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袁振国:如何建设教育强区?

袁振国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6976

读完共需

15

分钟


近日,深圳市深汕合作区召开2022年教育工作会议,规划深汕教育高质量发展。会上,袁振国教授作《教育先行,打造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深汕样本”》专题讲座。


袁振国教授提出,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其它的领域,不能为了提高效率或是更简易更方便,简单地把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技术应用到人身上。


分享 | 袁振国
源 | 2022年教育工作会议
原标题 |《教育先行,打造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深汕样本”》


 以下内容为袁振国教授的大会发言

新年伊始,深汕特别合作区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谋定而后动。有了这样好的《规划》和《意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合作区的教育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教育的发展一定会对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深圳市、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借这个机会,我想分享三个话题:第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第二,教育优先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第三,深汕合作区如何建设教育强区,以教育强区。



01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


第一,坚定的国家战略

首先,教育优先发展,这是一个坚定的国家战略。

1977年,小平同志重新出来主持党和国家工作之后,他自告奋勇地要求抓教育。

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只有10个亿,在160多个有统计数据的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排在第139位,可以说是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平同志主张,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但面对资源、经费等的严重短缺,教育要发展,困难非常大。小平同志指示,再难也要发展教育!他甚至说了一句狠话:认识不能到位的话,就不要当领导!这奠定了我们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首次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和引导性的重要意义。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他强调,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这就是著名的“三个优先”。

第一个优先,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规安排是五年一规划,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特色,也是中国治理体系的重要成果。在每一个五年规划中,都有一段专门的教育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要求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也要制定教育发展的专项规划,对教育发展在整个国家的地位、作用、路径、渠道和方法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规定,至此开启了制定各地《教育发展五年规划》的惯例。

第二个优先,讲的是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长时间的重大的政策的制定过程——教育经费4%的要求。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是非常紧缺的。最紧缺的时候,八十年代早期有一个说法,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那时,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赞成要增加教育经费,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第三个优先,是讲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包括土地、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等等公共资源,要满足教育。比如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劳动与研学实践,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这对于把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地化起着重大作用。

1993年,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目标第一次被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个4%是指中央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要占到GDP的比例,不是地方的指标,地方不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基本上不存在国防、外交等开支,还要向中央纳税,所以地方教育经费的衡量标准不是4%,而是看教育经费的支出有没有达到财政总支出的15%或更高,这是一个基本的测算方法。当然,我国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做法和标准也不太一样。像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发展得非常好,但也有很多地方还是通过国家转移支付来发展教育的。

到了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占比达到4.12%,首次突破4%。迄今每年都在持续增长,总体量已经超过了4万亿,今年可能会达到5万亿。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从小平同志到习总书记,国家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的,并且在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教育优先发展。这个战略也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对全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贡献。

第二,深厚的理论基础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

很长时间内,人们认为教育就是消费,钱用掉了就没有了,所以普遍存在“钱多就多做,钱少就少做,没钱就不做”的现象,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这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在人力投入上增加,产出也会有相应的增加,投入产出的溢出效应是可以计算的。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样本,梳理了这30年的数据,分析了整个美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溢出效应。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那就是,如果根据生产资料的总投入作为依据计算总产出,出现了额外的溢出效应,即始终有一部分产出不知道从何而来。

后来舒尔茨提出了一个假设,这部分溢出的效益主要取决于人的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经济的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不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

这个假设提出来以后,经过全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该理论的成立,而且算出来了一组重要的数据:就整个社会而言,义务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33%,高等教育的贡献率大概是27%;就个人的角度而言,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教育带来的经济回报也有非常明显的曲线。

人力资本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各个国家的教育投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世界的教育投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行动逐渐成为一种世界级的潮流。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第三,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果用象限来表示,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横轴,以教育发展水平为纵轴,可以划分4个象限(见下图)。 


