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跨媒介叙事刍议

凌逾 跨界经纬 2021-12-03

跨媒介叙事刍议


凌逾:《跨媒介叙事刍议》,《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摘要:新旧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新趋势。跨媒介叙事整合文学艺术和媒介科技,创造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形态,独辟蹊径求创意,开拓人类叙事能力的新可能性。跨媒介叙事作为新现象,有必要归纳总结其普遍方法、难点应对、流转策略等问题。


关键词:跨媒介范式;跨界方法;跨越化合流转


[中图分类号]1206.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5072 ( 2015 ) 05 - 0032 – 08


01

一、文学跨界之道

21世纪,随着数码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眼球经济时代,世界成为图像,传统小说退居边缘。文艺在解构和建构中进化发展,文学将出现新的转型。笔者认为发展的新趋势是跨媒介叙事。但文学依然是一切艺术的母体。叙事述情、言志载道、兴观群怨,这是文学乃至跨媒介艺术的根基。如果从文学角度考察,跨媒介叙事有几种方法。


其一,文本内部的跨界整合法:文体文风混搭交织,古今文本互涉改写。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后,诗文退居二线,小说独占鳌头,兼收并蓄,传统文学功底深厚如梁启超、鲁迅等,融人许多非小说的笔法,如日记、书信、笑话、轶闻、游记、答问、诗词、史传等文类,促进文体变化,小说不仅“可做风俗通读、可作兵法志读”,甚至“可作唐宋遗事读、可作齐梁乐府读”【1】。香港新锐作家董启章小说《贝贝的文字冒险》串接电邮体、书信体、魔法体、儿童文学体、书面体与口语体,深人浅出化用叙事学,以游戏练习激发写作创意;其还创设地图体、文献体、物件体小说,如《梦华录》不以人为中心,而书写99种物件成99个短篇,以共时法再现香港史,从物物关系看尽香港繁华与孤寂【2】。西西的《哀悼乳房》综合数学体、对话体、词典体、联体、互动体等,用疑问启发式文字表达,不多说,不说满。除了文类活用,还有主题、人物、情节的挪用转化等,如鲁迅、刘以瞥、西西、陶然、李碧华等都是故事新编高手。陶然晚期微型小说实现创作自我突破,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进行跨越时空的故事新编【3】,穿行于抒情与魔幻之中【4】,这恰似朱利安·克里斯蒂娃说的互文性,即文本都是对过去引文的重新组织。香港文学善于纳旧迎新,在技巧、结构、语言、美学风格上均有创意。



其二,文本外部的跨媒介借用法:以文学为主体叙事,吸纳其他艺术或媒介技术,互借互鉴。纸上电影,如张爱玲、西西、李碧华小说化用电影语言,营造蒙太奇镜头感;采取电影化时空修辞法,时间浓缩,空间错接;运用电影化结构,串联不同时地的人事;采用电影化心理描写,内心世界外化、外景展现内心、全知全能视点间杂内聚焦式意识呈现。李碧华则从戏曲中吸取养分,重述白蛇传、霸王别姬等故事。陶然从热门电视节目《百万富翁》获取灵感,写成《认人,你肯定》【5】,化用知识竞猜游戏,但人物不是挣扎于百万大奖,而犹豫于将凶手擒拿归案大快人心,还是放生凶手以免招致更大的灾祸。全文书写受害者认奸的心理较量场面,内心煎熬惊心动魄。与此相应,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也是竞猜节目的现实人生版,流浪儿参加《百万富翁》,一夜暴富,却被警察拷打逼问,由此逐一追忆为何能答对题的惨痛人生际遇。再如,数学对角关系用于艺术创作,《对角艺术》开辟出图文互涉创意,言不尽意则辅以图示,意蕴更加多元。又如,服装设计与文学叙事交织,《古董衣情缘》( A Vintage Afair, 2009 ),用各款古董衣设计来安排情节人物,结构也类于缝制法;这与西西的触觉生态学式“缝制体”如出一辙。【6】黄碧云的《血卡门》展现文学吸收佛朗明哥舞蹈魂魄的非凡生命力,开创新的跨媒介创意【7】。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剧照


