

观众可以从这两条线索,分别见证这对小丑鱼父子不同意义上的成长。而贯串整个线索和故事情节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家庭亲情。

在电影里,尼莫成长于一个十分典型的单亲家庭,它的母亲在尼莫小时候意外去世,而母爱的缺失让尼莫的成长也蒙上了一层灰暗。

尼莫因为从小没有母亲,父亲玛林就格外疼爱尼莫,希望给它双倍的爱。然而,这种过分的保护也让尼莫在自我意识变得模糊后,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就出现了影片中离家出走的情节。

《海底总动员》公映之后,短短一周之内,票房就冲破1亿美元大关,成为史上票房最快过亿的动画长片,还成为史上票房仅次于迪斯尼经典动画《狮子王》的第二卖座动画长片。

可以说,全世界的影迷们,都被这个质朴的寻子故事打动了,虽然这部动画电影的成功还得益于皮克斯精良的制作,以及诙谐幽默的台词,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部电影所表现出的情感元素,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们的情感需求。那种藏于每个人心中的,对家庭和亲人义无反顾的责任,以及对子女、父母那种无条件的付出和关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除此之外,2008年上映的《机器人总动员》,也能很好地证明皮克斯打造情感主题的魔力。

在《机器人总动员》里,瓦力是一台处理垃圾的草根机器人。而伊芙则是外表美丽的白富美机器人,这两个机器人完全是“美女与野兽”式的差别。结果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力竟然爱上了伊芙。在瓦力全身心的追求之下,傲娇的伊芙终于被打动,答应和瓦力在一起。

你看,这不就是一个草根逆袭迎娶白富美的爱情故事嘛?而且这个故事对现实有很强的映射。因为古往今来,众多让人羡慕的爱情,都是建立在两情相悦的感情基础上的,而建立在物质金钱之上的婚姻,都是不堪一击的。

皮克斯仿佛是要借助这部电影,给现实生活中的拜金女一个忠告:别忘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不要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

正如本书作者卡特姆所说:“如果你看到了皮克斯与迪士尼的相似之处,那是因为电影制作者都具有同样的驱动力,那就是娱乐观众的同时保证电影情感和灵魂的重要性。”

所以说,皮克斯电影的叙事主题,具有相当深厚的寓意和内涵,它把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展现在故事里,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无限遐思。

2、叙事结构

在电影创作中,皮克斯没有采用纯粹的“二元对立”,也就是善恶分明的叙事结构,而是运用了一种相对高级的平衡法则。

平衡法则,最早是法国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故事情节的推进,总是由“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力量主导的,并最终走向平衡状态。

用一个简化版的公式来说,就表现为:平衡—打破平衡—寻找新的平衡(正反派势均力敌)—不平衡—新的平衡。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存在于小说当中,在电影中也被广泛使用。我们就拿皮克斯的成名作《玩具总动员》为例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平衡法则的。

在《玩具总动员》中,男孩安迪的玩具们虽然时常会互相调侃,但总体上还算是一个非常友善的集体,不过,这种平和很快就被安迪的生日会打乱了。

生日会上,安迪收到了新玩具——巴斯光年。巴斯的加入,让胡迪等老玩具非常不爽,因为这个更加先进的新奇玩具,夺走了安迪对老玩具们的注意力。所以,胡迪就设计让巴斯从窗台上跌落,在去游乐园之前,安迪找不到巴斯只好带胡迪出门,不料巴斯尾随安迪而来。

在游乐园,胡迪和巴斯阴差阳错地迷了路,落入了坏孩子阿薛的口袋。在阿薛家,胡迪和巴斯目睹了众多被糟蹋的玩具,两个玩具也曾一度绝望,但是最终还是决定要回到安迪身边,一场玩具们反抗阿薛的起义开始上演。

与此同时,安迪家的玩具们也开始对巴斯和胡迪展开营救,玩具们最终获得了胜利,也重新变得团结起来。

如果我们试着用平衡理论对影片进行分析,就可以简要概括为:玩具们相安无事——巴斯光年的出现激起了老玩具的嫉妒心,胡迪陷害巴斯,二人流落游乐园,此时平衡被打破——胡迪和巴斯互相不服,但为了回到安迪身边,它们试图合作寻找新的平衡——阿薛的出现又让平衡变得不平衡——出逃计划一再受阻——胡迪和巴斯终于和解,领导被压迫的玩具反抗,老玩具们也伸出援手——巴斯和胡迪最终回家,误会解除,众人重归和谐。

总之,抛开技术上的加持,皮克斯动画电影吸引人的秘密,都在于叙事内容上的创新。无论是叙事的主题还是叙事的结构,皮克斯都能独创蹊径,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情感上增进影片与观众之间的黏性。

三、皮克斯怎样管理创意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作为一家创新公司,皮克斯能够持续生产爆款动画电影的秘诀,还要归功于它对创意的管理,所以我们再来说一说,皮克斯是如何有效管理创意的?

