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内田光子的舒伯特《十二首连德勒舞曲》(D.790)吗?
浅析舒伯特《12首乡村华尔兹》
我们大多熟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殊不知他的舞曲也有独特的动人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12首乡村华尔兹,让大家领略舒伯特舞曲作品的艺术魅力。
舒伯特的12首《连德勒舞曲》(D.790 Op.171),也称《12首乡村华尔兹》,创作于1823年。与舒伯特的交响乐作品和艺术歌曲来比,他所创作的舞曲一直都不太受到重视。但这些舞曲迷人的旋律、活泼的节奏、精致的和声都能立刻将听众吸引住,本文旨在通过对12首连德勒舞曲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于舒伯特舞曲的了解。这些小舞曲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乐段、单二部曲式或是单三部曲式。四三拍,特色在于它们的和声和舒伯特的创作手法。
第一首,D大调,四三拍。这首小曲分三个部分(即1—16小节;17—32小节;33—52小节)。其中1—32小节是一个平行的复乐段,两个乐段只有最后一小节(16小节和32小节)不同。32小节由D大调转至F大调。此曲在第二乐段末(32小节)只用了一个音就从两个升号的D大调转到了一个降号的F大调,配合着zf的力度,给人明显的调性变化感,而42—43小节由F大调转回到D大调时,虽然43小节已经是D大调了,但是由于43小节的旋律声部降B这个辅助音的运用,使得听起来这的转调非常的柔和、平静。接下来乐句中有离调倾向,给人感觉高潮部分与前两个乐段相比多了些不安和躁动。
第二首,A大调,单三部曲式(1—8小节;9—16小节;17—24小节)。一共六个乐句,一个乐句转一个调。一开始的4个小节是A大调,出人意料的它停在了六级上,和声进行是Ⅴ—Ⅰ—Ⅲ级级进到Ⅵ级,然后紧接着马上就转到了升f小调,整个乐句结束在升f小的的终止式上,终止时不是根音旋律位置,整句听起来给人一种游离的感觉。后两个乐段的调性安排是这样的:升c小调—关系大调的属大调—B大调—属小调—升f小调—关系大调—A大调。第9小节是升c 小调,第13小节是B大调,这两个乐句都是以Ⅶ和弦开始的,而第17小节升f小调这一乐句是以Ⅴ/Ⅴ开始的(传统和声进行中不太常见)。
第三首,D大调,平行复乐段(1—8小节;9—16小节),5至8小节是前四小节的重复,13小节是9小节的下三度模进。这首舞曲在乍一听起来,调性感不明确,听到曲子结束处才感觉出真正的和声属性。原来这首小曲和声上的特点是舒伯特采用了结尾的和声进行方式开头,所以会产生如上所述的感觉。如第1至4小节的和声进行:Ⅶ7/Ⅱ——Ⅱ——Ⅴ7——Ⅰ(传统曲式的进行中,这样的进行是出现在乐曲结束处的),第3、4小节中降B、还原B、升G以及升E这些变化音的使用,也阻碍了听者对调性的判断。第二乐段第一乐句转到了D大调的二级调E大调G上,同样是这种和声进行,Ⅴ56/Ⅴ——Ⅴ2——Ⅰ6,最后一个乐句转回了D大调,调性在这里变的明朗了。调性布局是D大调——E大调——D大调。
第四首,D大调,单二部曲式(1—8小节;8—16小节),平行的复乐段。这首小曲子的特点在于一开始就不断的打破听者的“思维定势”,如在前两个小节主题出现,第三小节之后本来期待听到的八分音符进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小节动机一的模仿。在第7小节属功能进入后旋律给人的感觉是风格发生了变化,引向了完全终止。第二乐段就是主题动机的发展,旋律中的半音进行让转调听起来很柔和。
第五首,b小调开始到B大调结束,三部曲式(1—8小节;9—16小节;17—24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很多色彩性和弦,如Ⅲ、Ⅵ、Ⅶ等,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感觉。曲子的调性布局是b小调——D大调——b小调——B大调,在第三个乐段中作曲家运用了升高调式二级的变化和弦。此曲的特点是没有完满终止,每一个乐段的结束旋律都是五音旋律位置,给听者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这样与升g小调的第六首舞曲完美的联系在一起。
