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藏于集体之后的个人——观《无问西东》

杜染 青苗法鸣 2020-10-01

隐藏于集体之后的个人——观《无问西东》

最早是从朋友圈了解到《无问西东》这部电影,LJY同学讲它不错并且建议二刷。那时便对它产生了相当的好奇心,想着是时候学习WY同学,看一场一个人的电影了。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又到了研院,本打算与WZ同学一同去护国寺吃个早午饭。但在蓟门桥西等公交的时候,不知怎的就谈到了这部电影,WZ同学竟然说她也想看这部片子。这可真算是一拍即合,于是乎,便打消了原计划,来了一场兴之所至的电影之旅。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就隐隐存着些期待,希望这部名字颇有几分寓意的电影能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一些触动。随着年岁渐长,近来少有作品能打动自己了。前几日看了《未闻花名》,据说十分催泪。


然而看完后,虽然略有些感动,但总是有种隔靴挠痒之感,再难有昔日看书看剧看电影时的莫名悲喜。这样的状况令我有些恐慌,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变得麻木不仁了,不复昔日的朝气与热情。梁任公十年饮冰尚且难凉热血,我高中毕业不过须臾数年,莫非要落得个冷血无情的下场?


我觉得我应该感谢这部电影,它至少能在一定时间内让我相信自己还是个会因为别人的悲欢离合而湿了眼眶的人。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打算要写点东西,来纪念一下这部电影。一方面是我确实被这部电影打动了内心,居然忍不住想要流泪,这对于一个试图追求冷静自持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要留下些所思所想供日后感慨凭吊,不然回忆起过往恐怕只能是一片空白咯。

 

基于严谨的学术作风和Susan老师的课程遗毒,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去网上搜索其他人写的影评看了一下,并且记下了notes。看完其他人写的影评后我稍稍有点失落,同时也坚定了自己要写点东西出来的念头。因为就我所看到的而言,没有人影评的内容跟我的所思所感相似。(由于本文拖延数日才得以完成,期间其实看到了一篇感受相似的文章)原来大家为之感动落泪的点并不一样,也难怪常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细想想也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的知识前见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社会身份也不同,自然对电影的理解也就不同。似我这般对电影拍摄手法一窍不通的人,自然也不会从这样专业的角度看待这部片子。




就整部电影而言,最讨人喜欢的应该是王力宏所扮演的沈光耀这一角色了吧。首先他长相俊朗、仪表堂堂。回身抬眸露出了斗笠下一张眉目清雅的面容后,便令一众本来还在吵闹的女孩子瞬间安静了下来。其次他性格温润,对父母有孝心,对他人富有同情心。父亲染病,他便去抓蛇取胆来做药,为父亲治病;母亲不愿他从军,他至死仍旧为自己的违逆而耿耿于怀;西南联大附近的村落被日军轰炸,留下一群孤苦无依的孩子,他不远千里开飞机过来给孩子们送食物,即使因此被人耻笑和受罚也一如既往。

 

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他想必再妥帖不过。除此之外,因为出身世家的缘故,他修养甚好,无论是受人欺侮还是面对老师、上司都能不卑不亢。这样的人写得一手好字、绘得一手好画也就算了,居然还跟着似乎是管家的沈叔习得一身武艺,真可谓是人中龙凤了。这样的人令人我钦佩、羡慕,甚至是有些嫉妒,嫉妒为什么上天为何如此眷顾他,把最好的都给了他。而再联想到这样一个俊逸青年最终葬身火海、尸骨无存,又止不住地为他心疼、遗憾,甚至落泪。可以说,就影片所展现的形象而言,沈光耀是一个完美的人。

 

这样完美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放弃学业而加入空军呢?答案似乎应该很简单,“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是有家国情怀的,国难当前,牺牲个人利益与幸福,显得理所应当。此时此刻,集体利益是排在个体利益之前的。”[]这是一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里的叙述,可能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理解沈光耀的抉择。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似乎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但我却并不这么看待沈光耀的行为,也并不认为个体为集体作出牺牲就是家国情怀。试看黄晓明所扮演的陈鹏为了替国家制造核弹而远离爱人,长途跋涉至大西北,经年累月地从事研究工作。



