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散记:竞争性真相、证实性偏差、手和头顶

桃子 GLuvRecord 2023-05-20


寒冷的触感渐渐消去,雨水与泥土的气息又一次充斥大地,人们来不及感受,这感受便临近飘散。地铁上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网络,你不会相信这疫情还在肆虐。我渐渐开始观察路人的手和头顶,形状各异的戒指和或浓密或稀疏的发质,我还需要时日才能慢慢理解这新兴社交背后的含义,我指的是那些舞动的手指与静止的头顶。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身边的景象在不断暗示人们温暖的夏日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丢掉口罩狂欢的那一刻已不再遥远,但其实丢不丢掉口罩除了呼吸上是否顺畅的差异外,其他区别并不大。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逐渐习惯在口罩里的生活,习惯可以无时不刻的做出任何愚蠢的表情,这感觉竟很自由。

最近总听的一首叫“Mississippi”的歌,歌手是JJ Grey。这种乡村布鲁斯的声道极为特殊,在城市中听显得格外出戏,但这种混搭妙就妙在能使你尽可能的打开想象力,尝试去理解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是陌生的,又何谈理解呢?这同时又很荒谬,但这种怪诞的荒谬之感应该比现实中的很多事情更有意义,亦或是我更想给这种荒诞添上一丝意义,这好像更合理。不过我仍坚信一点,那就是很多事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为资本卖命,又比如为生存社交。我总觉得这些时间不值得被浪费,因为到头来也尽是虚无,如灰尘般飘渺。生命是无常的,但生活却是重复的,总的来看,我们应该是在用生活的重复来掩盖生命的无常,荒诞至极,但这次我不想赋予它任何意义,因为也不是所有的荒诞都值得有意义。


人的思想和头脑可以大至无边无际,同时竟也可以小到如井中之蛙,我曾以为像这类的寓言故事只是对孩童危言耸听的恐吓,迫使他们学习知识,但如今这故事中的主角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干得风生水起;我想,把古贤的智慧先放置一边,起码他们不善编织谎言。谈到谎言,这世上其实也无百分百谎言,就像这世上也无百分百真相。在每一条所谓的谎言或是虚假信息中,都会有真实或真相存在,通过对同一条信息的再加工,我们所相信的真相与谎言往往就在毫厘之间,而在这夹缝中还孕育了竞争性真相。



我觉得这个概念很有趣,如果真的是真相,那为什么会竞争呢?在竞争中,真相还是真相吗?竞争性真相的意思大概为:真相具有多面性,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往往具备相等的真实性,而这种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真相就组成了其背后的竞争性真相。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大家获取的都是等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以多种多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组成了竞争性真相,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群体相信,从而趋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信息可能是相对准确的,但我们认为的真相则是被加工的。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是铺天盖地般的砸下来,媒体要做的就是有选择的摘捡和拼凑,即便我们看到的都是真相,但我们仍会产生分歧。


在主动以及被动的使用竞争性真相时,人们被大致分为这几类:倡导者、误传者以及误导者。倡导者通过对竞争性真相的运用,营造相对准确的客观现实,达成某些建设性目标;误传者是被动的接收到了这些竞争性真相,无奈其并无分辨信息的能力,无意中传播了歪曲的事实;误导者则是精通竞争性真相的核心,故意营造他们本清楚的不正确的现实印象。不难看出,这三类人中倡导者与误导者隶属这个社会体制下的精英,误传者则是为大多数群众,只不过这一次的大多数不再选择沉默。


与多年之前相比,人们在不断的与信息博弈的过程中了然了不少道理,但每次有大概率还会落入老旧的深坑,因为有一个叫证实性偏差的东西,这个东西会使人们有意无意的倾向于已有信念,也就是我们不管了解了多少信息,做了多少思考与分析,我们还是总会回到自己原有的思维中。看到这个概念,我不禁想起以前写的文章散记:批判性思维--应重思维,轻批判,若是在接收这些真相与观点时做不到抽离自出自我原有的思维模式,那这批判性思维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管怎样,我们总还是更容易相信自己原本持有的观念。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并非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它像影子一样陪伴着我们,一个人总不会觉得自己的影子奇怪吧,如果真这么觉得了,那他/她肯定是疯了,因为在这个世界规则中我们已然默认影子是必然的存在。


我们都是竞争性真相的操控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所说的内容,多半都是竞争性真相。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撒谎,人们自然的认为说谎的对立面是讲实话,讲实话即讲事实,但不知不觉中竞争性真相会改变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我们无时无刻的都在被真相所误导。倘若我们用证实性偏差的角度去理解竞争性真相,便显得容易理解的多。因为证实性偏差的存在,我们更倾向于理解和赞同与自身原本持有的理念相符的真相,从而排斥与其冲突的的真相,所以我们会选择性的使用真相,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这些被选择并排列组合的真相便是竞争性真相。就像二十多年前Geto Boys的那曲“Mind Playing Tricks On Me”一样,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制造出种种幻象与暗示,稍不留神这虚幻的景象便比真实还真实,一时间也就分不清现实与假象。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好像在不断讨论意义,但却又没有提到什么是有意义的,反而表明了很多无意义的存在,但我认为通过思考后判断无意义的存在,这本身就意义非凡。我们好像正在经历一个奇怪的年代,发言权比真相重要,故事比事实更受欢迎,人们不会轻易相信,但又竟异常的善变。这荒诞的喜感从未过时,仍一浪又一浪的拍在历史的石岩上。

今天我又在地铁上观察了人们的手和头顶,突然一阵迅猛的索然无味之感涌上心头,我感到这种观察是无意义的,毅然决定不再为此多浪费一秒时间。

写于2020.04.05


JJ Grey弹琴照来自网络,其余图片均为亲拍

相关文章
散记:淹没在这一阵噪声和尘埃中
散记:The white cabin by the sea
散记:“音乐的重点在于静默”


往期文章
疫情下的实体唱片店|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宇山寛人给你描绘的梦境
独立的声音总是那么的“刺耳”
G-Luv纪录片 - Discogs Crate Diggers唱片市集
唱片挖掘,从“头”看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