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解读(二)
全文共308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教育信条,这句话读来是多么动人。“心”是一颗纯正与安宁的心,“草”是那些名利和尊荣的浮云。
▲点击听音频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回国之后,推广乡村教育、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学院,发展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创性的生活教育思想。他说,“我本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生活教育》杂志于1934年2月16日创刊,他在第一卷第一期中澄清了关于生活教育名词的真正理解。“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好玩。但是,小鸟是比较舒服了,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生活教育就是要打破这个鸟笼,飞到伟大无比的森林,也就是广阔的生活中去。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整个的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这一教育理念的形成得益于陶行知开办晓庄实验学校,推广教育运动的实践经验。
陶行知对杜威思想的改造从“教育即生活”的原理开始,他从民国六年到十四年的八年经验中得出,“教育即生活”此路不通,因为杜威民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育即生活”指向是正规教育,但是陶行知说道,“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即是教育”且“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1919年陶行知又提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社会即学校”是跟着“生活即教育”而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呢?陶行知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学校即社会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是要把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任意翱翔。学校里的一切都可以伸张到大自然中去了。这样来说,教育的成分,比如说方法、工具、环境都可以大大丰富和增加。
另外,在方法上,是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主导的教育方法。最开始,陶行知仅主张“教学合一”,主要强调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没有明确界限,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在教学生学,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之后,他在另一位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拟将其改为学做合一的建议下,才豁然开朗。这三者的结合是什么意思呢?“教学做合一”是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因为此时,教育的中心已经从文字转变为活动了。
这一生活教育思想形成于当时教育极其落后的背景之下,中国老百姓的穷,穷到2亿以上是文盲,7000万儿童没有受到教育。从1923年开始,陶行知开始开展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运动。在家里开办平民读书处,一个识字的孩子就是一个好老师。接着,他在全国各处发动成立读书处,遇见平民、渔夫,要饭的孩子,饭馆的厨子,都送上自己编的平民千字课,让他们再去教。他甚至到蒙古包、监狱、和尚庙里推广。“凡我脚步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所到的地方。”但是,仅凭自己一人,又如何能推广至全国呢?于是,他就创办了晓庄学校。“老山老,小庄晓,新时代,推动了。”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城北的劳山之簏创建了今天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传播学以致用的理念。他把“小庄”中的大小的“小”变为破晓的晓,据当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徐养秋回忆,“晓庄”二字为他为陶先生所取,意思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创办晓庄学校的最初目标,是培养100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100万个乡村。从农村开始变革教育,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创办晓庄的过程异常艰辛,吃住都无法得到保障。陶行知之子陶城与原晓庄学院的小学生陈云生回忆道,陶行知来到晓庄因为没地方住,就和牛住在一块。以至于老牛和陶行知的关系非常好。因为资金不够,陶行知将献给慈母的贺礼用来修缮晓庄的校舍,他告诉母亲,晓庄学校是代她献给国家的寿面,希望慈母与国家一样长生不老。
晓庄的课程是原生态的,生活化的,以劳动创造的生活,作为每天的课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说,陶行知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他要造就的人,是造就人中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低三下四的人下人。他要培养的教师是具有奉献、民主、求真精神的人,要实现“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与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个目标每一个都是近现代的师范教育所追求的,但是陶行知第一个把它表述出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教育信条,这句话读来是多么动人。“心”是一颗纯正与安宁的心,“草”是那些名利和尊荣的浮云。我们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教育事业是每一教育者的人生大事。但教育者应该知道,教育本就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也是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单纯牺牲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厚植和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
晓庄培养的师范生要有两变。这里有几句诗歌,你可以参考着听。“师范生有两变,一变孙悟空,漂洋过海访师宗,有目的有远虑,认真求学得本领。二变小孩子,老翁个个变儿童,儿童有何好,善于发明,情感真诚,还有那无限的勇气与远大前程!”另外,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生活,共甘苦、共生活、共创校风、共守校规。梁漱溟在参观了晓庄学校后说“晓庄学校办成了‘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他在校内建图书馆,开办中国第一所幼儿园,也邀请了中国戏剧家田汉来校演出,留下了“田汉欢迎田汉”的佳话。田汉说,自己是“假田汉”,晓庄在乡村生活中培养的教师才是真“田汉”。
“晓庄的一些都诗化了,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至今南京晓庄学院仍然是国内师范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有资料显示说,南京的小学校长一半都是出自晓庄。
1930年4月,国民政府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奉蒋介石之命,派兵五百多人,便衣四十多人到晓庄,封闭学校,通缉陶行知先生。然而,陶行知在护校宣言中却说:“晓庄的门可封,他的嘴不可封,他的笔不可封,他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晓庄已经洒出无数种子,在人所不到的地方,已经有了晓庄的生命。他本来就没有门,封条要贴到哪里去呢?倘若社会可封,则晓庄可封。这样的学校是无法封闭的。”随着晓庄的被封闭,陶行知也成为国民政府的通缉要犯,他来到希腊的雅典,在古希腊思想家蹲过的石牢里问自己,为什么宣扬知识与真理的苏格拉底会被放逐呢?这句话,也同样适合问陶行知自己,为什么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人会遭到通缉与驱逐呢?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实践诸多形态的伟大创造者,不仅从事了新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教育运动,也对从大学到中小学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改革,并对幼儿教育、农民工人教育、师范教育、早期人才教育及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形态作了大胆开创。
撰稿:苗双双
音频:马琳琳
审校:闫德明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左下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