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走势】 两会期间必看的四大经济热点

2017-03-13 王砚峰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微信公众号(ie_cass)

智编导读   

今年的两会期间,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和各宏观调控部门、地方政府等机构的政策发布,经济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系统、企业改革以及房地产市场走向和调控方式等四大问题,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公众号收集各方观点,精彩呈现,让您一篇文章看懂全年经济走势。


两会期间的经济热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方向

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内涵

2017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把握全年中国经济与政策走势奠定了基调。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去年6.5%-7%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调至6.5%。考虑到今年海外贸易风险较大,国内去杠杆压力不小的背景之下,经济增速下调是比较务实的,未来也会进一步淡化增长目标的约束。同时,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比去年提升100万,是今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的体现。

沈建光认为,在整个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议题里,虽然诸多指标和往年差别不大,但其背后的实质内涵却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货币政策收紧力度大于预期,而财政赤字率可能仍会显著大于3%,体现了积极宽松的态势。

货币政策目标M2虽然下降为12%,只比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考虑到今年价格指数大幅上扬,名义GDP增速大幅上升,货币发行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之比明显比去年紧。

一般来看,M2增速略高于名义GDP2%-3%比较合适。2016年实际GDP为6.7%,GDP缩减指数为1.21%,名义GDP不足8%,但去年M2目标为13%,二者差距5个百分点;今年虽然实际GDP增速或下降至6.5%,但PPI大幅反弹,且对CPI的传导有望增强,预计GDP缩减指数会上升至3%-4%,名义GDP接近10%。基于此,尽管今年M2目标仅回落1%,但与名义GDP差距只有2个百分点,明显小于去年的5个百分点,意味着货币政策比去年大大收紧。

财政赤字率保持3%,虽与去年持平,但并不意味着今年财政不作为。相反,紧货币的背景下,今年实现稳增长,需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可以看到,去年财政赤字虽然预算目标为GDP的3%,但最终实际收支差额为3.8%。按照以往惯例,二者差异会通过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动用结转结余资金等方法处理以实现会计上调平,3%的赤字率绝非最终实际赤字。同时,真实的财政赤字要远高于此,考虑到今年基建加码,PPP与政府引导基金火爆、政策银行专项建设债券持续下放、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增至约6万亿等因素,今年财政无疑将比去年还要宽松。

据报道,新任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和财政部部长肖捷分别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作了首场秀。稳经济控物价无疑是发改委今年的重要任务;而守住钱袋子防范债务风险则让财政部时刻保持警惕。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仍大,财政增收困难但减税降费仍要继续的现实难题,财长的解决方案是想尽办法做好加减法。加法是要对扶贫、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保障力度。这些方面的支出要确保只增不减。另外还要增加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减法则是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压缩会议费等支出,并且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非刚性和非重点项目支出。

根据财政部报告,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6.8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5%,加上调入资金2,433亿元,收入总量17.1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49万亿元,增长6.5%,中国今年财政安排赤字规模为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赤字率仍维持在3%。

今年中国调降GDP增长目标至6.5%左右,何立峰明确表态,这个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是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就业是很重要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解决新增工作岗位就很困难。二是经济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多民生以及其他方面的短板要补,需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而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及诸多其它经济指标的调降,在专家们看来也是给政府松绑,不再唯GDP至上。3%的CPI目标和赤字率亦与去年目标持平,显示求稳的政策底线下,降速目的旨在为今年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新性改革添柴加薪。

对于去年9月由负转正并开始一路飙升的PPI是否会传导到CPI并引发中国今年出现通胀,发改委副主任兼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明确表态,发改委将密切关注CPI、PPI及其走势,相机抉择,精准调控,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仍保持平稳运行,PPI的较快攀升主要是恢复性上涨,但总体上看仍然是正常现象。

