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求职与发展九大误区(面向大学在校生)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公众号改版了,为防走失,请点亮星星⭐!
我在《应届生金融求职:央国企VS市场化机构,差异分析 》中曾提到,一份工作要想“钱多、活少、稳定”全占齐,几无可能,即使满足两点,也属凤毛麟角。
误区1:追求高薪高成长,去央国企
误区2:只要是国企,待遇都很好
除了部分垄断行业的国企,如电力烟草两桶油,还有特别的金融央国企,“油水”足,综合福利待遇极好。
其他绝大部分我们所见到的国企,大部分市场化程度很高,多年的国内外竞争已经导致这些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私企无异,甚至受到市场化机构的严重压制。
而在部分夕阳行业中,如建筑类、制造业......无论是综合待遇还是工作环境(外派到边远地区)都不容乐观,甚至时有克扣工资的现象:
一个月两次考核,不到90,就扣考核分,进而起到罚款的作用;早晨组织默写企业文化,每天三条,还要定期抽查出稽查报告....
有些国企已经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
而前者只有三种途径进入:公开考试、校招、找关系。
但全国公有单位从业者占全部劳动者的5%,这意味着没有关系的普通人想要“考进”国企的难度极大。
部分国企对于教育背景的门槛卡的极严,最近更是出现了“25岁以下硕士生”、“30岁以下博士生”的苛刻要求:
误区3:在国企内要八面玲珑,不能得罪人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做个“好好先生”,别得罪人,就能在国企里稳步成长,得到晋升的机会。
而一个事实是:抱有类似想法的都干了一辈子的基层。
因为要想在国企内得到认可,受到提拔,最重要的就是“跟对人”,而“跟对人”和“不得罪人”又是在根本上冲突的。
如何得到领导的信任,让他觉得你是自己人,就必然要经受考验,甚至在竞争激烈的地方,“当白手套”、“表忠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果断做出决策——“跟谁”、“踩谁”;更要坚决执行,想坐到某个位置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要信任你,而不是别人;甚至也要提防身边朝夕相处的“兄弟”背后捅刀。
这是一场“零和博弈”,要么大获全胜,要么满盘皆输。
误区4:天坑专业就业难,但去国企更简单
央国企求职,很看重硬性指标,其中当然包括专业的筛选。
举个例子,我曾在下面这条视频中谈到,在市场化的金融机构,你是不是经管、商科并不重要:
但到了国央企中,往往招聘中的专业限定很难被撼动,本质上还是因为国企并不缺人(求职人数众多;也不需要员工有最顶尖的个人能力),无需做大分母,所以才需要设定更多的门槛,粗暴筛选掉更多的“候选人”。
而专业的筛选上,又分成通用职能部门(财务,人力,党建...)和专项技术部门(和企业本身业务具有紧密联系的专业)。
那些公务员最热的专业,和国企的需求实际上是高度重叠的,这意味着天坑专业除了去卷(可能存在的)专业对口国企,通过国央企脱坑的概率依然不大......
误区5:找国企工作,实习不重要
很多人以为,在国央企中,实习的作用没有任何作用。
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太过片面。
在金融央国企中,实习的重要性会高于其他央国企,但低于市场化金融机构,而对于其他央国企来说,实习对求职的影响能占到10%~20%(体制外实习能占到90%),而“硬背景”则更加重要:学校内的成绩绩点、是否拿过奖学金、是否是党员......
但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要想最大化求职成功率,实习也的确是一个可发力的维度,全力以赴是应该有的心态。
那么这10%~20%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要知道,做实习生的难度要远低于正式入职。
其次,就业中极重要的一点是信息差,假如你能和同事的关系混熟,向他们了解一些外部可能不知道的入职渠道或技巧,甚至可以打听是否有转正的机会。
其三,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专业技能,有利于日后的笔试和面试。
最后,在面试环节中,面试官有一定概率是曾与你共事的领导,看到你这颗“回头草”,自然会有所加分。
当然,实习时间节点也重要,由于绝大部分国央企在大四第一学期(秋招)就全部招聘完毕了,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大二或大三暑假进行实习。
找国企实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1. 国聘网
2. 通过师哥师姐或家人的介绍
3. 国央企的官方网站
中国联通官网↑
误区6:国央企都会给更长时间的应届生身份
比起部分市场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大厂对于学生应届生身份范围的严苛限定。
国央企对于应届生身份的判定范围要更加宽泛(通常毕业2年内都算应届生,但也有部分国央企会对非当年的应届生有所歧视),但其中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
1. 档案必须保留在学校或当地人才中心,千万不能放在家中或在任何企业
2. 不能交社保
3. 可以签订三方协议,但不能办理派遣报到证
4. 不能去学校办理离校手续
误区7:校招进不去,社招一样能进
而这种机会往往可遇不可求,很难提前准备。
为了控制“关系户”的比例,国企的校招通常有较为统一和严格的标准,例如学历要求。非985,211的学生,即使有一些“小关系”也很难进入。当然,如果关系非常硬,这些门槛自然拦不住他们。
如果公开社招,可能会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关系争夺。因此,即使有极少数的社招名额,也往往被内定或被顶尖人才占据。普通人能看到的社招机会自然寥寥无几。
从zz正确的角度来说,国家应该帮助应届生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国企就承担了这样一份社会责任。不仅是金融国央企,很多事业单位也很少进行社招。
误区8:先在国企历练,再“下海”不迟
不同平台间的跳槽需要满足一定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还是展业过程中是否有“相互接触”的桥梁,亦或是工作的导向性质(重业务?重技术?重“舔”?)......