其三,通感(Synaesthesia)整合:各感觉打通,各官能领域不分界限。乌尔曼指出,感官渠道由低级推向高级、简单到复杂,依次为触觉、温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除了这些与外部感官相连的感觉,还有与内部器官相连的平衡觉、运动觉、饥饿觉等,符号修辞学称之为全感官通感【8】。佛家称声、色、香、味、触、法为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识的六种境界,六根互用。五官加意,感觉比喻成意觉,感觉与非感觉融合,即超感官通感、概念通感,如“秀色可餐、大饱眼福”等。钱钟书列举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句论证通感,如苏轼“小星闹若沸”的听觉修饰视觉、杜甫“晨钟云外湿”的触觉修饰视觉等【9】。心理学或语言学称之为感觉挪移或交感,对身体某部分的刺激引起其他部分反应,像交感幻觉,如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赵毅衡认为,通感是跨越渠道的符号表意,出位之思是跳出媒介体裁的冲动【10】。笔者认为,过去文人多局部使用通感,用于诗句;而跨媒介通感融合用于整体创作,全盘驾驭,如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11】打通味觉、视觉、触觉、意觉,设计各种口味的爱情:黑帮马仔的爱情咸虾酱味,难以与情人共进正餐;玛利安的爱情法国奶酪味,与史提芬因禾花雀美食而结缘,却因鹅肝不能配米通饼而分离……点心回环转盘应对众口难调,美食符号见出情色符号,食物坐标凸显人物性格:中派西派,老派新派,男派女派,雅派俗派。符号学美学认为,饮食蕴含着食材的好味、美味、鲜味诉求,属于跨地域、跨媒介符号,渗透着民族性、地方性、阶级性。也斯营造通篇的通感叙事,由味觉而探触香港深层问题,逼视文化危机,追求宽容、平等意识,由食物流动见出世界性与本土性,以味觉开启心理文化大门,开拓出味觉地理叙事的跨媒介法。十几年来,其执着于书写味觉诗文,散文集《人间滋味》【12】跨界烹调食事的人情、风景、电影、哲学,滋味独家;并与各类艺术家合作,举办《食事地域志Foodscape》,《衣想clothing》等视听嗅触觉融合的艺术展,美文美食、市声图像、摄影服饰等同步呈现,以饮食感悟人生哲理,蕴含力道。德国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1985)书写格雷诺耶一生以嗅觉寻找自我," I smell , therefore I am.”汤姆·提克威改编为电影,运用“视觉+嗅觉+听觉”通感法,传达不可捉摸的气味感受,再现个人的气味王国:如主角闻树枝时,配乐为温暖的合成金属声;嗅叶片时,配乐为低沉的女声;闻苹果,则出现小提琴演奏高音,非视觉化的嗅觉因通感产生出诗意【13】。通感通过符号衍义而形成,一如皮尔斯式的符号运作机制;并借助非语言文字符号得到表达,跨符号系统表意摆脱语言的限制。就跨媒介通感而言,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感知变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触屏操纵影响触觉,使感知变成三维结构,为传统通感法再添异彩。



02

二、媒介艺术跨界之道

跨媒介在文学艺术与科技、媒介之间跨越边界,谋求水乳交融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主辅关系。如果从整体考察,跨媒介也有多种路径。


其一,再媒介转译:一媒介向他媒介的跨界改编改写、变形转译、转化变异,这是较常见的媒介再造,《理解新媒介》【14】称之为再媒介(Remediation ),指一媒介在另一媒介基础上蔓生发展、再创造。麦克卢汉指出:一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项媒介【15】,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内容,印刷又是电报内容。新媒介都会挪用旧媒介的技术、形态、社会情境,如电话挪用口语、摄影挪用绘画、电影挪用摄影、电视挪用广播、网络同时挪用报纸与电视。再媒介种类多多,如电影改编小说,小说描画图画或照片,美术家在网上艺术馆展示作品。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话剧,以透明过道分饰两房,隐喻伶振保的左右两心房,住着红玫瑰和白玫瑰;两演员又分饰振保,再现自我与本我的辩白、独白,再现矛盾个体人格分裂式的内心挣扎。舞台剧《贾宝玉》,借用《红楼梦》人物符号,设释现代情感与社会面貌。王家卫《花样年华》取法于刘以鲁小说的对倒叙事,文学性与电影性在高层次上互通【16】。戏曲电影有多种,或原样呈现戏曲表演,如《定军山》(1905)再现京剧老生谭鑫培的拿手片断,梅兰芳《游园惊梦》、《贵妃醉酒》等戏曲电影;或再现戏剧人物传奇,如电影《梅兰芳》;或戏曲嵌人结构,戏中有戏,如电影《霸王别姬》。新媒介不是颠覆铲除旧媒介,而是再造重构,成为新的艺术品种。


