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合作主办2018“粤戏越精彩”系列活动
“粤戏越精彩”是由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广东戏曲演出与理论研讨活动,2015年举办首届,广东省内的各戏曲剧种、剧团、剧目、演员通过这一活动得到集中展示,展演期中,戏曲艺术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聚一堂,强化交流,互学互补,共同研讨戏曲传承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这个戏曲文化品牌在总结戏曲艺术创造经验、探索戏曲发展规律方面的积极作用,2018年9月16日至21日,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8“粤戏越精彩”系列活动在广州成功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指出:“戏曲无论大小,传承发展经验需要共同珍视和分享,让地方戏曲在地方文化生态中稳定发展,这是戏曲长久发展的基础。‘粤戏越精彩’活动进一步提升为区域戏曲发展的文化品牌,表明了广东戏曲界对于广东地方戏曲‘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戏曲面临了复杂的机遇和挑战,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成就,及时总结剧种、剧团、作品、个人乃至戏曲生态发展的艺术成果,是广东戏曲界的文化自觉,值得戏曲人高度重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
此次活动共举行了四场展演,其中包括广东优秀现代折子戏展演两场、雷剧折子戏专场演出和西秦戏折子戏专场展演各一场。同时召开的“戏出人生 曲和时代——广东地方戏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雷歌声润牡丹红——雷剧艺术暨林奋表演艺术研讨会”“笔韵山歌铸客魂——林文祥编剧艺术研讨会”“文武相‘畔’丹心存——西秦戏艺术暨吕维平表演艺术研讨会”,在舞台展示基础上,对当前广东戏曲界有突出创造的剧作家林文祥,表演艺术家林奋、吕维平及与之相关的客家山歌剧、雷剧、西秦戏等剧种创作演出的成熟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总结。研讨会上,广东省文化主管部门领导、高校学者、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剧作家、剧评家、剧种传承人、院团代表等共聚一堂,畅所欲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谢雍君、郑雷、李小菊、孙红侠、孔培培、王学锋、王静波以及著名戏曲理论家安志强、赓续华等分别参与了几场研讨。
广东地方戏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合影
左上:白字戏《华子良》选场剧照
左下:花朝戏《烈火红颜》选段剧照
右上:广东汉剧《李坚真》选场剧照
右下:乐昌花鼓戏《树正影儿斜》剧照
左下:粤剧《刑场上的婚礼》选段剧照
右上:粤剧《驼哥的旗》选场剧照
右下:粤剧《浴火凤凰》选段剧照
“广东优秀现代折子戏展演”展示了粤剧、广东汉剧、粤北采茶戏、花朝戏、白字戏、乐昌花鼓戏等多个剧种的13个折子戏,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广东省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优秀成果。谢雍君研究员在研讨会上提出,两场折子戏演出让观众看到了广东现代戏发展的历史,展现出现代戏创作的蓬勃生机,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显露出可喜的一面。她强调,当下现代戏创作仍须在求美、探求剧目立意和表现手段的独特性上继续探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秘书长孔培培副研究员认为,广东戏曲具有唱腔多、曲调美、旋律活的音乐特点,善于用现代化观念观照当下生活,往往聚焦于现代人的真实情感,避免了因题材新、观念旧而造成的与当下生活的“貌合神离”,同时充分尊重戏曲自身的艺术规律,不断探索传统戏曲程式与现实题材之间的结合,找到了一条戏曲现代戏发展的重要路径。孙红侠副研究员认为,粤剧的现代戏实践呈现出两大优势,一是戏曲化程度非常高,二是在地方戏趋同化的进程中受到京剧的影响比较小,现代戏创作需要扬长避短,更需要更新评价标准,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秘书长孔培培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侠
“雷剧折子戏专场展演”浓缩了雷剧的发展历史,展示了雷剧领军人物林奋的艺术成果,让观众看到了雷剧年轻演员的蓬勃朝气。郑雷研究员在研讨中认为,林奋通过男女分声分调的处理促成了演唱乃至表演的提升,扩大了雷剧舞台表演的空间,但剧目建设上原有作品的民间性观念与新创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裂隙,将新观念与原有民间传统思想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出既尊重传统又适应时代的传统戏整理作品和新创作品,是雷剧进一步提升必然要完成的任务。