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萨读过很多音乐家传记,用处何在?这让她对作品有了明确的色彩和效果概念,明了作品与外在事物的联系,避免单纯把作品看成音符堆砌。

2016-07-20 每日更新欢迎置顶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50ferl12&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陈萨17岁时演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我会一直弹下去。一个人要经历质的飞跃至少需要5到10年,所以我推荐你听我20年后的东西!” ——陈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71nbx53g&width=500&height=375&auto=0陈萨的一则电视纪录片

陈萨丨音乐不是奥林匹克

 2009年3月6日,北京中山音乐堂,陈萨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 

 她的粉丝们大喊耳朵有福了,这位在英国利兹、波兰肖邦和美国克莱本3大国际钢琴比赛都获过奖的中国钢琴家,在海外名头甚响。中国交响乐联盟主席、著名指挥家卞祖善曾在德国目睹盛况,“一个人就返场了3次,一台交响音乐会快成了她的独奏会了!” 

 由于在国内演出甚少,加上每隔数年才发一张唱片,相较郎朗、李云迪两位明星钢琴家,年岁相仿的陈萨要沉寂一些。但她也并不急切。

 乐评界给她“专业、精巧、谨慎”的评价,她对自己的打量同样让你联想到这些词儿。“我不是大红大紫的明星式人物,追随我的乐迷一定是喜欢我的音乐的。”    

“我不打算征服所有人” 

 与常常听到的、古典音乐家们需要放下身段吸引受众的说法相左,在陈萨看来,这些努力是不必要的,“不可能吸引所有人,即便面对古典爱好者也没有哪个人的演奏可以征服所有人。” 

 去年,陈萨与郎朗几乎同期发片,都选择了肖邦第一、第二协奏曲,《BBC音乐杂志》给她的演奏4颗星,给了郎朗3颗。 

 在评论郎朗时BBC乐评人认为,“在郎朗手下,这两部作品具有戏剧性,令人愉悦。但只是给人带来一次性愉悦的演奏。为了达到个人表现的目的,他在速度上任意改变,放纵和自恋难以克服。” 

 德国权威音乐杂志《STEREOPLAY》将陈萨的新碟作为2008年11月号的封面,有“欧洲钢琴评论教皇”之称的阿缇拉•斯坎姆帕伊(Attila Scampai)给这张大碟的音乐阐释打了9分,录音品质则给了满分10分。 

为什么要推崇这位与郎朗相比并非魅力四射、初登国际乐坛的新秀呢?Attila Scampai(阿缇拉•斯坎卡帕伊)解释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张由里斯本的Erdo Groot制作的多声道的SACD和立体声CD双层唱片,超越了一般听起来闷声闷气的黄标立体声。它使得独奏者的坚定果敢、一气呵成的演奏更清晰、同时更加具有深度。二是陈萨的诠释风格非常果断、充满张力,她对音乐结构的解读也更加睿智,她的演奏非常细腻,但是不会迷失在其中。相比郎朗以自我为中心、讲究细节矫饰、 香水味儿扑鼻的风格,陈萨更让我喜欢。陈萨的演奏更加严谨同时也更激动人心,除了展示全部富于诗意的美感之外,她总能感受到火山爆发前地壳里的运动,她的潜力就在于时常处于感情绝望的边缘,在这个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作品中,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这点。陈萨演绎准确、充满戏剧性的演奏风格,把人带入了音乐的漩涡中,特别是乐曲过度段的决定感,就像在《E小调协奏曲》反复前情感的积蓄。”Attila Scampai(阿缇拉•斯坎帕伊)最后再次重申:“我很少听到如此坚定果敢、权威性的演奏……”。——德国《音响发烧友》杂志11月刊,标题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英国《观察家》报也载文,欧洲音乐界担心中国钢琴浪潮始于郎朗,而也因郎朗光鲜俗气的炫技而终结。但又庆幸会因为陈萨而不会让它终结。Guy Dammann(盖•达曼)写道:“重庆出生的陈萨天生是肖邦演奏家,她的触键清澈,闪耀着光彩,与作曲家自由、抒情和忧郁的风格完全契合。慢板乐章似镶嵌着珠宝,均是以情感为核心,展现了陈萨自由驰骋的思想,可喜地是,乐团能够出色地予以配合。”

