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指豚为鱼”事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江西省鄱阳湖暗访,敲响生态保护警钟
本文共计2100字,阅读约4分钟
2024年5月20日,本来是一个非常有“爱”的日子,但是这一天的一则热搜新闻,却令得许多人震惊不已。据新京报、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3月24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江西省鄱阳湖地区进行暗访时,发现一头小江豚被困在油污中,拼命挣扎以求逃离。这一画面出现在距离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2.7公里的水域。在场的九江庐山市某官员却坚称这是条“大青鱼”,甚至在督察人员纠正后,又改口称可能是“黑鱼或者水獭”。最终,在督察人员的反复说明下,这位官员才勉强承认这是江豚,并解释称这只是“小概率事件”。
这一事件的曝光后,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蹭蹭上了热搜。有人戏谑: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豚为鱼”?!
原因呢,不仅因为该官员荒谬的言论,更因为事件本身反映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缺位和失职。鄱阳湖是江豚的重要栖息地,而油污事故的发生和处理不当,显然严重威胁了江豚的生存环境。
那么,这起荒谬事件背后,深层问题是什么?
对于长江流域的有关机构来说,搞了那么多年的保护,难道江豚的外形还认不出来?太容易辨认了。这番一而再、再而三的辩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笔者仔细查看了各种媒体的报道,发现,此次“指豚为鱼”事件的荒谬不仅在于个别官员的无知和推诿,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深层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应急处理机制。违规疏浚船只两次漏油,而建设单位却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导致小江豚被困,这些,都说明了生态保护工作的薄弱、失职。
新闻中也提到,距离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2.7公里的项目建设,那么这个项目建设,是否考虑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初环评是怎样开展的?这次曝光,不仅显示出对江豚栖息地的严重威胁,更凸显了生态环境评估和监管的可能缺失。如此近距离的施工,未能充分考虑对江豚及其生境的影响,导致油污事故频发,直接危及珍稀物种的生存。
新闻中还提到,非法捕捞和盗鱼团伙的猖獗,进一步加剧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恶化。督察人员在取证时,遭遇了盗鱼团伙的威胁,这不仅反映出当地执法力度的不足,也说明了违法行为的普遍存在和生态保护环境的恶劣。
为什么要保护江豚呢?长江江豚的现状及保护意义深远。
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的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结果,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这些数字虽然显示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但与其历史数量相比,依然相当脆弱。江豚作为长江水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端,其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显示器”。江豚数量的减少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也表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鄱阳湖作为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江豚的生存。2022年的调查显示,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约为492头,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这表明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豚保护措施有力有效。然而,油污事件的发生说明,其生境保护工作依然存在漏洞,亟需加强。
要知道,保护江豚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江豚作为顶级捕食者,维持着长江水生生物群落的平衡,其健康状况是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风向标。因此,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豚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江豚是长江水系特有的珍稀物种,其生存依赖于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保护江豚,可以推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恢复。可以说,江豚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状况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通过保护江豚,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要切实“守护好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公众的充分参与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鄱阳湖的氛围。公众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监督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还能促进环保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当地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决策,建立公众参与的平台和机制,确保每个人都能为保护鄱阳湖贡献力量。事实上,“吹哨人”制度如果运行顺畅,如果有关公示都做到了“充分公示”,那么许多类似问题是可以防范于未然的。
此次“指豚为鱼”事件的发生,是一记重棒,揭示了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诸多问题,也敲响了保护江豚及其栖息环境的警钟。长江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机制、提升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江豚的有效保护,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守护好这一生态文明的重要成果。笔者期待,未来不要再有这类“指豚为鱼”事件的出现。
(注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点评、批评、讨论。)
(注2:新闻来源:光明日报、新京报等)
THE END
海湿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供参考。
❁ 以清淤疏浚为名盗采河砂超过14万吨!湖南怀化市沅水河道 | 生态环保督察通报
❁ 再发!以修复为名,行开矿之实!400多亩青山沦为废墟 | 湖南省·株洲市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发布安徽铜陵长江江豚数据
❁ 争鸣:干旱缺水地区是否该打造水景观?| 议甘肃张掖建造6000余亩人工湖
全球环境治理微信号:OceanWetlands
联系小编/投稿/授权:
010-88431370 17319454776
欢迎投稿、转发。联系后台长期授权: 18910282583
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 | 支持绿会生态保护公益项目,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