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若干年,我们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
从武汉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开始算起,世界各国共同经历的这场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过去整整三年时间。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一直以来坚持严格“动态清零”政策的中国迈出“与病毒共存”的实质性一步,舆论纷纷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过去三年进行回望。
不管是对国家而言还是每个个体而言,过去三年都是难忘的。国家层面,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切实考验了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让人们第一次褪去意识形态来思考国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即便在共同的危难面前,构建真正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是何其艰难;个体层面,有的人永远离开,很多个家庭因此破碎,逃过一劫的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勉强度日,“不确定性”成了人们共同的感受,“活着”亦成了最简单的大众诉求。
过去三年,一定是需要好好总结与反思的。这不只是因为这场疫情造成了重大伤亡,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也因为很多人接下来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疫情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印象远不是人们看到的这些。最新数据显示,三年疫情已造成超600万人死亡。因疫情导致的各类疾病,也在持续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疫情使全球增加了1.6亿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在中国,近三分之一居家隔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症状。而且被迫中断的线下教学的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疫情对他们未来综合能力的影响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基于此,不管是已经“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刚在不久前放松管控的中国,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很难说是一场胜利,因为说到底,并不是人类战胜了病毒,而只是病毒的暂时退却。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99.99%病毒都无法被消灭,但它们最后会演化成一种普通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病毒一样。所以,为了避免下一次病毒来袭时再次被打的措手不及,今次将其当做一次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12月7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近三年来我国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述评》的文章,因该文发表于中国调整防控政策之际,且时间周期又是三年,故被看做带有象征意义。
从内容来看,经历过上海疫情以来的种种风险考验,中国已经降低了对于防疫成绩的调门,早期的“大国战役”、“厉害了我的国”的高亢情绪退场,代之以更加理性、客观的表达,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疫情三年教给人们的。但文章最后还是未能跳脱出“胜利”的大框架,比如文章写道,“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从武汉解封到上海解封,再到今次的防疫政策调整,不管放在哪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很难说是一场“胜利”,后续地,即便病毒致病率进一步减弱,人类和平地“与病毒共存”,也不会是一场“胜利”,更谈不上“全面胜利”,这应该是认识这场人类共同遭遇的百年不遇疫情的基本共识,也是人们反思与总结教训进而更好进步的必要前提。因为究竟是“教训”还是“胜利”,看似只是表述的差异,但背后的心态、认识的深度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全然不同的。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这样写道,“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在《三体》中,人类之外的力量来自迥异于人类文明的三体文明,回到现实世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亦可作为人类之外的力量,倒逼着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身。这场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危机,虽然看上去要成为过去时,人们也迫不及待告别核酸、健康码、行程卡、大白,但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应该轻易错过这一反思的契机,因为未来若干年,我们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新冠“后遗症”将以另一种形式广泛存在。
推荐阅读:
新書推介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