第一象限是经济发达、教育也发达,我们很快联想到欧美国家,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持续保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例如美国,马里兰州是全世界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地区(1858年);再如德法,二战时期有一句名言:“德国战胜法国,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小学的课堂上。”实际上,德国胜利的因素有很多,但通过这个流传甚广的谚语,德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第二象限是经济发达、但教育落后,比如以产出石油资源为主的阿拉伯国家,经济是非常发达、非常富裕的,但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行。

第三象限是经济、教育都不发达,如部分非洲国家。

第四象限是经济落后、但教育发达,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国。首先说经济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收入非常低,外汇收入更低。我记得,当时上海市在搞金山石化总厂,这是国家引进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引进整个生产流水线要10亿美元,为了这10亿美元,中央政治局多次开会讨论,小平同志亲自跑了3次上海。为什么?因为当时国家的整体外汇收入才80亿美元,光一个金山石化总厂就要花费1/8的钱,很不容易。

再说教育发展水平。刚刚我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发达的,有人可能会质疑:这话怎么讲?你凭什么说这个话?我来讲一个事实。

我们都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可以说是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俱乐部,目前有38个成员国,但不包括中国。20世纪90年代,OECD发起了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PISA),针对成员国内的15岁学生,以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个领域为主,每三年进行一次测评。

2009年,应OECD的邀请,上海市以城市的名义参加。结果:阅读、数学、科学得分均是世界第一,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动。到2018年,中国内地参加PISA的省市拓展到了4个:江苏、浙江、北京和上海,仍然世界第一。

经济发展水平确实是教育发展的强大支撑,但教育办得好不好并不完全靠经济。中国教育的总投入比起发达国家其实很少,但中国政府下了极大的决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的社会、家庭、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这样,才做到了用不多的投入,取得最了不起的成绩。

所以,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对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历史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观点,即中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和重大成效。


02

优先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着力实现转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思想、新思路来开展工作。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关于教育论述的题目就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怎么理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就范围而言,不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普通、职业等各类教育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就内涵而言,我觉得可以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三个维度来思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广度。广度即一个人受教育的一生。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教育不是一次性的,不是离开了学校以后就结束了,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社会、一个人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于不断地学习,要建设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体系。

第二,深度。深度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收入不公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人一生,教育公平具有缩小代际差距的平衡作用,所以我们国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且,公平的教育是全体受教育者整体质量的提升,质量和公平是一枚金币的两面。

第三,高度。高度在我看来就是从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

人类的教育文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学校的诞生,人类的文明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递,当然那时候的教育还仅限于极少数人。

第二次变革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生产需要工人具有一定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每一个人接受基本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制度诞生。它使得教育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班级授课制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标准化、单一化,同一个模子塑造千差万别的人,抹去了人们的个性差异。所以,现代教育制度诞生以后,人类开始了学分制、走班制、选修制和弹性授课制等等探索,致力于培养人的个性。

现在,我们迎来了第三次人类教育大变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得大规模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习总书记在2020年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中提出,要实现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转变教育模式,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教学的要求,这是对一个历史节点的把握。我们要高度关注历史的变化,把握历史的脉络,因材施教,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优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优先发展的提升。

像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样迅速发展、迅速腾飞的区域,赶上了史无前例的重大的历史发展节点,在深港一体化、大湾区发展战略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相信合作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将会成为国际性区域性发展的典型案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所以我们考虑问题,不能仅仅从合作区的角度出发,也不能仅仅从深圳市的角度出发,而要从全中国、全世界的高度出发。这样想事情,视野会更开阔、站位更高,决心更坚定。要建设深汕教育强区,就要具有最新的教育理念、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来反观现在的合作区的教育现状,从而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03

如何建设教育强区


虽然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但是我到合作区来了以后,就我看到、听到的一些情况,加上以前所了解的信息,我还是有些体会。

