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39《中国经济:崛起在世界的地平线》

是不是很“应景”的一本书?不多做说明,这个话题不好评论。


关于作者

朱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2011-2016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副总裁,现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世界经济论坛董事会执行董事。

 

关于本书

朱民教授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步骤和改革细节,以中国经济行内人的眼光来探索中国经济崛起的因素和影响。

 

核心内容

一、对内改革:中国是如何进行农村改革并实现全面工业化的?

二、对外开放:中国是如何利用外贸与外资来发展经济的?

三、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大意义?

 



前言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究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8年,这40年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成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贸易中心和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了50多倍;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微不足道的1.8%上升到了16%;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30%;中国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

说中国经济已经“崛起在世界的地平线”,这是一目了然、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该如何解释中国的的经济奇迹呢?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做对了什么?中国的成功有没有可复制性?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对这些问题,中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

比如,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实行了对外开放,搞了市场经济,界定了私有产权,/从而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又拥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所以很容易实现追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失于片面。

纵观整个第三世界,比中国开放得更早、私有产权更彻底、土地和劳动力也很廉价的国家,比比皆是,但它们没有实现经济腾飞。这是为什么?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华盛顿共识”,给拉美和东欧国家开出的药方,就是彻底的对外开放、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然而,这副药方却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反而加深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困境。 

除由此可见,要破解中国经济崛起之谜,了一些直观经验之外,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朱民,他在2011~2016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现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教授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步骤和改革细节,以中国经济行内人的眼光来探索中国经济崛起的因素和影响。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 ,我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讲述,中国经济崛起的逻辑。

 

第一,对内改革:中国是如何进行农村改革并实现全面工业化的?

第二,对外开放: 中国是如何利用外贸与外资来发展经济的?

第三,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第一个重点,对内改革:中国是如何进行农村改革并实现全面工业化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冬天,在中国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叫“小岗村”的小村庄里,有18位农民,他们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他们约定,不再集体耕种田地,而是分田到户,每户保证按时上缴公粮。

当时,这18个农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壮起胆子按下手印的这份契约,就像一枚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到1982年底,全国已经有80%的农民实现了包产到户。1983年初,中央文件对包产到户政策予以肯定,正式确立了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户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制度的名字当时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那之后,中国的粮食产量年年增收,农民收入快速提升。

这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一般认为,发生这个转变的本质,是用权责明晰的个人激励制度代替了权责不清的集体劳作制度,从而爆发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在那之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中国一直存在私有土地制度。为什么那个时期,中国农民一直在饥饿贫困的边缘挣扎,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原因有两点。第一,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的绝大多数土地都归地主所有,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为地主打工,并不拥有土地的剩余索取权。第二,传统农业社会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几乎都来自农业,农民的税收负担很重。政府即使主观上想要“轻徭薄赋”,实际上也做不到。

如何破解这两大难题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索、取得成绩的领域,也是1978年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关键点。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改完成,分田到户,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但光是分田还不行,这虽然避免了古代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的土地兼并潮,但仍然没有完成对农民个人劳动积极性的彻底刺激,生产力潜力巨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农户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不能随意转让。这保证了在农村土地长期平均使用的基础上,真正激发了农民个人劳动的积极性,彻底释放了中国农村潜在的巨大生产力。

作者在书里专门提到,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中国政府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允许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农民工和他们的后代会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的市民。那么,他们有没有权利将老家的闲置土地再转包出去呢?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看,当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之后,原来高度分散的小块田地确实应该适当集中,进行集约化规模经营。

书里还提到,2016年,中央出台文件, 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从原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变成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也就是说,原来对土地拥有承包权的农民,可以选择将士地的经营权再次转包出去。这样,农民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农地的自由流转,又不会失去土地。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亿亩,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

这里还要补充说一句,“ 分田到户”只是提升农村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些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情况,决定不分田到户,而是继续保持土地的集体使用,中国政府也持支持态度。最典型的就是华西村。在80年代初,华西村的集体工业经济已经颇具规模,为了给集体工业发展留出足够多的土地,华西村村民一致同意不分田到户,华西村至今仍然保持了土地的集体使用。

在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村生产力之后,中国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了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前面说过,在传统农业社会,想要给农民大幅减税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农业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初贝成效。政府逐年减免农业税。从2006年起,政府正式免除农业税。不仅如此,政府还反过来给农民从种子到种植的一系列直接补贴,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不过,农村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意义还不止于此,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改革起到的助推作用,绝对不能被忽视。为什么这么说呢?