中国在摸索自身特色的经济改革模式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模式已见雏形。政治上,将坚持核心意识不动摇。社会上,将坚持稳定目标为基础。经济上,将坚持改革思路为方针。这三点有着紧密的递进关系和从属关系。即,第一点是总领,第二点必须以服从第一点为底线,第三点必须以服从第二点为底线。如果不能保证第一点,就无法谈第二、第三点,如果不能保证第二点,就没法谈第三点。一方面,今年会是一个强政策年,政府主导的意图将会特别明显。另一方面,今年的经济变动不会很大,一切会以稳为主。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描述看,都相对中性,注重稳健。2017年拟安排财政赤字率3%,与2016年持平,财政赤字绝对规模相对2016年仅上升2000亿元,小于去年的5600亿元和前年的2700亿元;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强调“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但没有再提到2016年的“降低融资成本”。汇率方面,则强调“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但没有提到“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显示出今年改革不会突飞猛进,以维持稳定为主。

关于“L型”的底部在那里的问题,万喆认为,“L型”并不存在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因为所谓“触底”,本来就是相对于两侧高处间的低谷而言,不论是过去大家经常用来描摹的“V型”“U型”或是“W型”,都是个中明证。但这些都被“权威人士”否定,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经济的预计,所采用的是不同方式,即,中国经济的改变,是转换,是一种阶段到另一种阶段的转换,增速不会再重新升高。而且这并非“唱衰”或“看空”,既是趋势所致,也是主动为之。“触底”“回升”之说,都已经过时了。这也是“新常态”的真正意涵。当然,既是处在“L型”的另一段上,中国经济也将需要在新的段落上寻找新波动规律和找到新均衡。

二、金融系统热点

人行应该成为超级监管机构吗?

大约在一年前就有人提出人民银行是否应当扮演超级监管机构的角色这一问题﹐但前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认为﹐这并不是解决监管问题的办法。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个问题大约一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中国正深受一系列问题的困扰:金融市场动荡;新投资产品结构复杂,有些甚至具有欺诈性;汇率压力也不小。

曾担任人民银行副行长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吴晓灵认为,赋予人民银行更大的权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至少成为超级监管机构是不行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和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方面拥有广泛职责,但中国金融行业的具体监管工作分配给了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这三家监管机构直接向中国国务院汇报工作。1998年至2003年期间,由于金融市场日益复杂,中国政府确立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机制,并沿用至今。

如今,中国金融系统规模更加庞大也更加复杂,正受到债务膨胀、投资驱动增长和持续资产泡沫等老问题的困扰,而政府讨论的一个方案就是,再次将监管权力集中在人行手中。

吴晓灵在全国人大会议间隙对记者表示,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并不意味着综合监管;不管监管体制怎么改变,人行所承担的货币政策职能和金融稳定的职能是不会变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方向不是把三会(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目前掌握的监管权力合在一起,应该以行为监管为主,而不是以机构监管为主。她表示,这种政策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这类政策将鼓励三会超越各自的职责范围,在交叉经营的金融领域加强协调。

这个问题在2015年中中国股市崩盘后变得更加紧迫,当时有迹象显示,监管机构协调反应的速度缓慢。随着中国理财产品规模激增,该问题仍然突出——这些理财产品通常由各种金融工具构成,被重新打包为高收益投资产品并向公众销售。这类产品已造成投资者数十亿美元的财务损失。人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监管部门须在审查理财产品方面加强协调。

其他高层官员也注意到了问题的紧迫性。在去年12月举行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承诺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这被分析人士广泛解读为监管架构重新设计的先兆。分析人士预计,中国政府将力图在今年内对这个问题提出方案。

吴晓灵对金融监管未来方向的最新看法也许可总结为:让三会而不是人行做更多工作。吴晓灵说,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下,人行有其特殊性;要从单纯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结合转变,而人行要更加强调它承担金融稳定方面的任务。

如何稳定人民币“全球货币体系地位”

路透报道,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而此前常提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则并未提及。关于汇率的新提法引发市场热议。分析人士指出,纵然今年外部环境仍较差,但过去两年因汇改导致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阶段性倒退状况将有机会翻转。

