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宾斯坦谈教学丨“钢琴家要不断重读乐谱,从中发现新的宝藏。”

2016-09-23 每日更新欢迎置顶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57a99j2g&width=500&height=375&auto=0鲁宾斯坦演奏肖邦《第二谐谑曲》

鲁宾斯坦谈钢琴教学及一些著名钢琴家的演奏(上)



   1920年初,在两次南美之旅的间隙中,鲁宾斯坦来到纽约。他的美国经纪人未为他安排多少像样的演出。于是他便利用这段空闲,听了许多音乐会。他听了霍夫曼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会,听了加布里洛维奇(Ossip Gabrilowitsch,参见今日公众号文章“加布里洛维奇谈钢琴演奏的触键问题”)充满诗意的演奏。年轻的海菲兹在满座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克莱斯勒依旧维持着自己的地位。这些艺术家中的大多数鲁宾斯坦都认识,以前已听过他们的演奏。他也有机会听到自己的直接竞争者——本诺·莫伊塞维奇(Benno Moiseiwitsch 1890-1963)和米沙·莱维茨基(Mischa Levitzki ,also seen as Levitski,1898—1941)的表演。稍后,鲁宾斯坦在阿根廷还听了法国著名钢琴家爱德华 · 里斯勒(Joseph-Édouard Risler,1873—1929))的演奏。鲁宾斯坦是抱着向诸位音乐家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听音乐会的:首先下定决心,在倾听他们弹奏的每一首曲子时,要做到就像第一次听他们的演奏一样,尽管他们的大部分曲目,鲁宾斯坦自己都曾经弹奏过。——他下面的看法,可以说就是他边听音乐会边思索的结果。  



鲁宾斯坦认为:

“直接听这些大艺术家的演奏,让我学会了许多东西,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更使我确信,对当时普遍认可的弹奏方法不予理会是正确的。许多有才华的钢琴学子都屈身于‘莱谢蒂茨基方法’或者‘布莱特豪普特方法’,或者其他的什么方法。大师们那些才华稍逊的学生们则不知羞耻地推销这些方法,并以此为生。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像医生一样,应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设法找出其不同的音乐才能和不足。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己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别:矮个子的学生弹奏乐器的方法就不同于高个子,有的人手小,有的人手太大,有的人手指太短,此外,还存在着手的伸展度不同的问题。教师应该仔细观察所有这些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于各个学生的曲子。我发现,最好的教师是职业教师,他们是由于热爱教学工作才当教师的。跟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学琴往往很危险。因为他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强大的个性强加给学生,常常只是把学生变成自己蹩脚的模仿者。也有人对自己照料的才子过分关爱,就成年累月地压制着他们独立展翅飞翔的愿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73wuemlc&width=500&height=375&auto=0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鲁宾斯坦/普列文)

鲁宾斯坦还认为:

“我想对所有有希望的高才生提出一个最严肃认真的建议——这建议发自我的内心深处,来源于我长期的经验:一旦完全掌握了键盘,并已很好地发展了技术,就可停止跟从老师,而自己去学习钢琴音乐的二度创作。大部分十七八岁的年轻钢琴家,已对艺术生涯做好了准备,这时就该开始自己和作曲家的直接对话了。演奏家和画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如果有十位画家为你画肖像,那么,你在每个画家笔下的形象都会略有不同,而每个画家都会发誓说:‘我看到的你就是这个样子!’音乐的阐释也完全一样。每个演奏家都会把自己的才华投入音乐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尽可能把它表现完美。还有一个建议:不要公开演奏自己不喜欢或不理解、但在曲目中似乎有用的作品,因为演奏这种曲子,无论对作曲家还是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48bzk0nu&width=500&height=375&auto=0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鲁宾斯坦/海廷克)

鲁宾斯坦又引自身的例子说明:

“钢琴家要不断重读乐谱,从中发现新的宝藏。在巴西演出时,“我演奏的肖邦的作品比以往都多。我弹奏了两首奏鸣曲,我在其中发现了新东西。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第35号)第一乐章,我听过的每位钢琴家,包括我自己,都弹得很快。通过仔细读谱,我意识到这样弹不对。肖邦太清楚奏鸣曲曲式了,不会对“第一乐章的快板allegro”(在这里,就是把开始的广板‘largo’加快一倍变成‘doppio movimento’)给出这样一个快板速度,这种速度首先更适合于最后乐章,然后才是奏鸣曲结构的基础。如果将此快板弹得慢些,以便让短小的大调动机听得更清晰、明亮,那么神秘的尾声也能得益。许多新的想法都是在重新研读常弹的作品时产生的。我们钢琴家们时常因为反复演奏同一作品,会面临产生坏习惯的危险。年轻的钢琴家们,常应以新的目光不时地审视音乐,努力去发掘以往没有见到的珍宝。”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5),第三乐章著名的送葬进行曲先作于1837年,当时肖邦在马略卡岛疗养结束,住在乔洛•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面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这部奏鸣曲包括四个乐章:

01、第一乐章,降b小调,2/2拍,极慢板-快一倍的速度,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


   这第一主题一直 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到了呈示部,突然冲破了平衡,结束在降A及降D音的不协和的属七和弦上。展开 部先对第一主题进行展开,较为接近即兴曲,之后,第二主题以降B大调出现,再现部省略了第一主题。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 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第二乐章,降e小调,3/4拍,谐谑曲,三部曲式。


   以阴郁开头,情绪逐渐高涨加强其恐怖的气氛。尼克斯说:“犹如低云密布, 雷鸣隆隆,狂风咆哮的感觉。尤其是后面的六度和弦的连续半音阶,更是明显地把这种气氛描绘出来,使听着心生恐怖。”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 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降b小调,4/4拍,慢板。


   这首进行曲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部分,是肖邦于 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进行曲的开始部分是在低音部模仿送葬队伍即将出发时,丧钟的低鸣。卡拉索夫斯基说:“象这样的送葬进行曲,是把全国国民的 痛苦及悲叹反映在他的内心,才能写得出来。”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进行曲部分,又一次将人们带入悲伤 的情景。最后音乐逐渐消失,犹如送葬队伍走远,直至远去,留下的是虚无的世界,一切都是空的状态。

第四乐章,降b小调,2/2拍,急板。


   全曲由始至终都是齐奏的三连音,奏出七十五小节犹如在废墟那种孤独感觉的不可思议的音 乐。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基本上齐奏同音。”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 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 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未完待续


鲁宾斯坦访谈录丨如何不用钢琴进行练习


鲁宾斯坦说:“大师,就是每天练琴的学生。”



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


欢迎关注古典音乐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

北上广音乐会转票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今天公众号推荐购买的音乐图书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世界动荡之际,她却借钱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丨朱晓玫说:“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陈萨读过很多音乐家传记拉赫的音乐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丨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丨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勃拉姆斯的恋母情结与偶像情结丨纪念维瓦尔第丨从舒曼早期钢琴套曲《大卫同盟之舞》看他的双重性格丨论格里格的音乐风格丨倾听拉赫的自我救赎丨肖邦说:“必须让每个音符歌唱起来!”丨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与激情”丨高雅、严肃,就是这俩字阻碍了古典音乐的普及丨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