1978年开启的农村改革,本来是单纯地出于让农民增收的目的,允许人民公社时期遗留下来的社队企业按市场经济形式运转,后来又允许农民以家庭形式自办企业,结果无意中引爆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让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1978-1988年十年间,中国的乡镇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从150万个变为1890万个,增长了12倍;农村工业产值增长了13.5倍;农民总收入增长了12倍。连邓小平都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

到1990年代初期,也就是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十几年之后,中国又赶上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机遇,就是欧美和东亚发达经济体开始了产业升级,逐渐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中国则顺利承接了全球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中国的纺织品产量460.9万吨,超过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一。

这里要注意的是,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和中国一样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印度等国,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乡镇企业大发展,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条件,如基础设施、商业信用、供应链体系、销售网络、管理人才等等,这些条件是其他同时代后发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抓住这次历史机遇,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按照书中提供的数据,1978-2010年间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9%;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是美国的1.44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产品产量有12个大类名列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至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在进行当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曾经预测,中国经济还可以再高速增长20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中国以其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体量,工业化具有很大的纵深,大约还需要15-20年才能够完成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根据历史经验,一个已经起飞的经济体只有彻底完成了工业化,它的经济增速才会平缓下来。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是成功进行了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村生产力,让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另一方面,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历史机遇,走上了全面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第二部分

当然,中国经济崛起除了“对内改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中国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外贸与外资的力量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一环。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成功经验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近4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中国政府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可以说,以开放来促进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种共识。

但是也要看到,从封闭经济体走向开放经济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掌握好节奏和技巧,并不是简单的“一放就灵”。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关于国际贸易的背景知识:经济学界一直有两种国际贸易理论,一种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应该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双赢。还有一种是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应该通过关税保护自己还在萌芽中的民族工业,等这些工业发展壮大之后再取消关税,实现自由贸易。

虽然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看上去不如李嘉图理论那么简洁完美,但历史上的工业强国,无论是最早的英国、后来的美.国,还是再后来的德国、日本,实际上都是走的李斯特路线,也就是先以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立身,等发展起来之后再拥抱自由贸易体系。中国同样是走的这条路。

原书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开放分成了四个阶段,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也可以从加入WTO这一年,也就是2001年来划分。前一个时期是1979年- 2001年,中国逐渐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累外汇储备,同时通过较高的关税保护正在发育的民族工业。后一个时期就是2001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化初见成效,需要通过自由贸易获得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这一年中国加入了WTO,大幅降低关税。在那之后,随着“中国制造”的实力越来越强,中国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积极推动者。

可能你会问,难道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错了?中国不正是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吗?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能静态地去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农业国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它一直卖农产品,是永远无法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样的,如果中国仅仅满足于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比较优势,就只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正确的做法是,靠比较优势赚钱,用赚来的钱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在全球产业链上不断向上攀登产业阶梯。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已经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端产业,应该逐步乃至全面放开;而对于还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适当的关税保护和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时机和力度把握得非常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不断攀升。

比如,作者在书里指出,中国“集中国力,已经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说明,中国并不是拘泥于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而是坚持以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在全球贸易中不断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

除了国际贸易,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个成就在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后发国家工业化的一个最普遍的困境,就是缺钱。解决的办法一是自己出口赚外汇,二就是引进外资。中国是两手抓,两手都硬。根据书中的数据,1980年 中国的外资流入量仅为0.57亿美元,居世界第57位;而到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规模高达1196亿美元,外资流入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1/4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将近一半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可以看出,引进外资对于中国经济有重要贡献。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强调利用外资的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也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为什么作者要专门强调这一点呢?我在这里补充一点本书之外的相关背景知识。

根据历史经验,引进外资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柄双刃剑。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本来很好,却很快被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搞得元气大伤,到现在都没有缓过来。这些危机的背后都有着国际炒家的身影。

一般的过程是这样的:当一国开始对外开放,外资会直接杀入购买这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以及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事关国民经济的要害部门,布局完成之后开始制造金融泡沫,推高资产价格,最后大赚一笔撤资离场。

奇怪的是,外资在中国并没有采取这个套路,而是进来之后老老实实搞生产、做实业,真正带动了中国工业水平的发展。对此,欧美学者提出了很多复杂的假设,但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政府不允许。在中国刚刚开始搞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正好遇到拉美债务危机爆发,这给中国政府起了警示作用。中国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又能有效规避外资的投机行为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所以,中国政府并没有像拉美国家那样选择对外资全面开放,而是严格限制了外资的准入范围。鼓励外资做实业赚钱,而不允许外资掌控国民经济命脉;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却并不盲目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严格限制国际热钱的流进流出。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尽管中国当时的金融体系也同样比较脆弱,  但是几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原因就在于中国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依然审慎地保持了资本管制。这可以说是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拘泥于静态的比较优势,而是利用比较优势赚来的钱,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上不断向上攀升。利用外资方面,以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却并不盲目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严防国际热钱的投机行为。

