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大一新生为何要找实习?该怎么找?底层逻辑国内外大学生通用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1. 实习的必要性
对每一个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我希望你们明白:四年后,大多数人都会卸下背着10多年学生的身份,利用所学去到某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但相信我,这个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绝没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在当下的大环境下,青年失业率的持续走高正佐证了这个观点。
没人能预测未来(四年后的)就业市场会怎样,所以能做的只有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好了,能够冲一冲更高的 上限,即使不好,也能以此守住自己的下限,而影响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院校背景,另一大不可或缺的变量便是实习经验。
因为以全社会所有招收应届生的求职岗位来说,大部分都看重求职者的实习经验!
如果你还没理解,那我再详细一些——
1. 考公考事等以“考试为主”来获取编制工作的相对不怎么看实习经验
2. 无编制的工作非常看重求职者的实习经验(全国全社会所有从业者中这部分占到约94%之多)
3. 门槛非常低,有手有脚就能干的工作,不怎么看实习经验
综上,总结一下——
应届生找任何工作时,用人单位都会看求职者的实习经验!
除非你考得上编选路径1或者读完大学要求很低愿意做3。
但考试这件事是单通道(尽管一年内有多次机会),是考上和没考上的零和博弈(名额有限),且当前竞争极激烈,极内卷,性价比极低,暂不谈在未来,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是否会出现编制的改革,就当下种种“多年考公无果”的血淋淋案例和数据就足够揭露出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大部分选择考公的学生浪费了半年甚至多年的时间在一项没有产出的工程上。
而这段时间(秋招+职业发展初期)的机会成本巨大,用巨大的筹码去all in一件高风险甚至回报率不够高(除了“稳定性”高,其余属性均不出众,且这个稳定也是外界赋予,而非自己能够把握,故打引号)的事,显然不够明智。
至于做3路径的前提是:你还年轻。
门槛低的工作永远不缺人干,其重复性高,机械性高,成长性低,不同人的单位产出量相差无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的更多了(上有老下有小,导致的生活成本上升),能给的却还是那些,甚至更少了(工作时长减少,精力被更多事务分散),职场危机也就不远了,特别在一些较小的平台(因此入职门槛较低)中,可谓“手起刀落”,毫无情面可言。
同时AI发展对于职场的冲击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项变量:【精】AI时代80%职业受影响?智力型职业更易失业?(全文10782字)
哪怕是过了几年,你意识到当下的职业发展存在问题,想要改变,才发现当下的工作是“牢笼志士”,一切操作流程都已成熟,无需改进,故无需你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甚至整个体系在刻意地避免你对其他模块的接触,导致想以自己的工作为原点想要向上发展,几无可能,想投入大量精力干副业又放不下当前的薪资(且当下大部分人的副业不过是又一份低门槛的出卖体力和时间的零工)。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想要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发展,唯有在大学阶段就积累实习经验,提升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获得一个在职业生涯初期的稳健发展。
实习经验对你来说不仅是“至关重要”,而是“不可或缺”!
2. 残酷的现实
经过上文的分析,实习的重要性已无需我再多言。
但事实却很残酷:
目前大学生的实习还不够早、实习数量还不够多,
且更要命的是,实习垂直度更是距离实际企业用人需求相距甚远。
中国人民大学和智联招聘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力报告》,
之前的数据和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大体就是:
26%+40.3%=超过66%(2/3左右)的大学生只有1段或没有实习经历。
就这样,剩余的33.7%的2段实习的大学生中还有不少是“东做做、西做做”的没有垂直度可言的实习,甚至还包括大量的2段实习做的都是非常不适合自己的情况。
这样的实习背景去参与校招,想去大一点的、名气响一些、待遇好一些的企业里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难比登天。
注意:这几个条件“大”、“响”、“好”、“适合”是我们要获得较好职业发展缺一不可的四个维度。
比如说,平台很大,牌子很响,但让你干后勤保障、行政档案工作,
有多少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工作能配得上“好工作”?
