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职考】寄生虫学要点集锦
来源:检验星空综合整理
寄生虫检验技术高频考点
1 人体寄生的寄生虫卵中最小者为A.肝吸虫卵B.血吸虫卵C.肺吸虫卵D.姜片虫卵E.布氏姜片吸虫卵正确答案:A
2 容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的基本过程为A.包囊→小滋养体→大滋养体B.小滋养体→包囊→大小滋养体C.包囊→小滋养体→包囊D.小滋养体→大滋养体→小滋养体E.包囊→大滋养体→包囊正确答案:C
3 蠕形螨属于A.兼性寄生虫B.偶然寄生虫C.永久性寄生虫D.暂时性寄生虫E.A+B正确答案:C
4 下列关于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形态错误的是A.大小约为红细胞直径的五分之一B.细胞质环状,中有空泡C.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D.很少见有两个核E.每个细胞内原虫可多于1个正确答案:D5 下列寄生虫除了哪项均能在尿液见到A.阴道滴虫B.埃及血吸虫卵C.棘球蚴D.丝虫成虫E.蛲虫卵正确答案:D6 存在于宿主血液中的寄生虫抗原为A.表面抗原B.体抗原C.功能抗原D.循环抗原E.排泄分泌抗原正确答案:D7 可在人体内引起自体感染的绦虫是A.牛带绦虫B.猪带绦虫C.缩小膜壳绦虫D.细粒棘球绦虫E.曼氏迭宫绦虫正确答案:B8 预防旋毛虫病,首先应做到A.不吃未熟牛肉B.不吃未熟蛙肉C.不吃未熟猪肉D.不吃未熟鸡肉E.不吃未熟鱼虾正确答案:C9 人是牛带绦虫的哪种宿主A.中间宿主B.终宿主C.转续宿主D.保虫宿主E.以上均可以正确答案:B10 棘球蚴在人体寄生最常见的部位是A.肺B.脑C.肝D.骨髓E.皮下正确答案:C11 蝇蛆属于A.兼性寄生虫B.偶然寄生虫C.永久性寄生虫D.暂时性寄生虫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12 鞭虫卵形态持征哪一项描述正确A.卵壳薄B.有卵盖C.内含一幼虫D.两端有透明盖塞E.形状不规则正确答案:D13 囊尾蚴是哪种绦虫的幼虫时期A.带绦虫B.细粒棘球绦虫C.微小膜壳绦虫D.缩小膜壳绦虫E.曼氏迭宫绦虫正确答案:A14 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为A.蚊B.蝇C.白蛉D.蚤E.虱正确答案:C15 急性阿米巴痢疾者粪便内可查到A.包囊B.小滋养体C.大滋养体D.包囊和小滋养体E.包囊和大滋养体正确答案:C
16 哪种标本中查不到微生蚴
A.血液B.脑脊液C.鞘膜积液D.尿液E.腹腔积液正确答案:B
17 解放初期我国危害严重,流行广泛的五大寄生虫病是
A.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鞭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B.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黑热病,丝虫病,蛔虫病 C.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黑热病,丝虫病,弓形虫病 D.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钩虫病,丝虫病 E.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钩虫病,蛔虫病,黑热病正确答案:D18 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特点是A.地方性,流行性,季节性 B.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C.地方性,季节性,连续性 D.地方性,季节性,阶段性 E.季节性,多样性,自然疫源性正确答案:B19 在人体寄生的寄生虫卵中最大者为A.肝吸虫病 B.肺吸虫卵 C.姜片虫卵 D.日本血吸虫卵 E.钩虫卵正确答案:C20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A.脾 B.肝 C.骨髓 D.肺 E.肌肉正确答案:D
21 蓝氏贾第鞭毛寄生于人体A.十二指肠 B.胆囊 C.盲肠 D.十二指肠和胆囊 E.盲肠和胆囊正确答案:D22 生活史属于半变态的节肢动物是A.蚊 B.蝇 C.蛉 D.蚤 E.虱正确答案:E23 在下列表达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都是有钉螺存在 B.凡有钉螺分布的地方都有血吸虫病流行 C.没有钉螺的地区就不可能有血吸虫病流行 D.血吸虫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E.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正确答案:B24 下列哪项不是预防猪带绦虫病的有效措施A.不吃生猪肉 B.注意猪粪的处理 C.注意人粪的处理 D.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E.切生肉及熟食的刀板分开使用正确答案:B25 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A.间日疟病原虫 B.恶性疟原虫 C.三日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E.伯氏疟原虫正确答案:E26 环卵沉淀试验(COPT)用于诊断那种寄生虫病A.肝吸虫病 B.肺吸虫病 C.姜片虫病 D.日本血吸虫病 E.钩虫病正确答案:D
27 透明胶纸法只用于检查A.蛲虫卵 B.日本血吸虫 C.蛔虫卵 D.华枝睾吸虫 E.姜片虫正确答案:A28 关于疟疾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间日疟发作后数小时 B.间日疟发作后1小时 C.恶性疟发作时 D.恶性疟发作开始后任何时间 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29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A.蚊 B.人虱 C.鼠蚤 D.蜱 E.螨正确答案:C【解析】莫氏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是鼠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通过蚤粪污染人损伤的皮肤,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30 血吸虫病主要是A.由虫卵引起致病 B.由幼虫引起致病 C.由成虫引起致病 D.由虫体代谢产物引起致病 E.由虫体分泌水解酶引起致病正确答案:A【解析】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虫卵所致,只有成熟虫卵方能引起明显病变,受累最严重的组织与器官是肝脏和肠管。虫卵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其所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SEA透过卵壳后,在其周围的宿主组织会出现细胞浸润,除刺激相关细胞大量增殖外,并能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向虫卵周围集聚,与淋巴细胞一起构成以虫卵为中心的组织肉芽肿。反复的炎性刺激及迁延不愈的病程,在虫卵周围形成肉芽组织及纤维瘢痕组织,是导致慢性血吸虫病病变的主要原因。名称:蛔虫受精卵大小:45~75μm×35~50μm颜色:棕黄色外形:虫卵呈宽椭圆形;卵壳较厚而透明,卵壳外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卵内含1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卵细胞与两端卵壳之间有新月形空隙。
名称:蛔虫未受精卵大小:88~94μm×39~44μm颜色:棕黄色外形:虫卵呈长椭圆形;卵壳及蛋白质膜较受精卵薄;卵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折光颗粒)。
【2011、2018年真题】因蛔虫产卵量大,所以粪检蛔虫卵的方法最常采用A、水洗淀粉法 B、直接涂片法 C、饱和盐水浮聚法 D、虫体鉴定 E、毛蚴孵化法答案:B【2015年真题】毛蚴孵化法最适用于下列哪种寄生虫卵的检查A、钩虫卵 B、蛲虫卵 C、蛔虫卵 D、血吸虫卵 E、阿米巴滋养体答案: D
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医疗机构污泥中的蛔虫卵死亡率要求达到A、>80% B、>85% C、>90% D、>95% E、>99%答案: D
名称:鞭虫卵大小:50~54µm×22~23µm颜色:黄褐色外形:虫卵呈纺锤形;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塞状透明栓;卵内含一个卵细胞。
【2012年真题】鞭虫卵形态特征哪一项描述正确( )。A、卵壳薄 B、有卵盖 C、内含一幼虫 D、两端有透明盖塞 E、形状不规则答案:D
【2018年真题】如图所示,该虫卵是
鞭虫卵形态特征哪一项描述正确 A、内含一幼虫 B、形状不规则 C、卵壳薄 D、有卵盖 E、两端有透明盖塞答案: E
名称:蛲虫卵大小:50~60×20~30μm颜色:无色透明外形:虫卵呈不对称长椭圆形,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形似柿核;卵壳较厚(3层,由外到内为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感染期虫卵内含1条胚蚴。
查蛲虫卵,须用拭子在肛门周围皱襞处拭取,时间宜在A、上午8时B、中午12时C、下午3时D、晚上6时E、晚上12时答案: E
检查蛲虫卵的最佳方法是A、直接涂片法B、饱和盐水漂浮法C、肛门拭子法D、粪便直接找成虫法E、离心沉淀法答案: C
哪种线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其卵内细胞可发育成蝌蚪状( )备选项: A、蛲虫卵 B、蛔虫卵 C、鞭虫卵 D、钩虫卵 E、血吸虫卵答案: A下列虫卵发育最快的是备选项: A、钩虫卵B、蛔虫卵C、鞭虫卵D、蛲虫卵E、姜片虫卵
答案: D
名称:钩虫卵大小:56~76×36~40μm颜色:无色透明外形:虫卵呈椭圆形;卵壳极薄无色透明;卵内含4~8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均匀的空隙。
【2010、2019年真题】如彩图所示,该虫卵是
答案: A【2015年真题】如图2所示,该虫卵是
答案: A饱和盐水漂浮法最适用于下列哪种寄生虫卵的检查A、钩虫卵 B、蛲虫卵 C、蛔虫卵 D、血吸虫卵 E、阿米巴滋养体答案: A
名称:肝吸虫卵大小:平均大小为29×17μm颜色:黄褐色外形:是最小的人体寄生蠕虫卵; 虫卵似芝麻状(老鼠); 卵壳稍厚,前端较窄有小卵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后端钝圆有小疣样突起; 卵内含成熟毛蚴。
名称:肝吸虫囊蚴大小:平均大小0.138×0.15mm外形:椭圆形。囊壁两层,幼虫迂曲在囊内,可见口吸盘和腹吸盘及一个大的排泄囊,囊内含黑色钙质颗粒。
【2011、2013年真题】肝吸虫的感染期为A、卵B、毛蚴C、胞蚴D、雷蚴E、囊蚴或尾蚴答案: E
粪便中最小的寄生虫卵是A、钩虫卵 B、蛔虫卵 C、鞭虫卵 D、肺吸虫卵 E、华支睾吸虫卵答案: E
【2017年真题】人体寄生的寄生虫卵中最小者为 A、姜片虫卵B、血吸虫卵C、肺吸虫卵D、肝吸虫卵E、以上均不正确
答案:D
【2019年真题】患者男,42岁,四川籍,腹壁、腰背部发现多发性游走性皮下结节,活检见结节内有隧道样窟穴及夏科一雷登晶体,有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未见虫卵及虫体,应考虑是A、并殖吸虫病 B、肠吸虫病 C、肝吸虫病 D、阿米巴病 E、血吸虫病答案: C
名称:粪类圆线虫大小:50~58×30~34μm颜色:无色透明外形:与钩虫卵相似,但较小;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部分虫卵内含胚蚴。
名称:姜片虫大小:130 ~140×80~85μm颜色:淡黄色外形: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较薄;一端有个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2019年真题】患者男,23岁。半年来常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粪便检查:有较大的卵圆形虫卵,虫卵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粪便中还见有硕大肥厚的虫体,红色似姜片,出体口吸盘较小,腹吸盘大。此寄生虫最可能是A、布氏姜片吸虫 B、华支睾吸虫 C、日本血吸虫 D、卫氏并殖吸虫 E、斯氏狸殖吸虫答案: A
【2017年真题】人体寄生的寄生虫卵中最小者为 A、姜片虫卵B、血吸虫卵C、肺吸虫卵D、肝吸虫卵E、以上均不正确
答案: D名称:粪类圆线虫大小:50~58×30~34μm颜色:无色透明外形:与钩虫卵相似,但较小;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部分虫卵内含胚蚴。
名称:姜片虫大小:130 ~140×80~85μm颜色:淡黄色外形: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较薄;一端有个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2019年真题】患者男,23岁。半年来常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粪便检查:有较大的卵圆形虫卵,虫卵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粪便中还见有硕大肥厚的虫体,红色似姜片,出体口吸盘较小,腹吸盘大。此寄生虫最可能是A、布氏姜片吸虫 B、华支睾吸虫 C、日本血吸虫 D、卫氏并殖吸虫 E、斯氏狸殖吸虫答案:A
名称:带绦虫卵大小:31~43μm颜色:棕黄色外形: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卵壳薄且透明,极易破裂脱落;卵壳内为一具有放射状条纹的胚膜,胚膜较厚,棕黄色;胚膜内含具有3对小钩的六钩蚴。
名称:溶组织内阿米巴小滋养体大小:10~30μm外形:不含有红细胞。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可看到滋养体有一个球形泡状核,核膜纤薄,核膜内缘有分布均匀、单层、排列整齐的核周染色质粒;核仁居中,核仁与核膜之间呈现无色的网状核纤维。
名称: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大小:20~40μm外形:含红细胞,核仁小而居中,核膜薄,其内侧缘的染色质颗粒大小均匀,排列整齐。
名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大小:10~20μm外形:包囊壁薄而透明;未成熟包囊为1~3个核。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到棒状、两端钝圆的拟染色体,和被溶解为空泡的糖原泡。成熟包囊为4个核,为感染期包囊,此时糖原泡和拟染色体消失。包囊核的结构与滋养体的核相似。
名称:贾第虫滋养体大小:9~21μm ×5~15μm外形:纵切的半个梨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背面隆起,腹面扁平,两侧对称。运动特点:直线翻滚式运动名称:贾第虫包囊大小:8~14μm ×7~10μm外形:呈球形或椭圆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其它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内可见核、鞭毛、丝状物、轴柱。未成熟包囊有2个核,成熟包囊有4个核,多偏于一端。
【2012年真题】患儿男,7岁,因经常腹痛,到医院就诊粪便中可见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边浮,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的盖塞形虫卵、可考虑为
备选项: A、绕虫感染B、蛔虫感染C、钩虫感染D、毛首鞭形线虫感染E、姜片虫感染
答案: D
寄生虫小结高频考点:
1、宿主分类:终宿主、中间宿主、储存或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2、寄生虫对宿主: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毒、变应原作用。
3、寄生虫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4、土源性蠕虫不用中间宿主,而生物源性寄生虫要。
5、蛔虫感染期2~3个月,成虫在小肠以空肠多。
6、鞭虫寄生于盲肠生活史约一个月,人是唯一传染源。
7、蛲虫寄生于回盲部。
8、钩虫的丝状蚴为感染期,成虫在小肠部可致大粪毒、黄肿病、桑叶黄。钩虫病患者常用异食症。
9、丝虫的丝状蚴寄生于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可致流火、象皮肿、乳糜尿。
10、吸虫除血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
11、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在同一宿主,不用在外发育,但要转换宿主,被寄生的宿主又是中间宿主。致病分: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囊包形成期。检验以活组织检查最可靠,免疫学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12、吸虫除血吸虫(圆柱状,雌雄异体,虫卵致病最重)外都是两侧对称。