电影《霸王别姬》


其二,跨媒介增生:颠覆一文本一世界一故事的传统公式,创造多媒介多世界多故事新产品,开拓出增生美学【17】。一是叙事增生:多个故事中的一个世界,如改编大卫·米歇尔原著的电影《云图》(2012),组接六段独立又关联的故事,再现同一地球世界的不同历史时刻,暗示一个灵魂的前世今生。其实,李碧华小说改编电影早已娴熟地运用此类轮回法。二是本体增生:多个世界的一个故事,一个故事N种结局:刘以巴短篇小说《打错了》(1983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盲打误撞》(1987)、韦家辉电影《一个字头的诞生》(1996);德国电影《罗拉快跑》(1998),女友救男友命,一次不成,再链接,再来,直至满意为止,成三种结局;美国电影《蝴蝶效应》(2004)四种结局,一次次给予人生反悔机会。至今,全球已有80多部此类电影,叙述聚焦于某个关键事件点,以此将剧情推向多个分叉方向,人称分叉情节叙述。这恰似电子游戏,抵达某关键情境后,玩家反复选择重来,以多选择法,进人各种可能世界。这类跨媒介热衷于对各类可能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电影《蝴蝶效应》


其三,多媒介雪球:围绕某题材,整合多媒介完成一个或多个叙事作品,电光影画、图文声色多元整合,化用最新科技,创造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数字媒介联盟,多功能一体化,整合不同艺术,实现多方位、深层次的跨媒介盛宴,这属于最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这不是概括、改编、翻译故事,而是将故事从语言中解放出来,以不同媒介演绎重构、延伸拓展,滚动成跨媒介雪球。如网络超链接,涵括绘画、电视、电影等,既是再媒介,也是多媒介。跨媒介作品不再是单一符号系统的产物,而是各种符号的多重交织。因各符号分属不同的话语体系,因此只有研究叙事和语意互动而形成的意义总和,才能了解作品全貌。如芬兰科瓦斯特兰姆的都市四部曲舞蹈,整合了多种媒介艺术形式。一是舞蹈+文学:全舞有若隐若现的故事线,两男一女的双人舞、三人舞纠缠,仿若演绎三角恋爱恨情仇小说,以舞蹈捕捉潜意识,探触难言的未知领域。二是舞蹈+电影:舞者为镜头而舞,视频运用了快闪快切、晃动摇移等镜头法,舞蹈镜头与日常镜头错接,现代舞选配摇滚乐,夹杂地铁噪音,动感十足;舞者的肢体语言因视频传播而长存,不再转瞬即逝地消散。三是舞蹈+地铁:动作设计配合地铁的去来,为动感舞蹈再添流动性,再现既有控制力又无序的都市情绪张力。四是舞蹈+现实舞台:实景即是舞台,地铁广告成为布景,光源就地取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较量,各自争取生存空间。五是舞者+人群互动,在人群中舞蹈,群众既有赞赏或惊愕的呼应,也有漠然视之的不呼应,艺术家并不要求乘客立足观看,但也有潜在诉求。视频只有4分多,像快闪演出,都市节奏的现代感与打破常规的后现代感交织,全新创意给人震撼感。再如,“哈利波特、一千零一夜、九歌、花木兰”等,都衍生出文学、电影、画作、舞剧、交响曲等系列作品。《黑客帝国》( The Matrix)发展出三部电影、系列动画短片、两套漫画故事集、几部游戏;以最初产品作为文化吸引器和催化剂,各类媒介协作,构筑百科全书式的故事世界;情节信息分批传递给观众,如电影某些背景有意交代不清楚,而要在漫画或游戏中找到解释,观众需要综合所有媒介作品传递的信息,才能真正读懂。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不断增加新元素,如纪念版借用歌仔戏,内地惊艳版则加人越剧表演,还有各种文字版、电影版等。香港麦兜系列以漫画起家,但以动漫影片成名,然后拓展歌舞剧等衍生产品;但是,在情节悬念、卖关子设计、媒介连接扣点等方面,还有待深化。跨媒介艺术以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歌剧、电影和文学等形式,表达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诊释,发展情节,雕刻跨媒介角色(Transmedia Character),省思对抗、竞争、辨证美学问题,系列作品具有连续性和互文性。


