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学子的另一种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且趣当生,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曾于致诚律师事务所、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益桥(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国2030 Youth Force in China法务部、国际免费午餐(Free Lunch for Children International)公关与宣传部实习。曾任2018年哈佛大学中美联合峰会助教、学院领袖,美丽中国第六届梦想导师,入选青羚学院四期学员。
2018年对于我而言是极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以不同的角色较为全面的探索了公益行业,找寻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对自己的定位。运用乔布斯的connect the dots的理论,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了自己,拥有的经历冥冥之中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早在2017年8月,我就曾在益微青年的支持下,作为法大玖久益行团队的一份子前往山东省青州市开展了一场梦幻的乡村夏令营。益微青年前期多方面的培训为我正式进入公益行业埋下了伏笔,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教育公益的前沿知识,特别是针对绘本教育的专业培训,冥冥之中也为一年后参加美丽中国的梦想导师项目、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的CKDP项目能够迅速上手打下了基础,当然这是后话。奇妙的是,这算是我发掘新的职业路径的起点——益微的创始人柚子哥曾就读法大,培训课的讲师有法大的往届师兄,开营仪式上的同组导师曾就读于武大法学院,那时我开始好奇,以往印象里的律师、投行、四大、高校等传统路径怎么被他们打破了?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进入公益行业并一直坚持呢?每个人都给了我不同的答案:想要创造社会价值、热爱、心之所向等等。更重要的是,公益行业到底是什么?我想,我应该找一个自己的答案。
图源网络
就这样,在2017年12月,我用一封如今看来略显幼稚却又充满真诚的简历和个人陈述正式敲开了公益的大门。敢于申请国际免费午餐(Free Lunch for Children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FLFC)这一中国本土的首个海外公益项目,早在申请之前,我便得知执行团队中我非常仰慕的一位姐姐Stephanie。一轮面试过后,正心灰意冷之时,却收到了二轮面试的通知,正是这位女神姐姐对我进行面试,而短短半小时的交流,却让我对海外公益项目搭建起了基本的框架。荣幸的是,我通过面试成为了国际免费午餐执行团队的一员,更有缘的是,女神Stephanie正是我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实习期间的第一项上手工作,就是撰写参与2017年工作的年度报告。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自2016年10月发起项目后,仅2017年里10个月的时间,项目就为肯尼亚Mathare贫民窟超过1400个孩子提供了免费午餐,当然时至今日已经帮助了4682名非洲孩子远离了校园饥饿。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筹划“新年特别邮局”这一活动,我所在的公关宣传部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跨国会议后选定了该主题,在2018年的春节之际,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非洲贫困儿童的情况,同时制作专属自己的祝福明信片,与孩子们互换,经由团队挑选,翻译制作后送达孩子们的手中。其中有一位名叫Monica的姑娘,虽脸部烧伤却依旧乐观的坚持唱歌的梦想。我将歌手俞灏明的故事写下,送给了Monica,看着她的回信,我突然意识到有时或许困境之中远方的人的一个鼓励,就可以带来一些明亮。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免有质疑,多是“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却要帮助外国人”。
之前我也有着这样的疑问,随着自己的深度参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正是中国国际化的脚步促使我们走出去。加入WTO、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无一不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就公益行业而言,一方面,正如现今已经被当作段子的一个梗,“越南某医院由中国捐款建成,义工均来自韩国、日本,故当地居民并不知道中国的贡献”,中国公益走出海外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建立大国形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公益反哺。许多海外援助组织都有着较长得历史和非常先进的经验,中国公益走出海外,择其善者而从之对自身发展大有裨益。总而言之,海外援助和国内公益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单就FLFC这一项目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代背景也要求我们进入非洲,寻求合作共赢。在FLFC实习的三个月,让我踏入公益行业的第一步,就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之上,团队中诸位前辈在不同领域的坚守也让我见识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那时,我还不知道自己的探索之路刚刚开始。
非洲贫困儿童 | 图源网络
2017年下半年在南开大学交流期间,我无意中发现了南开关于美丽中国“梦想导师”项目的宣传。早在通过益微青年接触教育公益之初,我便对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以下简称TFC)有所耳闻,作为一个致力为改变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的社会组织,TFC在改善乡村教育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梦想导师是TFC往届项目老师于2013年发起的公益项目。为了给予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引导,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天赋,梦想导师项目招募海内外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梦想导师与农村学校的梦想学员一对一的联系起来,双方通过电话、书信以及网络的方式保持长期沟通、共同成长。这样一个几乎纯线上执行的项目,吸引了我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在短期支教、远程支教、冬夏令营之外的这种形式如何落实。