13、华枝睾吸虫(肝吸虫)卵最小,姜片虫虫卵最大。
14、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石蟹。囊蚴是其感染期,致病分:脓肿期,包囊期,纤维瘢痕期。
15、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终宿主,猪或人是中间宿主。
16、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终宿主,只被成虫寄生。
17、痢疾阿米巴生活史: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18、杜氏利什曼虫:感染称为黑热病,分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野生动物型(荒漠型),主要的控制传染措施是防治白蛉。
19、阴道滴虫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20、隐孢子虫以空肠上端感染最重,是艾滋病主要死因之一。
名词解释
1.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2.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着重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从病原学和病原种群动力学角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以达到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的目的。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3.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生物学现象称为共生。
4.共栖:指两种生物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种共
生现象称为共栖。
5.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一起生活,双方相互依赖和受益,这种共生现象称为互利共
生。
6.寄生:指两种生物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共生现象称为寄生。
7.寄生虫:一些低等动物失去在外界环境中过自由生活的能力,暂时或永久地生活在其它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营养,并给后一生物带来损害,这些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
8.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期过寄生生活的称为专性寄生虫。
9.兼性寄生虫: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者称兼性
寄生虫。
10.偶然性寄生虫: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称偶然性寄生虫。
11.长期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成虫必须过寄生生活者称长期寄生虫;只在取食时
侵袭宿主,取食后即离去者称暂时性寄生虫。
12.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体内寄生时,通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则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明显增强,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死亡。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3.宿主: 被寄生虫寄生并受到损害的生物称宿主。
14.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有二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可按寄生的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等。
15.终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6.保虫宿主:某些蠕虫的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17.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后,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18.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在外界发育,其感染阶段侵入宿主体内并移行到寄生部位,继续发育,繁殖直至排出体外等过程。
19.感染阶段:寄生虫的生活史较为复杂,它包括若干发育阶段,其中在侵入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称感染期或者称感染阶段。
20.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又称带虫者(carrier),故隐性感染仍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1.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大多数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较轻,少量多次感染,在临床出现一些症状后,不经治疗可逐步转变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并可在人体内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22.显性感染:病原体的感染使宿主机体出现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为显性感染。由于不同人的免疫力及病原体的毒力、种和型等的差异,其损伤宿主的程度不同,临床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23.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称幼虫移行症。根据各种寄生幼虫侵入部位及症状不同,幼虫移行症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24.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可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对其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而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并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此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后多表现为这种非消除性免疫状态。
25.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蠕虫后对再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力能作用于再次感染的幼虫或童虫,而对初次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这种不完全非消除性免疫称伴随免疫。
26.先天性免疫:也称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等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天然防御能力。受遗传控制,有相对稳定性,对病原体的抵抗作用广泛,没有特异性。
27.消除性免疫:是指宿主能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临床症状消失,并对再感染有长期特
异性免疫力。但这是抗寄生虫感染免疫的一种少见现象。
28.免疫逃避:有些寄生虫在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并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和增殖,称为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免疫逃避的机制主要有:抗原性改变(抗原变异、分子模拟与伪装、表膜脱落与更新),组织学隔离和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
29.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可排出病原,成为传染源。
30.传染源:寄生虫的传染源是指感染有人体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
保虫宿主。传染源可排出寄生虫的某个发育阶段,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
31.传播途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是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即包
括带有寄生虫感染阶段的土壤、水、食物及节肢动物传播媒介等。通过传播途径寄生虫才能再经口、皮肤等感染途径侵入宿主。
32.易感者: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33.自然疫源地:在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某些人兽共患病可在脊椎动物之
间互相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病原体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病则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34.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的寄生虫病和感染,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35.世代交替: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相互交替而形成的生殖方式,称世代交替。
36.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入被寄生虫感染时期污染的食物、水或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
食入了含有寄生虫感染时期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的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
37.异位寄生:某些寄生虫可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称异位寄生。异位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38.多寄生现象:人体同时有2种以上虫种寄生,称多寄生现象。
39.ADDC免疫反应:在寄生虫感染时,表现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也就是体液和细胞免疫协同作用产生的一种免疫效应。ADCC对寄生虫的作用需要特异性抗体,如IgG或IgE,结合于虫体,然后效应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附着于抗体,经协同作用发挥对虫体杀伤作用。
40.滋养体: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
41.疟疾的发作: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42.疟疾的再燃:急性患者发作停止后,残存于RBC内的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在无新的感染下,再次引起疟疾发作。
43.疟疾的复发:血液中的原虫全部被消灭,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经一段时间,疟疾症状又重新出现。
44.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中出现的夜多昼少现象。
45.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46.干线型纤维化:
47.中绦期:
48.棘球蚴砂: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成为囊砂或棘球蚴砂。
50.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51.机械性传播: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携带、运输的作用,机械地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主,病原体可以附在节肢动物地体表、口器或通过消化道散播,但其形态特征不发生变化。
52.虫媒病:虫媒病:由节肢动物经生物性方式传播的疾病。这是节肢动物对人体最为严重的危害。
53.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
54.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
55.不全变态:昆虫发育过程不需要经历蛹期。
简答题
1.简述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
答:直接型:不需中间宿主;间接型:需中间宿主
2. 简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答: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3. 寄生虫危害宿主的方式有哪些?
夺取营养和影响营养的吸收;机械性损害;毒素作用;免疫病理损害
4. 举例说明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5. 举例说明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6. 简述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原因。
疟疾发作的典型表现是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和汗出热退,发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的增殖。
7. 根据日本血吸虫生活史过程,简述其致病虫期对人体的损害及后果。
生活史过程:见第六版教材 致病虫期及损害为:
(1)尾蚴: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可引起尾蚴性皮炎,发病机制中既有Ⅰ型超敏反应也有Ⅳ型超敏反应。
(2)童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造成一过性的血管炎,与童虫机械性损害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
(3)成虫:成虫寄生于血管引起静脉内膜炎,属Ⅲ型超敏反应。
(4)虫卵:是主要的致病因子。虫卵沉积在肝、肠等组织中形成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不断破坏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
8. 简述寄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
(1)解剖部位的隔离,如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弓形虫,可在胞内形成纳虫空泡,从而逃避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杀伤作用;
(2)表面抗原的改变,包括抗原变异、分子模拟与伪装和表膜的脱落与更新,如锥虫表面的糖蛋白可不断更新,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有些寄生虫感染可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宿主产生免疫抑制,如血吸虫感染可通过抑制性T细胞的激活产生免疫抑制。
9. 哪些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脑部的损伤,致病虫期分别是什么?
??
