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每一位西政人都应阅读的小书
蒋浩天,西南政法大学2013级法学学士,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必须承认,拟这个标题,多少有点夸大其词的意味。我并非不知道西政人对于好书的挑剔,之所以(强装)自信地在这里荐书,仅仅是因为我认为《我的大学》(梁治平等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小书具有一种能使每一个西政人为之感动的魔力。
▲《我的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学子学术文库》
《我的大学》是2003年西政50周年校庆的产物。彼时西政和法律出版社合作,邀请50位知名校友将其个人作品结集,一人一本作品集,编成共50册的《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学子学术文库》作为对校庆的献礼。《文库》的出版在当时的法学界,是一段佳话,而《文库》的每一本前,均附有一篇自序,《我的大学》即是部分自序的结集,是关于大学、关于西政的“集体记忆”。
提起西政,人们总会想到所谓的“西政现象”,人们感兴趣的是,西政这样一所地处西南一隅,远离话语中心,学科相对单一,师资也并非当时最顶尖的大学,是如何能走出当今法学界的“半壁江山”?关于这个问题,各方已有不少精彩解读,但最好的代言人,可能还是“神话”的塑造者们。《我的大学》的作者有两类,第一类是文革前毕业,文革后返回西政任教的大学毕业生;第二类,也是更多的一类,是恢复高考后首批或稍后不久进入西政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的成就不用过多介绍,单是将这些名字排列在一起,就足以让人产生群星璀璨之感。而在《我的大学》中,他们不再是挂着一长串头衔、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段段西政记忆的讲述人。
一般而言,大学记忆具有个人属性,这不仅由于不同人的性格、经历、爱好不同,更在于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时期,这种迷茫和希望交织的状态,往往难以推己及人。《我的大学》的作者群体虽然都毕业于西政,但他们有的从事理论,有的专精实务;有的研究理论法,有的偏好部门法;有的身在体制内,有的远离官场……正是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选择之中,我们得以感受到法律人生的不同面貌。
然而,《我的大学》作者们所处的时代,以及西政这所大学的特殊性,又使得“大学记忆的集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1978年前后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往前是文革的沉重历史,往后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和今天不同的是,当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青年们,大多是先体验了社会的百态,后回到学校求学,他们的独特经历给他们带来了相似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在这种“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和“整体气质的共通性”之间,我们能够感受到《我的大学》中一个个西政故事的厚重和珍贵。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西政法史学科的两位奠基人杨景凡、林向荣先生的高风亮节;能够一睹近乎失明却能倒背《史记》、《汉书》的张紫葛先生的学人气度;或会惊讶江山先生在“厕所”中住了三年的大胆;还将目睹张绍彦先生怀着“西南之恋”复办“西南法学论坛”的艰辛和满足......这些故事,有的已被西政学生代代传颂,耳熟能详,有的则被隐藏在记忆里,期待着被读者发现。
关于编写这本小书的意义,《我的大学》的编者们在前言里提到:
“也许,对那些与作者同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些不错的怀旧回忆文字,让人重温那些刻骨的、痛苦的、美好的人生岁月;
也许,对新生代来说,这些讲述的时代虽非遥远,但其间的世态人情已堪称陌生的文字,可以让人真切地触及那些平时可能须仰视的人物,体味他们的青春、困惑、激情与追求,思考他们所思,感受他们所感;
也许,对有专门研究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份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社会生活资料,它或能提供社会、人以及学科变迁转型的蛛丝马迹;
……
也许,意义只存在于具体的阅读中,它因你而异!”
那么,什么是这本出版于15年前,内容发生于近40年前的书,对我(一个刚离开西政不久的年轻学生)的意义?我最大的感触是,它让我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传统之中。
曾在一本军事作品中读到,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往往不是由个体形式而是由群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这样的一种说明,难道不是对“西南现象”成因的最好解答?