奈何法大并未成立美丽中国的校园大使团队,在提交一轮报名表之后,我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团队,二轮面试中和民族大学的负责人聊了许多,从当下的乡村教育现状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以及最终项目效果的设想,通过沟通,我也看到了民族大学在这一项目上的坚持和努力。就这样,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的三位伙伴组成了梦想导师项目中央民族大学成长组团队,对接云南盟石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通过ClassIn软件进行直播授课。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虽然我们四位“导师”分属不同领域,有法学、新闻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到化学专业,尽力从多维度向同学们展示不同职业领域与目标,但是在团队合作上却出现了很大问题,由于大家并不在一个学校,无法线下交流,单纯的线上沟通使得团队凝聚力极差,导师之间对接出现鸿沟,导致课程整体体系性不强。而且线上授课存在着多种不可控性,使得课程效果并非达到初期预想。项目结束后,我对整个参与过程进行了复盘,得出的最大启发就是,在这样的线上授课模式之下,要想建立成长目标,优化成长过程,作为一套成熟的成长组课程必须建立一个间隔时间较小的课程周期,方能通过高效、高强度的教学与实践帮助同学们。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教育公司的加入,在科技的力量下,教育公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国际免费午餐实习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eventeen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称SDGs),彼时还不知道在FLFC之后,我是否会和它继续产生联系,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2018年3月FLFC实习期结束后,我便发现了联合国2030青年力量中国队(2030 Youth Force in China,以下简称2030 YFCN)招募志愿者的消息。2030 YFCN是2030 Youth Force的中国区域组织,由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联合国志愿者组织(UNV)在亚太地区共同开发的项目,集结优秀亚太青年的力量,旨在用实际行动实现SDGs。这无疑是个深度接触SDGs的机会。就这样,在提交4000余字的笔试答案后,我收到了行政部法务的offer。其实2030 YFCN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团队理念中的一项——包容,即团队承诺在其青年计划中会充分考虑到被排斥和边缘化的年轻人加入参与,并在亚太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包容性运动。在各类歧视隐含的众多招募公告中,2030 YFCN将这一项明确写出,并勇于践行,深深打动了我。加入团队之后,我也看到了YFCN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管理条例中明确了奖惩制度,以绩效积分来衡量工作质量,提高团队积极性。法务部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起草合同协议和条例等法律文件;提供团队和项目必要的法律咨询。由于SDGs都较为宏大,所以目前仍然以传播、推广为主,并且积极寻求着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工作过程中,我也发现了UN逐渐建立高校校园大使的方式,虽然我进行了申请,后来却没了消息,希望SDGs能早日走进法大,走进我们身边。
2018年5月26日,我有幸担任了APEC未来之声青年创新论坛撰稿组的志愿者,这一天我看到了科技、教育、公益之间跨界融合的观点碰撞。我主要负责三场圆桌会谈的内容记录,而三个主题“科技”、“教育”、“公益”都让我看到了在这三个领域的青年先锋所实践的东西与达到的高度。在“新时代新青年新公益”的公益部分,有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阿里巴巴集团社会公益部的高级社会责任专家作为与谈人进行了分享,其中阿里的一个故事让我对公益有了全新的认知,公安部失踪儿童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其实是阿里在2016年由39个技术志愿者为公安部搭建的,完全是业余时间,但他们并不以“能用”作为标准,而是用“5+2,白加黑”时刻待命的态度,帮助这个程序一直良好的运转下去。通过用户授权后,根据地理位置在支付宝、高德地图、小黄车、滴滴、腾讯、百度等APP,由平台统一推送失踪儿童信息。截止2018年5月15号,两年内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失踪儿童是3058人,找回2980人,找回率97.6%。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公安部自主搭建了该平台,没有想到背后却有这样的故事。在后来的A20全球儿童关爱峰会上,这一经验被分享到全世界更多的NGO,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和A20产生联系。我觉得这就是阿里利用自己的互联网的力量来做公益,而且是互联网时代的精准公益。曾经我以为做公益,必然是少数人,在看到了如此多社会企业的贡献之后,我开始明白,未来一定是一个“人人公益”的时代,虽有先锋,却汇集着大众的力量。