 阿缇拉毫不掩饰自己对陈萨的喜爱,“除了展示全部富于诗意的美感之外,她总能感受到火山爆发前的底层活动,她的潜力就在于令你时常处于感情绝望的边缘。在这个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作品中,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年相若,道相似,乐评人、乐迷、媒体已经习惯对陈萨、郎朗、李云迪3人进行比较了。陈萨的态度大方、松弛。 

 “我不介意媒体作比较。有些媒体刻意去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伤害。但如果只是从专业角度分析各有什么特点就很健康。” 

 在她家里有整面墙的书架,里面码满唱片,“当然也有郎朗和李云迪的,他们出新唱片,我都会听,哪里弹得好、哪里的处理我不认同,比较一下都是有益的。”    

一挥手就这么扔出去了 

 枯燥而艰苦的琴童生活是他们少年时期共同的底色。 

 郎朗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闭关”练琴,有过被逼得几乎要把琴砸烂的时候,陈萨和李云迪也曾为投考四川音乐附中拼杀。就连邻居也自觉担负起监督之责,“如果我不弹了,隔壁的叔叔阿姨马上就会来敲窗户:萨萨,怎么了?” 

 当过兵的父亲激发了陈萨的韧劲。“我父亲是特别雷厉风行的人,对我一直是奖惩分明。如果假期我想到哪里去玩,一定要完成多少作业或练多少琴,比如把某本谱子从头到尾弹一遍。” 

 父亲还有条特殊法则,“完成钢琴课内容的时候,不能显示出任何怕苦怕累娇弱的状态,哭更不可饶恕。我性格里也有一些倔强的东西。不哭就不哭呗,谁怕谁。” 

 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钢琴总是奢侈品。陈萨的第一架钢琴来之不易。“当时重庆百货大楼只有两架钢琴,还搞了分期付款。幸好是分期付款,否则一下子真付不出来。1973块。”母亲黄波至今记得钢琴的价钱,夫妻二人卖了录音机,才凑够首期。 

 在黄波的努力下,陈萨得以拜名师但昭义为师。每半个月母亲就领着闺女从重庆到成都上一次课。周六黄昏,妈妈一下班就赶到陈萨的学校,母女俩背着书包,坐6点50分的火车,晃荡11个小时来到成都。上完课后再赶当天5点多的火车回家,一下火车就是星期一了。然后两人从火车站分头往学校和单位跑。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 

 多年以后,只要听到音乐里有火车声,黄波会本能地想起那些混乱情景。她至今感到难受。 

 1989年,陈萨在全国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中夺得了一等奖。然而第二年,父亲被检查出胃癌,并在年底离开了人世,去世时他只有42岁。 

 爸爸去世,悲痛的同时,小陈萨不再有放松的借口,“练琴时,学习时,潜意识中都会努着劲儿。我现在的成绩应该已经超出爸爸的预料。”有时她和母亲感叹,如果演出结束时站起来鼓掌的人里有爸爸,一切会多么完美。 

 1996年,17岁的陈萨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获得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的第4名,后经钢琴大师傅聪先生推荐,获得在伦敦乔凯音乐学院跟随乔安•哈维尔学习的机会。 

 “从内心来讲,我不希望她走那么早。但当时她身边的老师、朋友都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证件和经济原因,黄波没有送女儿到英国。“她是从香港走的,我只能送到深圳的关口。一挥手就这么扔出去了。才17岁,也没接受什么语言培训,一个人到英国人生地不熟的。” 

 中国的孩子早已习惯父母打点妥当一切,琴童更是如此。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生活开始变得具体。从靠方便面过日子,到自己做意大利面,直至娴熟烹制多国美食,陈萨像小时学琴一样,一步步前进着。是这些看似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让她的琴和心一同静了下来,敏锐地捕捉到音符间那些复杂多变的情绪。无论是想法还是琴声,陈萨都希望自己的表达不那么简单,经得住品评。 

 “音乐不是只要快就够了,60岁老人的手指不会有16岁小孩跑得那么快,但他的内涵足够让你感受一个博大的世界。” 