那么先去国企工作,再到市场化的机构,是否是一条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呢?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在国企中绝大部分人做的是偏执行的、“螺丝钉化”的工作,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不是业绩,不是创造力,不是技术高低,而是”向上管理“。
但是落到一个以盈利论成败,干不好大家都得饿肚子的体制外环境中,任你再会溜须拍马,也敌不过真金白银的创收。
除了客观上工作能力的难以转移,心理上的疲惫和不适感更是要命的,试问市场化的机构中,哪家是不加班的?而你又能不能接受呢?
虽然并不是所有国企央企都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坐一天“,但市场化企业对国央企背景的求职者带有有色眼镜和歧视确是普遍现象,这种刻板印象,要想扭转唯有付出更大烈度、更长期的努力,才有可能被纠正。
很多人嫌弃国企的稳定没有成长,希望出去闯荡,基本都是一两年就受不了了,更有甚者试用期刚过,就被公司以工作能力不达标解雇了。
所以我们要在找工作前,就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wlb还是高薪高成长),而自己又擅长什么(向上管理还是创造营收),否则中途再想调头,不但浪费了多年的时间成本,甚至根本没有机会。
误区9:进了国央企,就有铁饭碗
首先看看单位的控股情况,必须得是100%的国资委或央企一级单位控股,否则,那是国有控股公司,而不是独资国企。
第二,看合同的甲方是谁,必须是单位自身,而不是下级子公司或劳务公司。
这样你才有可能拿到所谓铁饭碗的国企”无限期合同“(需要就职满一定的工作年限,有些国企为5年,有些则是8年)。
但不裁你,不代表不能”逼“走你——调岗、降薪、同事孤立你,办法可不少。
还有有部分国企为了不与员工签署无期限合同,到了规定时间就会给你转到劳务公司再转回来,再签一份有年限的合同......
再者,即使是”铁饭碗“,也挡不住”结构性“的裁员。
早十年前,国营工厂也被称为铁饭碗,谁知在90年代末的改革春风下,变成了随风飘散的”纸饭碗“——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工人就这么下岗了。
当年如此,谁又能保证,在当前不稳定的环境之下,国企的“合同工们”会遭遇什么呢?
更多大学生求职的底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某Top5大学23届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附24-26届上岸建议
【精】铁饭碗?财务会计职业危机将至!(全文8235字,宜深度阅读)
【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69691字)上篇
【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69691字)下篇
扫码进入课程页面 ↓ ↓ ↓
如果您有关于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出国留学等问题,欢迎添加我的微信chsw37咨询。
知乎大V(职业规划与留学全国头部意见领袖),百万粉丝教育IP&KOL
国际教育与生涯教育领域全国资深专家,创业企业家,15年+行业经验,11年+创业经验,现任全国5家教育机构董事及战略顾问
职业规划1v1案例3600+/时长7000小时+/生涯教育课及培训时长8000小时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最年轻入会会员)、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2015被授予)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
复旦交大等高校〖特聘学生生涯教育导师〗/〖客座教授〗(2016年起)
三本畅销书作者《方向的力量》(14年出版22万字)《方向的力量修订版》(18年出版33万字)《知己知彼》(21年出版23万字)
曾全职供职某国家主权基金PE/全球九大投行瑞银(UBS投行)/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助理
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
从业15年创业11年来始终专注美英港澳为主方向的研究生申请,770+成功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占250+,全程+文书占110+
所带学生近90%被美国综排Top20录取、近80%的学生被综排Top10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
截止至2023Fall申请季,已累计助100多位本科背景或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22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大/芝大/宾大/牛津/剑桥等(含二本进哈佛2例/耶鲁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