衡量实习含金量和个人求职竞争力的另一个维度,我们可以从实习总时长来看。
如果每段实习发生在暑假,那么6个月基本得有3份实习,
仅17.8%+2.7%+1.7%+0.4%=22.6%的大学生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加上这些实习的垂直度和与自己的匹配度上,还往往掺杂大量“水份”,除去考编群体外,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剩下的大学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大概率低于22.6%。
至于真正有多少大学生至少能找到一份工作,这个大家都懂的,大学公布的数据常年都是“还不错的”。
那到底为什么有必要做多份实习,且满足我上述说的这么多限定条件呢?
大学生校招过程中,雇主招人逻辑基本就下面两个模型,看懂了你就都明白了:
1. 简历关模型:必要条件模型(缺任一项则挂;任一项再高也几无意义,比如GPA4.0)
必要条件因子包括:因子1(GPA≥3.5)、因子2(排名是否过关)、因子3(是否有与该岗位直接相关的实习经验)、因子4(是否满足从事该岗位的最基本要求,一般为相关专业毕业或从业资格证书)、因子X(其他条件,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要记住,证书不是必要条件,但可能是因子4里作为非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补充其基础能力的背书,金融类可参考:CFA敲门砖?别再被骗了!)
2. 面试关模型:相关性模型(多影响因子决定录用结果,更要注意各项权重大小)
因子a*60%+因子b*20%+因子c*15%+因子d*5%=求职者最终评分 (满分100)
因子a指面试表现,我举个例子,你去券商研究所终面,专管招聘的副所长问你,你对XXXXXX这支股票怎么看?你能洋洋洒洒把各类券商首席、新财富研究员及其他市场各路的分析逻辑做梳理、总结和批判,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从基本面到技术面,然后做出逻辑缜密,有深度又不啰嗦的整体分析的阐述,聊个二十三分钟无压力,如果面对一个宇宙神校毕业却聊个五分钟十分钟都几近语塞,泛泛而谈的竞争对手,你在a就是60分,对手几乎0分。
因子b指笔试及之前轮面试平均表现。
因子c指面试官对你的评价,说白了就是你和面试官聊不聊得来,各位知不知道有些面试者在面试前就是知道面试官偏好的?(实习生近水楼台,这种现象不胜枚举)
因子d指其他方面的评估,几乎都在因子a+b的比拼后难分胜负的时候才发挥作用,这当中可能会涉及教育背景的比较,但也绝非只比这一个维度,而我要强调的是,如果a和b这两点上,你能早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就有很大的机会在95%的权重内获得绝对优势,最终d的比较可以忽略,而绝大部分情况下,求职者的竞争都到不了c这5%的环节就分出胜负了。
备注:
1. 以上模型里的权重是我根据行业经验和调研得出的粗略版,实际的人力资源体系里用人模型会精细很多,分很多模块,这里我是本着尽量化繁为简的出发点,把很多模块压缩了,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要强调的是,你在面试关能不能过,取决于你肚子里有多少货,这占绝对大头,而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专门被比较。
2. 以上面试关模型不考虑“关系驱动型”,比如投行承揽岗或者对项目资源需求极大的岗位,换句话说,同样竞聘投行部,大家都没资源的情况下,你过得了简历关的,接下来不论笔试还是面试的PK则依旧是我上面这个模型。
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应届生校招】简历关和面试关的底层逻辑
以上,应该都明白为什么实习重要,且像我说的那样需要“聚焦+垂直+适合”了吧?
那么难点来了,怎么找到“适合”的职业目标岗位?因为如果没有适合的,做的几份实习又如何有动力去垂直?既然不适合,实习表现能好吗?实习表现不尽人意,还怎么继续争取有垂直度的下一份实习呢?
