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2017-10-13 翟佳 广电时评


作为继《诗书中华》和《喝彩中华》后“中华系列”的又一部作品,《唱响中华》聚焦文化自信,三期节目虽短小,却能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献礼人”的视角和各色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月13日,总局例会上,《唱响中华》总导演翟佳从立意、操作、故事表达、传播等方面进行总结,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经验。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东方卫视主动创新创优,举全台之力办文化节目,制作播出了以《诗书中华》《喝彩中华》为代表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无论是《喝彩中华》还是《诗书中华》,都有着清晰的价值观和文化诉求的符号。

 

作为“中华”文化系列节目的第三部,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唱响中华》从今年5月开始筹备,节目在国庆期间登录东方卫视。三期节目共聚集了来自30多个国家近50位外国友人,这些国际友人以“献礼人”的身份用中文演唱歌曲,唱出了对新中国生日的祝福,讲述了“献礼人”与中国的不解情缘。节目围绕深度书写中华“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以多维度的国际视角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东方卫视独立制片人、《唱响中华》总导演 

翟佳


 

从“文化性”跨向“可看性”

《唱响中华》以平行结构,由外国友人唱中国歌、讲中国情为主线、由唱响观察团的精彩点评及互动为副线来结构全篇,节目最后由100位现场观众投票选出当期“最受欢迎献礼人”,该“献礼人”有机会登上“献礼台”,与国内著名歌手同唱一首歌,再一次献礼中国。

 


设计节目之初,节目组重点思考了“观赏性”和“文化性”兼顾这一命题。除了外国友人唱中国歌这一“天生的”可看性之外,节目组还试图打造出一线音乐节目的观赏效果。因此,节目特邀国内优秀幕后音乐团队,严格把控节目的音乐质量和编曲水平;同时,节目组在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上也再三推敲、数易其稿。即便是每首歌曲的大屏素材,也要对应歌词字斟句酌,在每一个细节上下足功夫。

 

如何在一档外国人唱中国歌的音乐节目中体现其“文化性”,是节目组面临的一大问题。考虑到多数外国友人的中文表达和文化理解能力,节目组特别设计了“唱响观察团”。“唱响观察团”由东方卫视当家主持人曹可凡、陈蓉坐镇,特邀资深音乐人沙宝亮、黄舒骏、袁娅维共同组成。节目中,五位观察员分别承担了文化普及、流程推进和音乐点评等不同功能。节目中不仅呈现了中华相声、古典诗词、绕口令、各地方言,还有中华美食、中华老字号等不同维度的中华文化元素,令节目从“文化性”跨向“可看性”。



多层次选材,丰富主题表达 

《唱响中华》的“献礼人”来自30多个国家。从海选伊始,节目组就考虑到其地域多维度和参与者的年龄及阅历跨度。节目中不仅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献礼人”,也有来自亚非欧拉各国的“献礼人”;不仅有长期在中国工作、学习、生活的“献礼人”,也有从未来过中国却对中国一心向往的“献礼人”,甚至还有在中国出生的萌娃“献礼人”。当然,更有缔结跨国婚姻、把自己一生幸福都依托在中国的“献礼人”。此外,节目组也考虑到“献礼人”的年龄层次和性别比例,节目中最小的“献礼人”年仅7岁,最大的“献礼人”今年53岁。他们有着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但都有着一颗热爱中国的“中国心”。

 


《唱响中国》三期节目在歌曲编排上也颇费苦心。三期节目分别以“我爱你中国”“美丽中国走起来”和“我和我的祖国”为当集主题,在歌曲选择方面,节目组主要以建国以来的优秀中文歌曲为主,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优秀中文歌曲,成为节目组选曲的衡量标准。既有革命红歌、也有华语经典;既有流行、也有民通、更有美声。在确保歌曲的知名度和传唱度以后,更兼顾了音乐的多元性和文化包容性。

 

此外,节目组以五角星为主体搭建了一个可升降舞台。其中,献礼歌曲中,作为顶层背景的五角星构成了整个舞美呈现的重要元素。表现出国庆的主题,并使整个舞美架构更美。


 

讲好故事,提升趣味性和文化自豪感

除了令人惊艳的歌声,“献礼人”的中国故事也是《唱响中华》的一大看点。在“献礼人”的故事设计上,节目组更强调“趣味性”和“文化性”。

 

如来自加拿大的李百可,对中华美食情有独钟,她来到中国十几年,整整吃胖了40斤。一首《大中国》唱得酣畅淋漓,“我就是爱中国。”李百可说,她离不开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美食,更因为她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她的未来就在中国。

 

来自赤道新几内亚的贝拉勇,亲自改编了一首沪语歌,他不仅能说一口上海话,还现场“叫板”观察员,反过来要教曹可凡这个老上海一段上海绕口令。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中国方面正在帮助赤道新几内亚建设油田,这一切对他的祖国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所以他在新中国生日当天,登上《唱响中华》的舞台用歌声表达感恩。



来自俄罗斯的“献礼人”娜塔莉,到中国学习只有一年多,却已能背诵100多首中华古典诗词。中国古诗词的美,令娜塔莉深深陶醉,她立下志愿,要凭一己之力,把优美的中国古典文化直译为俄语,让自己的同胞们能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选手们发自内心对中国的热爱也深深感染着导演组的每一个人。来自美国的高首是一个痴迷中国历史的外国人,他能与导演组侃侃而谈明朝那些事儿;来自巴西与黎巴嫩的三姐妹,对于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小妹妹来说,中国就是她的家;来自美国及加拿大的高山组合,痴迷于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他们看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唱响中国》的舞台上,有着各式各样爱中国的理由,从文化、历史、传统、美食到和平、安全、人情味、再到经济的高速发展、便利生活方式,“献礼人”们“接地气”地讲述着各自的“中国故事”,让观众真实感受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而《唱响中华》所要传递的,正是这份“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重视新媒体传播,书写文化自信 

《唱响中华》播出后,在东方卫视平台获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节目首播收看人数达到2000万,同时段排名全国前三。同时,节目短视频引爆网络,人民日报两微一端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其中由iSing艺术家们合唱的《我爱你中国》的排练和演出视频刷爆朋友圈,很多网友留言点赞,更有人看一次流泪一次,对于祖国的强大颇有感触。

 


此次《唱响中华》线上线下齐开花,获得良好收视率及网友的一致叫好并非偶然。导演组从节目筹备阶段就精心选材,无论是节目参与者、内容把控,抑或是歌曲设计、故事选择等,都独具匠心,体现出一支成熟节目制作团队的制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节目虽然只有三集,但节目组看到了观众对于好节目的渴望。只要有好内容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点赞。在未来,东方卫视还将不断努力,将这一系列节目继续做好做大。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你好再见》“小而美”创新的三个支点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见高度?央广、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之道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发现美好而可爱的普通人,《出彩中国人》讲述出彩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 做了十七年依然熠熠生辉,《对话》有一个保鲜“公式”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从两页策划到一个爆款,董卿讲述《朗读者》幕后故事

作者:翟佳


编辑:于安琪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