他们认为,今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料长足进步,例如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升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另外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使用量有望再度回升,汇率弹性上升也有利于提升市场交易兴趣。

“IMF每五年要对篮子货币进行评估,如果不符合要求,还是会被剔除出去的,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必须稳步推进,必须巩固和加强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增强人民币的信心,未来也应该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一位人行官员稍早在一论坛上表示。

“8.11”汇改让稳步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戛然而止,持续的贬值明显打击了市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人民币支付价值总额下降29.5%,人民币全球交易使用量由第五降至第六。另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测算,受制于人民币贬值压力,货物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由2015年8月(汇改当月)33.96%一路下降,至2017年1月该占比已降至11.94%,创2013年10月以来新低。

无怪乎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或是不希望当前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继续下滑,因为当前人民币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且今年美联储仍有2-3次升息预期,内外部环境仍施压人民币汇率。

受美元指数强势以及资本外流影响,2016年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累计贬值6.6%,离岸人民币则贬值5.8%。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趋势有所缓和,单边贬值预期淡化。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此前人民币国际化确实是处于一个阶段性放缓的状况,都是已成历史,政府工作报告的措辞结合监管层近期表态,可以看出对年初以来人民币企稳的状态较为满意。

中国外汇管制政策是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下进行,对抑制非理性的资本外逃有明显作用。当前资本外流状况仍可控,因此适度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有物质基础,程实表示,“汇率稳定和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跷跷板效应,人民币国际化再度进入加速推进期完全可期。”

当前环境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诸多掣肘,因资本管制引发离岸市场萎缩,同时在岸市场交易也受到一定压制,市场成交量难以上升,管制也降低了境外主体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信心;同时人民币贬值减少了贸易项下的结算量,这些都会降低人民币的全球使用。

“增强汇率市场化定价,继续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给境外投资者,让境外投资者越来越多的用人民币计价的产品,这才能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德商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称。人民币汇率专家孙晓凡亦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走出重要一步,下一步工作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市场建设与产品的深度和广度。“近期外管局关于海外投资人民币债券的便利政策,其实是更为重要的。”

中国外管局近日发布通知称,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具备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该业务遵守实需交易原则,限于对冲以境外汇入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的外汇风险敞口。

同样身为人行副行长的潘功胜在两会间隙针对债市开放表示,下一步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软性的环境建设,能够帮助债券投资者在境内的投资界面更加友好和方便,包括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债券市场的信用制度、信用评级、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等等。

而持续开放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目光,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债券达8526.24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加超20%。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趋势不改,境外机构增持的核心因素依旧在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加入SDR等政策效应持续发酵,以及人民币债券加入主流国际债券指数所带来的被动配置需求。

除了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外,交银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认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从“经常项、负债型”向“经常与资本项并重、负债与资产型并重”转变,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更高阶段发展,促进人民币输入与输出均衡化。除了通过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负债型”以外,随着人民币汇率趋于基本均衡水平,未来在跨境人民币贷款,熊猫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方面也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美联储升息背景下,中美利差趋于收窄,跨境的人民币融资成本未来会降低,另外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因素,未来还款成本会降低,还有熊猫债发行等都是不错的选项。”

另外,虽然政府工作报告并未再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基本稳定”措辞,但两会期间包括人行副行长易纲及外管局局长潘功胜在不同场合均对此有表述,因此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在今年仍将大体持稳。

何谓“资本大鳄”?

