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张磊:如何调和气血?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

邀请朋友给留言点赞

只要您有9个

即可获得奖品

注意是给您的留言点赞

不是给文章点赞哦!

送完即止

流感多发季节,多饮金银花茶有利于增加抵抗力。

以气血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不外气,气血平和则身安无病,气血失和则百病由生。


《医学心悟》中说:“且气之为病,发为寒热,喜怒忧思,积痞疝癥瘕癖,上为头旋,中为胸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中满,逆则足寒,凡此诸疾气使然也。血之为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荣而挛急,夹热毒则内瘀而发黄,在小便为淋痛,大便为肠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症非一,凡此诸疾,皆血使之也。”


由于气血为患是疾病产生的本质,尤其内科杂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多脏受损,虚实兼夹,但均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出现偏盛偏衰,因此气血辨证较之阴阳辨证更为具体,不仅可反映阴阳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可弥补八纲辨证之不足。由于气血辨证既是辨病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据,故在辨治内科杂病中,要善于调气血。



调气以和血

历代医家有关调气的论述很多,但论之较详者应推张景岳。他在《景岳全书》中说:“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备,补即调也。由是类推,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静,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


我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1)清气


清气即清气分之热邪。根据气分邪热之轻重分为微、轻、中、重四法。


微剂用于外感邪热末期,或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邪热郁于气分,出现低热,或无热,身困不舒,口干,鼻出气热,或咳或不咳,头懵头昏,或鼻塞流涕,大小便正常,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或苔黄,脉滑数,此乃轻微邪热郁于气分或伏于气分所致,非轻清宣透疏达调和莫能解也,方用清气汤,药用忍冬藤、白茅根、丝瓜络、通草、桑叶、桑白皮、金银花、薄荷、竹叶、苇根、黄芩、甘草等。


若邪热侵袭阳明经,或风寒化热入里波及阳明,出现壮热烦渴,面赤恶热,大汗出,口干舌燥,脉洪大等阳明经热盛之证,用白虎汤加减。


或气分郁较重,夹湿或湿热蕴郁,或湿初起,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用三仁汤加味,此为清热中剂。


若气分热毒炽盛,症见大热烦扰,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头面红肿焮痛,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用黄连解毒汤或普济消毒饮,此为清热重剂。


另外,尚有阳气陷于阴分,也属气分之郁热,但既有阳郁之热,又有阴经气虚,虚实夹杂,更当细辨。从微观辨证来说,可将气分分为表中之表,表中之里,层次分明,体现了表里之相对性与可分性。至于阳邪陷于何种阴经,要加详辨。



(2)理气



理气,即疏理气分之郁滞。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病即生焉。如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等。


《内经》言“百病皆生于气”,后人言“百病皆生于郁”。治郁之法,《内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根据内科杂病多郁或兼郁的特点,将气郁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及三焦之郁四部分。


上焦气郁关乎心肺,神之原总由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肺主气,“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心肺气郁出现胸闷不舒,胁胀气促,咽喉憋闷,药用合欢皮、全瓜蒌、薤白、枳壳、桔梗、乌药、白檀香等。若上焦气逆则用枇杷叶、炒枳壳、赭石、厚朴、炒紫苏子、白前、旋覆花等降逆气。


中焦气郁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脾主运化升清气,胃主受纳降浊气,胆疏泄胆汁。中焦气郁则肝失疏,脾失升,胃失降,胆失泄,出现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呕恶吐逆,噫气口苦,腹痛肠鸣等。肝脾失调应分为肝强脾弱,肝弱脾弱,肝弱脾强,肝气犯脾,胆气犯胃,分别治以逍遥丸、升阳益胃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或蒿芩清胆汤等。具体到单纯的脾气郁、胃气郁、肝胆气郁,则对应施治。


下焦气郁,多由于肾气虚弱,推动无力,气行不畅,出现小腹坠胀,单用理气药物乏效,选用金匮肾气丸加补骨脂、小茴香,取其壮肾敛气归元,郁浊之气归膀胱,气化而出。清代韦协梦《医论三十篇》中说:“古方金匮肾气汤乃胀满之圣药。方中桂、附补火,地、薯补水,水火交媾,得生气之源;而肉桂又化生舟楫,加苓、泽、车、膝为利水消胀之佐使,故发皆中节,应手取效。今人动用利气消滞之药,劫效一时,而贻害无穷,亦何弗思之甚耶?”遇肾虚腹胀,多加用补骨脂,效果较著。对三焦气郁,即机体的整个气机郁滞,出现面目及四肢郁胀,胸闷咽憋,脘腹胀满等,治疗可采用经验方郁达汤。



(3)补气


内科杂病,一方面多郁,另一方面则多虚。在治气虚方面,除重视补脏腑之气外,尤要注重补大气、补中气、补元气。


大气乃《内经》中所谓之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司呼吸,胸中大气不足或下陷,则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呼喘,或胸胁胀满,心悸怔忡。


努力呼吸莫作气逆而降气,似呼喘莫作平喘,胸胁胀满莫作气滞而行气,此乃大气虚衰之象,选《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加减。


补中气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引起的诸多疾病,诸如发热、感冒、头痛、眩晕、泄泻、胃胀、心悸、子宫下坠、脱肛、自汗等,临床以倦怠乏力,气短头晕,面色少华,大便溏薄,脉沉细弱等症状多见,不能硬搬西医诊断病名而应用之。


其加减用药,以兼肾阴虚者,加山药、茯苓、山茱萸,正好为半个六味地黄汤,说明补益后天脾土的同时,不忘补先于肾虚;另加茯苓等,与原方中党参、白术、甘草组成四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兼血虚者,加白芍、熟地黄、枸杞子,与方中当归配伍增强补血之功;兼虚阳上扰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以平潜亢奋之虚阳而不伤正气;兼气虚发热者,加白芍、白薇、知母,以滋阴清热,使补气的同时不伤阴血;兼外感者,加金银花、连翘、桑叶、荆芥;兼阳虚者,加附子、淫羊藿、仙茅以益气温阳。


元气,《内经》称之谓“真气”,禀受于先天,与谷气相合而存在于人体内,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祛除病邪的作用,人要长寿,须善于保养此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在临床中要重视元气的盛衰,并善于调补元气。自拟固元汤,即为补元气而设。



理血以和气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内经》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血液之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贮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


《内经》又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故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因此,调血总关乎气,气旺则血旺,治血虚除补血外应兼顾补气。


针对脏腑生理特点的不同,采用的补血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心主血脉,故心血宜养宜活,药选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龙眼肉、丹参、炒酸枣仁等;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血宜补宜疏,药选当归、生地黄、白芍、何首乌、香附、郁金、枸杞子等;脾主统血,主运化,脾血虚宜养宜摄,药选当归、龙眼肉、阿胶等;肾主蛰,封藏之本,肾血虚宜养宜敛,药选熟地黄、白芍、怀牛膝、枸杞子、当归、女贞子、肉苁蓉等;肺主肃降,主气,肺血虚宜润宜降,药选当归、生地黄、百合、龙眼肉、阿胶等。


气滞则血瘀,故治血瘀之证,除用活血化瘀药物外,宜选加调气之品。



来源:人卫中医,本文选自《张磊医案医话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磊。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