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的智慧与智慧的管理

闫德明 明师慧 2021-10-26

这些年来,人们对“教育智慧”、“教师智慧”关注比较多,而对“管理智慧”谈论很少。其实,学校管理也是需要智慧的。

“智慧”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但人们对它的看法却不尽一致。综合《辞海》《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解释,可以这样来理解:“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种发明、创造和革新的才智。从字面上看,“智”,包含“才智”、“智谋”等涵义;“慧”,包含“聪明、“聪慧”等涵义。简单地说,智慧就是指一个人具有某种独特的才智和能力。例如,我们说某个人很有“音乐智慧”,那是指这个人在音乐方面很有“才气”,“悟性”好,理解音乐、演绎曲目都很到位,能够做到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一些事情,李云迪、朗朗不就是这样的“钢琴王子”吗?又如,我们说某个运动员很有“篮球智慧”,那是指这个运动员善于“用脑子打球”,很“机智”,在球场上“处理篮球”的能力很强,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不就是这样的“篮球天才”吗?他们都具有某个方面(音乐、运动)独特的才智和能力。

管理也是有智慧的。学校管理智慧是指校长在思考教育和管理学校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独特的才智和能力。它是校长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并在特定的学校管理情景中形成的、对学校管理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才智和能力。它是校长专业素养的一种重要标志,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一种较高境界。学校管理智慧不等同于管理经验,也不等同于管理理论,而是二者在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它一方面超越了管理理论的教条刻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管理经验的单薄粗浅。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学校管理智慧是动态生成的。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组织不是一架由许多分离的零件所组成的机器,而是由许多“节点”耦合而成的“知识互联网络”。人的角色预期,不是这架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而是这个网络中“节点”和“知识源”。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又为别人奉献知识,而且在交流和分享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作为一个“知识互联网络”,其发展不只是仅仅依靠“权威与控制”,而更多的是需要“交流与分享”。学校管理智慧正是在不断“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学校管理智慧是难以言说的。管理智慧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反思,但往往表现为校长面对管理情境的一种直觉反应。作为一种“内隐知识”,它不像学科知识能够通过授受而获得,也难像动作技能能够通过训练而形成,可以意会但难以言传。正如波兰尼(M. Polanyi)所分析的那样,管理智慧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学校管理智慧是个人专有的。不同的校长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管理智慧。在管理中表现为同属智慧型的校长,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能获得完满的功效。因此,每一位校长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一种不可让渡的个人知识和凸显个性魅力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不来,丢不掉”的东西。

那么,学校管理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校管理智慧源于校长执著的事业追求。凡事有所成,都有执著之功。执著是发自于心灵的一种热切的渴盼,如同一个干渴的人急切地向着那水声潺潺的前方奔去一样。执著没有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自己的一份真诚期待。执著孕育了成功,但也必须付出代价,必须挡得住诱惑,必须经得起考验。校长的肩头上承载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哪一种压力能不认真应对,应对哪一种压力能不花费精力和时间?压力具有双重性,它能把人压垮也能把人变得坚强。要把“变压力为动力”,就需要校长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许多知名校长的不凡业绩无不源自他们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执着追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把教育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似乎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幸福。例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等等,哪一个不是这样的。

学校管理智慧源于校长积极的学习反思。管理智慧不等于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但它离不开理论的积淀,离不开他人的思想营养。如果一个校长在自己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思想光辉的洗礼和沐浴,没有为自己“偶像校长”的人格魅力而欢欣鼓舞,那么,管理智慧也会远离他(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管理智慧不是仅靠一种理论学习或经验积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个人所学,逐渐累积、感悟而迸发的。我们知道,没有反思的理论学习是学不到理论真义的,最多是半知半解;缺乏反思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肤浅的见解。管理智慧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它难以被授受和训练,而只能通过持之以恒的批判与反思才能磨砾和提升智慧。

学校管理智慧源于校长长期的实践探索。实践是学校管理智慧的营养之源和发展之基。任何校长的专业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真正的管理智慧来源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源于自实践,真正的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源于于实践。蔡元培、梅怡琦、张伯苓、竺可帧等人是如此,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也是如此。陶行知师从名师杜威(J.Dewey),从国外学成归来,可谓学识渊博,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33年,其中担任校长有26年。他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教育科研,并且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论文答辩并获副博士学位,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者简介:

闫德明博士,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品牌培育、学校文化策划、教学风格凝炼、教育案例撰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

声明:

本文已经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2B期,扉页。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热文推荐

温暖人心的教育洞见 ——黄日暖《洞见:教育暖点》序言

教育无目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四)

语文课的情理、边界和完型 ——对三位语文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十)

以史为鉴,将史读活

为什么华尔街喜欢录用哲学专业的学生?——万维钢关于专才和通才的六个洞见

明师伴你做课题-03

娓娓故事,涓涓育人 ——对三位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九)

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习性教育”样例——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好习性”体系创意解读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Unsplash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