最近,“资本大鳄”成为热词,而“资本大鳄”究竟是谁?万喆认为,从政策方向看,是有违稳定的人。所谓有违稳定,主要是指违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有违国家市场稳定。

当前国家大政方针最为明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因此,去杠杆一再被提上议程,并成为重点工作。此外,由于前些年的GDP竞赛,经济脱实向虚的状况和倾向相当严重。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使经济脱虚向实,成为当下的重头戏。2017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中对风险的关注度大幅上升,要求“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同时“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在金融体制改革部分则着重强调防止脱实向虚、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所以,对于对经济虚幻化,进行造假取得资产价格的高估的;对于搞经济虚无化,玩弄投资者的;对于经济虚空化,搞金融空转的,都会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至于如果当前还在拼命加杠杆,就违反了大政方针。如果加杠杆又是财务投资,更是有违当前方向。当然,如果加杠杆、财务投资而且引起了市场震动,那就是资本大鳄无疑了。

三、企业改革

企业改革将用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方式

万喆认为,对于企业,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工作报告,降负措施明显增多,力度也不断增大,这既是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进的一部分,又是在货币趋紧、整体环境压力仍大的态势下,使用财政政策进行的对冲。对于国有企业,则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去产能将深入推进,积极处置“僵尸企业”,积极探讨有效的债务处置方式,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这表明会以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市场化”改革,多半是以“放开”的形式进行的,因此也经常有“倒逼”一说。但当下的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政府更强力的主导下,进行结构性扭曲的舒张,从而在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完成的市场化改革。比如汇率改革,可能会企图以有管理的市场稳态下,着手进行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企业改革,则是在保证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就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化的企业处置和资产处置。

这可说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方式。行政主导,无疑在某些方面更为强势,可以摧枯拉朽。但行政与市场内生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会消除、疏解还是加剧亦或再生新的扭曲?事实将会给出答案。

国企改革将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据路透分析,已经步入深水区的中国国企改革正待突破,公司制改革的收尾,混合所有制的深化,电力和石油天然气体制开放将成为今年国企改革的突破口,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改革的新目标。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企改革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而混改仍将是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行业放开程度可能不同,但改革将保持“小步走”的态势。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加上去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今年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实现稳定增长,预计央企利润额力争同比增长3%、努力达到6%。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报告称,今年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抓好电力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竞争性业务。

另外,今年将加大向试点企业放权授权的力度,在二、三级企业推进。此前央企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后,针对混改试点遇到的问题和试点成果将会公布,并向更多国企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将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抓紧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改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两会期间新闻会上指出,今年要进一步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深入推动中央企业的重组,尤其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等领域,国企改革要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称,今年国企仍要坚持成熟一户、重组一户的原则,聚焦煤电等重点领域搞重组,推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积极地探索境外资产整合,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很多重组后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重组只是第一步,重组后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张喜武说,要防止重组后貌合心不合。

不过由于各方在实践中对政策的理解,尺度的把握有所不同,等待观望的状态比较普遍,推进的速度也略低于市场预期,改革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多方面因素的配合。

多年来中国国企在垄断领域的“混改”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此肖亚庆指出,今年混合所有制改革上要进一步推动,数量上要扩大,层级上要提升,更要有深度的进一步拓展。“在实践当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家从认识到实践到一些具体案例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总的方向我们要坚持。2017年混合所有制的突破口要进一步扩大。”

他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要让各个股东方、利益方都得到利益,国有企业体量大、领域宽、产品多,要首先在设计好、有意愿的领域去搞,混改还要通过一定时间来检验实际效果。“参与的这些市场主体如何能够确实既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也要保证各个参与主体能得到期望的符合市场要求的回报,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地试。”

业内人士称,在确定的七大混改领域中,今年军工体制改革进程将再度提速,铁路、民航、电信等领域的“混改”力度也会偏大一些。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发言人王国庆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稳步推进,进展快慢不是绝对的评判标准;如果准入行业没有吸引力,参股后话语权和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民营资本自然缺少参加混改的积极性。“中央的政策很明确,要按照宜改则改,稳妥推进这个原则。不能为混而混,不搞“拉郎配”,也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下边有积极性想改,现在就是怕出问题,拿不准。”李锦说。

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方面已不是国企自身,而是在国家层面推进国有资产实现形式的资本化,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为主”,而深化国企改革必将借力资本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国企将继续围绕主业开展兼并重组,以优势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平台,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方式整合同质化业务,并形成一批能与国际巨头竞争的企业。

