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 |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唐代边塞诗文化挖掘研究
按语
2021年春季学期是“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第二年开课。2019年和20年有全云端——实际是中英文两门课、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双语版本但共享一个课程编号——64学时的高强度经验(绝大多数同事可能全年讲课都到不了这个强度,而自己最癫疯的学年一共上9门课)。
去年的英文版课程实际更像本年度的组合,请的客座教师报告是一个完整学年度的规划,自己在这个领域所能想到和操作到顶尖的学者汇聚一堂,不辜负我们世界前五的排行。在很多比天津大学更有资历和资源来教数字人文课程的高校还在一轮轮讨论该怎么开课的时候,我们自己已经践行了好几遍。而且就像我的软件实习课,每一轮都在不停地自我批判。
前面的学生作业虽有划水的(英文课国际学生博士生划水比例偏大——因为本来就没几个修课的),但大多兴趣满满,有些非常惊艳,因此当时对本届修课同学的成果也充满期待。刊登作业这一次是全本,不管好坏都给大家看。有几个“零壹lab”喜欢的,也照老例儿给他们先发,也算是给南大诸位老师一贯支持的一种小小答谢。
学生专业习惯,总是有几个作业是“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内容,但跳出相对狭窄专业语境的问题或故事往往就更为有趣——虽然有的很稚嫩,有的潜力也没能继续发挥很可惜,刚刚开始并不必苛责。希望天地展开之后,可以有更多的各种鹰莺雁燕展翅翱翔。
——何捷于返回深圳上班的航班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唐代边塞诗文化
挖掘研究
沈孙乐 张舒
引言
中国西北部自然景观环境广袤、风格雄奇,具有独特的美学与人文意义。边塞景观作为区域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文化内容,也急需更有针对性的探索。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重要文学题材之一,其内容涉及到历史、军事、地理、制度、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交叉性,而过往的传统文献学研究多是对边塞诗歌和诗人展开文学整理与历史评价。
本研究拟在数字人文的视角下,把文本与时间空间景观结合,从地域和社会两个维度对唐代边塞诗的文化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全唐诗》进行文本挖掘和决策树与SVM 支持向量机的统计学习方法,尝试回答边塞诗的“边塞”内涵是什么?边塞诗反映了边塞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文化因素又是如何影响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表达?三个问题。以期为具有长时间跨度、大创作群体、多信息背景特征的《全唐诗》文本挖掘提供新的视角。
点评意见
邱伟云、潘威、陈静、何蓓洁
邱伟云:各种面向都有讨论到,例如区分了诗人是否去过边疆、从英雄意向和封侯意向等角度来观察边塞,总体而言,这个研究已经颇具规模。我主要想提三个点,第一,边塞概念是否可以有一个改变?我们的确是从边塞诗出发去观察何谓边塞,但我们要考虑哪里是边塞?唐代289年,即使所谓的边塞概念也是有变化的,这个变化我们要如何大范围捕捉呢?除了可以先定义一群边塞诗再从中捕捉什么叫边塞之外,我们也可以跳出边塞诗,先去思考当时唐代对边塞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如唐早期边塞是一个行功立业的乐园,而中晚期他就变成一种苦寂意识。第二,除了边塞诗关键字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可以研究边塞诗跟除边塞之外其他概念的一些共现现象,这也能帮助我们定义边塞诗。第三,需特别注意唐代的门阀制度,盛唐之前诗人较少且身份地位高,盛唐之后诗人较多但身份地位普遍降低。换言之,盛唐前出塞的诗人,因为身份地位比较高,所以去边塞所看到的世界和精神可能跟中晚唐的诗人认知到的不同。要去考察诗人身份背景,才能明白他是在什么身份地位下看到边塞世界以及产生一些不同观察视角的转移。
潘威:晚唐时期你说他的地点所指会集中到东北地区,这里要注意东北地区跟河北地区还是不太一样,比如你说地点会有“于洋”,那很明显讲的就不是边塞问题,而是河朔三镇的问题,那是晚唐时期政府藩镇割据最要命的地方,可以世袭节度使。实际上从安史之乱直到唐末河朔地区的节度使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也会对你的研究有影响。有些制度性的因素,比如你捕捉到了,前期是府兵制,后来更多是依靠募兵制,这个肯定会对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晋升有影响,但后面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了,但也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的边塞地区就极大地萎缩了。分析了很多文化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陈静:回到你们一开始提出的研究假设,我能看到你们后面有所回应,但是跟研究问题有所偏差,比如“文化对边塞诗人的行为和心理认知”,这个题就诗歌而言你们所发现的结果,或者现在我们对诗歌的研究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后面做的是相关性的分析,是推测出来的,而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就找到的史料而言没法直接支撑。所以你们对研究问题回答完之后,可以对研究问题进行再修正,让问题更准确一点。诗歌里面很多是虚指,是意向与意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办法与地理形成一个关联。
何蓓洁:你们的边塞诗人是如何来界定的?这里面会不会有些更复杂的情况,比如诗人一生只写了一首边塞诗,或者诗人主要作品就是边塞诗,会不会影响对问题的分析?因为在后续的讨论中主要是对人群的讨论,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时需不需要对人群进行区分?
(注:点评意见根据评议老师现场点评录音记录整理并提炼,未经评议者本人审阅。特此说明。)
任课教师:何捷
课程作业汇报评委:陈静 何蓓洁 潘威 邱伟云
课程助教:杨明 张舒
编辑 / 郭少军
执行 / 杨书帆
校对 / 刘 磊
相关链接
。。
。
课程详情
作业合集
“空间人文”讲座系列
第五讲:Digital Humanities & Humanity Big Data
第六讲:From Space to Place: Cultural Heritage Recognizing, Understanding and Archaeology
第七讲:The Tortuous Path of Digital History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From its Past to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