致病寄生虫 | 致病虫期 |
猪带绦虫 | 囊尾蚴 |
曼什迭宫绦虫 | 裂头蚴 |
弓形虫 | 速殖子 |
疟原虫 | 红内期裂殖体 |
/肺吸虫 | 成虫 |
溶组织内阿米巴 / | 滋养体 |
血吸虫 | 虫卵 |
细粒棘球绦虫 | 棘球蚴 |
/广州管圆线虫 | 幼虫 |
10. 常见的经口感染的寄生虫有哪些?列述其感染阶段。//
致病寄生虫 | 感染阶段 |
溶组织内阿米巴 | 成熟包囊 |
蓝氏贾第鞭毛虫/ | 成熟包囊 |
弓形虫 | 卵囊、假包囊、包囊 |
隐孢子虫 | 卵囊 |
肺吸虫/ | 囊蚴 |
肝吸虫 | 囊蚴 |
姜片吸虫 | 囊蚴 |
猪带绦虫 | 虫卵、囊尾蚴 |
牛带绦虫 | 囊尾蚴 |
微小膜壳绦虫 | 虫卵、似囊尾蚴 |
缩小膜壳绦虫 | 似囊尾蚴 |
曼什迭宫绦虫 | 裂头蚴/原尾蚴 |
细粒棘球绦虫 | 虫卵 |
蛔虫 | 虫卵 |
鞭虫 | 虫卵 |
蛲虫 | 虫卵 |
11. 可导致肝脏病变的寄生虫有哪些?分别是哪一发育阶段致病?
致病寄生虫 | 致病虫期 |
溶组织内阿米巴/ | 滋养体 |
杜氏利什曼原虫 | 无鞭毛体 |
疟原虫 | 裂殖体 |
弓形虫 | 假包囊、包囊 |
肺吸虫 | 童虫 |
肝吸虫 | 童虫、成虫 |
血吸虫 | 虫卵 |
细粒棘球绦虫 | 棘球蚴 |
多房棘球绦虫/ | 泡球蚴 |
蛔虫 | 成虫 |
12. 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牛肉可感染哪些寄生虫?其感染阶段分别是什么?
致病寄生虫 | 感染阶段 |
猪带绦虫/ | 囊尾蚴 |
牛带绦虫 | 囊尾蚴 |
//旋毛虫 | 幼虫 |
弓形虫 | 假包囊、包囊 |
13. 我国主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哪些,说明其感染阶段和主要致病虫期。
致病寄生虫 | 感染阶段 | 主要致病虫期 |
肺吸虫 | 囊蚴 | 童虫、成虫 |
肝吸虫 | 囊蚴 | 成虫 |
姜片吸虫 | 囊蚴 | 成虫 |
肝片形吸虫 | 囊蚴 / | 成虫 |
猪带绦虫 | 囊尾蚴 | 成虫 |
牛带绦虫 | 囊尾蚴 | 成虫 |
曼什迭宫绦虫 | 裂头蚴、原尾蚴 | 裂头蚴 |
旋毛虫 | /幼虫 | 成虫、幼虫 |
弓形虫 | 假包囊、包囊、卵囊 | 滋养体 |
14.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可有效预防哪些寄生虫的感染?
(1) 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蟹或肉制品等可预防肺吸虫、肝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旋毛虫、弓形虫的感染
(2) 不食用未洗净的蔬菜、瓜果可预防蛔虫、鞭虫、蛲虫、姜片吸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
(3) 不饮用生水可预防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曼什迭宫绦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的感染
15. 我国西北某牧区疑有包虫病流行,请结合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1) 控制、减少传染源: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
(3) 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16. 某幼儿园有蛲虫病流行,请根据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 控制传染源:有计划地进行普查普治;
(2)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衣被、玩具、食具常消毒;
(3) 保护易感者: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
17. 哪些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肝脾肿大? 致病机制如何?
(1) 杜氏利什曼原虫:由肝脾内的巨噬细胞增生引起的;
(1) 疟原虫:脾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导致脾肿大,继而伴有肝肿大;
(3) 血吸虫:虫卵在肝脏血管中沉积,形成肉芽肿,堵塞血管,导致门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
18. 举例简述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
(1) 机械性传播:如蝇传播某些蠕虫病;
(2) 生物性传播:包括①发育式,如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②繁殖式,如鼠疫杆菌在蚤体内;③发育繁殖式,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
育和繁殖;④经卵传递式,如登革热病毒可经卵传递。
19. 简述病媒节肢动物的判断依据。
(1) 生物学证据:与人关系密切,是当地的优势种群,有足够长的寿命;
(2) 流行病学证据:病媒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季节消长与虫媒病的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基本一致;
(3) 病原学证据:包括实验室感染和自然感染两方面的证据。
20. 搞好环境卫生主要可预防哪些寄生虫病的发生?
(1) 预防某些虫媒病的发生,如:丝虫病、疟疾、登革热、鼠疫等;
(2) 预防某些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如:蛔虫病、鞭虫病、蛲虫病、阿米巴痢疾、和膜壳绦虫病等。
21. 哪些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如何传播?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重要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华东、华南及长江流域,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绦虫病、黑热病等则主要
行于幅员辽阔的西北各省,食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也因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有发生。食源性寄生虫病为经口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物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
接侵入人体,为经皮肤感染;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
此类虫媒病为经媒介昆虫传播;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
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其他传播方式。
22. 简述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阴道内环境密切相关,健康女性的阴道内存在有乳酸杆菌,能酵解上皮细胞内糖原产生乳酸,使阴道内保持
种酸性环境(pH=3.8~4.4),可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称阴道自净作用。滴虫寄生后,可阻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使阴道内pH-
转变为中性或碱性,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从而引起阴道炎。
23. 蝇的哪些形态和生活习性与其传播疾病有关?
(1)舐吸式口器,全身有鬃毛;
(2)爪垫分泌的粘液等,使成蝇可粘附(携带)大量的病原体;
(3)蝇多孳生于有机物,嗜食香甜食品和腐烂食品、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4)且有边食、边吐、边排泄的习性。
24.简述土源性线虫在人群中感染比较普遍的原因。
(1)土源性线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2)土源性线虫产卵量大;
(3)虫卵卵壳厚,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性强;
(4)用未处理粪便施肥和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
一、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是诊断寄生虫病的基本方法。为了取得准确的结果,送检标本需保持新鲜,保存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如检查肠内原虫滋养体,最好立即检查,或暂时保存在35~37℃条件下待查。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粪便中不可混入尿液和其他污染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直接涂片法(direct smear method)
用以检查蠕虫卵、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方法简便,连续作3次涂片,可以提高检出率。
1. 蠕虫卵检查
滴1滴生理盐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牙签挑取绿豆大小的粪便块,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涂片的厚度以透过玻片约可辨认书上的字迹为宜。一般在低倍镜下检查,如用高倍镜观察,需加盖片。应注意虫卵与粪便中异物的鉴别。虫卵都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卵壳大多表面光滑整齐,具固有的色泽,卵内含卵细胞或幼虫。
2. 原虫检查
(1)滋养体检查:涂片应较薄,方法同查蠕虫卵。气温愈接近体温,滋养体的活动愈明显。必要时可用保温台保持温度。
(2)包囊的碘液染色检查:直接涂片方法同上,以1滴碘液代替生理盐水,粪便涂抹方法同上。若同时检查活滋养体,可在玻片另一侧滴1滴生理盐水。同上法涂抹粪便标本,再盖上盖片。片中滴碘液的一侧查包囊;另一侧查活滋养体。
碘液配方:碘化钾4g,碘2g,蒸馏水100ml。
(3)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目前最佳的方法为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其次为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于新鲜粪便或经10%福尔马林固定保存(4℃ 1个月内)的含卵囊粪便都可用这三种方法染色。染色过程是先用金胺-酚染色,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方法步骤如下:
金胺-酚(auramine phenol)染色法:1)染液配制:1g/L金胺-酚染色液(第一液),金胺0.1g,石炭酸5.0g,蒸馏水100ml;3%盐酸酒精(第二液),盐酸3ml,95%酒精100ml;5g/L高锰酸钾液(第三液),高锰酸钾0.5g,蒸馏水100ml。2)染色步骤:滴加第一液于晾干的粪膜上,10~15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二液,1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三液,1分钟后水洗,待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
低倍荧光镜下,可见卵囊为一圆形小亮点,发出乳白色荧光。高倍镜下卵囊呈乳白或略带绿色,卵囊壁为一薄层,多数卵囊周围深染,中央淡染,呈环状,核深染结构偏位,有些卵囊全部为深染。但有些标本可出现非特异性荧光颗粒,应注意鉴别。
改良抗酸(modified acid-fast)染色法:1)染色液配制: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第一液),碱性复红4g,95%酒精20ml,石炭酸8ml,蒸馏水100ml;10%硫酸溶液(第二液),纯硫酸10ml,蒸馏水90ml(边搅拌边将硫酸徐徐倾入水中);20g/L孔雀绿液(第三液),20g/L孔雀绿原液1ml,蒸馏水10ml。2)染色步骤:滴加第一液于晾干的粪膜上,1.5~10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二液,1~10分钟后水洗;滴加第三液,1分钟后水洗,待干;置显微镜下观察。
染色后,卵囊呈玫瑰红色,圆形或椭圆形,背景为绿色。如染色(1.5分钟)和脱色(2分钟)时间短,卵囊内子孢子边界不明显;如染色时间长(5~10分钟)脱色时间需相应延长,子孢子边界明显。卵囊内子孢子均染为玫瑰红色,子孢子呈月牙形,共4个。其他非特异颗粒则染成蓝黑色,容易与卵囊区分。
不具备荧光显微镜的实验室,亦可用本方法先染色,然后在光镜下过筛检查。如发现小红点再用油镜观察以提高检出速度和准确性。
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复染法:本法可克服上述染色法的缺点。具体方法是:先用金胺酚染色后,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卵囊同抗酸染色法所见,但非特异性颗粒被染成蓝黑色,两者颜色截然不同,极易鉴别,使检出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二)厚涂片透明法(改良加藤法)(modified Kato’s thick smear)
取约50mg(已用100目不锈钢筛除去粪渣)粪便,置于载玻片上,覆以浸透甘油—孔雀绿溶液的玻璃纸片,轻压,使粪便铺开(20mm×25mm)。置于30~36℃温箱中约半小时或25℃约1小时。待粪膜稍干,即可镜检。
玻璃纸准备 将玻璃纸剪成22mm×30mm大小的小片,浸于甘油—孔雀绿溶液(含纯甘油100ml、水100ml和1ml 3%孔雀绿水溶液)中至少浸泡24小时,至玻璃纸呈现绿色。
使用此法需掌握粪膜的合适厚度和透明的时间,如粪膜厚且透明时间短,虫卵难以发现;如透明时间过长则虫卵变形,不易辨认。
(三)浓聚法(concentration method)
1. 沉淀法(sedimentation method)
原虫包囊和蠕虫卵的比重大,可沉积于水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但比重较小的钩虫卵和某些原虫包囊则效果较差。
(1)重力沉淀法:即自然沉淀法。本法主要用于蠕虫卵检查,蠕虫卵比重大于水,可沉于水底,使虫卵浓集。经水洗后,视野清晰,易于检查。取粪便20~30g、加水制成混悬液,用金属筛(40~60孔)或2~3层湿纱布过滤,再加清水冲洗残渣;过滤后的粪液在容器中静置25分钟,倒去上层液,重新加满清水,以后每隔15~20分钟换水1次(共3~4次),直至上层液清晰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取沉渣作涂片镜检。如检查包囊,换水间隔时间宜延长至约6小时(附图1)。
(2)离心沉淀法(centrifuge sedimentation):将上述滤去粗渣的粪液离心(1500~2000rpm)1~2分钟,倒去上层液,注入清水,再离心沉淀,如此反复沉淀3~4次,直至上层液澄清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取沉渣镜检。本法省时、省力,适用于临床检验。
(3)汞碘醛离心沉淀法(merthiolate-iodine-formaldehyde centrifugation sedimentation method,MIFC):本法既可浓集,又可固定和染色,适用于原虫包囊、滋养体及蠕虫卵和幼虫的检查。如准确称取1g粪便,即可作蠕虫卵的定量检查。
取粪便1g,加适量(约10ml)汞碘醛液,充分调匀,用2层脱脂纱布过滤,再加入乙醚4ml,摇2分钟,离心(2000rpm)1~2分钟,即分成乙醚、粪渣、汞碘醛及沉淀物4层。吸弃上面3层,取沉渣镜检。
汞碘醛配制:1)汞醛(MF)液:1/1000硫柳汞酊200ml,甲醛(40%)25ml,甘油50ml,蒸馏水200ml。 2)卢戈氏液:碘5g,碘化钾10g,蒸馏水100ml。
检查时取汞醛液2.35ml及5%卢戈氏液0.15ml混合备用。但混合液保存8小时后即变质,不宜再用;碘液亦不宜于1周后再用。
(4)醛醚沉淀法(formalin-ether sedimentation):取粪便1~2g置于小容器内,加水10~20ml调匀,将粪便混悬液经2层纱布(或100目金属筛网)过滤,离心(200rpm)2分钟;倒去上层粪液,保留沉渣,加水10ml混匀,离心2分钟;倒去上层液,加10%甲醛7ml。5分钟后加乙醚3ml,塞紧管口并充分摇匀,取下管口塞,离心2分钟;即可见管内自上而下分为4层。取管底沉渣涂片镜检。
本法不仅浓集效果好,而且不损伤包囊和虫卵的形态,易于观察和鉴定。对于含脂肪较多的粪便,本法效果优于硫酸锌浮聚法。但对布氏嗜碘阿米巴包囊、贾第虫包囊及微小膜壳绦虫卵等的检查效果较差。
2.浮聚法(flotation method)
利用比重较大的液体,使原虫包囊或蠕虫卵上浮,集中于液体表面。常用的方法有:
(1)饱和盐水浮聚法(brine flotation):此法用以检查钩虫卵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其他线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但不适于检查吸虫卵和原虫包囊。用竹签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置于浮聚瓶(高3.5cm,直径约2cm的圆形直筒瓶)中,加入少量饱和盐水调匀,再慢慢加入饱和盐水至液面略高于瓶口,以不溢出为止。此时在瓶口覆盖一载玻片,静置15分钟后,将载玻片提起并迅速翻转,镜检(图2)。
饱和盐水配制:将食盐徐徐加入盛有沸水的容器内,不断搅动,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2)硫酸锌离心浮聚法(zinc sulfate centrifuge flotation):此法适用于检查原虫包囊、球虫卵囊、线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取粪便约1g,加10~15倍的水,充分搅碎,按离心沉淀法过滤,反复离心3~4次,至水清为止,最后倒去上清液,在沉渣中加入比重为1.18的硫酸锌液(33%的溶液),调匀后再加硫酸锌溶液至距管口约1cm处,离心1分钟。用金属环粘取表面的粪液置于载玻片上,加碘液1滴(查包囊),镜检。取标本时,用金属环轻轻接触液面即可,切勿搅动。离心后应立即取标本镜检,若放置时间超过1小时,会因包囊或虫卵变形而影响观察效果。