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


03

三、跨媒介的跨越与化合

创意需要剑走偏锋,然后从偏锋走向正锋。跨媒介,组合关联度极低的元素,越风马牛不相及,越有创意。天才的比喻也如是,譬喻越不相关,越出人意表。但是,知易行难,知道奥妙,操作起来却甚难。首先难在跨越。创意有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突破固定思维,慧眼取舍,找到合适的跨媒介创意组合?新媒介爆炸式发展,跨界选择可能性越来越多,却带来更多难题:如何转,如何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发现跨界的无穷可能性,满足不同人的情感需求?创意多存在于临界点之间:矛盾的左右,善恶的边缘,酷儿的边界等。不少艺术家善于挖掘临界点,突破定见,逆转假设,穿越于多重体验之间,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组合越随兴,越能捕捉到神奇交叉点,创作过程和结果越有创造性。如流水能否飞扬起舞?因此发展出迪拜的顶级音乐喷泉。屋子飞翔?生成3D电影《飞屋历险记》。边走边听音乐?有了随身听。火与冰相融?有了油炸、火烧冰淇淋。洋人拍中国武侠?《功夫熊猫》就此诞生。余华由坠楼青年牛仔裤有破洞的新闻,构想出小说。奥运直播,运动觉加视觉;MTV,听觉加视觉,互相增势。创造者敏锐地发现媒介艺术间的微妙相容性,让互不相干的人事祸合对倒碰撞,电光火石般碰撞出新奇物。跨媒介的跨只是手段,最终要将创意思维付诸实践,产生出有创意的作品,得焦忘签。


《功夫熊猫》


其次难在化合,在相斥中找到意义的沸点与熔点。如何把握媒介与媒介、艺术与艺术、艺术与媒介跨界的交叉点、互通点?怎样搭才能激发化学反应?有些跨界组合能成为佳偶,如西西实验跨媒介叙事【18】,穷一生精力,打通文学与绘画、电影、建筑、音乐的关节点,具有纯净的洞察力,精于挖掘联结潜力,找到美第奇点,创造力饱满。作家朱天文小说与侯孝贤电影共生,既有同质因素的回声,如文学修养、审美情趣、成长主题、关注个人与社会历史;也有异质因素的差异,如个人经历、性别视角、职业身份,朱天文的古意与诗味,侯孝贤的野味,后者常根据演员和环境特色,即兴修改剧本。有些跨界会成为怨偶,像功能失常的庞大家庭,像十张烂麻将的不搭不靠。跨界若只是大杂烩,会水火不容,就像器官移植、植物嫁接等处理不好,会产生排异现象。媒介与媒介也有对抗性,会导致相互削弱。如图文不当,会重复叙事,互相拖累,无法实现主题升华、结构创新。因此,跨媒介连结要找出意义的交融性、精神的相通性:考察主题是否需要通过不同媒介来表现,载体是否具有包容性,提供发挥空间;吃透各媒介符号叙事特性,并加以放大,而不是掩盖;把握不同媒介异同,弄清相斥和相融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打通可叙述和不可叙述,把握叙述张力,需要智慧。