第一,抓住机遇、全面布局

教育其实不仅仅关乎其本身,它更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推动的事业。合作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解决学位的问题,更多是为区域发展提供长久支持,甚至为国际性的区域发展提供一种示范性样本。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面临着特别复杂的形势和机遇。复杂的形势和机遇指的是:三个阶段并存叠加在一个时间点上。

这三个阶段具体指:第一阶段,有的区域还处在80年代的发展状态,还面临着解决危房、解决学位的问题。第二阶段,大部分区域在着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第三个阶段则是迈入智能化时代,我们需要面临的新任务。

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存,压力很大、任务很重。但一定要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把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继续发展的引擎,我相信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个伟大工程。

合作区将来的规划是2035年建成人口规模150万的海滨城市,对此我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凭我的直觉,合作区将来的人口规模估计不止150万,经济社会发展的聚集效应是不可阻挡的,深圳的历史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合作区的教育发展一定要有超前的布局,要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建设。

第二,制度超前、打造品牌

制度建设要超前设置,打造深汕教育品牌,充分发挥教育的牵引工作。

如今,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小学入学率不到80%,初中不到60%,高中不到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当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3.5年。再看现在,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已经超过了90%,高校入学率也超过了50%,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12.5年,新增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将近14年。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与40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对教育的期待和挑剔,反过来说明了教育具有极其巨大的吸引力,把教育发展好了,将为整个区域提供强大的支撑力、牵引作用。这种例子在世界上也屡见不鲜,哪个地方的教育办好了,这个地方就会发展成最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地方。

第三,拓展资源、借力发展

拓展资源、借力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抓住历史机遇很重要,但仅仅依靠历史机遇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资源、利用好全国方方面面的人、财、物资源,大力提升现有的教师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设施设备水平。

比如说人才的引进,这一定是一条重要战略。实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教育问题上的人力资源是饱和的、过剩的。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间差,聚集更好的优秀教育资源,做更多事情。比如现在深圳市支持合作区的发展,让深圳四大名校之一的深圳中学来打造深汕高中园,这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再比如高等教育,深汕合作区468平方公里的土地,怎么能没有高等教育?也一定有很多的人想到这里来发展。所以我想,不是有没有高等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合作区要思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质高校资源来深圳办学。

第四,数字化转型、弯道超车

最后一个我想说的,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转型。

现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说移动支付、虚拟银行、智能就医等等,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线上办事。但相对于金融、医疗、电商等领域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是相对滞后的。

为什么?因为目前任何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对象是物,主要是根据物质的标准来进行调节,你发一个指令,它就会执行,好与坏、对与错是相对明确的,是容易掌握的。但教育不一样,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为了提高效率或是更简易更方便,简单地把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技术应用到人身上。

前不久教育部刚刚发了一个文件,下架小猿搜题的软件,其原因是,现在很多学生对不会做的习题不深入思考,遇到困难就搜一下,答案一抄解决了。长时间下去,思维发展怎么办?

所以,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其它的领域,不能一概而论。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因材施教,到现在,教育的最高境界还是因材施教。我觉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慢慢解决,而且一定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学校的形态、班级的形态、教师的形态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得到灵活的选择,每个人的学习要求、潜力、空间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教育能够对每个人做出画像、因材施教。这是我们的教育梦想。

像深汕合作区这样有条件变道超车的地区,应通过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这一定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事情,而且我相信一定会对深汕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置身这样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应该充满信心。我衷心祝愿深汕教育能够办出深圳的样板、办出世界的样板!


注:袁振国,系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国教科院原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原秘书长。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有学界、政界、企业、学校等多领域的朋友,大家想进群的可以添加王老师微信:zhushou3721,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工程院院士、北理工校长张军:“互联网+”视角下的云端智慧教育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云端教学的变与不变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北师大陈丽:在线教学的新知识观和新课程形态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Professor Elizabeth Lee:疫情下的马来西亚教育与未来的可持续性教育 |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圆桌论坛: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评价新思维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