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死无常,一心走路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2-09


生死无常,一心走路

Go with the flow.


金意翔

一个法学学生,喜欢民法,今后想为壮大中国市民阶层做一点点贡献。 



对于死亡的态度


我们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并且进行辩论,唯有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更多是抛却无畏的争执,存留下来的是同样一般的敬畏,甚至恐惧。我们对于死亡,通常是避而不谈且视为不详的,迟迟地等到死亡来到的那一天,才陷入极深的恐惧与懊悔,恐惧死亡后永恒的虚无与未知的状态、恐惧和亲人的分离,懊悔今生有太多的缺憾不能再去弥补。用心观察医院的病人,你就会发现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生命的真正的珍惜在他们以前的岁月中,仿佛从未出现过,仿佛是从得病的那一瞬间,才一个激灵的明白“哦、原来生命是真的无常,我们人是真的太渺小了” ,病人脸上满是痛苦、眼珠浑浊无力,这就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无明,对于生死的无常没有彻底的知觉的表现。

我们长久以来对死亡的避而不谈,导致我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从容和顺遂,对待与自己关联的人和事,我们很难做到宽容。当我们面对无常时,少有人做到安心接受。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让自己陷入无穷尽的忙碌之中,力图使自己忘却一个最本真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终有一天会面对死亡,因为万物本来就变化无常、流变不居。我们真的都终将会殒灭。我知道,你们阅读到此,心情一定不会是很欢愉的,就连我在执笔之时,也必须直面死亡带给我的恐惧和被其从无数的执着中——看似带给我们安宁的执着中——抽出的无力与惶恐之感。但是,我还是想勇敢地,或者说真实地和大家一起讨论死亡,敬畏无常。



什么是死亡


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虽然死亡会有系统的遗产,但是这些遗产并不能够使得其恢复到终止前的生命系统。通常生物的死亡是指其一切生命特征的丧失且永久性的终止,而最终变成无生命特征的物体。死亡是自然流通链中的一个环节,是世界变化中的必然。死亡后系统的遗产是其他既有或者新生事物的必须材料。人的死亡一般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及脑死亡为识别标志。


上述定义,仅仅是十分草率的定义死亡。宇宙之大,人类之渺小,我们有太多东西无法解释,只能从死亡的表象尽量去描绘它。有人说宗教的存在就是来源于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只要我们对死亡还恐惧一天,宗教也就一天不会消散。


例如,在《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可供我们思考——“观察死亡,并不见得就是恐怖或病态的事。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持续的生死共舞、无常律动。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案或自己的心跳声,就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催促我们放下一切执着。我们因为执着不可能执着的东西而经验到一切痛苦,就其最深的意义而言,都是没有必要的。观照死亡,你将产生出离心,既有忧伤也有喜悦:忧伤的是,你发现过去的方式竟然一无是处;喜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它们时,你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广。这不是平坦的喜悦,这种喜悦可以产生强大的新而深层的力量、信心和永恒的启示,因为你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你已经能够改变并且越来越自在。”


在《圣经旧约》创世记3:19中,同样在告诉我们,死亡是我们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必须了解并且直面它。“你必汗流满面才有食物吃,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出于土的。你既是尘土,就要归回尘土。”——For you from dust, and to dust you shall return. 











(图片来源于微博:高清无水印iphone萌壁纸)





死亡因何令人恐惧?



我们究竟在恐惧死亡的哪一点呢?恐惧亲人的离世?尸体腐败的恶心?亦或丧失了和这个世界太多美好的东西相遇的机会?我收集了的大家对于死亡的恐惧,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发现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恐惧死亡以后永恒的虚无之感。当我们死去,我们和这个世界便再也没有了联系,就好像陷入了完全的虚无。那种感觉,我曾经将其描绘为,在无休止的在黑暗中的下坠之感——但这似乎偏离了虚无这个概念,因为所谓虚无,就是没有任何感觉,就更不会还有下坠这一个感觉了。于此我加以修正,将其描绘为在无休止的黑暗中没有任何感觉的存在。我们无法接受从生的精彩到死的虚无的天差地别,无法想象自己和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一点联系。


第二,恐惧因为死亡而让我们和我们所珍惜的亲人、事物永恒的分别。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拥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死亡以后通常还想继续拥有——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帝王将相事死如事生,大修陵墓、广集陪葬品——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首好了歌,似乎说穿了我们的执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亲人的逝世,应该是我们最无法接受的。当我们守候在亲人即将离世的病榻之旁时,在亲人死去的那一刻,我们少有不流泪者。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和自己所珍惜的亲人真的终将分别,人生真的只有自己孤独的走到终点。我们直到自己亲人去世之时才会真正发现生死之间相隔的距离不过一呼一吸而已。