 她读很多音乐家的传记:杜普蕾、玛丽亚•卡拉斯、舒曼、施纳贝尔……读这些有什么用?让乐评人替陈萨来回答。“对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她有明确的色彩和效果的概念,明了这部作品和音乐之外事物的联系,而太多的年轻钢琴家只把这部作品看作一堆音符而已。” 

比女强人更完整

 最近两年陈萨在国内的演出渐渐多了。演出后、签售唱片时,总有琴童家长领着孩子,恳请她传授比赛经验。 

 不久之前的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中,陈萨应邀担任评委。很多孩子在5分钟之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但5分钟可以,10分钟呢?真正优秀的作品至少要20、30分钟。何况光有技巧是不够的。音乐不是奥林匹克。体育有个绝对值,音乐和艺术是非常抽象、精神化的冲击。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并不一定是最佳诠释者,比赛更像一个窗口,你是通过这个窗口走出去而已。” 

 陈萨已逐渐进入成熟期,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坐在钢琴前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也在提高。不是小时候那种小聪明了,现在走得很踏实。” 

 没演出的日子,华美礼服换成了T恤加运动裤。她不再保持钢琴前的正襟危坐,将严肃或澎湃统统放下,两腿一盘,悠闲地坐在沙发上,享受午后的阳光。 

 客厅里乐谱造型的栏杆以及大提琴形状的餐椅,向访客暗示着主人和音乐的亲密关系。栏杆上的那段乐谱是舒伯特钢琴五重奏中的一段,装修时陈萨还在国外,她男朋友和工人交代时费了好大功夫,给了她一个惊喜。 

 “我的手没有买保险。旅行时肯定是自己提箱子,当然,回到国内我男朋友不会让我提了!”说到男朋友她笑得很开心。 

 比她大10岁的男友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有很强的鉴赏能力,在陈萨的生活中充当了多种角色。“他是男朋友,也是精神导师,我们像朋友一样聊音乐,我的演奏也会问他。这份感情非常平衡。”她大笑起来,“什么都要complex,爱人也如此。” 

 “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那种生活她不欣赏。“每次音乐会之后都会兴奋过度,必须靠安眠药入睡。如果是密度很大地连续巡演,演奏完吃药,睡觉,起床练琴,再演奏。这样的情况连续两三天以后,我就会觉得太久了。也许这样是很职业,但绝说不上好生活。” 

 所以她有意控制演出频率,有机会就去看看画展或者漫步森林,“我喜欢到大自然当中去过滤、洁净繁冗的生活,每一次都会有所感动。” 

 爱吃的陈萨还从川菜中得到了启发。“一个成都小吃就那么多佐料!味觉的层次感会不会提高我对音乐的理解?答案是肯定的。” 

 她笑自己贪心,“什么都想要,不肯放弃事业,又希望做比女强人更完整的女人。”

 前路漫长,“我会一直弹下去。一个人要经历质的飞跃至少需要5到10年,所以我推荐你听我20年后的东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51y8apwq&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陈萨演绎贝多芬“暴风雨”

   编者注:本人原载《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15期,作者:徐梅,唐跃)。这篇访谈很轻松,也很教育意义。对陈萨而言,做钢琴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这辈子选择了钢琴,有付出、有收获;有开心,也有些许寂寞。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就好像她的演奏,有人喜欢,也有人不那么喜欢。重要的是,她投入了进去,也能走得出来。钢琴不是吞噬生命的黑洞,但也不能说是生命的点缀那么轻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要面临各种选择,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特殊的才华,也没有足够的运气,所以我们是普通人,注定没有明星的光芒——但是否就要在平凡中“沉沦”呢,或者说做一个彻底的“俗人”呢?其实不是这样。我越来越感觉品味的重要,如果说饥荒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条件去追求文雅,那么今天的外在条件,其实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生活质感和生命质量的阻碍。聆听古典音乐,理解演奏家的演绎,便是通往美的努力。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关注陈萨,关注她的成长与进步(也关注更多音乐人),其实他们也在关注我们的成长与充实。陈萨说“我推荐你听我20年后的东西!”我说不,我要从现在就开始听!一直听到20年后。音乐的成长,或者是与音乐、与演奏家一起成长,难道不是音乐最大的魅力所在吗?陈萨加油!

