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翻译高志凯:中美必有一战系谬论,美国外交正远离基辛格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9日,基辛格咨询公司发布声明称,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基辛格去世后,政界、学界、媒体界纷纷表达追思和哀悼,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缘政治家、外交界、学者,基辛格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直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退休后,仍在关心国际形势,并不时就重大问题发声。其所秉持的现实主义外交,也饱受争议和诟病,甚至被批驳为“无原则”、“无底线”。在去世前,基辛格还在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时警告中美,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中美两国能否和睦相处,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留给双方寻找相处之道的时间,只剩下未来五到十年。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从上世纪70年代秘密访华到今年7月最后一次访华,已有100多次到访中国。基辛格去世后,《香港01》记者专访了苏州大学讲席教授、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高志凯1983年加入外交部翻译室,并担任邓小平英文翻译。1985年、1987年,在外交部两次参与接待了基辛格,担任其英文翻译和中文翻译,并陪同基辛格参访了北京故宫、陕西西安、云南昆明、云南石林等地。1988年离开外交部后,高志凯获基辛格推荐就读耶鲁大学,并于1993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邓小平对基辛格访华高度重视”
在谈到上世纪80年代与基辛格的交往,高志凯坦言印象最深的有两点,其一是中国领导人对基辛格访华的重视。“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我记得小平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个人来访问中国,我一定要见,一个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个是美国前任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当时邓小平已经在鼓励干部年轻化,所以很多外事活动都在减少,但他对外交部说的很清楚,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他一定要见,可想而知邓小平同志当时高度重视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以及更赞赏基辛格博士对于促进中美两国相互了解和合作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其二是基辛格的备忘录。1985年陪同基辛格访华走访各地时,高志凯与基辛格一路畅谈,高志凯回忆道,“基辛格博士有一个特点,每次跟中国领导人见完面都会亲手写一个备忘录,这个备忘录他后来都交给了当时的美国总统。不管时任总统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所以在这一点上,基辛格有一种跨越两党的精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除了跨越两党的精神,高志凯还谈到了基辛格看待问题时的历史纵深感以及对中美关系始终如一的看法。“基辛格博士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大学者,他对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了解比较深,所以在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他经常会把时间跨度拉长,也正是因为有很深的历史功底,所以他对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都看得比较深刻,也更加的准确。”
在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一书中,基辛格展示了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文化的深入研究。高志凯坦言,基辛格生活在一个过去、现在、未来打通的时间空间中,“他对于美国的情况很了解,对于欧洲的情况也很了解,对于中国的情况他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研究,所以他既可以用美国眼光看世界、看中国,同时又能够根据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待美国这个才几百年历史的国家。”而反观基辛格之后的美国政界、学界,高志凯表示“往往是就事论事,没有历史的支撑,也没有向未来展望的勇气和能力。”故此,基辛格去世之后,才有了“美国再无基辛格”的慨叹。
从“中美必有一战”到“中美不可避免的和平”
过去几年,随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中美必有一战”、“文明的冲突”、“修昔底德陷阱”等风行于美国政界、学界。今年5月,在百岁生日前,基辛格接受《经济学人》八个小时采访时提到,现在的美国政府和当年比起来,被狭隘的短期利益裹挟,完全忘了怎么和中国打交道,也完全不愿意去了解真正的中国,而且“有中国经验的官员都被美国国务院淘汰了。”如此造成的一个后果,便是对中国的严重误判。基辛格说,在华盛顿,“他们说中国想要统治世界……但答案是他们(中国其实)想要强大,”“他们并没有像希特勒那样想要统治世界,这不是他们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他们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对中国来说,中国最大的恐惧是国内动荡,历史上中国屡屡将外国拒之门外,无论是修建万里长城,还是闭关锁国,本质是要与外界世界隔绝,不让外部势力,破坏内部,引发内部动荡。”
事实上,自上世纪秘密访华开始,秉持现实主义外交理念的基辛格就一直在强调中美之间应该友好相处。高志凯对此亦表示,1970年代的时候,中国总体来说经济规模还很小,各方面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但美国当时已经是超级大国了,从基辛格的角度来说,他能够看透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未来的潜力,他能够独具慧眼看到中国将来一定会成长起来,并且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对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重要机会,促进中美了解和相互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对美国也有利。“这样的理念持续了50多年,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不管是起始阶段,还是后来中美关系蓬勃发展进入蜜月期,以及2017年以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基辛格从来没有丧失对中美关系未来合作前景的信念。”
至于美国各方竭力渲染的“中美必有一战”,在高志凯看来这一理论实则是一个谬论,因为该理论所引证的战例使用的都是常规武器,但今天的中国和美国不仅是重要的常规武器国家,更是核武器大国,所以不能把对于常规武器战争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作用于中美两个核大国。对于中美关系,高志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和平。“中美之间尽管政治制度不一样,政治理念不一样,走的路不一样,举的旗不一样,但可以相互尊重,最后取得共同发展,诸多‘不同’应该使彼此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的成功绝对不应该建立在美国失败的基础上,美国的成功也不应该建立在中国失败的基础上。”
至于中美如何达至不可避免的和平,在高志凯看来,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中国必须强大,美国也继续强大,中美之间不容做出任何的误判。“如果有一方觉得可以将对方摧毁,而且没有后果,那就不可能实现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和平。”所以对中国来说,“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但是我们加强国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去称霸世界,而是确保中美之间实现不可避免的和平。”
在冲突的世界寻找“利益交汇点”
从俄乌战争到以巴冲突,面对四处起火的世界,和平变得愈发重要。而维持和平的前提,便是从“不同”中找到共同的利益交汇点。12月2日,总书记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时亦提到,“我们坚定不移致力于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在谈到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时,高志凯也谈到了共同利益如何最大化的重要性。“中国有中国的利益,美国有美国的利益,我们之间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是相互一致的,肯定会有分歧,有分歧怎么办?是应该通过接触和谈判相互了解对方的底线,然后求同存异,使得共同的利益能够最大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反观美国,尤其是2017年之后,走到了一个极端,为什么?因为美国忘了国与国之间的根本公约数是利益,而不是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中国的价值观念跟美国的价值观念能够一样吗?难道美国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中国头上吗?或者说,中国难道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到美国头上吗?美国老是把一些价值挂在嘴上,但是整个阿拉伯国家、伊斯兰世界能够接受美国的所有价值观念吗?”
高志凯就此总结道,“当一个国家把价值挂在嘴上的时候,而且因此放弃了对于整个国家利益的根本分析和判断的时候,我觉得是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基于国家利益而非陷于某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正是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所追求的目标。“基辛格人走了,精神财富还在,我们如何将其发扬光大,确保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和平,乃当务之急。”
推荐阅读:
新書推介
點擊圖片
《看見香港訪談錄》作者:吳婷ISBN 9789620450259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