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庆泰: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家

杨知宜 打边炉ARTDBL 2022-11-06

©网络 胡庆泰供图


2018广州设计周突破常规,首度推出特别艺术项目“城市艺向”,计划于11月26-12月16日期间在广州太古汇呈现一个以家为主题的展览《来处》,策展人为杨青。在展览开幕前期,《打边炉》策划推出线上内容项目“艺术家的家”,对参展艺术家进行主题采访,口述文本均经受访人审校。


查阅专题往期,可点击他们的名字查询:李景湖张小川侯莹张爽孙宇胡尹萍蒋志



口述:胡庆泰
采访:杨知宜

编辑:吴碧芳


对我来说,家是一个挺模糊,又挺具体的概念。也许是因为这个概念从小被灌输,它就成了一个特别自然而然的事情,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好像每个人的家都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基本就是这种感觉。

  

但当很具体地谈论到家这种概念的时候,又仿佛会一下子感觉到,它是一个很独立、很陌生的东西。家是相对的集合,相对简单,但又产生着最多的矛盾,相对坚固,又没有那么坚固,相对安全,但同时又非常危险。它是一个起点,也成了一个终点。当我们小的时候,家似乎是一个干什么都可以的地方,但一旦你结了婚,有了新的家庭,家好像从一个地方延伸到了另外一个概念,它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家之所以成为家,不是因为有一个稳定的居住场所,而是更多的涉及到其中的关系,甚至可能人和人相处的方式和内容占了更大的比重,以及由此产生了很多起伏、很多波动。从这个角度看,家和社会、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我觉得没有差别。


而所谓温情的、庇护性的部分,那是一个标准答案,是规范性的、经过修饰的答案,或者说,这部分占比很小。至少我希望,自己能把它描述得真实一些。


例如,在走上艺术道路的过程中,家如何影响了你?


我的答案是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影响。当然它肯定会有关系,但这个关系不具备特殊性。就像艺术工作并不比其他工作有什么特别。比如说你做媒体工作,你家人很支持你,我做艺术工作,我家人也会很支持我,这是一样的东西,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另一方面,父母对你从事这一行业而不是另一个行业的支持,也没有任何特别,因为他们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你的工作,父母的支持总会一样。


正因为如此,在父母面前,我更倾向于让每一件事情都看起来非常的普通,让这份工作看上去和别人从事的没什么两样,这样他们就不会产生很多问题和担心,或者说,这样让他们觉得安全。


对父母所代表的那个家,大致就是这种心态,不太担心,甚至是不太需要想起、不太需要思考。


所谓对家的渴望、眷恋,似乎也没有吧,至少没有一个很具体、很清晰的信号,如果硬要说,可能更是一种习惯,比方说你觉得它就是生活本来的部分。


我其实特别想把家的概念一直能保持在这种,可能分不清楚,可能挺模糊,但是又跟大家是一样的,这种概念上。我不必去思考它,甚至不必谈论它,因为我觉得它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它没有让我觉得它是一个问题。


这就是我的人生之中所形成的一点经验:我的家庭和别人是一样的。它是非常普通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家庭应该都是一样的。


之所以产生这种认知,可能也是因为,我没有办法去思考它,尤其是在这个家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问题的情况下。跟妻子、小孩相处,柴米油盐茶这些,对家来说都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所有人、所有时刻、所有家庭都要面对的,一个家的基本单位。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谈论“家”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在谈论“家的修饰”。


甚至你和家人可能仅仅为了给孩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而大吵一架,这也是一种常态——一个所有家庭都曾经或者可能要面临的问题。


这就是我对家的理解,它是没有办法说清楚,没有办法做总结的地方。它跟任何一个其他的家差别可能非常小,唯一的差别可能在于,你跟你的太太相对相处时间的长短而已。 


那回到刚才的问题,即便我对家庭乃至生活中所有人和人的相处都很感兴趣,你能说家对于我的艺术工作没有影响吗?当然不是,肯定有影响,只是我认为这种影响很正常,而且不可避免,甚至非常密切,但它没办法被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分离出来。这种关系也不是说家庭影响了你的艺术工作,也不是说是艺术工作影响了你的家庭,在我看来它是自然发生的东西,你不能把这个动作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去单独思考、谈论。


就是这样的,家提供的并非是答案。它仅仅是基于意愿的前提下一个人际关系的活动场所,是既稳定,有时候又最不稳定的一个地方——它没办法被预想,同时又不可控。从情感上它是最亲密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激烈情绪导致问题最多的地方。


所以如果让我选择家里一样东西公开展览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家庭生活的一段对白——它是最能代表日常的部分。


通常情况下,大家对家庭对话的一个误解可能是,“今天吃什么”这种话题的占比很大。事实上并不会,一个正常家庭平时的交流,要比这个丰富得多了。比如看新闻会发表一些看法,突然莫名其妙想去哪里玩,对方会说出一个你不知道可他很感兴趣的什么东西来,或者对一个问题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激烈的争吵……


当然会有争吵,这正是我觉得有趣的一点,听上去很奇怪,但它很日常。而这种日常之中蕴含着非常牢固的稳定性。


在这种客观的恒定中,人可能自然而然会产生某种对空间性的占有欲望。你会渴望拥有一套房子、会想去设计它。说实话,从我个人而言,好像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如果从家庭方面讲,那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大概是被生活推着走向这样的处境,其中又有来自于父母或者周围朋友的一种群体性压力。


其实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不喜欢在一个地方长时间住着,很稳定的生活真的很无趣。以及为了这个地方背负债务的情况下,你似乎很难再有一个特别大的改变的可能性了。它会带来束缚。装修也一样啊,例如你现在会觉得不错,但我一边装,一边也在怀疑,过几年我还会这样喜欢它吗。


例如对目前正在装修的这个家,我会有个奇怪的想法,如果预算足够,那我想把地面做得足够朴素,但房顶却要尽可能奢华,越繁琐越好,像暴发户一样。它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可能并不互相矛盾,就像一个人有很多想法,这个他也想要,那个他也想要,他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从我的角度来说就是:我既不想让别人觉得我好像特别俗气,但是我又想让别人看到我其实也很俗。


可能是在这种矛盾中,我不太对未来做什么预想,也不太对过去的事情做什么总结。我更想活在当下。


例如当你问我什么是理想的家,那我当然觉得,最理想的家就是马上能带走的,说走就走,想换就换的。或者说,这个房子是你的,当你想卖的时候第二天就能卖掉,然后你再花一天时间立刻又能买到。


从这个角度讲,也许这是一个理想社会,而不光是一个理想的家了。所以我始终认为,家的问题是很大的,你甚至可以说它跟社会是同一个东西。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所在的状态也许已经挺理想了——我没办法想到它到以后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在今天,我觉得它就是我想要的样子,很简单,非常普通,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很多不同的意见,很多的争吵。但我觉得可能家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让我感到一种真实。我一直都认为只有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比较真实的,我又恰恰认为比较真实的东西是比较可贵的,是有趣的,是难得的。


一直以来,我固执地认为大家的家都是这样的,别人如果说他不是这样,那我不相信他。所以我觉得,理想的家没有答案,其实你的当下,就是你最好的状态,你目前也只能做到这样,这样就是最好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除非就是幻想。



胡庆泰,1985年生于齐齐哈尔,200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