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电视理论节目巧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潮在哪儿?

2017-10-27 尹开源 广电时评


日前,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和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取得良好反响。10月27日,总局例会上,湖南教育电视台台长、《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总制片人尹开源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节目创作经验。


今年年初,为了以浓厚的政治氛围、理论氛围、文化氛围、社会氛围迎接和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在全省开展社会主义“有点潮”主题宣传活动,包括制作全国首档“三新”进校园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遵照湖南省委宣传部的部署,由湖南教育电视台承担这档节目的具体制作工作。


作为湖南省电视理论宣传基地和全省四大理论工作平台之一,这些年来湖南教育电视台制作了一系列电视理论专题片、教学片、微宣讲和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片,对电视理论宣传有了一定的探索。为此,湖南教育电视台组建了以台理论部牵头、全台其他部门参与的76人节目团队,整合多方资源,加强策划,细化流程,强化执行,以确保节目质量。


湖南教育电视台台长、《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总制片人

尹开源




老、中、青三代的对话

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节目团队通过深入调查和认真研究,决定改变过去大多电视理论片以解说为主的单一方式,采用年轻观众群体熟悉且喜爱的一种近似脱口秀的节目形式,通过主持人、三位嘉宾以及现场观众间面对面的对话,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引发共鸣与思考,增强节目的现场感



在节目嘉宾的结构上,节目组选择以老、中、青三代相结合,他们当中既有长期活跃在群众中间的老一代资深理论专家,也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大学教授,还有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博士生,这种嘉宾结构也构成了一种优势——其年龄、知识结构、关注兴趣等都不是一个层次,三位不同结构的嘉宾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兴奋点和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这样恰恰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在节目呈现上,节目尝试运用了现代全息投影技术、动漫制作等,以增强理论节目的可视性。

 

主题活动的电视化蜕变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节目前期,湖南教育电视台通过承办全省社会主义“有点潮”主题征文、征歌、演讲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节目作了铺垫和预热。同时,有针对性地到部分高校征集节目话题和进行主题宣传,通过问卷等方式,征集节目现场提问近500道;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和师生召开节目呈现形式座谈会;面向社会征集节目舞美方案12套,并组织专家和学生评审;通过试镜等方式确定节目嘉宾;与节目嘉宾和主持人等反复打磨录制台本等。



节目录制期间,创作团队将湖南教育电视台最大的演播厅作为节目专用录制场地,邀请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十余所高校大学生以及多哥、巴基斯坦、赤道几内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参与节目录制。


进入后期制作,湖南教育电视台抽调了全台制作骨干,成立节目包装组和两个后期制作组,部分主创人员全程参与。后期制作充分运用多种电视元素,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营造观众的兴奋点、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如何让理论节目“潮”起来?

注重以独特标识阐释重大主题。《社会主义“有点潮”》聚焦的主题特殊而重大,节目以立足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6个时间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共分六期,每期40分钟,分别为《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开炮》《南湖的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个什么梦?》。节目以6个重大代表性问题为导向,以多个重大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用“一座岛”“一本书”“一个炮”“一艘船”“一个特”“一个梦”这些貌似耳熟能详的词汇串联起来,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碎片化解读和一条主线贯通的有机统一,让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坐标方位清晰明了,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和世界意义,让社会主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击青年学生心灵。



注重以流行语态创新理论表达。《社会主义“有点潮”》风格轻松活泼,从节目名称到内容讲述,力求洋溢着青春气息,易于被青年学生接受,易于新媒体传播。节目中,嘉宾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阐述,大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人物故事勾勒历史,对一些问题的解答,他们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感受,让观众感同身受。此外,节目注重融入一批“时代新语”和网络流行词,增进与青年大学生的“共同语言”;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日常生活话语,用接地气的方式,达到“武装头脑更充实心灵”的目的。


注重以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在创作中,节目组不逃避矛盾,不回避问题,同时广泛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征集学习生活中的理论疑惑和思想困惑,专门设置现场互动提问环节,就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辨析。比如,节目中既讲为什么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又讲为什么一定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从而引导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亿万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真理与谬误,理想与追求,前进与挫折。



《社会主义“有点潮”》在湖南卫视首播后,又在晚间黄金时档安排重播,并制作节目宣传片滚动,反响报道持续跟进,芒果TV同步播出,充分发挥了播出平台的作用。人民网制作大型专题在两微一端持续推送,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在晚间黄金档安排重播。各大媒体反响热烈。


理论界专家学者认为,节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铿锵表达,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成功尝试,是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的匠心之作,真正把“有意义”的事做出了“有意思”。



此外,从社会反映看,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师生在收看节目后认为,《社会主义“有点潮”》形式新颖,角度新潮,摒弃了理论传播的程式化,为广大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社会主义的窗口,起到了进一步引导青年群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赖。


这些积极的反响和意见反馈也给了创作团队更大的信心。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感到,用电视手段进行理论宣传,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大众化表达,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在重大历史时刻,制作重大政治理论主题节目富有挑战性,《社会主义“有点潮”》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更期待今后能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一档原创节目的前世今生,《机智过人》何以“过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你好再见》“小而美”创新的三个支点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见高度?央广、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之道



编辑:于安琪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