考察媒介的跨越与化合,可以手沙画为例说明,其在绘画基础上,做加法艺术,整合多种媒介艺术。一是绘画十沙具,以沙子作画,疏淡泼散、轻重勾勒,讲究浓淡厚薄,恰如笔墨与宣纸的交融,创造出水墨画、简笔画等风格,还可以左右手并用,同时作画。二是绘画+文学,如西蒙诺娃《常回家看看》,叙述父母一生故事,养育子女,日渐衰老,却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忙碌的孩子;然后老去一人,独守空房;父母死后,子女在墓前悔悟。几分钟短剧,催人泪下,除了画面精妙,衔接紧凑,还有配乐动人。三是绘画+音乐,根据情节,讲究精细配乐,恰当搭配摇滚、慢板、钢琴小提琴等,仿佛音乐剧,拨动心弦。四是绘画+投影十视频,沙画不是固定成品,而是随画随擦,一闪而逝;但因用透明沙盘为载体,投影作画,屏幕展示,又录制成影,广为传播,成一条龙产业,画作和画者形象也得以永久保存。手沙画呈现绘画过程,静态绘画而有动态美感,给空间艺术注人时间因素,既呈现长卷画轴式的确定故事时间,也呈现作画的偶然叙事时间。五是画者+观众,沙画之妙不在于最后成就的画作,而在于作画的现场感、表演性、运动性,生成互动艺术,观众笑声掌声不断,泪眼镜头不断,画者有时还变为指挥家,召唤观众以掌声作为节拍器,煽动性如歌舞明星与粉丝的互动。观者即时欣赏即时画作,忍不住思考“下一幅图到底是什么?”画面衔接,吸收文学的蝉联修辞、音乐的“鱼咬尾”法,上图的细节特征,成为下图的生发基础,调动观众的互动创作激情,激发出二次叙述,超越画者思维,获得审美快感。沙画借助现代科技,绘画与影视结合,听觉和视觉联动,让人耳目一新。但沙画若处理不好,也会产生对抗性、不和谐。如作画本不受时空限制,自由随性;但沙画即时展示作画过程,且不容修改,画者此前要反复练习,胸有成竹;现场感和表演感压抑画者的即兴创作灵感,容易变成匠气,变成机械复制的产品,少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感。作画时间浓缩,无法让画家冷静绘画,反复思考打磨。观者本需用心赏画,一旦限时限刻,会破坏审美韵味。沙画抽象概括,传达信息少而模糊,属于冷媒介;而布幕文字旁白说明,高清晰度,观者想象参与度较低,属于热媒介;沙画若旁白过多,会破坏绘画的朦胧感和想象性。若一画只配一乐,则有些画面衔接会配不上乐曲的行云流水感;所以要用心选择各种适配乐曲片段。手沙画发展排除万难,与时俱进。1973年,首创者匈牙利弗兰克·库科的代表作《伊甸园》,展示太古洪荒、动物世界、伊甸园亚当夏娃、耶稣等图景,演绎开天辟地的创世纪史。随后有乌克兰的西蒙诺娃,善于双手作画,与观众互动,《Crazy Sand》讲述二战生离死别,以情动人。2004年,苏大宝为沙画注人中国元素,如《梁祝》、《渔舟唱晚》等,重意境美。其他艺术家另有招数,或改编电影,如《泰坦尼克号》配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或配舞,如《青花瓷》配周杰伦同名曲,舞者着青花舞衣,起舞于青花银幕地板,演绎民族风;《中国风》则加武术元素;二维沙画融人三维的舞蹈武术,立体感、动态感更强。手沙画、沙画舞蹈、影子舞蹈都借用投影设备和影像幕布等装饰语言,光影成像。如2013英国达人秀的影子舞蹈,演绎逛城市、骑摩托、打的士、坐飞机、看动物园、赏自由女神像等细节,再现男女新婚、生子、男人战死疆场的悲剧,舞姿倒影与屏幕影像交融,配乐恰切,诗意呈现流动成像,声光影画创意令人叫绝,既像黑白默片,也像中国皮影戏。这些跨媒介艺术都借助互动想象,整合文字、影像、音乐、舞蹈符号,成为动态的连环画、手上的舞蹈、音乐的MV、文字的影像,创意独特。未来沙画也可改进:如彩沙作画,增加色彩感,这可向西藏佛教的唐卡彩沙画取经;加上3D,4D技术,则更有可观。跨媒介叙事扬弃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性,而求熟能生巧凭心悟的手艺原创力,时时处处要求创新不断。