贺卫方先生曾经将西政精神概括为开明与思想独立,扎实而严谨的学风,美好的师生情谊三方面,贺师的比喻当然精妙,但我更喜欢《我的大学》中张绍彦先生的说法:西政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生生不息,前者是西南一直的生存状态,后者是西南典型的生存历程,二者相生相成,相因相果。长期以来,西政没有庞大的校园、崭新的教学大楼、一呼百应的政治地位……但这里同样有上座率极高的图书馆,有最具火药味的讲座,有极度宽容学生的老师,有磊落的同学关系、有离开后仍不忘母校的校友……
这一切,正是从《我的大学》书中的人物开始的,他们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历史、前进的时代,另一方面身处一所规模较小,学科构成相对单一,且远离世俗的喧嚣和浮躁的大学,这种反差给他们烙下了相似的印记——自由、独立、责任、狂放、真诚、自信、宽容……我一直感慨于西政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里,老师很少被称为“老板”,而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曾抱着惶恐之心想过,自己究竟何德何能,能够让大学几位老师待我如此之好?在读完《我的大学》后,我想,老师们做学生时,一定被他们的老师如此对待过,等他们做了老师,又手追心慕,将他们从上一代那里感受到的,传递给下一代西政人,所谓生生不息,正是如此。
尽管如此,提到50周年校庆,西政学生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我的大学》,而是《南方周末》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西政风雨五十年》。这篇文章以西政50周年校庆为契机,历数了西政过去的辉煌历史,并表达了因为远离中国的政治或经济中心,西政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上被一步步边缘化的担忧,在当时的西政引起轩然大波,以致该期报纸在重庆几乎脱销。一位西政校友说,记得那段时间校园里一度弥漫着感伤和忧郁,感觉得到大家内心里心照不宣的团结。直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被一些西政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推荐给刚入学的新生,告诫他们牢记母校的辉煌历史,为西政的复兴而努力读书。实际上,《西政风雨五十年》中对西政辉煌的自豪和对西政落寞的感伤,很多直接来源于《我的大学》,想必作者当年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长期以来,西政师生对于母校的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带着对抗和血性的态度,这从上世纪末的护校运动和“09年出售沙坪坝校区”风波中可见一斑。这种满怀理想主义的做法,可能源自对母校的一贯自信,可能源自教师中的“精神领袖”,也可能源自当时的自由风貌。在今天,不少西政学生开始对前辈们的做法展开反思,认为相对于热血,理性和智慧是更重要的,当年护校运动带来的结果,是活生生地把学校从211名单上拉下来,如今的西政已再经不起折腾,所以一定要算好“政治账”和“经济账”。
2010年,西政60周年校庆举办,细心的人会发现,从50周年校庆到60周年校庆,西政只用了7年,原因在于经研究发现,西政和创建于1950年,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是一脉相承,因而校史被提前了3年。校庆时,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在中途进入会场,当着到会的各界代表,以他一贯的卡里斯马气质,高度赞扬了西政师生对于那场众所周知运动的贡献(有趣的是,如果校庆没有提前,我们就没有机会在校庆上见到他了),现场气氛极为欢快。与之相反的是,西政最著名的校友之一贺卫方先生,因同样众所周知的原因,再也没能踏入母校大门,即使他在此之后仍有来重庆。
作为学生,我们当然没有资格指责学校的做法,因为如果不在那个位置,我们无法感受到学校所面临的压力,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稍有不慎,可能会付出比以往更为沉重的代价,所以母校要图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稳步前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今天的西政,再也没有翻起当年般波浪的能力,因为学生若还准备如当年般上街演讲,还未出门大概就会被立马劝返。
尽管我真诚地理解上面的一切,但在毕业离开西政的那一刻,我还是很感伤。西政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那些东西,是不是正在时代的大潮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确实,今天的西政,虽然老师们仍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学生,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沦为老师中的“隐士”,知道他们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虽然同学们仍是热爱着读“无用之书”,但更多同学还是热衷于学分绩点,甚至有老师公然宣称“少读书,多实习”;虽然每年课题中标不少,科研成果逐年上升,但不少学科的学术话语权却越来越弱,更缺乏真正的大师学者……最关键的,我们中的很多人一面广泛地提及我们的辉煌历史,一方面又在行为上或明或暗地承认,西政已不同往日了。
所以,在这样的时间重读《我的大学》,对于今天的西政学生而言,或许有着特殊意义。历史是由人铸就的,从我们的“大师兄大师姐”的人生经历中,我们能直接地够感受到使西政成为西政,使他们成为他们的那些东西,虽然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对于母校的感情,想必是超越时代的。有着这样一种情怀在,我们就能明白自己是身处一所多么伟大的学校,多么光荣的传统之中,通过自身努力将它延续下去,是我们每一位西政人肩负的责任。
遗憾的是,《我的大学》已绝版多年,即使在西政图书馆,也只有极其破旧的几本,且似乎总是难以找到。多年前我曾有幸阅读此书,至今记得读完后的那种震撼。如今在远离重庆的南京重读电子版,不禁想到,若是有朝一日学校能再版此书,给每个入学的新生一人发一本,岂不是最好的爱校教育?好在《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学子学术文库》这套书还在图书馆静静地躺着,很容易就能找到,《我的大学》只收录了其中一部分序言,希望感兴趣的师弟师妹们能去图书馆看看这套书。
今天的西政在我看来是一所有两面性的学校。从外表看她行政化重,学术话语渐弱,充斥着功利心和浮躁气,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如果你选择真正让自己融入这所学校,认真去发掘她外表下的真实的话,你又会发现西政的学风是多么好,西政的学生是多么努力,课堂上课后的讨论是多么精彩,一些老师的风骨和学问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所以,不论一些人怎么说怎么做,毕竟这是一所走出李昌麒、梁慧星、贺卫方、梁治平、江山、王人博、蒋庆、周强、胡泽君、江必新、李少平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西政精神貌似不见,但他一直在讲座中图书馆中课堂中辩论场中法庭中默默传承。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像你的前辈那样,抛开账面上那个西政,去发现这所学校的精神,然后让她融入你的一生。而这一切,就从阅读《我的大学》开始吧。
▼▼▼
由于该书已经绝版,青苗法鸣编辑部费尽艰辛淘换了一本电子版,请有需要的朋友自取。分享本文至朋友圈,后台输入“我的大学”,即可获得。仅限个人阅读使用,不得盗印,盗卖。
推荐阅读
西政那些年,我遇见过的授业恩师毕业行:西政记
感悟西政,我的法律与自由天堂
西政韶光:四年大学,一生邂逅
歌乐山下红卫兵墓: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希真人
本期编辑✎昔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