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公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已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大亮点。如何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发挥国家公园的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国家公园绿色营建的相关理念和措施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
“任何建设,哪怕是绿色的营建,不论大小,都会对原真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破坏,或者有一定的影响。”在日前举办的国家公园绿色营建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提到。杨锐说:“在国家公园绿色营建里,一定要坚持建设规模的最小化、生态影响的最小化、设施风貌朴素化、分类标准统一化和规建运维精细化,如果能做到这五点,绿色营建就有比较大的进展。”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并没有修建度假村,只对旧村进行改造,让基础设施限制在最低水平;英国峰区国家公园,离城市近,游客较多,但仍采取减量设计,园区道路非常狭窄,尽可能地能满足减碳标准;英国湖区国家公园,对步道、马道、车道都有具体的营建要求。“国家公园绿色营建是一个高度技术性、高度专业性和有高度审美的工作,哪怕是几百平方米的建筑,做得好就是锦上添花、珠联璧合,做得不好就会‘坏了一锅汤’。”杨锐表示。近日,中国首部系统研究国家公园设施建造的学术性专著——《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正式出版。该书提出了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的概念、目的和宗旨,明确了国家公园设施的分类、布局和主要技术指标,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原理,并以经典案例分析展示的方式诠释了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的方法和要点,为国家公园设施营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国家林草局西南院、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吕雪蕾,是这本专著的第一作者。吕雪蕾表示,国家公园绿色营建,就是在环境生态与功能安全上寻求合理的平衡点,采用有利于自然的生态技术,在满足建设功能的前提下,寻求最小体量和最小干扰的施工作业方法,确保对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伤害降至最低。从园区大门、巡护道路、解说牌、公共标识等基础设施,再到访客中心、监测站、观鸟屋等各类建筑,都属于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的范畴,可划分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五大类。吕雪蕾表示,通过阐述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的原理,可确保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发展的正确方向。书中明确了国家公园设施绿色营建的五大原则:第一,生态与景观彰显“相地合宜原则”。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第二,组合和布局要遵循“七宜七不宜原则”。即设施规模宜小不宜大、设施种类宜少不宜多,设施发展宜慢不宜快,景观设施布局宜散不宜聚,住宿设施宜聚不宜散,公共设施宜隐不宜显,管理设施宜特不宜奢。第三,尺度与比例追求“亲切舒适原则”。尽管表现手法和构思形式不同,要根据不同视距和视角的差异来确定尺度和比例,力求给人亲切舒适的感觉。第四,色彩与质感力求“处理得当原则”。色彩与质感处理得当,设施才能有比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五,结构与形态体现“相辅相成原则”。结构是形态的载体,应注意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制约关系。此外,在风格确定、材料选择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应体现绿色营建理念和地域特色,尽量选用乡土天然材料和元素,实现和谐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相统一,体现人性关怀。加拿大贾斯珀国家公园的管理用房紧靠在湖畔,不但满足了码头的功能需要,同时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虽然建筑色彩鲜艳,但与周围环境融合自然;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观鸟屋,主要利用木材的线条感和韵律感打造观鸟墙和休息坐凳,观鸟孔布置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将设施融入自然中,满足了不同需求的访客对观鸟空间的要求。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社区和民生建设”是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特征之一,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就是一个具体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对入口社区的理解是,长期生活在国家公园入口区附近的具有共同意识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是结构有序的生产生活地域生态体系,以本土居民为主导,空间格局上跨越国家公园边界,在土地所有权、资源使用权、保护受益权、行政管理权上同国家公园形成复合交错关系。“入口社区在中国历史悠久,与名山大川相伴生。历史上,无论是宗教名山,还是其他风景名胜区,下面都有村镇为依托,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从入口社区的角度去研究。”吴承照说。入口社区的空间形态主要是以镇为中心的村镇聚落体系,入口社区是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为国家公园提供服务支持,也为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供重要支持。吴承照表示,入口社区建设要满足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三方面的功能,不能按传统城镇规划模式来建设,要突出景观价值、保护乡土风貌。一方面,健康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是入口社区最重要的经济资产,是维护社区利益和平衡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入口社区也应是兼顾生态资源保护、多元化小型经济和优质生活质量的绿色社区。
比如美国杰克逊小镇,是大提顿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的主要门户小镇,它坚持三个价值观:生态系统管理、增长管理和生活质量。他们把入口社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管理作为一个整体,将生态理念有机渗透在各类功能区当中,在此基础上考虑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健康的生态系统就是资产,有了这份资产就不愁发展,这是他们建设入口社区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吴承照说。为此,入口社区建设要在空间规划中注重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保护,以及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在全域管控的基础上,进行入口社区空间分类分区精细化管理。“明确政策导向是发展绿色营建的基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处长赵海霞表示。目前试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建设规模、用途和风格都进行了限定。三江源国家公园以划定建设用地控制线为抓手,实行正面清单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控制建设体量;实施社区分类管理,重点依托入口社区、管理分局、生态保护站以及国家公园内乡镇和村落,合理布局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科研监测、管护巡护等设施;在建设风格中体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和文化的主题,统一风貌管理,建设和运营过程严格控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赵海霞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目前在五方面完成了初步探索。营建的保护站、科普中心,贯彻了经济适用、绿色环保、民族特色等建设方针;未通水电的保护站,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发电机,通过地下水采水,并配备了净水和制氧设备;设立的22处宣传牌,严禁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风格大方简洁,建筑尺度适宜,并运用了藏族文字;营建的生态监测站,尽量使用可拆卸的装配式建筑,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的特许经营项目,例如昂赛乡生态体验项目,利用牧民的房子进行食宿接待,收益的45%归接待牧民所有,45%作为村集体经济,10%作为全乡生态保护基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园内生态体验、管护巡护、科学考察等项目,还是需要有一些巡护道路。这次征求意见的标准体系里,管护的设施中增加了巡护道路,这给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难题。”赵海霞表示。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国家林草局西南调查规划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主办。专家们表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期,虽然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拥有60多年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经验。只要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思想,科学借鉴国内外良好实践与经验教训,就能够在绿色营建中后来居上,加速推进中国国家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