(3)蔗糖溶液离心浮聚法(flotation method with sucrose solution):此法适用于检查粪便中隐孢子虫的卵囊。取粪便约5g,加水15~20ml,以260目尼龙袋或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离心5~10分钟,吸弃上清液,加蔗糖溶液(蔗糖500g,蒸馏水320ml,石炭酸6.5ml)再离心,然后如同饱和盐水浮聚法,取其表面液镜检(高倍或油镜)。卵囊透明无色,囊壁光滑,内含一小暗点和呈蛋黄色的子孢子。隐孢子虫的卵囊在漂浮液中浮力较大,常紧贴于盖片之下,鉴于1小时后卵囊脱水变形不易辨认,故应立即镜检。也可用饱和硫酸锌溶液或饱和盐水替代蔗糖溶液。
常见蠕虫卵、原虫包囊的比重见附表1。
附表1 蠕虫卵、原虫包囊的比重
(四)毛蚴孵化法(miracidium hatching method)
依据血吸虫卵内的毛蚴在适宜温度的清水中,短时间内可孵出的特性而设计的方法。取粪便约30g,先经重力沉淀法浓集处理,再将粪便沉渣倒入三角烧瓶内,加清水(城市中须用去氯自来水)至瓶口,在20~30℃的条件下,经4~6小时后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结果。如见水面下有白色点状物作直线来往游动,即是毛蚴。必要时也可以用吸管将毛蚴吸出镜检。如无毛蚴,每隔4~6小时(24小时内)观察1次。气温高时,毛蚴可在短时间内孵出,因此在夏季要用1.2%食盐水或冰水冲洗粪便,最后1次才改用室温清水(图1)。
毛蚴促孵法:将用沉淀法处理后的粪便沉渣置于三角瓶内,不加水,或将粪便置于吸水纸上,再放在20~30℃温箱中过夜。检查前再加清水,2小时后就可见到孵出的毛蚴。采用此法,毛蚴孵出时间较一致,数量也较多。
(五)肛门拭子法(anal swab)
适用于检查肛周产卵的蛲虫或常可在肛门附近发现的带绦虫卵。
1. 棉签拭子法 先将棉签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取出时挤去过多的盐水,在肛门周围擦拭,随后将棉签放入盛有饱和盐水的试管中,用力搅动,迅速提起棉签,在试管内壁挤干水分后弃去,再加饱和盐水至管口处,覆盖一载玻片,务使其接触液面,5分钟后取下载玻片镜检。也可将擦拭肛门的棉签放在盛清水的试管中,经充分浸泡,取出,在试管内壁挤去水分后弃去。试管静置10分钟,或经离心后倒去上层液,取沉渣镜检。
2. 透明胶纸法(cellophane tape)
用长约6cm,宽约2cm的透明胶纸有胶面,粘贴肛门周围的皮肤,然后将有胶的一面平贴在玻片上,镜检。
(六)钩蚴培养法(culture method for hookworm larvae)
根据钩虫卵内幼虫在适宜条件下可在短时间内孵出的原理而设计的方法。加冷开水约1ml于洁净试管内(1×10cm),将滤纸剪成与试管等宽但较试管稍长的“T”字形纸条,用铅笔书写受检者姓名或编号于横条部分。取粪便约0.2~0.4g,均匀涂抹在纸条竖部的上2/3处,再将纸条插入试管,下端浸泡在水中,以粪便不接触水面为度。在20~30℃条件下培养。培养期间每天沿管壁补充冷开水,以保持水面高度。3天后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试管底部。钩蚴在水中常作蛇行游动,虫体透明。如未发现钩蚴,应继续培养观察至第5天。气温太低时可将培养管放入温水(30℃左右)中数分钟后,再行检查(附图3)。
此法亦可用于分离人体肠道内各种阿米巴滋养体及人毛滴虫滋养体,且能提高检出率。但每管粪便量应为1.0g,适宜温度为25~30℃,培养时间为2~4天。临床上为了及时报告致病原虫,可于培养48小时后镜检。
(七)定量透明法
适用于各种粪便内蠕虫卵的检查及计数。此法系应用改良聚苯乙烯作定量板(图4),大小为40mm×30mm×1.37mm,模孔为一长圆图5定量板孔,大小为8mm×4mm,两端呈半圆形,所取的粪样平均为41.7mg。操作时将大小约4cm×4cm的100目尼龙网或金属筛网覆盖在粪便标本上,自筛网上用刮片刮取粪便,置定量板与载玻片上,用两指压住定量板的两端,将刮片上的粪便填满模孔,刮去多余粪便。掀起定量板,载玻片上留下一长形粪条,然后在粪条上覆盖含甘油-孔雀绿溶液的玻璃纸条,展平后加压,使玻璃纸下的粪便铺成长椭圆形。经1~2小时透明后置镜下计数。将所得虫卵数×24,再乘上述粪便性状系数,即为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 per gram,EPG)。
(八)淘虫检查法
为了考核驱虫效果,常需从粪便中淘取驱除的虫体进行鉴定与计数。取患者服药后24~72小时的全部粪便,加水搅拌,用筛(40目)或纱布滤出粪渣,经水反复冲洗后,倒在盛有清水的大型玻皿内。检查混杂在粪渣中的虫体时,应在玻皿下衬以黑纸。
(九)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绦虫节片用清水洗净,置于两张玻片之间,轻轻压平,对光观察内部结构,并根据子宫分支情况鉴定虫种。也可用注射器从孕节后端正中部插入子宫内徐徐注射碳素墨水或卡红,待子宫分支显现后计数。
卡红染液配制:钾明矾饱和液100ml,卡红3g,冰醋酸10ml。混合液置于37℃温箱内过夜,过滤后即可应用。各种蠕虫每条雌虫每日排卵数见表2。 附表2 各种蠕虫每条雌虫每日排卵数
第一章: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又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
再现寄生虫病 :指那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1、新现寄生虫病的第一类:疾病和综合征已被认知,但未被确认或病原体未被确认;第二类:疾病早已存在,但病原体重新鉴定或分类;第三类:自由生活寄生虫,新发现可偶然寄生于人体;第四类是那些过去可能并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
新现寄生虫病: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确认的寄生虫病。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1、共栖( 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鮣鱼与鲨鱼,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河马与小鸟。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s):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一、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
(2)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
二、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如疟原虫和钩虫。
2、兼性寄生虫( facultative parasite):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
5、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称之。如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
三、宿主的类别
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第三章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导致寄生虫病
三、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感染阶段(infection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又称感染期。
1、带虫者(carrier)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这些人称为帯虫者。
2、慢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 后没有临床症状或 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如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3、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又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寄生虫大量增殖,致病力大为增强而发病。
4、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幼虫移行症的类型:内脏幼虫移行症 ;皮肤幼虫移行症 。
5、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1、带虫免疫—疟原虫2、伴随免疫—血吸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 :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经水、食物、土壤、空气、接触、医学节肢动物以及直接传播等。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经口、经皮肤、经胎盘、经呼吸、经输血等
3、易感者:是指对某些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4、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之。自然疫源性: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述
原虫为具有完整生理功能的单细胞真核动物,分布广泛,种类很多。寄生人体的致病及非致病原虫称为医学原虫。
寄生于:体液(弓形虫),管腔(阴道毛滴虫),组织(溶组织内阿米巴),细胞(疟原虫)。
一.形态结构:形态多样,大小2—200微米不等。基本构造有胞膜、胞质和胞核。
二.生活史:
1.简单型:原虫在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2.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作为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在两种宿主体内分别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呈世代交替现象。
3.虫媒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和(或)有性繁殖,再经昆虫吸血感染人或动物。
三.生理:原虫具有运动、营养、代谢及生殖能。
1.运动:运动细胞器;
2、摄食:(1)渗透:变动扩散或主动运输(2)胞饮:伪足;(3)吞噬:胞口;
3、代谢
4、生殖:
(1)无性生殖:A.二分裂生殖B.多分裂生殖C.出芽生殖
(2)有性生殖:A.接合生殖B.配子生殖
(3)世代交替现象(掌握):即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常见的引起腹泻的肠道原虫(腹泻原虫):
1.溶组织内阿米巴
2.蓝氏贾第鞭毛虫
3.结肠小带纤毛虫
4.隐孢子虫
四.机会性致病原虫
定义:有些原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后并不引起临床症状,暂时处于隐形感染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原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增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这类原虫称为~。
常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有:弓形虫和隐孢子虫。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又叫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病。重要性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
一、形态:1、滋养体:比白细胞略大(10-40微米),活体时靠伪足作进行性和定向阿米巴运动,有折光性。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其内部结构清晰: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红细胞。
有一个球形的泡状核(特征)。摄食,运动,生长,繁殖阶段。
2、包囊:粪便内可见1核、2核和4核包囊,偶可见8核包囊。圆形,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特征结构为拟染色体,苏木素染色为黑色棒状,未成熟的包囊内可见糖原泡(空泡状)。静止不动,不摄食阶段。
二、生活史:1、感染途径:经口;2、感染期:4核成熟包囊;3、致病期:滋养体;4、寄生部位:结肠
三.致病:
1.致病机理(1)虫株毒力(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伪足的机械运动、胶原酶、透明质酶、触杀功能、肠毒素(3)细菌协同作用(4)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2、致病过程(触杀功能):①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毒株粘附肠粘膜屏障(通过凝集素即粘附素介导);②在接触区阿米巴释放细胞致病因子(如穿孔素),破坏靶细胞;③滋养体部分或全部吞噬破坏的细胞;④阿米巴在接触部位释放蛋白水解酶(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导致细胞溶解,破坏肠粘膜,造成肠溃疡。
3、侵袭部位与病理特点:A原发灶(阿米巴肠炎或痢疾):肠粘膜,隆起、充血,中央为小溃破口。
B急性期:增殖的滋养体可突破粘膜层,侵入粘膜下层,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组织正常,这点与细菌性痢疾的弥漫性病灶不同;重症时可深达肌层,可致大片粘膜脱落,可发生肠穿孔。
C慢性期:粘膜增生导致阿米巴肿。继发灶(阿米巴病):肝脓肿(最常见)、肺脓肿和脑脓肿;皮肤及生殖系炎症。
2临床表现:
(1)肠阿米巴病:病变部位:盲肠、升结肠;
急性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拉粘液脓血便、粪便腥臭、有里里急后重感。
慢性患者—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胃肠胀气、体重下降;有的出现阿米巴肿,触及结节状包块
(2)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脓肿:呈无菌性、液化性坏死,周围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常见部位依次为:①肝脓肿(最常见)②肺脓肿③脑脓肿④皮肤阿米巴病
四.实验诊断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急性痢疾、肠炎患者
取材:粘液脓血便或稀便
标本要求:a.必须新鲜,b.注意保温(特别在冬季),c.盛具要清洁:
检查阶段:活动的滋养体
粪便检查: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便:酱红色粘液样,腥臭味;镜下可见成团的红细胞、较少的白细胞和活动的滋养体。
2碘液染色法─慢性病人、带虫者;取材:成形便;检查阶段:包囊;
3浓集法:查包囊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便:酱红色粘液样,腥臭味;镜下可见成团的红细胞、较少的白细胞和活动的滋养体。
五、治疗阿米巴病的常用药物为甲硝唑(灭滴灵)
第二节: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其中有些如耐格里属的福氏耐格里原虫和棘阿米巴属的某些虫种偶可引起人体感染,所致疾病死亡率高。
一.形态生活史:1.耐格里属阿米巴有阿米巴型和鞭毛型,多孳生于淡水中;阿米巴型→鞭毛型→阿米巴型。2.棘阿米巴属阿米巴:无鞭毛型,多孳生于污水和土壤中。
二.致病——致病阶段:滋养体。
1.耐格里属阿米巴:主要因接触污染水体而受染。滋养体侵入鼻腔增殖后上行至脑组织中寄生,可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潜伏期1—7天、急性发病,早期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伴头痛、呕吐、高热;1—2天后出现脑水肿症状,迅速转入瘫痪、昏迷等,多在一周内死亡。
2.棘阿米巴属阿米巴:可经皮肤伤口、穿透性角膜外伤损伤结膜或经呼吸道、生殖道进入人体。多寄生于脑、眼、皮肤等部位,引起致死性脑膜脑炎、棘阿米巴角膜炎、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引起旅游者腹泻)
一、形态:囊壁较厚,与虫体见有明显的间隙。
二、生活史:1.寄生部位:小肠、胆囊;2.感染阶段:成熟4核包囊;3.感染途径:经口;4.致病阶段:滋养体;5.宿主:人;6.保虫宿主:家畜、野生动物。
三、致病:1.机理(1)虫株毒力;(2)机械阻隔;(3)肠粘膜损伤:
由于大量滋养体吸附于肠黏膜,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脱落,妨碍了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大部分可溶性脂肪不能被吸收,引起腹泻。
四、实验诊断:
1.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滋养体2.碘染色直接涂片法:查包囊
3.引流十二指肠液镜检:查滋养体或包囊4.肠胶囊法:查滋养体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二.生活史:
1.本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以二分裂法繁殖。
2.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女性阴道和尿道,男性尿道及前列腺。
3.感染和致病阶段:滋养体
4.感染方式——接触感染:A.直接接触:通过性生活;B.间接接触:通过坐便器、公共浴池、游泳池、公用游泳衣裤浴巾等方式。
三.致病:1.机理:(1)虫体消耗糖原,阻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使阴道内pH值转变为中性或碱性,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从而引起阴道炎。(2)虫体的机械与化学刺激作用。
2.所致疾病: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前列腺炎。