沙画


04

四、跨媒介的流转

跨媒介文化流转难。阿帕杜说全球化有五种图景:跨国的人种、资金、观念、媒体图像、技术流动。跨媒介应时而生,也要随时而动,号准时代脉搏,把握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文化流趋势,看准流动之河的方向;像太极图阴阳流转,永远处于动势,才会有生命力,行走于潮头浪尖,先知先觉;而不是深陷流俗,后知后觉。不同文化的流转能激发创意。詹宏志认为有三类情况:“一是异民族文化对本体文化的冲击,二是品味文化层级的流动与辩证性,三是次文化团体对主流文化的刺激”,【19】。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异族文化渗透几乎到了看不见的程度,而且不同层级品味也在互化:大众的变成上层的,通俗的变成高雅的,青年、女性、特殊族群的文化变成主流文化。


香港街头


跨媒介创意要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流转,才能完成。这对两者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创作者要求起码有三。一是博: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职业多元,阅读阅历越丰富,知识经验越渊博,据点越高,越多才多艺,组合可能性越多,越有利于成就人的交叉思维,激发头脑风暴,产生创意,开拓出美第奇效应【20】。跨媒介研究也要求学术混血,符号学、叙事学、媒介学、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跨界思维面越广越好,联结触点越小越好,口子大,开掘深。词手林夕为培养对各类文化的触觉,捕捉思想灵感,常年同看四个屏幕:电视、电影、网络、工作电脑,让人叹为观止。学者谢有顺等也常提到同读多本书经验。二是广:古今穿越、中西异地交流,跨时代、跨语言、跨民族、跨领域吸纳新元素,才能开拓新文艺风。后现代社会强调同时性、同存性,不同时空在同一立体面展开。好莱坞电影《银翼杀手》再现洛杉矶国际化都市,人种各色,语言混杂;巨屏闪烁的广告照亮肮脏污秽的街头,后工业的衰败与高科技的垂直传送带,犯冲存在;人类与复制人抢夺生存地盘。香港也如是,容纳着诡异历史、尴尬地理、混杂人种、不同生活制度带来的不同消费观念、多元的生存和价值观念,富有典型性。多变多元的复杂社会,只有后现代时空展示法才足以涵括。三是创:见人未见,想人未想,独辟蹊径。文化缔造过程在于,从先知先觉经营者、到后知后觉跟随者、再到不知不觉消费者。在跨媒介转型路途中,要做先知先觉者。创造新术语。如西西创设“我城”,标题成了香港熟语;创设“家务卿”术语,对应于“国务卿”;小说《解体》又贡献新词“能体”,即依附附于人体的灵魂、思想、脑电波、光环等类物体。在叙事创意方面,让能体自我陈述,现身说法,报告消失过程;像前期小说《浮生不断记》般,有意使用长句体,让人喘不过气来,表达对尘世的厌倦感、压力感、无奈感,绵延不绝。全文的形式与内容绝配,探究两重死亡:伴随肉体萎谢,画家身份消亡,灵魂消亡;在电脑时代,传统山水画艺术也土崩瓦解,能体解体,灵韵无存。这为新时代写的悼词,深刻而哀伤。创造新思维。电影吸纳3D技术、电脑合成技术,与电子游戏整合;微信、博客、微博影响网络文学;音乐剧歌舞艺术整合新变;体育小说、建筑文学、地理小说拓展空间叙事;这些跨媒介要求创作者具有广阔视野思维,具备高超的创作技巧;既需个人天赋,也需集体智慧、团队合作;要出精品,更需千锤百炼。


好莱坞电影《银翼杀手》


面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跨媒介艺术作品,受众如何接受、反馈参与?跨媒介叙事挑战受众已有的赏读习惯,要求新型受众,有新知识背景、眼界、素养和胸怀,接纳新鲜尝试。赖声川说:“人类最伟大的创意作品能够将观看的人提升到更高的觉知、更高的存在……甚至于全人类和宇宙都连结在一起”。【21】如果艺术家有敏锐的跨媒介意识,那么受众也要有多才多艺特质、敏锐视野,挖掘新作品隐含的丰富元素,体悟到跨界艺术的奥妙和不足。


