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新书】《次第花开》|今生是最美的际遇,重塑心灵的力量。

希阿荣博堪布 品卷一族
2024-12-10

面对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我们该如何化解?《次第花开》一书将从痛苦、无常、无我、因果、菩提心等层面,为我们阐释作者希阿荣博堪布对于生命的理解。

核心书摘

面对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我们该如何化解?

《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自以为快乐的一些行为,像长时间使用电脑、看电视、开车、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等,都会造成疾病。而摆脱痛苦的前提是认识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对“烦恼”、“死亡”等话题避而不谈,即使遇到问题和麻烦,一般人惯常的反应是尽力逃避或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但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

反之,当我们因为不幸而指责、抱怨,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

因此,我们要正视痛苦和烦恼,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关于作者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

学什么

1、珍宝人生

2、何为痛苦

3、如何化解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他是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二十年以来希阿荣博堪布不辞辛劳的在海外各地弘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并且,授课写书。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今生最美的机遇就是重塑心灵的力量。2500多年前,佛陀在印度的菩提迦叶成道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哪里游荡。由于傲慢、颠倒、固执、牵挂和恐惧,我们错过了向他学习、思考和提振的机会。一再错过,直到现在。而今天,我们重新读这本儿书——《次第花开》,希望能够让充满烦恼的人生可以学会放下,懂得最简单却最明了的开始。

在希阿荣博堪布他的理解当中啊,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者给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应该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够给自己、给别人都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换句话说啊,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自身行为,让其他的众生能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在希阿荣博堪布看来呀,人生其实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个就是替其他人着想,第二个就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我们能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种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看见另一个生命受苦,我们会本能的升起恻隐之心,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怜悯并实施帮助的行动。

比如说,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人看见灾区的图片会情不自禁的流泪,很多人会自发地行动起来进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惊惧和伤痛,那也正是震区人的感受,大家会发自内心的感觉到与震区人、与所有同此爱心的人之间的那份紧密的连接。当然,也会有人表现冷漠,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恻隐之心,相信他们看到流血伤亡的情景也会感到不安,不舒服,会下意识的闭上眼睛,或者把目光移开,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这也许就是恻隐之心吧。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其实就是悲心。慈悲慈悲,无条件给别人带来快乐,为慈;无条件帮别人拔出痛苦,为悲。悲情,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的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灾难来临的时候,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直接参与到救死扶伤的援助当中,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分担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不孤单,没有被遗弃。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灾,会需要什么?首先当然是物资,吃的、住的、用的,同样最重要的还需要关爱。被关爱不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才能生存、成长、健康的生活。对于别人的善意、关爱,我们似乎天生就能领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微笑,哪怕是陌生人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欣喜。所以呀,由己及人吗?我们要尽其所能的去关心灾区的人,持续关注他们的问题,分担他们的痛苦。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想替别人着想,首先必须要做到自律,不仅是在别人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而且更切实的是在平日生活中时常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都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和谐的生存空间。只有整体的生存环境和氛围祥和了,人们才可能有更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一点对于包括灾区人在内的所有弱势群体来说,都尤为重要。


身体的行为其实是由心决定的,我们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外在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负面情绪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比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等。在书中,堪布没有用大家熟悉的烦恼这样的词,是因为首先烦恼涵盖的范围会更广。它包括了未圆满觉悟的众生,因无名而起的所有行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无论是佛教中所提到的五毒、三毒还是其他烦恼,堪布都希望大家能够把他们看成是情绪感受,而非心的本性。

说烦恼,大家也许不自觉地会往本性上靠,觉得心本身是烦恼。说情绪呢,则不用提醒,大家也知道是表面的波动的,只不过有些情绪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能量也很大,不容易克制。如果愤怒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就不可能有高兴的时候,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不仅能高兴,而且在生气的时候还能知道自己在生气。这说明意识与情绪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是有可能有意识的去控制和调整负面情绪的。

人的一生是要懂得自律的。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的身与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到底在哪儿。即使像愤怒这样狂暴的负面情绪,他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和壮大。如果我们能了解了这些,就有办法克制、削弱。化解愤怒的情绪,我们每个人身上呢,都会显现出很多负面的东西,如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儿。然而,大多数的人啊,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其实都是听之任之的,觉得反正迟早会过去,那就等他自己过去好了,何必那么认真的对峙。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破坏性,它使我们失去了对整体局面的判断力,而愚蠢的陷入愤怒、嫉妒和惶恐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和行动,很难照顾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甚至会使自己和别人都处于危险的境地。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你不对峙他,那么下次他再出现的时候能量就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峙,那么他就会慢慢儿的寄走其他所有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他的天下。