欢迎关注每晚古典音乐会

为您推荐最精彩的古典音乐视频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图书推荐书店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梅纽因米开朗杰利丨精炼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丨布伦德尔伊利亚•穆辛丨阿城丨瓦格纳范竞马丨阿格里奇丨托斯卡尼尼郑京和赵晓生肖邦张昊辰郎朗格拉夫曼丨弦乐必读丨郑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大师记忆丨索弗罗尼茨基丨波格雷里奇尤金娜丨纪念马勒丨重磅译文丨索弗罗尼茨基丨王健谈巴赫丨纪念瓦格纳刘诗昆丨杨梦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孙颖迪卢卡斯·迪巴格丨古尔达丨霍洛维茨他曾为毛主席演奏丨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波利尼访谈丨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丨小泽征尔的坚持丨阿格里奇11岁的爱情十六岁便击败奥伊斯特拉赫的内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谈钢琴教学丨纪念阿劳丨著名钢琴家谈肖邦陈萨谈钢琴家生涯丨陈萨语录丨陈宏宽的教、学感悟丨纪念科尔托丨纪念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丨李传韵但昭义谈培养李云迪、陈萨的经验丨马友友《钢琴背谱十法》丨从解构主义视角看钢琴音乐表演中的个性问题丨听作家余华讲述勃拉姆斯的孤独丨焦元溥:为什么要背谱丨作曲家王西麟谈中国文学家的音乐修养丨我们向“为撒旦交税”的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丨李云迪与小泽征尔谈普罗科菲耶夫与拉威尔丨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古尔德语录丨小提琴家穆特的莫扎特情怀丨现代西方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本身的抽象性保护着肖斯塔科维奇丨十九世纪法国音乐是如何冲破德国音乐束缚的?指挥家郑小瑛访谈贝多芬在我们中间指挥大师克伦佩勒邓泰山:东方语言不是拼音语言,而是音调性语言,这让我们对旋律更为敏感上帝问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来看声乐大师周小燕先生如何传授学生正确保护自己嗓子的妙方廖昌永演唱《老师,我总是想你》,周小燕含泪微笑起身为学生鼓掌……纪念马勒丨李欧梵和在天堂的马勒对话丨马勒作品的聆听次序丨马勒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血有泪丨死亡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马勒早就心有所悟……杨松斯谈马勒丨演出马勒令人兴奋丨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感叹“我这两个小时就是生活在天堂”TED演讲“古典音乐与眼睛闪烁”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哈农库特走了,其倡导的“古乐运动”,你了解多少?门德尔松: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巴伦博伊姆丨打通歌剧与唱艺术歌曲任督二脉的菲舍尔·迪斯考世界悬于深渊之上时,富特文格勒用布鲁克纳摆脱人间苦恼王健丨中国民乐五分钟内天下无敌丨古典音乐更关乎人的灵魂阿格里奇丨缺少音乐天分没关系丨前提是你必须热爱音乐布伦德尔丨过分诗意是对莫扎特的误读丨给莫扎特演奏者的几点建议其实音符越少越难弹丨赵晓生采访周广仁丨响而不砸,轻而不飘才是钢琴好声音傅聪谈肖邦丨二十四首前奏曲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丨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卡珊德拉的预言里头从李传韵的肚痛坚持演出视频想到肋骨断了的傅聪丨“只要你对小提琴充满爱,用真情呵护它,琴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滋润,它必然会给你回报!”傅聪的岳父梅纽因(1916.4.22)诞辰一百周年丨他年轻时从未进过电影院丨他的一生都花费在创造乌托邦傅聪的莫扎特丨K459丨K595丨K482丨莫扎特和希腊悲剧一样没有怜悯、世事无常丨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一些学琴必读丨傅聪谈如何"表达"音乐丨既忠实又生动丨演奏者的个性要渗入原作中丨一个人的个性越有弹性,能体会的作品就越多。傅聪深圳访谈丨我练琴的时候在想什么丨谈钢琴学派丨谈阿劳丨减压的惟一办法是投入丨很多学生缺乏整体知识丨面对大师作品我永远战战兢兢。傅聪写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丨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我内心的东方气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