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未知”,发现纪录片新空间
新时代下的纪录片创作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有待开发,新语境下的纪录片传播也日益多元融合。
作者:薛腾飞
近几年中国纪录片人推出了一系列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纪录片,如《希望的田野》《落地生根》等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新农村的故事;《我们的男孩》以一段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俄一衣带水的友谊;《绿水青山》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纪录片创作快速发展,面临新的传播环境,如何找准传播载体和文化符号,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0月30日,在2019(第十五届)四川电视节期间举办的“记录新时代国际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阿里巴巴大文娱优酷泛文娱中心主编李炳,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沈书以及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录片《河西走廊》制片人李东珅共同探讨了新时代的纪录片走向。论坛由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捷主持。
深挖重点题材,讲述火热的中国故事
“纪录片为什么这样有魅力?是因为未知与真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记录新时代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外优秀纪录片数量众多,但相比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其未知地带仍无比广阔。
面向“未知”,下一步有哪些创作地带可以去探索和开拓?
高长力提到,总局在抓三个重大题材创作——重大革命、重大历史和重大现实题材。结合未来三年重要时间节点,纪录片创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史国史军史、中华历史文化、新时代人民奋斗等重要主题,系统规划一批重点项目。
围绕重大主题创作,近年来涌现出《落地生根》《我们这五年》《希望的田野》《长江之恋》《我们的男孩》等一些列优秀作品,并引发不错的反响。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刚刚改版升级的央视纪录频道致力于打造创意生产模式,结合融媒体手段进行深度变革,持续推出精品力作,不断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双向影响力的IP。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介绍,根据更加多元、广阔的新型思路,今年央视纪录频道全新推出的九大首播时段,包括主打社会现实类、历史文化类精品节目的《故事·中国》和《特别呈现》时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总监 梁红
延续“以小见大,细腻包容,精致脱俗”的海派纪录片特点,2019年上海纪实频道相继推出全景式展现长江魅力的《长江之恋》,掀起城市史诗热潮的《大上海》,以核武器研制基地为视角的《代号221》等。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绍,这些作品在坚守文化的同时也寻求创新突破,充分诠释出了海派纪录片的理念,即现实连接时代、理性唤醒情怀、真实启发思考。“紧扣时代主题主线,我们提前做好了重大时间节点的选题储备规划”,对于明年重点项目规划,李逸表示,SMG纪录片中心将推出平台精细化深耕的IP品牌——《人间世》纪录大电影和《长江之恋》衍生纪录片《寻味长江》。
SMG纪录片中心主任 李逸
立足黑龙江本地,关注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黑龙江电视台纪录片团队用三年的时间创作了《希望的田野》三部曲,其中既有普通人的小欢喜、小恩爱、小苦恼,也有老百姓的小确幸、小目标,他们和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成为当今中国的鲜明写照。现场,结合《希望的田野》三部曲的创作,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沈书分享了现实题材创作体会。在沈书看来,“这是纪录片创作最好的时代,这也是纪录片人最好的年代。快速发展的中国给纪录片带来太多的创作灵感。”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 沈书
历史题材创作层面,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录片《河西走廊》制片人李东珅则就纪录片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创新有三个角度——第一是技术创新,第二是表达创新,第三是传播创新。“围绕守正创新,纪录片创作也要坚持题材守正、观点守正、政治守正。”
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录片《河西走廊》制片人 李东珅
转型求变,机制创新进行时
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题材比以往更加丰富,形态更为多样,时代和现实也为纪录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未来三到五年,媒体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把握好时代机遇,运用好新的媒介手段,至关重要。”在梁红看来,央视纪录频道的全面改版,成为频道进行流程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完成在新时代新的传播环境下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基于央视纪录频道的新探索,梁红分享了央视在纪录片创作生产方面的新思维、新潮流。梁红介绍,关照现实题材,以温暖的调性,平实的视角记录呈现新鲜有趣的人间百态,新改版的纪录频道除了节目形态有所突破,更加重视用融媒体思维设计短视频的产品。如主打融媒体短纪录片的《9视频》和《微9》时段,侧重打造风格化新纪录片形态。
在新时代融合转型思想指导下,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大胆尝试纪录片制播体制改革的全新举措,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纪录片中心于今年4月15日正式揭牌。经过两个月的酝酿,中心于6月16日正式推出上海纪实频道新版面。创新版面凸显“真实启发思考”,其改版也是海派纪录片理念在媒体融合新时代的全新呈现。
李逸介绍,如今,上海SMG纪录片中心已经打造出一套集约化管理,供给侧生产,精细化运作,开放式经营的产业模式。“未来,纪录片中心希望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打造长三角纪录片联盟。”
新时代语境下,顺势而为的不只传统平台,新媒体平台也在内容创作上日趋拓展。“从B2C到C2B,用户的内容需求变得更加清晰,这对内容创作有一定导向作用”,阿里巴巴大文娱优酷泛文娱中心主编李炳提到,纪录片与真人秀、影视等多元创作手法相结合的“真实+”形式,为提升用户黏度内容生产日益明显的IP化,结合不同受众需求带来的垂直题材分众化等,都是新媒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阿里巴巴大文娱优酷泛文娱中心主编 李炳
全球语境下,纪录片可以这样“说”
“伴随着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付费意识逐步提升,知识付费成互联网新风口,用户更愿为专业化内容埋单。”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认为,在融媒体大环境下,判断一部纪录片是否成功的两大要素——内容品质和传播力度。张延利提到,从传播渠道的多元到网络平台的多样化,再到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化,纪录片传播生态正在发生改变。纪录片人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生产适用于相应平台的内容,从短视频、海报图片、音频等多个纬度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生产相应内容。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 张延利
在纪录片的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题。近年来在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推动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外传播已经从中国‘想要说给世界听’,变成世界‘想要听中国说’。而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无疑是最好的传播载体之一。”在梁红看来,面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一个全面、立体、丰富、真实的中国。“全球视野,国际表达,融合传播,短长结合,这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今天做好纪录片内容的核心,也是当前国内国际纪录片市场的需要。”
从向世界阐释中国新理念的《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到聚焦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运行中国》,到关注生态环保的《神奇动物在高原》,再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色彩中国》《佳节》,还有展现融合发展的《华彩中国》,深耕纪录片国际传播多年的五洲传播中心逐渐探索出一条题材多元的国际传播策略——内容为王是不变法则,合作共赢是普遍共识,创新图变是永恒课题。
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表示,中国的独特魅力吸引全球关注,蓬勃兴起的平台也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媒体的国际合作带来开放共享的机遇,“我们在逐步汇聚全球资源打造优质内容”。
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 井水清
对于纪录片的国际合作与传播,高长力表示,从全球的视野看,纪录片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世界通行货币,是可以跨越文化的人类共同语言。总局鼓励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支持中外优秀纪录片进行双向交流;支持制作优良、健康向上的境外纪录片进入中国;支持优秀纪录片和制作机构通过节展推动中外合作。“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更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End·
编辑 | 徐蕾 王海婷
丨专论
丨行业
丨剧集
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