李小菊副研究员认为,林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纯粹戏曲人,她对于雷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总结研究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她对于雷剧女腔的改革,对于雷剧剧目的不断建设,对于雷剧表演艺术的拓展,都推动了雷剧的良性发展,从而带领雷剧走上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王学锋副研究员认为,应充分认知雷剧近60年的诸种变化,要把自我历史化,对林奋这样演编导能力俱佳的活的传统传承者和雷剧各方面的从业者,均应加强艺术记录和研究,这既是对群体创造经验、传承智慧的总结归纳,也体现了剧种的自觉、人心的凝聚。王静波助理研究员认为,非遗保护有一个重要理念“政府主导、学者主脑、传承人主体”,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的传承实践和政府的扶持两者并行,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如何进一步凸显和切实巩固国营剧团的标杆作用,同时促成雷剧民营演出市场的健康发育、有序竞争,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进而加以落实。
雷剧《梁红玉挂帅》选段剧照, 林奋饰梁红玉
雷剧艺术暨林奋表演艺术研讨会合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学锋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静波
林文祥是梅州地区很有影响的剧作家,创作了《等郎妹》等多部有影响的作品,为客家山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郑雷研究员在研讨会上提出,林文祥以自己的戏曲文学创作引导了客家山歌剧的发展方向,他善于在尖锐的矛盾中开掘人物心理,表现客家人性格,进而从中升华出时代主题,同时从山歌特性出发,构造风格化剧诗。传奇性强,思想深刻,这是林文祥剧作的长处,但有时也因此而铺排过多,挤占了戏曲表现的空间,或线索过繁,影响了戏曲情感和逻辑表达的清晰。谢雍君研究员认为,林文祥剧本提升了客家山歌剧的文学品位,使山歌剧剧本具有了独立的文学价值,构建了客家山歌剧的人文审美世界,使客家山歌剧这类小剧种向有品格的大戏转化,他的坚守精神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新剧种、小剧种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王学锋副研究员认为,“乡下人”的自我表述有助于理解林文祥其人其剧。他是否真的是一个乡下来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意识地、自觉地疏离于异化的现代都市文明和过场式的诸种文化潮流,以表面退守实则主动的姿态在更广阔的乡土世界里寻找自我,接通文化的根脉。王静波助理研究员认为,林文祥对于女性生命感受、体验的呈现细腻而深入,塑造了《等郎妹》中的润月等一系列独特的客家女性艺术形象,其剧作带有浓郁的族群文学与文化色彩,而且其族群意识毫无狭隘之嫌,林文祥通过客家文化的书写,对爱情观、性别观、人生的价值观等普遍性的问题作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解读。
笔韵山歌铸客魂——林文祥编剧艺术研讨会合影
西秦戏折子戏专场展演由被誉为“粤东最好的老生”的吕维平担纲主演,吕维平现为汕尾市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郑雷研究员在研讨的总结发言中以绝句的样式评价了吕维平主演的六个西秦戏折子戏,并以“西秦戏研讨即赠”为题抒发了参加研讨会和“粤戏越精彩”活动的感受:“漫凭古剧溯根源,失喜知音海宇存。梦绕氍毹情耿耿,等闲赢得管弦繁。”
西秦戏《刘锡训子》剧照,吕维平饰刘锡
西秦戏艺术暨吕维平表演艺术研讨会合影
2018“粤戏越精彩”活动总负责人、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表示:“‘粤戏越精彩’以‘展演┼研讨’的运作方式来促进广东地方戏曲剧种的良性发展,这在广东甚至全国尚不多见。本次活动邀请广东粤剧院作为展演舞美班底,以此保持演出的水准;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作为主办方之一,在学术研讨方面进行学术支撑和理论把关。这次合作有益于在更高的艺术理论平台上提升广东戏曲的发展潜力,推广广东戏曲的发展经验,推动广东艺术的创作水准。这种合作模式经事实证明是有益且成功的!‘粤戏越精彩’因为有了大家的加入,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这一文化品牌被擦得更亮!期待这样的合作能够长久持续下去。”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
撰稿:王学锋、王静波
摄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王迅霆
编校:张静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激活传统,融入时代——‘尚长荣三部曲’与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实践” 研讨会发言摘要
➠传统流派艺术的当代转化 ——“金不换豫剧牛派丑行表演艺术与中国戏曲喜剧精神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现代戏的诗意与情怀——苏剧《国鼎魂》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中国目连戏展演”暨“中国目连戏的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纪要(上)
➠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纪要(下)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