第六首,升g小调,三部曲式(1—8小节;9—16小节;17—24小节),此曲从头至尾都在升g小调上,第二个乐段由第一乐句发展而来,第三乐段由第二乐句发展而来。虽然调性无变化,结构材料也清晰明了,但是舒伯特就是用这样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材料发展成了吸引人的小乐曲。第一乐句是四个声部,由它发展成的第二乐段三声部,左手都是低音区的八度,是f和zf的力度,具有交响性。接下来的由第二乐句发展来的第三乐段是弱的力度开始,所以第二乐段是此曲的高潮,虽然材料不是新的,但力度上与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七首,降A大调,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8小节;9—16小节;17—24小节;25—32小节),但是在第16小节结束,作曲家划的是双竖线,那么我们可以把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都看成是平行的复乐段。如果把这四个小乐段看成一个整体,那就是四重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是完全再现。曲子由降A大调开始转到近关系调降b小调后又转回到降A大调,几个乐段都结束在主和弦五音旋律位置,吸引着听者继续往下听。节拍上此曲每一个乐段的第一乐句两小节一个重音,四六拍的感觉,与每一乐段的第二句四三拍的重音感觉形成了对比。
第八首,降a小调,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1—8小节;17—24小节,25—32小节),9—16小节是1—8小节的完全重复,25—32小节是变化再现,有两小节转调到了降D大调,而且第一乐段的重音在一小节的第三拍上,给人一种乐曲从正拍开始的感觉,其实看乐谱才发现这首乐曲时弱起的节奏,到了变化再现的第三乐段,节拍重音回到了每小节的第一拍。对比的第二乐段材料发生变化,和声一直在属功能组的和弦上变换,还出现了降低三音的导七和弦。
第九首,B大调,平行两句体乐段(1—8小节;9—16小节),欢快的。与上一首相反的是,这首曲子是正拍开始,而作曲家却把重音放在了四三拍的最后一拍上,给听众弱起开始的感觉。和声上有趣的是,作曲家一开始就运用的是主三和弦(一级四六)和属七和弦(五级七)交替出现,在第3、4、5小节出现了这样的和声进行Ⅰ46——Ⅴ7——Ⅰ,不过右手演奏的旋律八分音符的流动并没有造成终止的感觉,接下来的第6、7、8小节向B大调的属方向离调,让旋律的运动起了变化。
第十首,B大调,平行复乐段(1—8小节;9—16小节),调性安排不复杂,B大调和升g小调,它们是关系大小调。整首乐曲的和声背景几乎都是属七和弦和主和弦的交替,偶尔出现一个导七和弦。这是一个优雅活泼的舞曲,一开始听觉上是明亮的大调感觉,在第一个乐段的结尾,即第7、8小节变得暗淡柔和了,这个地方作曲家运用了一个重升f,这里是转调到了升g小调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连接,产生了与明亮的大调对比的效果,两小节之后紧接着又转回了B大调,在13和14小节处调性又转到了升g小调,但是右手演奏的是中强力度,依然是明亮的大调旋律,所以这里就没有产生如上所述的对比感觉。
第十一首,降A大调,平行复乐段(1—8小节;9—16小节)。这首小曲子的第一个乐段是在属持续音的和声背景上阐述主题,主题分两个动机,由主题1发展出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和第二乐段,第二乐段作曲家运用了色彩和弦并向降A大调的其他音级方向离调,使和声背景更加丰富。
第十二首,E大调,平行两句体乐段(1—8小节;9—22小节)。这首小曲的两个乐句都是由长为两个小节的乐节组成,两小节一个的重音标示让听者感觉这是四六拍的乐曲,而看谱子才发现这不但不是四六拍,而且还是弱起小节开始,又给人造成了错觉。乐曲大部分和声还是主属功能交替,其中穿插色彩和弦。整体上给人安静、舒缓的感觉。
往期舒伯特:1、如何理解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爱得要命丨却从不关心歌词内容丨如何把握声乐中的乐与诗的关系丨二者可以完美结合吗丨舒伯特《纺车旁的格丽卿》;2、傅聪谈音乐丨“舒伯特好像是外星球的一个流浪者来到我们这个世界”!3、“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丨你们觉得舒伯特最痛苦的是什么地方?4、终结与滥觞丨舒伯特的晚期风格与死亡意象;5、舒伯特的晚期风格与死亡意象丨一旦失去了天启宗教的安慰,死亡与毁灭便成为一种无法逃避而令人窒息的魔咒;6、1828年对于舒伯特来说,既是结束,也是开始丨这一年的作品,宣告了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真正到来!7、“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飘去”丨从《小夜曲》看舒伯特创作风格;7、舒伯特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向一切欢乐和希望告别!8、舒伯特的音乐源自其切身的痛苦,这痛苦的结果至少能给世界带来些欢乐!9、舒伯特《冬之旅》的钢琴伴奏何以激动人心?10、聆听舒伯特作品里的贝多芬式的激昂和宁静丨如何演奏《C小调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D.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