作者卡特姆在书中指出,坦诚包容的文化在皮克斯激励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皮克斯的坦诚包容文化,主要体现在会议制度上。

传统型企业的内部会议,一般都得看领导脸色,说是人人平等,其实都是由领导先定个调子,然后下属们发言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都是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无法畅所欲言,创意的激发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皮克斯的会议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在公司创建之初,身为总裁的卡特姆就定下了以“点评代替指令”的会议机制,并命名为“智囊团”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会议上无论职位大小,每个人都是公司的智囊,人人都可以就电影的创作畅所欲言,不怕让自己和同事丢脸,不怕因为讨论产生冲突,而是对事不对人地指出作品中的不足和可完善之处。

咱们来举个例子,在制作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时,编剧一开始的故事设定是:在电影开场,机器人瓦力对机器人伊芙一见钟情,到了影片结尾,瓦力拯救遇险的伊芙,以英雄救美的姿态,顺利抱得美人归。

这种故事设定看似挺合理,但智囊团的成员们总是觉得有些不舒服。于是,在智囊团会议上,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讨论。

一个智囊团成员觉得,一上来就让观众知道瓦力喜欢伊芙,那结尾时,瓦力英雄救美的情节就显得太没有新意了。如果让情节倒过来,让伊芙不顾自己的程序设定,反过来拼命营救瓦力呢?这种出人意料的效果,也许会相对不错。

结果,这位智囊团成员的话,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编剧马上着手修改剧本,把具体情节和结局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后来,再次放映《机器人总动员》的小样时,每位智囊团成员看到结尾,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事实上,这种极度坦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做法,并不是皮克斯的独创,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使用过这种方法来修身养性的。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天,刚刚考中进士的曾国藩又参加了翰林院内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开始京官生涯。

第二年,30岁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脱胎换骨,立志学做“圣人”。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修养极高的完美人格。

也就是说,曾国藩已经为自己订下了“内圣外王”的至高人生目标,他下定决心要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了。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曾国藩决定从写日记入手。

这个方法,是当时的大儒唐鉴告诉曾国藩的。曾国藩一开始还挺纳闷,因为他以往写日记,除了记录一下日常生活,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唐鉴把曾国藩的日记拿来一看说,你写的是流水账,真正的日记可不是这个写法。唐鉴进一步说,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极其坦诚的态度,每天反省自己,在写的时候绝不敷衍和藏私,要把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心思都记录表达出来。

用一句术语来说,这就叫“研几”,“几”就是细节,通过每天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细节,来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且,不光是要反省行为上的细节,连大脑中的每一个念头也不能放过。

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一那天开始,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展开了一场革命,他启动了“自虐”模式,每天都通过写日记来“狠斗私字一闪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曾国藩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命名为《过隙影》,也就是日记本。他在上面都写啥呢?按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

也就是说,曾国藩天天写日记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念头,为了修正自己的行为,为了改过自新。

有朋友会问,写这些真的有用吗?还真有用。比如,曾国藩在《过隙影》的第9天,就把自己跟老乡郑小珊干仗的事情进行了深刻反省,而且越想越后悔。

他说自己错就错在“一朝之忿,不近人情,”于是当晚就跑到郑小珊家里登门谢罪。两个人长谈了很久,过了几天,曾国藩又请客吃饭,于是两人把酒言欢,最终冰释前嫌。

不仅如此,曾国藩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把自己的日记交给朋友们评阅,然后让朋友们在日记上写下阅读感受,给曾国藩进行反馈。这是为啥呢?

因为,有的时候,外力的督促要大于内力的驱动。这就像我们去健身,可能会因为懒惰而坚持不下来,但如果我们加入一个社群每天打卡,在外力的监督下,我们就很愿意把一件事做下去。

曾国藩也是这样,他把日记让朋友点评,就是要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防止自己偷懒和懈怠,也正是通过这种极度坦荡的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的气质和习惯也在一天天改变,最终变成了一个极有涵养的人。

结语

以上就是《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创意和创新早已不再是皮克斯公司的代名词和专利,事实上,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脱离了创意和创新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今天阅读皮克斯的故事,并不是叫大家非得模仿皮克斯公司的具体做法,更重要的是,要从皮克斯一路走来的历程中,学习这家公司脚踏实地、不惧挫折、坦诚相待的创业精神。

总之,无论是皮克斯也好,还是其他企业也罢,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我们无法复制皮克斯的创新传奇,但是皮克斯创造的无畏、自省、坦诚等企业品质,却可以移植到皮克斯以外的地方,让它们不断生根发芽。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862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

【编辑:张小波】

相关阅读:

《吉卜力的伙伴们》|顺便把中国动画电影点评了一下。

《故事写作大师班》|好莱坞故事写作大师约翰•特鲁比的故事课

【每日新书】《说书人与梦工厂》|充满重复和融梗的网络文学,对什么会对读者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孵化皮克斯》|乔布斯的动画公司如何从谷底走向巅峰的?

【企业管理】《奈飞文化手册》|我们离伟大的企业只差八步。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心若菩提》|关于曹德旺,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企业那些事】袁仁国20年茅台营销路

《上瘾》(上)|是什么让用户对这个产品欲罢不能。

【炳泽诗话】八月十六老家的月光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皮克斯持续创新的秘诀是什么

【企业那些事】华为在孟晚舟事件中的叙事技巧:一家没有形容词的公司

《上瘾》(中)|习惯的力量把你的产品从非必需品变成必需品

【严选好书】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坚韧和开放是永恒的主题。

【炳泽诗话】藏莲精华露

下次拟推送:

【每日新书】《忠于你的事业》|沃尔玛成为传奇背后关于人的真相

【企业那些事】孟晚舟不在的1028天,华为发生了什么?

《上瘾》(下)|如何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上瘾

【炳泽诗话】秋(之二)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