四、实验诊断: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尿液沉淀物前列腺分泌物,直接涂片或涂片染色镜检。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和肝细胞内,为我国五大寄生虫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1.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P.v
2.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
3.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P.m
4.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P.o
一、形态: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三期六种形态:1、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2、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3、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1.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中间为大空泡;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红宝石。早期滋养体又称为环状体(ring form)。
1.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Schüffner's dots)。
滋养体充满RBC,RBC变形;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胞核增大;疟色素增多;薛氏小点明显。
2.1未成熟裂殖体: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
2.2成熟裂殖体: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疟色素集中成堆。
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在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3、间日疟原虫配子体: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性配子体或雄性配子体;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3.1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疟色素分散。
3.2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恶性疟原虫:
1.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呈“鸟飞状”。
2、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3、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团;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4、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5、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二、生活史
1.感染阶段:子孢子;2.感染途径与方式:按蚊叮咬,输血、血制品、经胎盘;3.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4.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5.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7.中间宿主:人;终宿主:按蚊。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
(1)、在人体内发育:
A、红外期发育: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蚊叮咬,侵入人体,在肝细胞内发育,裂殖体:速发型、迟发型,
B、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C、配子体形成: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2)在蚊体内发育:1、蚊叮咬2、配子生殖3、卵囊形成;4、子孢子侵入唾液腺;5、子孢子侵入人体。
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
生活史过程:1、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 →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Mф吞噬,一部分则侵入RBC内发育。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2、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RBC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
基本过程:环状体→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裂殖子→健康RBC,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配子体形成♂配子,♀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配子。
♀♂配子受精,形成圆球形的合子(zygote)。合子数小时后变为长形的香蕉状的能活动的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
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随血淋巴钻入蚊体组织;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当雌蚊刺吸人血时,可随唾液进入人体。
三.致病:
红内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不断裂体增殖,破坏红细胞,引起病人出现周期性发热。反复发作后,病人出现肝脾肿大,贫血等临床症状。
潜伏期cubation perod):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1.疟疾发作:
(1)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
(2)发作机理(原因):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外源性热原质)及虫体的功能或结构蛋白质、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等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它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寒颤、发热。随着血内刺激物被吞噬与降解,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进入发作间期歇。
(3)周期性表现的原因:由于红内期的裂体增殖是发作的基础,而裂体增殖是周期性的,所以发作具有周期性,且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4)出现不规则发作的原因:
A寄生的疟原虫增殖不同步,发作间隔无规律;
B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或有不同批次的同种疟原虫重复感染时。
2、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四种疟原虫均有,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有关。
3、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虫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仅间日、卵形疟原虫二种有,由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激活发育至红内期所致。
4 引起贫血的原因:(钩虫也会引起贫血,注意比较):
①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②免疫病理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红细胞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坏,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后,容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在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可与补体结合,使红细胞膜发生显著变化而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并引起红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③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④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5、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死亡杀手,主要由恶性疟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6、肝脾肿大: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厚而变硬;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
四、免疫
带虫免疫:人类感染疟原虫后,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清除,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
五.实验诊断:从外周血检出疟原虫是疟疾确诊的依据;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方法:薄血膜;厚血膜法
厚血膜涂片:原虫变形,且红细胞已溶,鉴别有困难,但原虫集中,易发现;薄血膜涂片: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易漏检。
六、流行:(1)传染源:血中存在成熟配子体之病人+感染血(2)传播媒介:按蚊,在我国有8种。(3)易感人群:儿童;非流行区成人。
七、防治
(一)预防:1、防蚊灭蚊;2、药物预防:氯喹/乙胺嘧啶+磺胺多辛;3、疫苗预防;4、加强监测;
(二)治疗:疟疾治疗三原则:
1、控制临床症状,迅速杀灭红内期疟原虫;2、根除配子体,消灭传染源;3、防止复发,注意红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间日疟)。
治疗药物:
抗外期:伯喹、乙胺嘧啶。
杀内期:氯喹、奎宁、青蒿素类。
杀配子体:伯喹,用于切断传播。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本虫是一种机会致病寄生虫,广泛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
一、形态:1、滋养体: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随血流至其它细胞内继续繁殖;假包囊。2、包囊: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3、卵囊: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新月形子孢子;4、裂殖体;5、配子体。
二、生活史:1、在终宿主猫体内发育:卵囊(子孢子)、假包囊(滋养体)、包囊→配子生殖→卵囊;
2、在中间宿主(人、猪、马、鸡、兔以及鸟类、两栖类、爬行类)体内发育:卵囊、假包囊、包囊→假包囊(急性期)→包囊(慢性期);
3、感染阶段:滋养体、包囊、假包囊、卵囊;中间宿主(不产生卵囊):人,哺乳动物,猫等;终宿主:猫;寄生部位:在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终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感染途径:经口(主要),经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经皮肤粘膜、结膜。
三.致病:
机理:弓形虫在宿主细胞内反复增殖,破坏细胞引起组织炎症和水肿。若包囊破裂可致炎症反应和坏死,或形成肉芽肿;与机体免疫力有关;与虫株毒力有关。
速殖子是弓形虫急性感染期的主要致病阶段,
速殖子:导致组织急性炎症和坏死;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
包囊挤压器官组织,破裂后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纤维化。
临床表现:通常是无症状的。
1.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怀孕早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
主要累及大脑和眼,如脑积水、脑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精神、动物障碍为典型症候。
2.获得性弓形虫病(多为隐性感染,属机会致病原虫,AIDS等病时转为急性重症,恶化)
(1)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2)脑炎、脑膜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3)眼病:以视网膜脉络膜炎多见;(4)其它,如心肌炎、肺炎等。
四.实验诊断:1.病原检查:(1)涂片染色法:取病人各种体液离心后取沉淀物、或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找滋养体。
(2)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法:小鼠腹腔接种,取腹腔液镜检。
五.流行:
1、传播途径:胎盘+口+伤口:感染的肉、蛋、奶制品,污染的食物、水源和土壤。2、传染源:动物为主,猫科动物重要,人通过胎盘。3、易感人群:为普遍易感;胎儿、婴幼儿、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受累的人。
弓形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
1、生活史各个阶段均具感染性;2、中间宿主广泛,140余种哺乳动物易感;3、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之间均可互相传播;4、包囊在中间宿主组织内可长期生存;5、卵囊排放量大,被感染的猫可持续10~20天,每天排放量1000万个卵囊;6、滋养体、包囊、卵囊均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六、防治:
(一)预防:1、加强对家畜、家禽监测与隔离;2、加强对肉类检疫,不生食肉制品;3、孕妇避免接触猫;4、定期对孕妇做弓形虫抗体检查。
(二)治疗:药物+免疫增强剂:
对急性期患者应及时药物治疗,但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类对增殖期弓形虫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常用制剂为复方新诺明,亦可与乙胺嘧啶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对孕妇应忌用。
孕妇如在怀孕期4-5月感染则应作人工流产,4-5月后感染者要用螺旋霉素,毒性小,器官分布浓度高,为目前对孕妇的首选药。
第三节:隐孢子虫: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病原虫。
一、形态:改良抗酸染色标本中,卵囊为玫瑰红色,囊内含4个子孢子以及少量颗粒残留物,但界限不清。
二、生活史:
1.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生殖过程,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
2.其生活史过程包括卵囊、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合子及卵囊等五个不同发育期;
3.感染阶段:成熟卵囊;
4.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5.寄生部位:小肠上皮细胞;
6、(完成生活史约需5—11天)。
三、致病和实验诊断:1.侵入人体的隐孢子虫寄居于小肠上皮细刷状缘形成的纳虫空泡内。2.严重感染者小肠绒毛表面可出现凹陷、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轻度感染者肠黏膜病理变化并不明显。由肠黏膜的上述病理变化破坏了小肠正常生功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腹泻。免疫功能正常者常表现为自限性腹泻,病程一般持续1—2周。
四、流行与防治
1.本病呈世界性分布,许多地方均有隐孢子虫病流行。2.传染源为病人、带虫者及感染本虫的家畜;3.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方式传播。
4.人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5.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有效药物。国内试用大蒜素治疗,有一定疗效6、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一、形态: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
二、生活史:
1.寄生部位:结肠;2.感染阶段:成熟包囊;3.感染途径:经口
4.致病阶段:滋养体;5.保虫宿主:猪。
三.实验诊断:
1.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查找滋养体和包囊