第三部分

 总之,通过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40年的持续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中国经济的崛起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三个重点。这里我想在本书内容之外先补充讲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崛起是一个“奇迹”?
   回顾世界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但后发国家想要复制西方的工业化之路,却相当难。特别是二战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到了民族独立,他们做了非常辛苦的工业化尝试,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经济学界公认,实际上,二战后真正走通了工业化之路,从低收入经济体迈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只有“东亚四小龙”,也就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如果算上二战前经济起飞的日本,整个20世纪也只有这5个经济体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跟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

但是,以人口和地域来讲,这5个经济体的体量较小,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之所以说中国崛起是一个奇迹, 就是因为中国以世界1/5人口的超大规模,以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工业化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的全球经济版图,对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指出,如今,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双引擎”。该如何理解这里讲的”双引擎”呢?我认为,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动力,还包括更深层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外交学院学者施展在《枢纽》那本书里提出,中国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全球经贸的结构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是“中心边缘",中国崛起后变成了“双循环”。所谓“中心一边缘”结构,是指西方国家处于全球经贸的中心地位,把持着资本、技术、贸易规则以及工业制:成品,获取了全球贸易的绝大部分红利;而其他国家处于全球经贸的边缘地位,只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很难真正分享到贸易红利,也就无力改变自身的贫困落后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全球贸易秩序几乎是无解的。

然而,中国的崛起有力打破了这种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双循环”:中国从西方进口技术、资金以及高端服务业,向西方出口工业制成品,形成了第-个循环;同时,中国从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进口原材料,并向它们出口工业制成品,形成了第二个循环。中国就是这两个贸易循环的枢A。

为了让自身在全球经济秩序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中国有能力、也有动力从第一个循环中积累大量的贸易盈余,再在第二个循环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带动曾经的“边缘国家”一起发展。只有广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富裕了,他们对中国工业品的需求才会大幅提升,中国的工业化也才能够进一步深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政府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也就是亚投行,和金砖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原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建设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倡议设立了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直接目的就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出资4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点的就是,“一带一路”是一个“倡议”,它不像“马歇尔计划”那样是一个国家的单边计划,也没有预设的强制性规则,事实上中国是邀请所有愿意参与的国家来共同制定规则。也就是说,中国正在以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来改写过去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贸规则,让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作者在书中强调,“一带一路”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  的具体路径,是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是在真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中国崛起深刻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将全球经贸从原来的“中心-边缘”结构变成了“双循环”结构。中国有能力和动力从第一个循环中积累大量的贸易盈余,再在第二个循环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带动“边缘国家”一起发展。

总结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给你讲到这儿,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

第一,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是成功进行了农村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村生产力,让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另一方面,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历史机遇,走上了全面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第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拘泥于静态的比较优势,而是利用比较优势赚来的钱,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上不断向上攀升。利用外资方面,以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却并不盲目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 严防国际.热钱的投机行为。

第三,中国崛起深刻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将全球经贸从原来的“中心一边缘”结构变成了“双循环”结构。中国有能力和动力带动“边缘国家”一起发展,打造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说明: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公众号留言联系,本人将做删除处理,谢谢!


【每日一问】

女人要和男人一样拼吗?

不拼自己的女人,如今都在拼自己的男人或孩子。


往期听书链接:

2019-38《真相与错觉》

2019-37《教父》

2019-36《系统思考》

2019-35《焦虑的意义》

2019-34《理性的抉择:女性如何做决定》

2019-33《我们谈谈吧:哈佛共赢谈判》

2019-32《冷暴力》

2019-31《发现你的天赋》

2019-30《自我的追寻》

2019-29《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

2019-28《蜥蜴脑法则:轻松说服任何人的7个秘诀》

2019-27《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

2019-26《十问:霍金沉思录》

2019-25《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2019-24《过劳时代》

2019-23《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

2019-22《孔子:即凡而圣》

2019-21《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

2019-20《头脑里的大象》

2019-19《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2019-18《活出生命的意义》

2019-17《股票作手回忆录》

2019-16《活着》

2019-15《关羽》-关羽是如何被封神的?

2019-14《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2019-13《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

2019-12《卓越教练:卓越领导者如何帮助他人成长》

2019-11《宜家的设计:一部文化史》

2019-10《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2019-9《海龟交易法则》-系统交易指南

2019-8《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2019-7《被讨厌的勇气》生活哲学有什么用- 第4节/共4节

2019-6 《被讨厌的勇气》幸福是什么- 第3节/共4节

2019-5 《被讨厌的勇气》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第2节/共4节

2019-4 《被讨厌的勇气》强人的生活哲学- 第1节/共4节

2019-3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2019-2 《光环效应:何以追求卓越基业长青》

2019-1 《非理性繁荣》

2018年:100本听书链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漠小韵听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