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清华这场疫情座谈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京南 观世相 2023-04-06

最近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很迷茫,陷入到了巨大的怀疑和不安中,有的人已经决定要远走他国。因为过去几天的发生的事情,以及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转变,这种集体性的社会情绪很多人都有切身感受。

好在这几天不仅看到了社会自组织的力量,比如社区居民通过维权要求居委会解封低风险小区,以及出现阳性的楼栋业主集体决定确诊者居家隔离,而且28日的清华座谈会上,学生们既围绕学生这个共同体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对自身之外的事项给予了密切关注,比如学校后勤保障人员和社工的身心健康怎么保证,以及清华医学领域专家及人大代表等是否在为国家积极建言献策等。讲真,细致看完清华座谈会的对话记录,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在关涉学生共同体利益的提问并不意外,也属意料之中,比如有学生提到,“关于离校返乡的同学,返乡专线时间能否延长?另外有部分研究生同学想回家,但可能迫于导师施加的‘软强制’压力不得不留校,各个院系有没有沟通过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也有学生提到,“有部分兄弟高校计划在学校内建设方舱,请问我们学校是否收到上级相关通知?如果建设方舱那么里面会是什么条件,生活保障如何?如果不建设方舱能否承诺校内的学生不会被转运至校外甚至京外的地区?”还有学生提到对相关政策的建议,比如:建议目前学校的三个核酸监测点能否转移到宿舍片区驻扎等。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基本问题之外,清华学生们还特别对校内社工给予了关注,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发生在深圳大学的悲剧。学生提到,“非常关心校内工友的情况。我们校内除了受雇于学校官方(例如饮食中心)的保障人员之外,还有一些校内经营场所,例如咖啡厅,他们的工作人员是否收到了学校的保障?他们的保障和校内官方工友的有何区别?另外今年五月的时候出现过学生关心工友但被劝阻或拒绝的情况,学校能否对学生和工友的沟通渠道进行畅通性保障?”

此外,还有学生提到是否有必要面向社会组织科普系列讲座的建议,因为这对于大家提升对病毒的认知很有帮助,也是对于相关的公共管理、疫情防控法治化等问题的一个引导交流,给大家提供一个科学民主接地气的讨论方式,避免被网上舆情牵着鼻子走。亦有学生询问,“清华做传染病相关的老师中有多少人参与了动态清零政策的制定,他们能否为新阶段防疫建言献策?邱勇作为20大代表明年两会是否能提出我们学校遇到的困难,以清华为例为政策优化建言献策?”这些,不只关涉清华自身,也是当下社会面极为迫切的。

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看座谈会全文。最后还是想说,现在我们确实面临着很大的现实困难,但只要能实事求是,从老百姓的具体困难出发,办法总比问题多。就像清华这场疫情座谈会一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因为学子们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并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后勤人员这样边缘人群,以及希冀对社会对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这和无数大众正在努力的方向一样,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推荐阅读:

“浙江宣传”又刷屏了,与老百姓的对话方式真的很重要

与小区居委会对话之后的几点想法

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

疫情下的追问与反思:越爱整个人类,越不爱具体的人?

静下来、慢下来容易,“活起来”难

作为一座四线城市,榆林此轮疫情真正的考验是什么?

群情不安,梁漱溟为我们敲响的警钟

探索第三条防疫道路,不妨多听听医学专家怎么说

不要低估香港、广州、石家庄的样本意义

调整防疫措施后,三个方面的问题需重视

讲三个跟香港有关的小故事

如果今天重读方方日记,人们还会认为她是递刀者吗?

来自许倬云和项飙的追问:从激情出发,还是从老百姓生活状况出发?

从“两个凡是”到“郎顾之争”,回望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争论

中国向何处去?重温林毅夫与杨小凯、张维迎的交锋

痛批低级红、高级黑,“浙江宣传”是如何打翻身仗的?

《红楼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安倍、戈尔巴乔夫、英女王接连去世,中国舆论不同调


新書推介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看見香港訪談錄》作者:吳婷ISBN 9789620450259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