2.必要时可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
3.也可用阿米巴培养基做人工培养。
四、致病:滋养体寄生于结肠,可分泌透明质酸酶并借助纤毛的机械运动侵入肠壁组织,在黏膜下形成类似阿米巴痢疾的肠壁溃疡。
第十一章:吸虫
一、形态特征:
1、成虫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不分节,具口、腹吸盘;2、消化系统退化,有口无肛门;口→咽→食管→左右两个肠支;无体腔;3、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最发达,代谢最旺盛;
二、生活史特点:
1、生活史复杂,间接发育型;
2、需要1-2个中间宿主,是生物源性蠕虫;
3、第一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
4、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发育;
5、基本发育过程相似:卵→多种幼虫(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进行世代交替:有性生殖(终宿主)+无性生殖(中间宿主)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一、形态: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虫卵: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内含毛蚴。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肝胆管;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猫、狗等;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口;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寿命:20--30年。
三、致病: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危害—肝受损(次级肝胆管)。
致病机理:胆管壁反复发生过敏性炎症;胆管阻塞引起胆汁淤滞;胆汁淤滞性肝硬化;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管炎症、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胆管肝炎;虫卵、虫体碎片、脱落细胞形成结石。
1、虫体代谢产物等的毒性作用,大量感染引起发热、寒战、肝肿大,E↑;2、虫体的机械刺激(包括化学刺激)引起炎症、阻塞性黄胆、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管性肝炎、肝硬变、肝癌、胰腺炎、死亡。3、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无特异性。如:上腹不适,腹痛、腹泻,厌油,乏力,肝区隐痛等。
大量虫体寄生可造成阻塞,胆汁滞留。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胆管炎或胆管肝炎。慢性患者可因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胆汁性肝硬化。严重感染者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本虫感染还与胆结石的形成,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涂片法,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俗称姜片虫或肠吸虫。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感染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
一、形态:腹吸盘较口吸盘大4~5倍,肉眼可见。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中间宿主:扁卷螺;植物媒介:荸荠,菱角,茭白;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孵化为毛蚴;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人或猪因生食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成虫寿命:一般1年;保虫宿主:猪。
三、致病:A:夺取营养;B:机械性损伤:1.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造成肠道明显的机械性损伤;2.肠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溃疡等;3.病人主要是消化道症状: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4、偶有肠梗阻。
C:毒性作用和变态反应。
对儿童:消瘦,贫血,水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
四、实验诊断:粪检查找虫卵是确诊的主要方法;直接涂片法,因虫卵大,产卵量大,一条成虫每天产卵15000个,故检出率高,易诊断。
第五节: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人的感染多因生食含囊蚴的淡水蟹、蝲蛄所致,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一、形态:口吸盘=腹吸盘;并列:子宫与卵巢;一对睾丸;一对卵黄腺;虫卵: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倾斜;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
二、生活史:
保虫宿主:犬、狼等;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转续宿主:野猪;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经口;
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溪蟹、蝲蛄;终宿主:人
移行途径:移行途径:消化道、腹腔、横隔、胸腔、肺
三、致病
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
2、病理分期:(1)、脓肿期:主要因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和出血。
病变处呈洞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和虫体。含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脓肿壁,并逐渐形成脓肿。X线: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浸润阴影。(2)囊肿期: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最后细胞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容物浓缩为果酱样粘稠性液体。X线:界线清楚的结节状虫囊。
(3)、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至它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X线:硬结性或条索状阴影。以上三期病变常可同时见于同一器官内。
临床表现:(一)、急性期:由童虫移行引起。童虫穿过肠壁,在腹腔、腹壁反复游窜,造成肠道和肝的损伤,如出血、坏死等;轻:低热、乏力、食欲下降、消瘦;重:高热、胸痛、咳嗽、血痰。
(二)、慢性期:(1)、胸肺型(最常见)
咳嗽、胸痛、血痰或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虫卵),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明显改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炎。
(2)腹肝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有肝功能紊乱、肝大、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损害表现。
(3)皮下型:可见皮下移走性包块或结节,大小不一,触之可动。
(4)脑脊髓型:头晕、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
四、实验诊断: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五、流行:流行因素: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2、中间宿主的存在。3、不适当的饮食习惯:(1)生吃半生吃溪蟹、蝲蛄(2)饮用生水(3)生吃或半生吃转续宿主。
斯氏狸殖吸虫
一、形态: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
二、生活史:
1、第一中间宿主不同:斯氏:拟钉螺;卫氏:川卷螺
2、第二中间宿主不同:斯氏:溪蟹;卫氏:淡水蟹、蝲蛄
3、终宿主不同:斯氏:猫科、犬科、果子狸,狗、猫
(人不是适宜宿主,不能作为终宿主);卫氏:人、狗、猫(人可作为终宿主)
三、致病:主要为游走性皮下节结(一般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主要引起幼虫移行症)
四、诊断:痰和粪中找不到虫卵,1、免疫诊断2、皮下节结切除。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六大热带病之一
血吸虫的主要特点: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尾蚴为感染期,经皮肤感染;仅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虫卵无盖,虫卵是主要致病因素,危害严重
一、形态:
1.成虫:似线虫,雌雄异体。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
雄虫:雄虫乳白色,长1~2cm,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长2~2.5cm。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雌虫发育成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可能是来自雄虫的一种性信息素。
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 →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
(一)、成虫寄生、产卵与虫卵发育(检验星空)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逆血流到肠黏膜下层静脉末梢交配产卵。
产卵原因:由于成熟卵内毛蚴的分泌物可以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虫卵可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二)、日本血吸虫毛蚴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多分布于水体的表层。
毛蚴的孵化以及在钉螺内的繁殖: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母胞蚴(无性增值)→子胞蚴(无性增值)→尾蚴。
(三)、尾蚴入侵皮肤与童虫发育:
当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与含尾蚴的水(疫水)接触时,尾蚴利用其腹吸盘前后两组穿刺腺的分泌物及尾部的摆动和体部的伸缩,迅速钻入宿主皮肤,脱去体部的皮层和尾部后,转化为童虫。
生活史小结:1. 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2、感染方式:接触疫水;3.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4.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5.中间宿主:钉螺(唯一);6、感染阶段:尾蚴;7、保虫宿主:牛羊鼠;8、终宿主:人;9、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
三、致病:
【1、致病机制: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四个阶段,都会对宿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问答题)。
(尾蚴:尾蚴性皮炎;童虫:肺部炎症;成虫:1机械性损伤: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2免疫复合物的变态反应;虫卵:主要的致病阶段,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
1、.尾蚴性皮炎 :接触疫水的皮肤可出现小米粒样的红色丘疹,发痒。是一种速发型(Ⅰ型)和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机械性损伤+化学毒性作用。
2.童虫所致的危害:
血肺移行,累及肺脏,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Ⅰ型)。
3.成虫:几乎无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但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如肾小球肾炎。
4.虫卵:(致病最严重),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引起虫卵肉芽肿(Ⅳ)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四、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占90%)、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寄生并发育为成虫,称为异位寄生。
异位血吸虫病:异位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称为异位血吸虫病或异位损害。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伴随免疫:宿主初次感染血吸虫后,通过体液—细胞免疫产生对再感染的抵抗力,能杀伤再感染的童虫,对原发感染的成虫没有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伴随免疫。
六、实验诊断:
1.粪检查虫卵 :首选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直接涂片法适于急性期。2.直肠粘膜活检 :晚期病人肠壁增厚、虫卵排出受阻,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
六、流行与防治:
A、传染源: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B、传播途径:三个重要环节——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下水,钉螺存在,人、畜接触疫水;C、易感者:指对血吸虫有感受性的人或动物。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均易感。
流行区类型:A、水网型(7.9%);B、山丘型(10%);C、湖沼型(82.1)
第十二章:绦虫
圆叶目绦虫:最多见,包括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肥胖带吻绦虫(牛带绦虫)
假叶目绦虫:较少寄生人体,主要种类有曼氏迭宫绦虫
形态特征:
(1).成虫
1、长数毫米至数米。白色带状,体分节:头节;颈部:生发细胞;链体:幼节、成节、孕节2、体壁:皮层;微毛;皮下层3、生殖系统:每一节片各有雌雄生殖系统一套
生活史特点:
圆叶目(猪带绦虫):一个中间宿主,虫卵,六钩蚴,续绦期,成虫
假叶目(曼氏叠宫绦虫):中绦期,二个中间宿主,需水中发育阶段,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致病:
1.成虫:掠夺营养;机械损害:吸盘、小钩、微毛、毒素。
2.幼虫(严重):囊尾蚴寄生在脑、眼等;棘球蚴: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一、形态:有卵盖和吸槽
二、生活史:
终宿主:猫、犬;Ⅰ中间宿主:剑水蚤;Ⅱ中间宿主:蛙
转续宿主:蛇(吃蛙)、鸟、兽、猪
感染阶段:裂头蚴、原尾蚴;感染途径:口,皮肤与黏膜
人可作为三种宿主:1终末宿主:吃蛙、蛇肉(含裂头蚴)2Ⅱ中间宿主:误食剑水蚤(含原尾蚴)3转续宿主:敷贴蛙肉、蛇肉(含裂头蚴)。
三、致病:
(一)成虫寄生→曼氏迭宫绦虫病:偶然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不大,多无明显症状,或可有腹部不适、微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二)裂头蚴寄生→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较成虫大,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被侵袭的组织常呈炎症反应,并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游走性包块,疼痛,奇痒及炎症性改变。
根据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五型:
1、眼裂头蚴病(最常见);2、皮下裂头蚴病;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4、脑裂头蚴病;5、内脏裂头蚴病
四、诊断:成虫感染——粪检查虫卵或节;
裂头蚴病——活检虫体,CT等影像技术,免疫诊断ID、ELISA等
五、裂头蚴病感染方式:A、局部敷贴生蛙肉:主要感染方式。B、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等。C、喝生水误食感染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或原尾蚴直接经皮肤粘膜侵入
