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故事地图
按语
继19-20学年春季学期首次于天津大学开设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之后,其平行英文版“Spatial Humaniti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于20-21学年秋季学期首次开设。采用在线授课方式,共14名硕士、博士国际学生修课,于2021年初提交了7组各种形式的终期作业。
本公众号选择了其中由叶家诚同学独立完成的优秀作品刊载,并由作者自己撰写中文概要以飨读者。以ESRI的Story Map平台作为空间叙事方式虽然是常规的方式,但本作业研究问题及方法清晰,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可视化提供的信息便利,并以建筑大类专业学生在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上的审美优势,将英文版Story Map原生的ESRI优秀平面设计内核充分发挥。本作品在两年度课程的中英文版三轮学生作业中水平上乘,同学也正在以此作品为蓝本,组团参加本年度“易智瑞”杯的故事地图组竞赛。
两版不同语言的课程,虽然莫名其妙地共享同一课程编号造成多脸懵逼,但是在近两三年各种内外部巨变中,实验室仍旧能维持本人所开设的这第18=19门课在一个基本相互匹配的高水准,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作业质量天花板在剔除譬如实验室自己学生的天然优势之后差异不大,参照国际学生选课的特殊性看标准差稍大也可以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说明这门课还是开得不错,达到了原本目标和承诺,看看能不能再接再厉。
——何捷 誌于2021年9月新一轮课程计划策划中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故事地图
叶家诚 Yap Jia Cherng
引言
在一个多元民族国家的屋檐下,各民族无论在人口占比,语言,文化和肤色的差别上,都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然而基于行政、教育、以及各方面官方沟通的考量,将三大民族(巫,印,华)的母语之一选为国家官方语言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方法之一,但此种方法无疑会带来其它母语没落的隐患。为了延续自族的文化和语言,教育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大马华人在延续文化和语言的道路上,从家庭私教一路发展到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完整中小学教育系统,在非汉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中有着非常完善的中文教育和文化发展。
此研究旨在透过互动地图和时间线的方式呈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系统和概况,并透过数据的重新整理和可视化,提供一个与地理信息相呼应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究平台,从而能在全新的视角上对既有的信息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故事地图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CHINESE EDUCATION MALAYSIA (arcgis.com) 。
Part 01
双轨教育系统
有别于大多数国家,大马的教育系统在华族争取以母语教育为主要教学媒介的驱动下,形成了以小学为开端的双轨教育系统,即在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体系下,有国小、华小、国中、独中的差别,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国家中,两个有着错综关系的中小学教育体系。
图 1:双轨教育系统
蓝线:马来语为主要教育媒介 | 红线:华语为主要教育媒介
图2:独中分为两种
上:由国民型中学一分为二 | 下:创校即是独中
Part 02
从宏观到微观
从不同尺度的视角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以宏观尺度为开端,华教整体时间线、学校的分布、师资与学生概况,到相对微观的跨校赛事及校园周围相关活动,多角度观察及分析华教的发展。
1.华教60年大事记要
通过把华教各组织在争取母语教育过程中一些重点里程碑的文献,报章和照片重新整理,让历史事件更利于浏览,而且TimelineJS便于即时更新,对未补足的资料及录入往后的大事记要带来便利。
2.学校地点与华族人口的关系
学校分布vs华族占比;学校密度vs华族密度,两种互动地图交叉比较,希望为未来的校园规划与改革,带来参考的作用。
校密度/华族密度
3.教师与学生相关的统计资料
与其以年度报告的方式统计及分析数据,透过GIS的帮助可以实现数据与地理信息的连接,从而更有效率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宏观尺度下也能达成相互比较的效果。
4.独中圈内体育赛事
各独中之间定期举办不同的体育赛事,赛事的大小从跨州属的数间学校扩展到全国独中共同参与。
5.校园与半径一公里内的相关活动
校园所在地必然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相关活动也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此节以一间座落在住宅区的独中为例,在地图中点出了半径一公里以内的活动和变化,如居家补习中心、临时食品贩卖档口、校巴停泊地点等。此外在主要路径也提供相关交通资料,便于校方、家长、有关人员互相协调,在各活动进行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
任课教师:何捷
课程助教:王超群
编辑 / 袁诗雨
校对 / 张舒
相关链接
。
。
作业合集
课程详情
2020年硕士生选修课《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授课信息
。
相关链接
像见昆仑:基于VGI数据的宁海步道户外旅游者的视觉景观感知偏好研究
天津市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数据可视化与在线地图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