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刷屏,人民日报点赞,新京报质疑,你怎么看?
点击上方蓝字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五四”青年节那天你有被视频《后浪》刷屏吗?
果然是“一石惊起千层浪”!
先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后浪》,在“奇文共欣赏”中提升语文素养吧。
后 浪
——B站献给新一代的演讲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电影、音乐中表现的青春,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青春万岁”还是“讨好过度”?
这个视频,驳斥了那种“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见,认为这代年轻人令人羡慕也让人满怀感激——因为他们生逢盛世,拥有选择的自由,“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对这个视频赞不绝口,并借此为年轻人加油:
时代的大潮奔涌,后浪推前浪,青年就是立于潮头的“后浪”。在这个属于青年的节日里,我们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也相信,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生气勃发、高歌猛进,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凝聚起蓬勃力量!
一味礼赞“后浪”,其实也是在呈现“标准”答案,这种“标准”,恰恰是“年轻”的对立面。无论是“年轻人一无是处”,还是“你们都是对的,听你们的”,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傲慢,而不是平等意义上的理解和对话。
因此,文章最后认为:
中年人不需要装作向年轻人学习,也不需要教他们做人,只需要各自努力,去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这才是对“后浪”最好的态度。大家一起奔涌吧,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都思考一下“何为青年”。
“微视频《后浪》爹味十足、讨好过度”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观点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
其实,如果说《后浪》是对当代青年人的盛赞的话,那么新京报的这篇时评,则是倡导所有人不分年龄,都应做青年;一如时评中的原话:“只要还在奔涌、还在奋斗,还在不停息地追求梦想,就都是‘年轻人’。”
这个演讲和以上两则时评,想到了一首诗:《我是青年》。
《我是青年》写于1980,作者杨牧,历经动荡十年之后,已是中年人。国家缺少青年人才,于是把他这个中年人当做青年来用。他便写了这首《我是青年》,表达了自己愿意担负使命的情感。
我是鹰——云中有志!我是马——背上有鞍!我有骨——骨中有钙!我有汗——汗中有盐!祖国啊!既然您因残缺太多把我们划入了青年的梯队,我们就有青年和中年——双重的肩!
且看“后浪们”怎么说: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读写狮祝愿每一位读者
无论年龄如何,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内容来自:中学生读写 语文周报
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更多实用内容:
• END •
编辑 | 寒冰
让每一间教室
都透出阅读之光
长按扫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