不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的诉主义两种负面情绪,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情,他也能够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在每一次恼怒的情绪,生气的时候,没有认真加以对峙。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负面的情绪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有些是短暂的,有些更持久,而这种更持久的破坏往往也来自我们自己对负面情绪的看法。比如说,当我们身陷危险中,恐惧可能让我们更加警觉、灵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事儿。这种恐惧对我们的身心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时候甚至还能化险为夷。但如果我们左思右想,抓住恐惧感不放,还不断地添加丰富的想象,心里就只能越来越害怕,最后呢,完全被自己制造的恐怖情绪淹没。

仇恨、悲伤、焦虑等等,也都是这样。

人们常说啊,凡事都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要强化对世界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啊,就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都无意义的想象中。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其实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大家先是感到心里不痛快,接着不知不觉的传染上坏情绪,接着又把坏情绪传给别人。所以好多人在那儿吃斋念佛,念经诵咒,我就劝他们从自律做起,从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并且不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做起。

比如说,你早晨出门儿坐出租车,下车的时候司机要找零,结果呢,找给了你一张假币,你后来才发现,心情一下就变坏了,到公司脸色还没缓过来,跟你打招呼的同事都会想,是不是你对他们有意见?而这些同事们心里有气,转身就把气撒在正好儿进门的快递员头上,快递员也是没头没脑的被人训了一顿,很不服气。骑着摩托车在路上也就没那么礼貌,拐弯儿时候抢行一步,一辆轿车躲避不及撞上了前面的车,两位轿车司机开始互相指责,等等等等

再说,你收到假币,其实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想办法把它花出去。那位出租车司机也是从前面的乘客那里收到的假币嘛 ,他也被骗了,他接着又骗了你,被骗了,转回来又想着要怎么骗别人。你们平时都是和气诚实的好人,可是在坏情绪的传染下影响下,却侵犯性十足的生气迁怒,互不相让,甚至互相欺骗。如果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焦虑、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生活,大概没有人会感到幸福吧。

负面情绪是具有欺骗性,他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是你看辩论当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才会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同样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富,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太少,或者想要的没得到。虽然正当合理的需求与过度奢求之间的区别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状态,而不是这个东西、这种状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那我们真的就该小心了,不要被贪婪牵着鼻子走。

比如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得吃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饱,就很容易吃过头。过度饮食的结果不是强壮身体,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损害。对负面情绪进行仔细观察吧,我们会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这里要注意一点啊,书中一直提倡的自律,其实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别人看。堪布认为自律的动机应该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作为佛教徒,我们远离十恶业,守持居士戒,别解脱戒,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不伤害。所以,其实读《次地花开》,你会发现幸福感是源自于内心的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绪,尚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我们还需要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像刚才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读到了地震,在地震中大家慷慨地向灾区伸出援手,与灾区的人们共渡难关。其实大家克服的不仅是外在的自然灾害,还有自己内心的消极面,建设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家园,还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佛教中讲布施,有人把它比作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布施中受者施者,双方都会获得利益。受者免受匮乏之苦,师者从中收获了喜悦和自尊。当然,在佛教中布施还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是为人讲解佛法,让人获得利益。其实,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法布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所谓的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凡是符合这四点的思想,都可以纳入佛教思想的范畴。而就行为而言,凡是弃恶扬善的行为,也都算是佛教倡导的行为。所以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这些都是法布施。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得一步时的发心很重要,如果是为了作秀或者竞争,那么不是反而强化了对自我的执着,并且试着从中得到的快乐和自尊也会极其有限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调整心态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们至少应该努力去做。



相关阅读:

【每日新书】《心安即是归处》|了解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

《活好》|体味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活出真实而通透的自己。

《秋园》|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小说】《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

【每日新书】《我爱天下一切狗》|一位九旬老人对生活的深情和解读。

《相约星期二》|一个老年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心安即是归处》|了解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

【女性健康】月经期间能吃什么

【健康书分享】《失传的营养学》29人体会过敏吗

【炳泽诗话】狗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次第花开》|今生是最美的际遇,重塑心灵的力量。

【职场健康】职场中靠谱最重要

《失传的营养学》30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

【炳泽诗话】财务自由之前不要跟我谈诗

下次拟推送:

《夜莺之歌》|一个关于爱与牺牲的童话

【社交健康】你的鼓励能改变他人的一生

【健康书分享】《失传的营养学》31慢性肾炎可以治愈

【炳泽诗话】温暖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