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史为鉴,将史读活

黄安生 明师慧 2021-10-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了解历史文化,以史为鉴,将史读活,以解决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历史的缝隙里窥见今天更广阔的天地。


近日读易中天教授的《中华史》(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出了一些不同的味道。

曾经读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读过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可能是因为当时政治背景的需要,该通史更多的是以阶级斗争的线索串联起上下五千年的;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线索与板块相连,注重史实的考证,严谨有余,趣味略缺。

易中天的《中华史》,全书六部三十二卷,按照易中天自己的话说的就是:“以颠覆传统史学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全书并不注重线索的厘清,而是以板块为主,再将板块切割成若干个事件相联系,最终讲出该板块在中华历史上的影响力。如卷三《奠基者》告诉我们的是: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真正的奠基者是在西周,它确定了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确定封建社会的秩序即“礼”,确定了政治体制分封制及后来改革演绎而出的郡县制,奠定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仁”。可以这么说,几千年的封建史,都能从西周的历史里找到它的源头,就连文学也是如此,如《诗经》。

易中天的《中华史》有许多逻辑推理是符合于史实的,体现出历史学家的怀疑精神。比如,我们一直觉得盛唐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手下有几个著名宰相姚崇、宋璟,合称“姚宋之治”,还有就是张九龄,这三个名相加起来一共当了九年的宰相,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也就当了三年,就一直被传为佳话。而有一个人,历史上一直背有奸相之名,却在这个盛世中整整当了十九年的宰相,并且其中十六年是独裁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是空前绝后的。

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 (唐朝宗室宰相)

李隆基成了太上皇后曾对李林甫说了一句非常精准的评论:此人嫉贤妒能举世无双。那么精明强干的李隆基明明知道李林甫嫉贤妒能,也要用他,而且是重用,究竟是为什么呢?唐玄宗不愧为盛世明主,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键是用的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时候。执政之初,用善于变通的姚崇;拨乱反正,用依法治国的宋璟,打造盛世,用文采斐然的张九龄。因人而异,各取所长。

那么,唐玄宗看上了李林甫什么呢?懂事,执行力强。

懂事,就是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知道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这在过去往往被视为狡猾。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懂规矩。规矩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懂不懂规矩,就是有没有政治素养。而李林甫这这方面极有天赋,深得皇帝欢心。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社会,李林甫是极有政治纪律的人。

李林甫最能读懂皇帝的想法和心思。如他深刻理解皇帝关注边境战事,并不仅仅只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更是出于对整个国际环境的通盘考虑。知道强军必先富国。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做保证,是打不赢战争的。因此,他全力支持唐玄宗的决定并付诸行动,没有一丁点书生气。这是忠诚。

他绝不胡来。做事中规中矩,合理合法。正如历代史学家所指出的,李林甫是精明能干的行政官员,也是名副其实的制度专家。他整理和修订了《开元新格》《唐六典》,体现了他对法度的尊崇,对行政程序合理化的决心,以及对有条不紊工作方法的痴迷。李林甫和牛仙客搭班六年,朝廷没有党争,人民安居乐业,市场一片繁荣,国库日益充盈。

太平盛世,也不过如此。而李林甫就正是这个太平盛世的缔造者之一。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画的是李白因能识得一个朝贡小国的文字(当时朝中无一人识得),傲慢的而让当朝最有权势的李林甫磨墨,高力士脱靴。李白的形象一直是作为一个文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大形象在脑中固化地存在着。李林甫是作为玩弄权术的奸相,高力士是作为播弄是非的小人在书中出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易中天笔下的高力士:





高力士 (唐代宦官)

他“得宠却不骄横,得势却不专断,顺从却不阿谀,直言却不触犯。为人处世,可谓有原则,有底线,有技巧。在加上识大体,顾大局,并不以权谋私,深得皇帝与朝臣的信任。皇帝龙颜大怒,他是灭火剂,君臣之间有摩擦,他是润滑剂。如果说皇帝是当局者,其他有利害关系的是当事人,那么必须要有一个既清廉又清醒的旁观者。”

碰巧,高力士就是这样的一个旁观者。

我们可以凭着常识想一想:如果我们真的把一个国家交给了整天喝酒醉醺醺,极度地追求个性张扬,满篇的愁呀忧的李白手上,能有那么长的开元天宝盛世吗?行政官员个性能如李白那样几乎到了张扬跋扈的程度吗?

易中天对李林甫和高力士的评价,让我想到一下几点:

一、政治人物必须要有政治原则,不管是多么委屈,多么被丑化,甚至是明明被歪曲,都不能违背政治原则。我在想那时如果李白不写那封回信,真的有可能会有外交冲突,甚至有可能引发战争。磨一下墨,脱一次靴,换来的是两国邦交的正常化,换来的是边境的和平与安宁,这算不算是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最小的代价。虽然在李白这个傲慢的文人面前丢了一次身份,甚至是有点人格的侮辱,也在野史中留下了笑柄,但我们确实看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而忠诚,也正是我们现在要求的政治原则。当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从此君王不早朝”了,庞大的帝国是谁在维持繁荣?是兢兢业业的李林甫们;当宫廷里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时候,是默默无闻的高力士们在提醒着唐玄宗一次次拨乱反正。功高而不据为己,乃人臣之本分。由此而想到我们做校长的有时工作所受委屈,便也只能微微一笑,因为我们也有我们的政治原则。





蔡伦 (东汉宦官,“蔡侯纸”发明者)

二、要敢于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宦官在古代一直是一个被妖魔化了的词。汉、唐、明的宦官,除了蔡伦、郑和极个别做实事的宦官受到肯定之外,如高力士在政治上得到如此高评价的宦官,我是第一次看到。这让我想到:我们真的不能以原来一点皮毛知识(连环画)而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且很难更改。我们在工作中会不会也有这类事情出现呢?如我们听了某几个人对某个教师或学生的的评价,我们会不会就在心里给他们形成固定的看法,认知的不全面肯定会带来看法或结论的片面性。知道某人有明显的缺陷却有很多的特长,(如李林甫)还敢不敢用?还能不能用?用又应该怎么用?这是我们校长也要思考的课题。

三、包容一切可以包容的。有容乃大。盛唐因为有了李隆基的多情,杨贵妃的妩媚,姚崇的变通,宋璟的刚直,李林甫的精明,高力士的调和,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王维的静禅,岑参的刚勇等等等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才丰富多彩底蕴丰厚。今日之盛世,包容一样是缔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是中国梦的文化基础。长安中学也想在这样社会的大背景下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着力打造学校的“安”文化,即:安业、安情、安心、安德。“安”带来和谐,和谐应是包容的外现。

这套丛书:有趣,好读,像读故事会一样的简单。

作者简介:黄安生,男,东莞市长安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专家点评】



崔永元采访易中天,问:学历史有什么用。易中天回答,没用。崔说,没用你还学?易中天说:无用即大用。黄安生校长喜欢读书,不读书就睡不着觉,而且偏爱历史。一个人喜欢读没用的书,读多了读活了,就会有大用处,就会深刻而睿智。从长安中学这些年不断进步之中,从黄校长的读书分享之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得到黄校长读那么多没用的书所带来的大用。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闫德明博士)


策划与审校:闫德明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热文推荐

为什么华尔街喜欢录用哲学专业的学生?——万维钢关于专才和通才的六个洞见

明师伴你做课题-03

娓娓故事,涓涓育人 ——对三位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九)

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习性教育”样例—— 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好习性”体系创意解读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解读(三)

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给女性的红利 ——写给女教师、女校长和女同学

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朱永新《致教师》读后感

教育即生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解读(二)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