环环相扣,逻辑自第一环就出错的话,就没后边什么事儿了。
3. 大学生怎么找实习?尤其大一学生
【途径一】找Career Office/ Center
就业办公室,或者叫职业发展中心,从名字就能看出它是干什么的,想了解就业信息、简历修改指导、模拟面试等都可以找它,记得提前几天找他们预约才行,直接跑去大概率吃闭门羹。
【途径二】找自己的advisor帮忙
advisor的职责表面看是协助你做各种选课和学业规划,但其实往往也乐于给学生一些求职建议和资源。特别是,当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去找advisor求助的情况下,资源的分配就相对充分些,懂的都懂~
【途径三】找授课教授professor帮忙
professor分两类,全职和adjunct的那种,前者主要资源可能集中在学界,但资历较深的教授也或多或少有不少往届学生资源,约office hour后找教授表感谢、秀肌肉、提诉求(大概率分步走,小概率一步到位,一次性谈妥)。
【途径四】直接上各企业官网找
各公司官网开放的暑期实习是最主要的机会,但难度较大,且比较难申,许多知名企业需要提前大半年进行实习投递,这方面的提前量要做好。
如果不是最头部的企业,比如地方大企业、区域性大企业或者中型企业,也可以考虑通过hr甚至CEO公开留出的邮箱等进行毛遂自荐,需要准备一份简历和自荐信,并编辑一段自我简介,邮件形式reach out。
【途径五】通过各类社交媒体找
最主流的如Linkedin(国内现已不适用),在站内先建立自己的主页信息,包括头像、教育背景、实践实习背景等,并通过检索找到校友、教授或意向求职方向的相关人士,通过站内私信(最好开个premium会员)reach out。美国是弱关系社会,通过有效的社交方式,直接从这些平台上约到大企业高管通话甚至见面喝咖啡都是有合理机会的。
【途径六】通过校内社区和校友网络社交
有的大学在各学院或多个学院间,设有相互独立求职资源库,通过校内找到其他学院的在读学生,登录这些内部渠道,找到投递信息进行求职,或者参加一些校内的社交活动,与校友、嘉宾、学者、目标公司招聘负责人或高管建立联系都是最常见的途径。也是美国顶尖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社会资源最有效形式之一。
【途径七】通过mentor获取资源
mentor是海外名校学生群体中较常见,但并不是每所名校的每个学院都直接提供这样的“一对一结对子”导师制资源。更多情况下,我还是建议学生自行找这样的mentor。由于mentor这样的概念在美国较为common,找到合适的学长学姐甚至已毕业的校友,同样通过一定的有效社交,逐步提出诉求,是有较大机会的。
【途径八】通过求职机构购买服务
这是这里各途径中我最不推荐的路径,原因是绝大部分学生由于感觉(误以为)花钱就能解决问题,便把希望寄托在求职机构身上,而疏忽了锻炼自身求职社交的能力锻炼,在购买了服务后,逐渐习惯了定期接受培训和指导,一旦约定服务期结束,一下子如同“裸奔”一般,往往适应不了接下来真正的全职工作求职的挑战。
到那时,又怎么办?买!继续购买求职全职工作的服务!由此,很可能更大的智商税被收割进入倒计时...求职机构的商业模式,基本是玩概率游戏+旱涝保收的。
具体来说,就是还算谨慎点的机构,专挑优秀背景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即便自己去投递,也有合理的机会,最终就是概率的游戏了,10个本来就有5成把握拿offer学生,最终5个成功拿下offer,机构收走数低则大几万高至十几万美金的高昂费用,其余5位退70~80%的费用(20~30%被城作为人工费或培训费)。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直接看到了其商业模式的第二个标签“旱涝保收”!没错,即便10个都失败了,假设每个收10万美金,10万乘以10乘以30%=30万美金!但凡职业道德低一些的机构,就可能多收不少根本没希望拿offer的学生,纯割韭菜。
那可能你要说了,有学生真的录了,难道没有他们的功劳吗?
我的答案是:有可能有,但更有可能并没有...此话怎讲?能帮忙搞定全职工作的资源稀不稀缺?注意,这可不是搞定实习名额,而是全职工作名额!这样的资源必然极度稀缺!那有没有可能有人就是有这样的资源?