六.防治:A.不用生蛙肉敷贴治病、不食生的或半生的肉类、不饮生水。B.驱肠内成虫可用槟榔、南瓜子联合疗法或用吡喹酮、丙硫咪唑。C.裂头蚴病主要采用手术摘除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又名;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
一、形态:头颈节连为一体,颈节具有再生能力;幼节节片短而宽。4个吸盘和1个顶突。虫卵:内含球形的六钩蚴,有3对小钩 。猪带绦虫囊尾蚴:猪囊尾蚴如黄豆大小,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有一向囊内增厚形成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在小肠受胆汁刺激翻出头节。
二、生活史:
终末宿主:人;中间宿主:人、猪
感染期:囊尾蚴及孕节(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寄生部位:小肠及皮下、肌肉、眼、脑等
成虫寿命:25年
囊虫病的感染方式:1、自体内感染: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2、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而引起
三、致病:
(一)、猪带绦虫病:误食了囊尾蚴,成虫寄生而得
(二)、囊虫病或囊尾蚴病(危害严重!):误食了虫卵、孕节,囊尾蚴寄生而得
三个常见寄生部位:(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2)脑囊尾蚴病(3)眼囊尾蚴病
四、诊断:
1、链状带绦虫病:a.询问病史:有无吃"米猪肉"史,排节片史。
b.查孕节:(能定种);c.查虫卵:(不能定种)粪便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不高),饱和盐水漂浮法及沉淀法。会阴部查卵:透明胶纸法
2、囊尾蚴病:诊断方法视寄生部位而异
A、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结节手术摘除活检。
B、眼囊尾蚴病:眼底镜检查
C、脑和深部组织囊尾蚴病(诊断较难):X线,也可用B超,CT等结合症状。
六、防治:
1、治疗病人:A、肠绦虫病——可用吡喹酮,槟榔、南瓜子合剂等。B、囊尾蚴病:a.手术摘除;b.吡喹酮,c丙硫咪唑2、卫生宣教;3、加强厕所管理,改善养猪方式;4、加强肉品检验
第五节 肥胖带绦虫
又名: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一、形态:牛带绦虫囊尾蚴: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体 。
二、生活史
终宿主:人(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牛;感染期:牛囊尾蚴
感染方式: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牛肉;寄生部位:小肠,成虫寿命:20—30年
四.致病:本虫只成虫引起人体得牛带绦虫病,囊尾蚴不寄生于人体
1.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自排节片史。2.消化道症状、肛门搔痒为主要症状;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仅时有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3.孕节异位寄生,有子宫腔、耳咽管处寄生的报道。
五.实验诊断:
1.粪便中查看孕节:靠孕节子宫分支数和头节有无顶突和小钩与猪带绦虫鉴别。
2.肛周查找虫卵:透明胶纸法(也能用于查蛲虫),棉签拭子法
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区别:
体长与节片 | 2~4m ,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 | 4~8m ,1000~2000节,较厚、不透明 |
头节 | 球形,有顶突和2圈小钩 | 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 |
成 节 | 卵巢分为3叶 | 卵巢只分2叶 |
孕节 |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为7~13支 | 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 |
囊尾蚴 | 头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虫病 |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 |
中间宿主 | 猪、人 | 牛 |
感染期 | 猪囊尾蚴、虫卵 | 牛囊尾蚴 |
致病 | 猪绦虫病、猪囊虫病 | 牛绦虫病 |
孕节脱落 | 数节,被动排出 | 单节,主动排出 |
诊断 | 粪检孕节、虫卵 | 粪检孕节、透明胶纸法查虫卵 |
防治 | 猪绦虫病、猪囊虫病 | 牛绦虫病 |
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 线虫概述
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丝虫、旋毛虫
线虫主要特点: 消化系统简单,有口→咽→中肠→直肠→肛门;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结构,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 生活史简单,多为直接发育型;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幼虫发育最显著特征是蜕皮(molting)一般蜕皮4次
成虫圆柱形,两侧对称,线状,不分节;雌雄异体。♀大♂小,♂虫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原体腔:在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
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生活史类型
A.土源性线虫(不需中间宿主):如蛔虫、钩虫、蛲虫、鞭虫,属于土源性蠕虫;B.生物源性线虫(需中间宿主)如丝虫、旋毛虫,属于生物源性蠕虫。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蛔虫)★
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
1、形态:受精蛔虫卵:蛋白质膜,新月形间隙,卵细胞,卵壳(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未受精蛔虫卵:屈光性颗粒
2、生活史:
移行途径:口——食道——胃——小肠——小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途径:口,感染期:感染性卵从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约2个月,寿命1年左右,四次蜕皮:受精卵→感染性卵(蜕皮一次);幼虫移行于肺泡(蜕皮两次);第二次进入小肠(蜕皮一次)
致病阶段:成虫和幼虫
3.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A. 暴发性蛔虫性肺炎(Loeffler综合征):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可造成肺局部出血、炎性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感染可导致蛔蚴性肺炎、哮喘。
B. 引起肝、脑、肾、甲状腺、脾等器官的异位损害(异位寄生)
2)、成虫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寄生在空肠);(2)超敏反应;(3)并发症:4大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穿孔、蛔虫性阑尾炎、蛔虫炎;胆道蛔虫症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合并症。
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肝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蛔虫性肉芽肿。
(1)胆道蛔虫症:引起胆道大出血,肝脓肿,胆结石,胆囊破裂,
(2)蛔虫性肠梗阻:是儿童急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肠扭转、肠套叠、肠坏死。检验星空。
(3)也可以引起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
4.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虫卵: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2)痰中查蛔蚴5、流行:
(1)、传染源:粪便中含受精蛔虫卵的患者
(2)、传播途径:感染期卵污染了食物、水和手,经口感染
(3)、流行广泛的原因:生活史简单;雌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一、形态:虫卵——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的盖塞,内含一卵细胞。
二、生活史:1.成虫寄生部位:盲肠,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2.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或含蚴卵(粪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需在泥土中发育3-5周);3.感染方式、途径:经口,虫卵污染食物、水、蔬菜等;4.致病虫期:成虫,成虫寿命3-5年;5.无血肺移行(发育过程未经过肺部);6.食性:血液、组织液
三、致病
1. 机理: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2. 可造成: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3. 临床表现: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重度感染: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症状;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料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四、实验诊断
1、鞭粪便查虫卵,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推荐使用此法)
2、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
五、流行与防治:人是唯一传染源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一、形态:虫卵:内含一幼虫。
二、生活史:寄生在盲肠、结肠、回肠下段。
三、致病:
1.主要致病:肛周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症状表现: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等
原因:♀产卵活动刺激局部皮肤,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2. 异位寄生:严重。
(1)蛲虫性阑尾炎
(2)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较为常见的是由于雌虫侵入阴道后而引起的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
(3)在腹腔、腹膜、肠壁组织、输卵管等部位寄生,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
3、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四、实验诊断:
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以为它的产卵特性是不在肠道内产卵,而是在肛周产卵)
五、流行与防治
1.感染城市多于农村、儿童多于成人
2.病人和带虫者是传染源
感染方式: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感染;人群的间接接触和吸入感染,逆行感染。
第五节:钩虫★
一、形态:头腺一对-:抗凝素;咽腺三个:乙酰胆碱酯酶、及胶原酶;排泄腺一对:蛋白酶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主要形态鉴别(体形和口囊)
十二指肠钩虫 | 美洲钩虫 | |
体形 | 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部弯曲, 虫体呈“C”型 | 头端向背部弯曲,尾端向腹部弯曲, 虫体呈 “S”形 |
口囊 | 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 | 腹侧前缘有1对板齿 |
交合伞 | 撑开时略呈圆形 | 撑开略呈扁圆形 |
交合刺 |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 合并成一刺,末端呈倒钩状 |
背辐肋 | 远端分2支,每支 再分3小支 | 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 |
尾刺 | 有 | 无 |
丝状蚴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
二、生活史: 1、在外界的发育:卵 → 杆状蚴 → 丝状蚴
感染阶段:丝状蚴
生物学特性:向温、向湿、穿刺力强
感染方式:主要是经皮肤感染
2、在人体内发育:丝状蚴→ 成虫→ 虫卵
①幼虫移行途径:皮下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 → 肺部 →气管 → 咽 → 小肠
②成虫寄生:寄生部位是小肠上段
3.生活史基本特点
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丝状蚴
主要感染途径:皮肤(粘膜),移行途径:皮下→右心→肺 →气管→咽 →小肠
从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约4—6周
四次蜕皮:杆状蚴→丝状蚴(土壤):2次;幼虫进入小肠:2次
转续宿主:猪、兔、小牛、小羊等,其它感染途径:经口、 经乳汁、经胎盘等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发育速度有很大的差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以“暂停发育”状态滞留于组织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入肠腔发育,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三、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1)钩蚴性皮炎(粪毒、地痒疹),(2)呼吸道症状(钩蚴性肺炎)
2、成虫的致病作用(主要致病阶段)
(1)消化道病变:a.轻者:初期上腹不适、隐痛,继而出 现恶心、呕吐、腹泻;
b.重者:消化道出血:黑便(OB阳性)、血便、柏油样便、重者大出血。
(2)贫血(主要的危害):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慢性失血的原因:a、吸血;b、渗血(由钩虫分泌的抗凝素引起);c、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d、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机制:钩虫以其钩齿或板齿及口囊咬附肠壁,摄取血液和肠粘膜为营养,使患者慢性失血,铁与蛋白质不断损耗,再加上患者营养不良,铁和蛋白质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而造成Hb(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细胞新生速度,使红细胞体积变小、色泽变浅,故而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慢性失血,铁与蛋白质损耗;肠粘膜损伤→消化吸收功能↓ →造血物质供应不足→营养不良;Hb合成速度<细胞新生速度)
(3)异嗜症——可能与缺铁有关(4)婴幼儿钩虫病(经胎盘、经乳汁、经皮肤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四、实验诊断:
1、粪便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最常用);3、钩蚴培养法(鉴定虫种);4、痰涂片查钩蚴
五.流行:1、流行情况:多见旱地经济作物区
2、流行环节:(1)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带虫者,(2)传播途径 :经土壤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肠和肌细胞内,是食源性寄生虫,胎生。
一、形态: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鉴别),杆细胞呈圆盘状,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位于中央。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二、生 活 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致病阶段:幼虫(为主)、成虫
诊断阶段:幼虫及囊包;成虫寿命:♀1~2个月
保虫宿主有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
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主使虫种延续。
三、致病: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虫期是幼虫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
1.侵入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此期病程:1周
2.幼虫移行、寄生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横纹肌内,又称肌型期。