在当今人文社科领域,强调创作者与接受者互动,已经成为新时代特征。狂热痴迷的受众被称为粉丝,粉丝文化研究日益鼎盛。亨利·詹金斯论著《融合文化》【22】探讨最新的跨媒介融合策略和粉丝文化影响力,分析了六个案例。真人秀电视《幸存者》,铁杆粉丝们为拆穿节目发展结局,建立网站,辩论分析、侦探预测,发挥集体智慧,结成知识社区。真人秀《美国偶像》既有歌曲唱片、书籍电影,也有巡演活动,将产品植入电视,或说是将电视植人广告,运用情感经济学(Emotional Eco-nomics ),制定营销策略,量化受众需求,打造受众至爱品牌,赢取情感资本。《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电影风靡全球,引发粉丝潮,如少女希瑟·劳佛尔仿造创办((预言家日报》,为全球的哈利粉丝们提供自由改写创作的平台。哈利波特系列还引发了连串争论:基督教势力反对其书写巫术异教;教师、图书馆员、出版商则对抗宗教力量;华纳兄弟公司控诉粉丝侵权挪用内容;最终,基督教团体提出“识别能力”概念来调和矛盾,即让孩子和家长批判阅读,如哈利母亲护子牺牲,可作为基督之爱正面宣传。通俗文化跨界建构集体意义,广泛影响宗教政治、法律广告等领域,演变民主政治图景:整合作为拉取媒介的互联网和作为推送媒介的电视,主流与草根媒介融合,博客写手像拆穿者般,影响选举进程,公民由知情型向监测型转变,如《模拟人生》游戏,模拟总统选举,游戏者的行动在阿尔法城社群内会导致相应后果。跨媒介创意需要原创团队推进,也依赖粉丝团队推手,如同人小说、粉丝小说(Fan Fiction ),指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的人物、情节或背景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星球大战》制作方对同人小说、戏仿电影游戏的草根创造,最终不得不采取合作模式。总之,融合表现在内容的多媒介渠道流动,各种传播体系协作,获取信息方式更多样,自上而下的公司媒体,自下而上的参与文化,两者关系也更复杂。


电影《星球大战》


粉丝的沉醉、陶醉,被界定为沉浸。跨媒介叙事4“Ⅰ”元素起关键作用:沉浸(Immersion )、交互( Interactivity)、整合(Integration)与影响(Impact )。沉浸和交互引导受众深度融人媒介叙事中;而整合和影响则将故事从屏幕向现实生活拓展【23】。沉浸即体验陌生的异质世界,恰似陆生动物浸泡水中;沉浸性指沉浸环境、作品的外部客观属性;沉浸感指内部主观感受。布莱斯指出:虚拟现实意在创建沉浸感觉,产生脱离所处现实世界感觉,其由感觉器官独立产生,而不是心理想象力产生。沉浸艺术要求发动全感官感知,不同于传统艺术保持相对独立性、完整性,而鼓励交互参与,像戏剧般营造虚拟世界。瑞安构建沉浸诗学的三个类型:空间沉浸,原文本构建的世界扩展;时间沉浸,叙事进程的流动;情感沉浸,移情效果,唤起情感反应【24】。《理解新媒介》将沉浸称为直感性(Immedia-cy),又叫无中介性,让使用者把注意力放在内容本身,忽略媒介的存在,沟通更直接【25】,如虚拟实境( Virtual Reality)以第一人称创造临场感与真实感。与之呼应,有超媒介性(Hypermediacy ),指在意义制造过程中,让使用者注意到媒介存在。数字多媒介艺术处于CMC (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环境下,人机合一,声音用耳听,影像用眼看,媒介切换用手,触屏或鼠标,利用组合神经系统去感觉并响应,谋求更简化沟通,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设计不同接口,更自由运用媒介的中介性。因此,直感性和超媒介性虽矛盾,但也能实现融合。跨媒介艺术不管要引导受众沉浸,还是自爆虚构引导受众激情疏离、出位跳离、后设思考,都强调受众的重要性。经典叙事学多从作者角度考量,研究如何表述作者意图;而后经典叙事学多从读者角度考量,考察如何全方位调动读者思考,促使读者再创造文本的意义,强调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等关系。