从一个公益小白到逐渐建立自己的框架,我花了4个月的时间。2018年5月23日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开始正式接触“公益法”。这得幸于一门神奇又梦幻的课程,由我校赵天红教授开设的“公益法实践创新课”。在这门为期8周的课程中,我系统学习了法律援助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接触了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从事公益法活动,这一中国公益法职业的最重要、最典型的职业模式之形式。2018年7月,开始了我在致诚律师事务所,这一中国最大的法律援助机构实习的历程。我先后在致诚旗下的两家社会组织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丰台区12348法律咨询热线以及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工作。在基金会工作期间,我首先参与执行的是CKDP乡村幼儿园发展计划项目,旨在为乡村幼儿教师提供公益培训,助力乡村幼儿教师自身成长,进一步推动乡村幼儿园发展;依托乡村幼儿园建立“留守儿童爱之家”,关爱乡村里的留守儿童。短短四年时间,近400家幼儿园在CKDP项目的支持下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叹,这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到了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也学会了一个大型公益项目设计与执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位位热情的乡村教师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另外我也参与了小额爱心资助项目,旨在为家庭贫困,权利受到伤害却无法得到赔偿的涉诉未成年人提供小额的爱心资助,项目借助法官、检察官、律师更专业的力量,不仅能给予这些受伤害的孩子们更专业的帮助,也有利于保护隐私。
在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在何律、姚律的指导下,迅速了解了国内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模式、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社会组织存在的法律风险涉及方方面面,从内部治理、管理方面到劳动用工、知识产权、借贷、担保、投资理财、接受捐赠、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等等。如今已超过80万家的社会组织,正逐渐意识到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这正表明了社会组织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未尝不是一种从业路径。上文所提及的A20全球关爱儿童峰会,正是由致诚牵头举办,或许冥冥之中,所做的事情皆有命运的安排。
2018年9月,我开始正式接触跨界公益。早在5月的APEC创新论坛上,我便被益桥创始人王赛的分享所吸引。他分享了创立益桥的理念,大致摘录如下:希望通过益桥搭建五个桥,第一个桥是连接“希望改变世界的人”和“正在改变世界的组织”;第二个桥是连接不同行业、实现跨界的桥,如商业和公益、学术、政府,让更多的人才资源流动起来,不要让公益是一个自嗨的、封闭的圈子;第三个桥是连接全球华人青年和祖国的桥;第四个桥,是连接社会不同阶层的桥,让大家有一个真正的公共意识,最后一个桥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公民的桥,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根,另一方面也要有世界的眼光,在透彻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域外的先进经验,找到创新之处。这五个桥的理念很打动我,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于是同年6月,我申请了益桥项目助理实习生并拿到offer。益桥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便是伙伴计划,旨在培养服务中国的公益服务和社会创新领袖,让海内外优秀华人青年有机会进入中国顶尖的公益服务和社会创新机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建立社会影响力,并构建一个在各行业相互支持,共同引领公益的益桥社区。通过选拔各种商业等其他领域的人才,提给予专业支持,送入各大社会组织,以商业思维推动公益行业模式化、专业化。从初识“跨界公益”这一概念,到参与项目执行,我看到了它所存在的挑战,更见到了其发展的广阔空间,也许推广这一概念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无疑的是,公益行业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改变。
纵观这一年,当我写下第一封简历的时候,还不知道会发生后来的故事。没有刻意的去规划,仅仅顺着心选择。正如乔布斯所言: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s;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上,回望过去,突然发现每一段经历连缀起来,让我对自己的认知变得更清晰。在这些经历里,我认识了扎根非洲做公益十年的小哥,法学院毕业后辗转十余个行业最后发现公益是为所爱的Cindy姐,离开麦肯锡从事跨界公益的安哥,在东非和贵州执行项目的青姐,年纪轻轻就做过多个公益行业的左左等等,这些朋友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正有这么多华人青年积极地为改变这个世界、解决社会问题而付出努力。
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可能不知道,社会组织可以是就业的选择之一,一方面是公益组织的宣传不到位,如今也正在好转,但对于我国如今社会问题的体量而言,仍然算是一个小行业。我国幅员辽阔,并有着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贫困、老年人、环境、劳工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光靠公益组织万万不够,所以我们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需要企业和政府更多的合作。从青年人的视角来看,我们要成为一个行动者,而不是等待者。正如昔日爆红影片《流浪地球》所言,我们依然充满了力量地前进,因为希望这个东西,不是等来的。越困难的时候,越需要行动。不是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希望。
在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工作上,我倾向于自我状态驱动,即内在的自我认知能够和外在做的事情达到一致,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尤其是对于公益行业而言,这一表面看似充满情怀的事情,虽然正朝着专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免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属“小众”,甚至被打上“献爱心”的标签。而他人的夸奖只能带来一时的兴奋和喜悦,只有内心的确信才能找到持久的平静与自足。以后会走出什么样的路呢,那就用时间来回答吧。最后引用一首小诗给本文作结:
何必要固执的追逐光明,
可以尝试让自己发光,
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吸引同自己一样追逐光明的人。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蒋浩天
本期编辑 ✎田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