临床表现: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炎等。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此期病程:2周-2月。
3.囊包形成期: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四、诊 断 :应询问病人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群体发病的特点,并能从患者肌肉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
病原诊断:采用活检法,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以资佐证。
五、流行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第七节:丝虫
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 十大类热带病之一。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一.形态:班氏丝虫微丝蚴的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无尾核 。马来丝虫微丝蚴——体态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 :较长(2:1);体核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形态鉴别:
区别点 | 班氏微丝蚴 | 马来微丝蚴 |
大小 | 较大,长244~296um | 稍小,长177~230um |
体态 | 柔和,弯曲较大 |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
头间隙 | 较短,长:宽=1:1~2 | 较长,长:宽为2:1 |
体核 | 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 卵圆形,排列紧密,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
尾核 | 后1/3较尖细,无尾核 | 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较膨大 |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现象称夜现周期性。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
三.致病
1.急性期超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
原因与表现:急性病变不断发展,症状反复发作,局部出现增生性肉芽肿,肉芽肿的中心可见变形的虫体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还有大量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组织反应继续出现,最后可导致淋巴管的部分阻塞以致完全阻塞。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⑴象皮肿;⑵睾丸鞘膜积液,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见;⑶乳糜尿(4)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微丝蚴血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因为有夜现周期性)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检查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
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4)海群生白天诱出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⑶成虫检查法
五.流行
⑴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
⑵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第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dology定义:是研究医学节肢动物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致病或传播规律以及对这些节肢动物防治方法的科学。
医学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中有些通过刺螫、寄生和传播病原生物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
一.形态特征:
1.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即分节,又对称。2.体表骨骼化:由几丁质及无机盐硬化而成,内附肌肉,故称外骨骼;3.循环系统开放式,体腔称为血腔,含有无色,或不同颜色的血淋巴;4.发育过程中大都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二、分类
1、昆虫纲: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具触角一对;胸部具足三对,多数种类有翅一至二对;例如:蚊,蝇,虱,蚤。
2.蛛形纲:虫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颚体和躯体、无翅无角、幼虫足三对,若虫 、成虫足四对。例如:蜱,螨,蜘蛛,蝎子。
3、甲壳纲:如淡水蟹、虾等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触角2对,步足5对,大多数种类水生,有些是蠕虫的中间宿主。例如淡水蟹或蝲蛄是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4、唇足纲:如蜈蚣虫体窄长,腹背扁,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多为10节。
头部有触角1对,每一体节各有足1对。第一体节有1对毒爪,螫人时,毒腺排出有毒物质伤害人体,如蜈蚣。
5、倍足纲:如马陆,体呈长管形,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对,除第一体节外,每节有足2对,所分泌的物质常引起皮肤过敏,如马陆。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
1骚扰、吸血 ;
2螯刺和毒害:(1)有毒种类:桑毛虫、毒蜂 、毒隐翅虫、毒蜘蛛;(2)危害方式,途径及致病特点:由口器或螯器叮刺将毒液注入皮下。昆虫毒毛,毒刺接触皮肤。
3、过敏反应:抗原特点:a.昆虫几丁质碎片是强变应原。b.唾腺成分内含很多化学成分;
变态反应:蚊-----I 型 变态反应。蜱-----I 型、IV 型(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
4、寄生
(1)机械刺激,口器损伤:蝇类幼虫侵袭组织 -----蝇蛆病;蠕形螨口器,附肢对毛囊,皮脂腺的穿透破坏作用。仓储螨类-----肺螨症。
(2)变态反应:蠕形螨-----IV型,肉芽肿。尘螨-----IgE,特异性IgG1,IgG4
(二).间接危害(主要危害):
1. 机械式传播: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如:蝇)
2.生物式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和(或)繁殖的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发育式: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丝虫病 );
(2)繁殖式:鼠疫杆菌在蚤体内,登革病毒在蚊虫体内( 鼠疫);
(3)发育繁殖式:疟原虫在按蚊体的发育和繁殖(疟疾);
(4)经卵传递式:恙虫病,乙脑病毒,立克次体
3.虫媒: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4.虫媒病:由节肢动物经生物性方式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来势凶猛,群体发病,有些有传染性,使疫情迅速扩大,甚至发生死亡。2003年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暴发流行,使人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一场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事件本身,它不仅会给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且会给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的寄生虫病大多尚未有效控制,而有些已基本控制的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存在死灰复燃的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人群寄生虫感染谱发生了变化,如肠道线虫中的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明显下降,但过去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旅游者疾病、宠物热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却时有发生,新的寄生虫感染也时有报道。以上种种均可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进行紧急处理,以便尽可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现就我国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介绍如下:
( 一 ) 疟疾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WHO始终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我国经过多年有效防治,疟疾流行已在多数地区得到控制,但云南、海南两省仍是疟疾高发地区,抗药性恶性疟暴发流行时有发生。因此在我国出现疟疾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仍然存在。
1. 疟疾病人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1)患者发热,体温38℃以上,伴有畏寒、头痛,无其它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临床症状。
2)病原学检测未进行或结果阴性。
3)试用抗疟药治疗效果不明确。
(2)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1)患者发热,体温38℃以上,具有典型疟疾周期性发作的体温曲线。
2)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阳性。
3)抗疟药物治疗后证实治疗有效。
2、 暴发流行的判定标准
疟疾病例在短期内与往年同期相比成倍增加、或凶险型病例增多,甚至有死亡病例。范围波及2个或以上县的称为大范围暴发流行,局限于数个乡镇的称为局部暴发流行,局限于个别自然村的称为点状暴发流行。
3、 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根据疫情需要,在疫区成立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各部门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经费和物资,确保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同时疫情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参加的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确定控制措施。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1)在疫区,确立数个调查点。通过现场走访调查、个案调查、带虫者调查等确定暴发流行的范围、强度和疟原虫的种类。
2)检查基层卫生机构的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液病原学检查登记表以及抗疟处方。
3)调查主要传播媒介按蚊的密度及感染性按蚊的比例。
4)出现暴发流行地区,各级医院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积极治疗、抢救病人。在流行区实行全民或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组织实施对媒介按蚊的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4. 暴发流行监测效果的评价
在暴发流行控制期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如果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疟疾病例数与往年月病例数相近或减少,可视为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同时将结果定期上报有关部门。
( 二 )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据2005年全国血吸虫病调查统计,我国现有病人约79.87万,中间宿主钉螺面积约35.2亿平方米。目前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区及沿长江的江、湖、洲、滩地区,四川、云南两省部分大山区的疫情较为严重,存在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
1.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脾肿大、嗜酸粒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2)临床诊断标准:除疑似病例2条标准外,还应包括至少一项血清学试验阳性,如COPT≥3%,IHA或乳胶凝集试验血清稀释度≥1:10以上阳性。
(3)确诊病例标准:除疑似病例2条标准外,病原学检测阳性,即从粪便中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2.暴发流行标准
(1) 在原无疫情或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地区,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新感染或急性感染病例。
(2)在流行区,2周内连续发生2批急性感染,每批5人以上;或在同一感染点连续发生急性感染3人以上。
3.控制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发生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时,根据需要可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2) 加强疫情报告:当发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或在既往无疫情地区发现首例当地感染的确诊病例时,应尽快报告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发展趋势,在处理暴发疫情时,可建立临时疫情报告制度,如实进行疑似病例日报告或零报告等疫情动态报告。
(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如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范围。
(4) 及时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时,血防部门应立即组织医疗队深入疫区进行救治。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的治疗方案及时予以治疗,防止误诊。对有疫水接触史的疑似病人,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在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前进行早期治疗,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早期治疗的时间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左右进行,吡喹酮顿服剂量为40mg/Kg体重。或在接触疫水后2周服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以杀灭童虫。
(5)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建立安全带:在发生暴发流行地区,对居民点周围有螺水域和滩地进行药物灭螺、灭蚴。对居民区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或滩地可用氯硝柳胺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m2。有条件的地区,应彻底改造居民生活区周围的钉螺孳生环境,尽可能消灭钉螺。
(6)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在疫区参加抗洪抢险人员返回驻地后4~5周,以吡喹酮60mg/Kg体重二日疗法治疗,也可先用血清学方法过筛,阳性者予以治疗。对在流行季节进入疫区的水上和洲滩作业人员,应进行登记,作好个案记录,特别是对非流行区外来的水上作业人员,要督促其做好个人防护,做好记录,避免其离开后发生急性感染。
(7)加强对饮用水的卫生处理:每50 L 饮用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30分钟后即可饮用。
(8)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4.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疫情控制后,要注意加强疫区的螺情、病情监测,疫情变化情况应及时上报。
来源:检验星空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