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儿童读书日,我们一起读古诗——读《赠汪伦》

2017-04-02 廖卉萍 e读书测评

上次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关于阅读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有朋友问家里的孩子上一年级要读古诗《赠汪伦》,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来阅读。


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赠汪伦》。


在阅读古诗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让学生从阅读古诗中,建立一种对话,和诗人以及他们的时代与思想进行互动。我们阅读的方法一直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去探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唐诗浅显易懂,通常老师会要求学生朗读然后背诵或者默写。同时可能也会要求同学们仔细体会诗人的和友人真挚的情感。如果再深入一些,可能有的老师会介绍一些李白、他的历史地位。希望更进一步探讨的老师,可能会让学生了解一下踏歌的历史以及变迁。更深入的探讨,可能会根据一些历史史料,介绍李白和汪伦的友谊以及桃花潭的位置。有条件的话,甚至会推荐学生有时间到桃花潭去旅游,看看诗人游历的地方写一些相关的游记等。(虽然那里,可能已经和李白见过的桃花潭完全不一样了。)


这样的教学法都是很好的。同时,我们认为,更好的方法应该是——我们阅读古诗,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把诗人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和我们对话的人来理解。


我们以这首诗为例,来看看这样的对话应该如何实现。


这种阅读,必须进行好的阅读设计,通过为学生设置的一个个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同时因为古诗很难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每个人的体会会不一样,所以我们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或者组织者,这些思考的过程和最后的答案,不应该由我们来提供,而应该由孩子们来寻找。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们扫清理解上的障碍。在这首诗里,估计孩子们第一个会遇到的困惑是——踏歌。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我们可能能够让他们去理解“踏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一般在什么时候来表演。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同学,也许我们只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音乐舞蹈形式,就像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某些舞蹈形式,甚至以“广场舞”为例子就可以了。 学生可能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深千尺”。很难具体想像古代的“千尺”究竟有多深,我们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其实也不要强求他们去具体的考察。只要他们理解那个“千尺”是一个“很深“的概念就可以了。


其次,我们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

这首诗里有两个人:李白和汪伦。


第一个任务是: 根据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把李白“乘舟”的样子用图画画下来。这个时候,图画中就要考虑李白、船和岸的位置。我们可以问孩子们“李白是面对着河岸,还是背对着河岸?哪一种可能性更大?”

孩子们的答案会不一样,这没有关系。然后我们开始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根据这一句,我们让孩子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是“闻”?如果诗人写了“闻”,那么回到第一句,再来讨论李白“将欲行”时是面对河岸?还是背对河岸?“踏歌”既然是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为什么诗人要用“闻……声”呢?根据这两句的分析,我们让孩子们画出诗人在 “欲行”时的身体动作和感受。更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优秀的作品,在每一点都有非常明显而独特的立足点,只有立足点和观察方向明显的描述才会有画面感。


第二个任务,是让孩子们把汪伦“踏歌“时的样子和表情画出来。我们要问孩子们的问题是:根据你的想像,汪伦的“踏歌”表演水平高不高?汪伦“踏歌”时的脸色是得意的?还是羞涩不安的?为什么我们要问这样的问题呢?这个涉及到我们理解第二句中的“忽”字。这个突然和意料之外的歌声,究竟为什么让诗人意外和感动?一般的说法是“忽”表示汪伦本来没有办法去送他,在李白走的最后时刻还是赶到了岸边相送,让诗人觉得“忽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汪伦为了给李白送行,叫来了村人一起踏地而歌。这些理解都有道理。然而,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根据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来看,在这里,汪伦实在没有必要叫来村民和自己一起送行。而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既然如此深,没法送行的一说也不太合情理。那么在什么情况诗人才会感到这个“踏歌声”来得出乎意料?当我们让孩子们把诗人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理解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感受到诗人在通俗易懂的文字之下那些沟壑。我们可以理解到,原来可能汪伦对“踏歌”这种形式要么很生涩,要么有特殊的想法。估计在李白和汪伦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与“踏歌”相关的一些故事。也许汪伦不会或者不愿意去“踏歌”,或者“踏歌”的时候,有些只有他们朋友之间才能理解的有意思的故事呢!这个“忽”字是曲笔,把汪伦表演“踏歌”时的样子从侧面表现出来了。只有这个“踏歌”在汪伦的生活中本来不会出现的,然而为了送李白,表达对他的友情,才会最后犹豫扭捏地为李白表演“踏歌”,这样的行为才会让李白深切感慨朋友之间的那种开心、调侃,同时也真诚毫无保留的友情。

现在,孩子们有了李白、汪伦各自的样子,才可能去理解为什么诗人对汪伦的“送我情”如此感慨。


最后一个任务,要求孩子们模仿这首诗来自己来写一首。对低年级的同学的要求,就是根据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把诗里的“李白”改成他们自己,把“汪伦”改成他们自己朋友的名字。然后把“闻踏歌声“换成他们朋友之间的那些有趣的故事把“桃花潭水深千尺”换成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场景,比如高楼,比如大海等等。



其实这首诗,如果对高年级的或者研究能力强、好奇心更重的孩子们,还可以根据“千尺”,让他们去探探索唐代的度量衡和现在度量衡的差异,还可以根据“踏歌”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变,去考察“踏青”这种民俗的历代演变……这样的专题,如果孩子们能够分头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然后互相交流讨论,这短短的七言绝句的阅读就会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而且,这些研究都是从文本出发的。我们的问题对培养孩子们好奇心和进行深入学习,都会是一个有意思的引导。


所以我们读诗,如果从文本的角度,让孩子哪怕对最简单的诗句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像力,把诗人当作一个可以对话的活生生的人来理解和感受。我们就和诗人,以及他们随处的时代环境,建立了连接,这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才是我们阅读所能带来的最大享受。






                廖卉萍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人大附中6年,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获教育硕士。长期以来,在旧金山湾区进行相关教育咨询,为学生、家长提供包括阅读、科技、设计以及文化融合、社会交流等丰富的教育咨询。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你不需要专业导读吗?》

《课外阅读,真的要课外读》

《阅读,不仅仅是……》

《我们一起来读诗 ——读<望庐山瀑布>》

《什么是“大阅读观”》

《民间故事的内在美,需要你慢慢读》

《课外书不止是消遣》

解读非连续性文本

《红楼梦》中的美食

《"诗经"中的花与美人》

《你不知道的“月亮”》

《我们如何阅读神话故事(下)》

《我们如何阅读神话故事(上)》

《教育部为什么要推荐这些书?》

《民国的孩子都读什么书?》

《阅读的两翼:朗读与默读》

《推想:一种高效的阅读习惯》

《挑书,也是一门学问》

《小学生如何读诗歌》

《不一样的中国“风”》

2017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分享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风” 》

《廖卉萍:我们如何读一首诗 ——形式篇》 

《廖卉萍:我们如何读一首诗 ——内容篇》

《从人物对话中能读出什么?》

《故事里的“我”和讲故事的“我”》

《阅读不仅要好,也要快》

《一本书的“外在美”》

《易进:为什么要学习“作家作品”?》

《阅读需要知背景》

《小学生如何读小说》 

边注式阅读,你知道吗? 》

《“碎片化”的读百本,不如“全面化”的读一本  》

《检测阅读结果的简易方法》 

小学阅读能力提升,从“2+2+2”开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