有可能,任何人都只能拥有极小几个求职岗位的人脉,而多数情况下,市面上大部分机构都是规模化经营的!否则不足以撑起他们的业务运转和盈利目标,所以到最后,大部分客户都成了韭菜——因为实际情况是,一家机构一年收300个学生,自己只能搞定30个名额,剩下270个呢?听天由命!反正,旱涝保收!
底线再低点(特别是如果雇主那边的内部人士胃口过大,导致每单的利润率下降严重的时候),索性一点资源也不用,直接,空手套白狼!
大家如果了解国内艺考,就知道这种模式,告诉你学校招生办招生官都是自己人,你交50万,包你录,不录不收费,全退!最终即便一点资源都没有,你只要录了,他就说,正常,因为自己打了招呼,你只要没录,那就退钱,互不相欠(他们是真的好意思这么说)!但实际上,人家可能压根没任何关系,收100个人,10个录了,还能白拿500万呢!
而求职机构在玩的游戏,比他们甚至更可怕,上面我已经说了,即便300个人都不录,30万乘以10万乘以30%就是90万,90万什么?9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600多万...(他们是真的懂赚钱的~)
我再说明一下,我并不是说求职机构是完全没价值的,只是想提醒大家3点:
首先,不要依赖求职机构,真正的求职社交能力,这是你今后进入职场也绕不开的能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学阶段提升这样的能力,根本不需要求职机构的那些培训和资源(更何况你很难分清实际价值和真假)。
其次,即便选付费实习,也不要听信他们给你做的职业规划来选方向,他们是按桌底下的资源来定产品,并按手里有什么产品来告诉你适合什么职业的,听起来都是高大上+高薪的工作,但职业类型全社会有数以万计,为什么他桌下就区区几个工作方向,总有一款适合你?
其三,还是和第二点相关,尽早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即便找求职机构,你也要自有主见,至少给个2个方向,早点启动实习,去试错,再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凭借2段实习自己去找下一段实习。因为最终求职的时候,你无法靠实习份数和时长取胜,一段又一段弱相关甚至毫不相关的实习经历,由于缺乏垂直度和深度,成为不了你的求职竞争力。
相关文章推荐测绘专业:他地信,你遥感,剩下工地抗大杆 【应届生校招】简历关和面试关的底层逻辑 寒冬已至,路在何方?致大学生和职场人(文末附七条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纠结学校专业和城市?可千万别忽略这点!
【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69691字)上篇
【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69691字)下篇
【精】铁饭碗?财务会计职业危机将至!(全文8235字,宜深度阅读)
【精】失去应届生身份后,该怎么找工作?(全文共7489字)相关课程(系统学习职业规划)936分钟67节职业规划系统课程(入口 → )【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课,67节936分钟纯干货。)扫码进入课程页面 ↓ ↓ ↓
如果您有关于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出国留学等问题,欢迎添加我的微信chsw37咨询。
本文作者:陈思炜知乎大V(职业规划与留学全国头部意见领袖),百万粉丝教育IP&KOL
国际教育与生涯教育领域全国资深专家,创业企业家,15年+行业经验,11年+创业经验,现任全国5家教育机构董事及战略顾问
职业规划1v1案例3600+/时长7000小时+/生涯教育课及培训时长8000小时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最年轻入会会员)、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2015被授予)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特聘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及客座教授(均于2016年起)
三本畅销书作者《方向的力量》(14年出版22万字)《方向的力量修订版》(18年出版33万字)《知己知彼》(21年出版23万字)
曾全职供职某国家主权基金PE/全球九大投行瑞银(UBS投行)/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助理
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
从业15年创业11年来始终专注美英港澳为主方向的研究生申请,770+成功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占250+,全程+文书占110+
所带学生近90%被美国综排Top20录取、近80%的学生被综排Top10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
截止至2023Fall申请季,已累计助100多位本科背景或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22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大/芝大/宾大/牛津/剑桥等(含二本进哈佛2例/耶鲁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