【1】 吃竹子的猫:《雨点 血点 泪点——<无问西东>观后感》,2018-01-14,

https://mp.weixin.qq.com/s/_1KYqu09FsR4T3agFBioBQ




归来时,火车上的他鬓发花白,已是满脸的沧桑,而摘下帽子后更是发现里面都是掉落的头发。他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家,可是回到家后却发现爱人已经不见踪影,只余满墙的运动口号令人不寒而栗。显然,陈鹏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但我却并未感受到所谓的家国情怀,有的只是深沉的悲哀与无奈。家国情怀,似乎并不只是个人作出牺牲这么简单,这我们留待下文详述,接着来谈沈光耀的选择。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那个空军军官陈纳德来西南联大招募飞行员。沈光耀一开始并无意加入,直到双胞胎其中之一测试落败,而又无人敢于上前应试,于是陈纳德说:“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想必是这句话打动了沈光耀,他才上前参加测试,并且一举通过。这句话简直就是编剧为沈光耀量身定做的,用来解释他的选择再合适不过。此时的他应该是刚刚萌生了成为空军的念头,而缘由应该就是陈纳德的这句话。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沈光耀的母亲前来探望他。沈母对沈光耀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这番话听得我是从心里连声叫好,忍不住为之击节赞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米雪用粤语将这段台词念出,自有一种独特难言的韵味在里面;另一方面是其中流露出的价值观与我个人的深深契合,自然是心有戚戚焉。

 

如果没有过度解读,这段话其实蕴含着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哲学倾向,这是我们幼时少有接触的,因为我们的童年充斥着雷锋、董存瑞和邱继光。个人主义的内涵大概包括:将个人看成是最重要的价值核心,国家必须为个人而存在,保护个人应有之尊严与自由。其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为,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

 

个人主义经常被人与利己主义相混淆,但事实上两者是不相同的,个人主义的“个人”不限于自己,是对人的价值的普遍尊重。沈母能说出这段话其实一开始让我很费解,即使他们祖上三代五将、尽享荣光,但这最多使得他们家族淡泊名利而已。而沈母却不只是如此,她的话中流露出的是对儿子自己的意愿与幸福的珍视,并没有专断地不许他从军,也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沈光耀。母亲关心子女的安危固然是天性,但沈母反对儿子从军还有一个原因,她怕儿子年轻气盛仅凭一时意气就去从军,等到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却已经没了选择的机会。

 

令我疑惑的是,一个家规森严的中国传统家庭,怎么会有如此的见地?中国的哲学文化向来是内敛节制的,往往倾向于将家庭、集体放在个人之前,而对个人自由的保护有所欠缺。似李贽那般的人物,注定是不能被主流文化所不认同的。莫非中国传统文化中果真有如此深厚的人本思想,竟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不谋而合?

 

后来一篇公众号上的文章解开了我的疑惑,上面写道:“我在电影院就联想到木心写过的:人们已经不知道,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南方的富贵之家,几乎全盘西化过。原因有三,一大都会的殖民地性质,辐射到小城市而波及乡镇,二西方教会传道的同时,带来了欧洲文明是系统的博洽的,三成年人对域外物质文明的追求,便利了少年人对异国情调的向往。”【2】

 

总的来说,沈母的这番话暂且打消了沈光耀从军的念头。因为在是否从军这个问题上,支持不从军的理由是对父母的爱和孝心,就目前而言,还并没有出现什么样的理由能够在价值衡量上优于对父母的爱和孝心。须注意的是,此处的没出现指的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沈光耀还没有切身感受到可以优越于对父母的爱和孝心的理由。


【2】丁是丁:《无问西东:能救一个是一个》,2018-01-12 https://mp.weixin.qq.com/s/7UPceAGfyyBTNyg5ysG9zw