肖亚庆要求,下一步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要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一定要加强包括市值管理在内的各项措施,并推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分红机制。“上市公司就应该分红,就应该多赚取利润,然后为股东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所有股东提供更多的回报。”他说,国有企业做负责任的、积极的股东,在资本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去产能重头在于处置“僵尸企业”

路透报道指出,中国正告别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枝剪”此前积累的大量过剩产能亦成为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今年两会与会人士认为,去产能将贯穿整个供给侧改革始终,过程中既要避免钢铁煤炭行业之外出现新的过剩产能,同时又要处理好去产能导致的企业债务和职工安置问题。

无论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对去产能的描述,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均表明该项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而处置“僵尸企业”又将是重中之重。

“在(钢铁和煤炭)这两个(重点)领域还没有解决好的同时,我们其他领域的产能过剩正在形成,有的已经形成。”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在政协小组讨论时称,“我们不能在去这个行业的产能,其他行业还在形成新的(过剩)产能。”

他并举例炼油产业的过剩表示,去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3亿吨,实际上产能已达到7亿多吨,估计今年还要形成3,500万吨的新产能;而且现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到2020年此项产能有可能达到8亿多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去产能在内的“三去一降一补”位列任务之首,报告并明确今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

在两会间隙,中国两个煤炭大省——内蒙古和山西的官员分别透露,内蒙古今年将削减150万吨的煤炭产能,山西则将削减2,000万吨;而钢铁大省河北今年则计划压减钢产能1,562万吨,铁产能1,624万吨,合计3,186万吨。“这个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预期目标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计划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争取去得更多一点。”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称,该省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略高于河北省去年增速6.8%。

河北省长张庆伟亦表示,“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河北张家口、廊坊、保定三个市要退出钢铁行业,另外承德和秦皇岛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减一半。“去产能既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我们河北内在的需要,河北把钢铁(去产能)作为重点。”他并补充称,在钢铁去产能当中,一个就是要减总量,钢铁企业总的数量要减少,不能到处都是钢铁,此外还要减少的就是粗钢产能。据张庆伟介绍,2012年河北全省有148家钢铁企业,到去年底已减少到104家;截止2016年底,核定的河北省粗钢产能在2.67亿吨,今年要压减到2.5亿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月底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曾强调,深入推进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要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

对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大胜表示,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解决僵尸企业,重点在于债务问题的解决以及职工的分流安置。“按照市场化的办法,破产企业的资产按照优先顺序处理,……按照法律规定清偿债务,清偿不了的就是谁的孩子谁负责。”他说,“财政部和汇金公司要允许银行增加拨备来应对这些不良资产,不能要求银行利润只增不减。”

傅成玉指出,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也要避免老的“僵尸企业”还没有解决完,新的“僵尸企业”又产生了,在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问题不要积累,越积累,后面过两年就变成了新的头疼问题。“僵尸企业问题,我们现在要改变思路。现在感觉到地方政府头疼在人怎么办?实际上他们只考虑今天的人怎么办。”他说,“人要养,但不通过养亏损企业的办法来养人。”

他并建议,各级政府和企业搞一个解决职工出路的基金,政府把保险给兜过去,然后企业通过未来的发展,把他的现金流提前用一部分;如果解决不好这个,新的僵尸企业不会减少,只会增多。

对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繁重的河北邯郸市来说,其市委书记高宏志介绍称,该市通过内部转岗、内部退养、鼓励创业、新上项目以及政府兜底“五个一批”办法来解决职工的分流安置。“去年‘五个一批’做下来,大概解决了1.28万人就业,大多数分流的员工实现了新的就业。”

据新华社报导,不少地方明确了2017年处置“僵尸企业”任务清单。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吉林、河北、山东、浙江、广东等14个地方明确提出处置“僵尸企业”。河北省长张庆伟在河北代表团开放日就表示,去年河北有11家钢铁“僵尸企业”,通过市场的办法出清了三家,目前还有八家,“今年要市场出清,再出清四户,明年再出清四户,把11户全部出清掉。”