目前,跨媒介叙事正在发展初期,渐渐从非主流转到主流,此时有必要建构相关的方法和理论。跨媒介创意需要跳跃式思维,hypertext式心智,强调顿悟性、直觉性、非线性、非理性,创意即点子,为灵机一动的随机闪电,独立于时空,无因果,不延续,碎片化。这种不可预测、天才式思维方式,类于混沌学、禅宗学,并不来源于逻辑推理,不走理性逻辑常轨。如逻辑思维忌讳推移法(Transfer-ence),而这正是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如“歌如珠,露如珠,所以歌如露”【26】。因此要建构形象逻辑话语,另辟新路。赖声川从自身戏剧创作出发,建构创意金字塔理论:创意运行时,创作者的内在像金字塔,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穿越屏障,上下打通,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顶端吐出创意产品。其用立体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示意:左右两端是“生活与艺术”两个场域,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智慧与方法”,连结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27】。创意需要连结:“潜意识和意识的连结,目的与方法的连结,个人与社会的连结,演出和观众的连结,以及这一切连结后的化学作用……大师毫不费力地找到所有的连结,达成转化····一切都是一个流畅的动作”。【28】其实,跨媒介叙事日益新鲜奇特,可以继续设想各种跨界流转方法。如果说,媒介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物质,那么有几种合作方法。一是人与人跨界法:舞者与写者、歌手与词手、作者与导演的集体创作,一人饰演多角色,或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创作;二是人与物跨界法:一人与多物,如一人同时展示几种手艺,手沙画;多人与一物,如男或女舞者跳《四小天鹅》舞曲;三是物与物跨界法:媒介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地理与文学、生态与艺术整合等。分析跨媒介创意的跨越、化合、流转的各种方法策略,意在抛砖引玉,以探索在文学、艺术、科技之间实现跨媒介创意的方法理论。


《四小天鹅》舞曲


注释

【1】无名氏:《读新小说法》,录自《新世界小说社刊》,1906年第6 ,7期,选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上海书店  1994年版,第278一279页。

【2】董启章:《梦华录》,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版,第281页。

【3】黎湘萍:《跨越时空的故事新编—论陶然的故事新编小说》,载(香港文学》2006年第7期。

【4】赵稀方:《陶然小说:穿行于抒情与魔幻的迷墙》,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2月2日。

【5】凌逾:《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一179页。

【6】凌逾:《创设“缝制体”跨媒介叙事》,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7】凌逾:《文拍与舞拍共振的跨界叙事》,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

【8】胡易容、赵毅衡:《符号学一传媒学词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9】钱钟书:《通感》,收人(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10】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11】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也斯:《人间滋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何一杰:《嗅觉通感的视听传达—以电影(香水)为例》,载《符号与传媒》第7辑,2013年秋季号。

【14】Bolter, Jay David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 2000. p45.

【15】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6页。

【16】凌逾:《对倒叙事:香港后现代电影和小说的融合剂》,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转载2014年第5期。

【17】玛丽一罗尔·瑞安:<文本、世界、故事:作为认知和本体概念的故事世界》,第四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大  会主题发言稿,广州,2013年11月7日,第16-17页。

【18】凌逾:《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詹宏志:《创意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20】弗朗斯·约翰松,刘尔铎、杨小庄译:《美第奇效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1页。

【2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83页。

【22】亨利·詹金斯,杜永明译:《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3】何宗垂:《媒介叙事的未来:沉浸、交互和整合、影响》,转引Latitude研究公司《叙事的未来》报告的观点,载http: //www. ifanr. com/137901,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8月2日。

【24】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 -407页。

【25】Bolter, lay David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 2000. p20.

【26】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7】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 97页插图。

【28】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83 -284页。



图片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邓媛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古远清:站在当下学术前沿,进一步擦亮“粤派批评”的名片

跨界太极学术 | 朱崇科:《野草》中的植物系统隐喻研究

跨界太极学术 | 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


【跨界太极】  1000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