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民 · 知|识|报|国
周末读书|为发展策 为国是谋——《国情报告》
胡鞍钢教授创办和主编的《国情报告》,是国情研究院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部级以上主要负责人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咨政内参。该报告首发于1998年,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报送1400余期,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百余次。2011年,党建读物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该报告汇编结集出版,首发《国情报告》(1998-2011)十四卷本27册,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正式馆藏书目;之后又陆续出版了2012-2015年分册共4卷4册。
国情报告(第十八卷 · 2015年)
胡鞍钢 主编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7年8月1日
书 评
为发展策 为国是谋
——读胡鞍钢的《国情报告》
文丨毕京京(时任国防大学副校长)
原文载丨《学习时报》2013年11月4日
任何符合科学精神的学术研究,总是深深烙上历史和时代的印记;任何具有影响力的建言献策,无不及时回应理论和实践的希冀。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从事学术研究,探索中国发展战略、设计中国发展规划,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国情、科学认识和把握国情。只有在历史文化传承认清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渊源流变,在经济社会急剧转轨中把握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变化规律,才能成就大事业、大贡献,真正有效为发展策、为国是谋。
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国情报告(1998—2011)》系列丛书,就是一套关于中国国情、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和重大公共政策分析与建议的精品力作。该丛书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发展关系”为主题、以“综合集成”为方法,把“认识中国”和“设计中国”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国情研究”与“国策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术研究与公共政策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客观分析了一系列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合理提出了矛盾和问题的破解之法、应对之策,是一套思想性、战略性、宏观性、史料性、可读性俱佳的国是纵论。读后感到该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重视问题牵引,在破解矛盾问题中凝聚社会发展共识。以鲜活现实生活为基础、以重大问题为牵引,敏锐地捕捉、不懈地探索、准确地把握、科学地解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贯穿整个丛书的一条红线。丛书重点研究的数百个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制约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影响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者把这些问题放到整个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放到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响中去研究,察其产生理据、审其发展现状、究其影响得失、明其解决路径。这种体现作者担当、自觉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推进社会进步的分析研究,既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又引发人们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深度思索,进而激发和凝结起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力量。
突出政策咨询,在把建言变成政策中体现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理念。当代中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展国情研究、从事政策咨询,指责、批判容易,建言献策很难,让建言影响决策、变成政策更难。因为把建言变成政策,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又需要贴近现实的跟踪观察,还需要在经济、社会特别是政治认知角度与决策者产生共鸣。正是基于对中国学术生态和政治生态深刻洞察和敏锐直觉,胡鞍钢及其团队把“认识真世界、研究真问题、找到真方法”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座右铭,把“获取决策知识,创新决策知识,传播决策知识,通过国情研究报告影响决策与政策”作为国情研究的最重要任务,始终把目光自觉投向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和发展战略,十几年如一日地进行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和创新性研究,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许多新思想、新创意、新战略、新思路。据不完全统计,丛书收录的国情研究报告,已经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包括分税制改革、西部大开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酝酿出台。可以说,《国情报告》以其专业性的宏观视角、高质量的国情知识、创意性的发展战略、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占据了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的制高点,从而在决策层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在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品牌。
注重研究方法集成,在理论创新中彰显国情研究的中国范式、中国风格。立足具体国情,着眼变化着的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历史的观点、宏观的视野、国际的视角、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国情和国策研究,充分展现大国理论气度,是《国情报告》丛书的又一大特色。丛书叙事宏大,史料翔实,笔调生动而不失深沉,解读深刻而富有意蕴,在研究方法上颇具创新意义。丛书注重把历史、现实与未来预测结合起来,从大时间跨度上考察中国的发展进步、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提振了人们对中国崛起的决心和信心;注重把世情研究与国情研究结合起来,着力在国际比较中诠释中国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发现中国发展差距和挑战,使读者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自觉和自信;注重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摆事实,有根有据地讲道理,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总之,《国情报告》丛书集宏观性和战略性于一身,融历史性和现实性于一体,汇国情研究和国策研究于一躯,为国家科学决策咨询提供了专业化的正能量,向社会提供了凝聚发展共识的正能量,向世界提供了中国道路自信的正能量,是一部值得大力推荐、值得认真一读的好书。
国情报告(第十八卷 · 2015年)
1.关于中国GDP超过美国的预言与事实
2.健康发展“十三五”基本思路——健康中国战略
3.全球化视野下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三个翻一番
4.“十三五”期间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四大关系和八大优势
5.谈习近平“四个全面”治国纲领
6.中国有望实现“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
7.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经济新常态
8.谈“超级中国”
9.再谈“超级中国”
10.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
11.“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建设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
12.基础设施现代化: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
13.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14.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三大规律
15.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目标升级版
16.迎接中国新常态——为什么说中国经济仍将平稳运行
17.“一带一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
18.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
19.高端智库建设——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
20.关于国情调研的看法和总结
21.创新宏观调控目标的2.0版本
22.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的对话(一)
23.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的对话(二)
24.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的对话(三)
25.关于增加国际发展援助、设立国际发展机构的建议
26.中国人口长期发展(1950—2050年)
27.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名正言顺”
28.如何有效提高地方官员环境治理积极性
29.“十三五”规划核心发展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0.国企改革目标:超日赶美追欧
31.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综合国力背景
32.2020年中国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33.关于“G2战争”的问答
34.地方治理能力及绩效:各省区“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2011—2014)评估报告(提要)
35.绿色发展:中国发展的永续之路
36.对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建议
37.破解“新东北现象”:以辽宁为例
38.从国家能力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9.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从“两只手合力”论到“三只手合力”论
专刊1.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专刊2.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
专刊3.关于“十三五”时期基本思路:主题、主线及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专刊4.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专刊5.《政府工作报告》:决策过程与评论
专刊6.深化绿色改革创造绿色财富——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科学评价(2008—2013年)
专刊7.认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专刊8.中国与世界:开启“共赢主义”时代
专刊9.建设生态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先行
专刊10.“一带一路”:经济地理革命与“共赢主义”时代
专刊11.中国对世界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对中国实现MDG目标的评估(1990—2015年)
专刊12.中国中长期发展展望(2015—2030年)
专刊13.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之短板:关于残疾人事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专刊14.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从1.0版到4.0版
专刊15.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创新机制与五大动力
专刊16.中国碳排放趋势: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1990—2050年)
专刊17.探求传统治道的当代意义
专刊18.中国教育现代化:释放巨大教育红利
专刊19.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
专刊20.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专刊21.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
参考文献
王亚华教授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文讨论节水困境及政策应对
国情研究院3位教师研究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研究|许建明 孟庆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 与“减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举办“部分识别理论及其应用简介”学术分享会
医卫监管进入“精准治理”时代 ——对《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