四、房地产市场与调控方式

房价见顶似乎初见端倪

根据路透报道,中国楼市在经历了去年的“狂飙突进”后,目前逐渐显露见顶迹象。全国政协委员普遍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且分化严重,“一城一策”的分类调控措施成效明显,预计今年房地产市场将整体维持稳定,并建议进一步出台“T+N年”等政策抑制楼市的投机炒作行为。他们并表示,房产税可通过提高房屋持有成本抑制投机行为,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但因其牵涉面甚广,即便落地料也不会大面积开征;而且,房产税的推出仍面临着税收征管法修订、城市信息联网完善等多项前提条件,短期难以落地。此外,还有政协委员建议,一方面,需加大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土地投放量;另一方面,对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人群采取加大税收征收力度的措施,并用这部分税收收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以及廉租房建设。

最新数据印证中国房价已明确显露见顶趋势。国家统计局2月下旬公布,1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涨幅连续两月回落,环比涨幅则接近持平,并已连续四个月收窄;重点调控的15个热点城市房价则持续趋稳回落。

万喆认为,中国房地产的价值已经非常之高。房价畸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难以承受之痛。因此,权威人士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过,这次报告对房地产的态度,相对中性。此前,人大发布会透露信息已经很明确房地产税今年不可能全面出台。而报告则表示,要因城施策去库存。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可以说,今年对房地产将会采取稳价策略。

从市场结果来看,相信在稳定的大前提下,中央政策会进一步收紧,严控房价上涨会成为今年的一项必备任务。但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降低房价的决心有限,而地方政府的调节力度将隐含许多弹性。此外,由于严控的控制购买、控制土地出让、控制销售量等政策均是供给减少的,房地产商岁会将信息不对称等虚假宣传工具收敛,但仍料将把政策弹性用到极致,因此,今年的房地产价格将会保持非常平稳的状态,多空博弈的展开可能会推迟到年底或者明年。

改“分类调控”为“系统调控”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各界的认知相对比较统一。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城市的高房价,第二就是大量中小城市的高库存。

国际某著名专业机构去年初公布了一份2016年度《全球住房负担能力调查》报告(未含中国大陆城市),列出的10个“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各自的房价收入比),位居第一是香港为19.0,第十名的澳大利亚某市为9.3。而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与同期的中国大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买房负担分别为33.2、31.9和33.5。随意抽取的杭州(15.7)、青岛(13.2)和南京(18.3)城市居民的房价负担,也远远高于名列“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第二名的悉尼(房价收入比为12.2)。其中南京比悉尼的高出了50%。

大量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高库存问题则相当严重。将全国商品房的施工面积和待售面积相加,目前仅城市商品房市场的库存总量,已高达80亿平方米左右。这其中有56亿平米是商品住房,相当于全国城镇现有存量住房总面积(175亿平方米左右)近三分之一(32%);如果按人均30平米初步住房小康计算,可供1.87亿城市居民居住。

沈晓杰认为,高房价和高库存,不仅是当今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矛盾所在,而且也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他建议以“城市群房地产系统调控”手段,重新引导和整合各种要素,从根本上同时解决高库存和高房价问题。这不仅在纽约、旧金山、巴黎和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已得到实践,国内也出现一定的趋势,而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将使大小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缩小。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不同城市之间的政策障碍。      

(原载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走势跟踪1722期 ,整理、编写、责任编辑:王砚峰)


推荐阅读

【经济走势】 中国经济增长能实现6.5%吗——看看经济所人对经济走势的精彩分析

【经济走势】 人机共存时代的经济与生活

【经济走势】 “中游崛起”:概念还是现实?

【经济走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央行“加息”与货币政策“转向”信号

【经济走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央行“加息”与货币政策“转向”信号

【经济走势】 全球“再通胀”与中国“滞涨”

【经济走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再论“全球化”的正负两面


  (编稿:林盼  董丽霞 )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