灵魂是否存在


提到死亡,我们就会想——人是否有灵魂呢?人死后,灵魂是否永恒存在?因为有了灵魂,我们的生命就有了延续,就有了和死亡抗衡的永恒的力量。关于灵魂,现今哲学上有二元论和物理主义论两大流派。所谓二元论,是指我们的身体是由灵魂和肉身两部分组成的,即使肉身陨灭,灵魂会依然常在。所谓物理主义论,同样承认灵魂的存在,但是物理主义认同的灵魂是由我们肉身特别作用下产生的机能。灵魂存在的基础,是我们的肉身还存在——人是机器,但是是特别的机器,能够在存在之时产生灵魂,会计划,会爱,会思考。我是一个佛教徒,我相信或者说承认有灵魂存在,但是我所认同的灵魂,不是我们大家通常想的,能够拥有每一世的记忆,能够永恒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灵魂,那种灵魂,很遗憾,我认为是不存在的。我把灵魂看作一种心灵的能量,它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我更倾向于结合二元论和物理主义论的观点——灵魂是由肉身作用而产生的,确实不能永恒存在,不过在变化中存在于整个时间轴上一点,就已经是永恒,因为按照佛经所说,生死无常,世间万物都处于无常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有无常本身。我这样说,很多人可能会发自内心的悲伤,因为如果没有了永恒存在的灵魂,我们如何与死亡抗衡呢?如果没有了永恒存在的灵魂,我们如何让自己永恒地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呢?没有了灵魂,我们所拥有的和所爱的不是终有一天会失去吗?

对于上述的悲伤,我通常会反过来推想一个极端——假如我们能永生。其实仔细的思考,永生也是十分恐怖的,永远不死亡和死亡其实是同质的。我们遇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家人一起团聚的温馨;和另一半相遇相知相爱然后相伴一生等等,在这个流变的宇宙该是有多大的缘分啊!不用去悲伤我们终将分离,只需要去感恩和珍惜——我们存在的每一瞬,都已然是永恒。








(图片来源于微博:高清无水印iphone萌壁纸)




观想无常


我们太执着,灵魂不常在,死亡也不可怕。


或许死亡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我们想要永生的主观意愿。我们的所有观念,都必然是成对出现的,有“生”这个观念,我们才会想到“死”。


《金刚经》有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实明了地看,死亡不过是这宇宙万物都会经历的无常的一种表现形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星系宇宙,浩渺无极——从卑微如尘土,到宏达如宇宙,有哪一个事物能够永恒存在呢?为何我们要执着于永恒呢?去接受生死无常,去敬畏生命与自然,去随顺的看待亲人的逝世、战争、贸易、竞争、压力等等。我们活在世间,要尽力而为,但是不可执着,不可陷入对于无常的排斥,接受无常才能认识到宇宙的本质——流变不居。


活过一生,在这个宇宙,就已经是一种永恒了。六祖慧能大师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了然——说的是,心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执着必然带来痛苦和无明。这并不是很多人误解的,教人消极的面对生活,相反这是告诉我们,每一天都要精进度日,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但是心中要明了,万事万物都变化无常,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状态,这样我们能够少掉很多痛苦和压力,多一些安宁和顺遂。


从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生产力极大的发展,我们相信人定胜天。但是我们的社会,也的确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多的不理解,越来越多的无明。我们赶走了上帝,却可能迎来了恶魔,现代工业文明是精神的沙漠。我在此不是要讨论,我到底是支持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我只是想单纯探讨生命与无常,仅此而已。


现在假设我的手上有一杯水,松手,杯子必然掉地。为何呢?因为有地心引力。为什么会有地心引力呢?因为有质量的物体会相互吸引。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呢?我们不知道。其实一直问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我们不知道;一直追问什么是意义,我们会发现其实没有意义。同样,我们发现,其实这么多年的科学研究,也只是使我们知道了或者说知道了极少的一些关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知识,至于为什么这个世界会这样,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和宇宙相比,银河系太过渺小;和银河系相比,地球太过渺小;和地球相比,我们人类又太过渺小。正如胡适所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地想留住无常。我们研发新的药物治愈疾病,我们发明留声机留住声音,发明相机留住影像……但事实上,随着新的药物的研发,新的疾病又开始出现;随着汽车的带来的便捷,尾气排放和环境污染又开始出现……我不是想说,科技的发展是不对不好的事情,相反这是一种不好不坏自然而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会出现的现象。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心不应该开始随之而改变。我们从古代的接受自然的循环,明了无常的变化,到今天的执着。古代有很多人在探讨生死,今时我们更多人选择避而不谈甚至视为不详。

应当一心走路,随顺无常。







(图片来源于微博:高清无水印iphone萌壁纸)





一心走路


越南的一行禅师说:“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任何方向的指引吗?还是说只要你选择了任何一条路都通往一个必然的方向。在我看来,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一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是结局只有一个,所不同的应该是你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不同是由人心造就的。 


    只要生命尚未完结,你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用不用心、用什么样的心,那些体会是不同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的生长与蜕变,衔着泥土,趟着河水,从一粒种子挣扎成鲜花。是不是没有目光注视那些变化就没有任何意义?突然间的虚空会吞噬掉嫩嫩的希望之芽,如果一切都是你的妄念,该怎么收拾那些凋落的心事,抑或是任它隐藏。明了生死无常,我们就一定要学会宽容,《周易》坤卦,六三有言“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就是告诉我们君子应当包含优美内涵,可以坚持下去,有时侯顺从王意做事,就算没有成功,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宽容应当是活在世间必须要具有的品质。


    一心走路,去哪里?谁知道?所以我只是微笑,也安静,也喜悦!



推荐阅读

桃花源记(上)

《桃花源记》今人今解(下)

命运抉择:大城市的奋斗与小城市的安逸

留不下的都市,回不去的故乡

新年启程,回味乡愁:再谈我们的乡土

聚福缘的火成了启动驱逐令的最后一根稻草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王佳伟

本期编辑 ✎ 梁梓韵

点一下文末广告,给小编加个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