第三个时间节点是西南联大和周围的村落遭遇空袭。这对于沈光耀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可以说正是这次空袭才直接导致了他毅然决定违背父母之意而加入空军。日军空袭西南联大及其周围,我本以为这只是导演为了展现联大师生在空袭到来时的从容而安排的桥段,并不会有什么大的伤亡出现,毕竟以前在书上看到的都是一些跑警报的逸事。令我没想到的是,有逸事不假,但空袭过后的西南联大及周边也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其惨状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

 

沈光耀眼见如此惨象,再加上亲眼目睹那个与他要好的当地小男孩倒在血泊中殒命身亡,他就再也无法按捺住心中那份情怀与担当。之前我们讲,于沈光耀而言,并没有出现能在价值衡量上压倒对父母的爱和孝心的理由。然而此时却有不同,沈光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世人带来的沉重苦难,他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内心的正义感告诉他,他必须站出来保护身后这群无辜的人免遭炮火p的摧残。如果我们把这种内心感受称之为家国情怀的话,那么家国情怀在价值衡量上是要优越于对父母的爱和孝心的。

 

须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国情怀并不是组织或者国家处在道德制高点上,以集体的名义要挟你,要求你作出牺牲。它是一种不忍与同情、一种奉献与牺牲、一种发乎于内心深处的悲悯,是一个人在国家危亡、民众苦难之际自主作出的顺乎本心的选择。

 

沈光耀想要捍卫和守护的,并不是那个空洞的集体与国家,而是隐于之后的、经常被忽略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这些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他们有灵魂、有梦想、有悲喜,也有自己想要守候的家人与朋友。郭靖之所以选择死守襄阳,还不是昔日眼见蒙古人屠城的惨剧,想要护住这一城的百姓。至于这襄阳城于大宋朝廷是如何的紧要,与这满城生灵相比,倒也无足轻重了。先有国后有家,这种说法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颠倒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只会成为当权者逼迫你作出自我牺牲的借口。君不见昔日某个团体如何以土地诱人为之挥洒热血,待得尘埃落定、江山初平,又以大公无私的借口将之剥夺?

 

自从沈光耀参加空军时起,我便知他最终肯定会丧命,这是在看了诸多故事之后获得的第六感。悲剧往往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在小说或者影视里,愈发美好的东西愈容易被打碎,从而令观看者感到一种深深的惋惜,进而感动落泪、不能自已。明明知晓了编剧的套路,但我还是被那一句“妈,对不起”给击溃了防线,尽管死死克制,但泪水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

 

在空军基地便屡屡出现通过细节展现他觉得自己愧对母亲的镜头,没想到他临死之前仍旧是不能释怀。这样一个博爱勇敢的俊逸青年殒身火海已经是令人扼腕痛惜,但我们往往会因为他的完美而忘记他也是一个有感情、会悲伤的人。这一句对不起把他拉回了人间,他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好儿子死去的,而不是小学教科书里所描绘的光明伟岸的英雄形象。这也让我们为他更加感到心疼,他甘冒风险是为了那些会哭会笑的普通人,殊不知他自己也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所不同的可能是,他所拥有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较我们常人要多得多。


字数已然不少,再写多点恐怕就过于冗长了,还是就此打住吧,这样草草的结尾也一向符合我虎头蛇尾的性格。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沈光耀这个故事,但其实对于其他三个故事我也有很多感触。比如沈岭澜对何为真实的困惑我也有,并且尚且没有答案;比如王敏佳所遭受的民众私刑一向是我所痛恨的;比如我自己能否如张果果一样在那样的情况下坚守住道义与本心。不过依我这个懒惰的态度,恐怕是懒得再写其他三个故事了。谨以此文来纪念一下这个能让我流泪的电影吧,毕竟年纪大了,感动一次也不容易。至于别人讲它只是一碗催泪鸡汤,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不过我也懒得去反驳。


反正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看。

作者简介

杜染,河北邯郸人,现就读于军都山下,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阅读:

1968,来自城市的荷尔蒙

集体主义静悄悄地变迁:学雷锋标语

【旧文回顾】震惊:毛主席纪念堂里居然有这样一群人

本期编辑:杨一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